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区别在哪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区别在哪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茶道作为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传承方式、仪式形态、茶道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展开阐述。
一、传承方式的区别中国茶道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即老师传授给学生。
师徒关系在中国茶道中相当重要,师傅会教导学生关于茶艺、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需师傅亲自示范,反复演练,直至熟练掌握。
这种传承方式注重实际操作,追求技术的精湛。
而日本茶道的传承方式则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
学生在学习茶道之前,需要接受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茶道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仪式的细节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茶道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在实践中体验其中的禅意。
二、仪式形态的区别中国茶道重视的是庄重、典雅的仪式形态。
一般来说,中国茶道的过程是由主持人掌握全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茶艺表演中,主持人要先给客人们送上精美的茶具,然后进行茶叶烹制、茶水倒注和品茶等环节。
整个过程讲究分寸和端庄的姿态。
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简洁、自然的仪式形态。
日本茶道的核心是“道”,强调通过茶艺仪式与自然和谐相融。
在日本式茶道中,主持人会以小手势、微笑和沉默来展现出一种内敛的美感。
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宁静静谧的氛围,让品茶者感受自然与心灵的联系。
三、茶道精神的区别中国茶道注重于分享和交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的表达。
茶道师徒间的互动是传承茶道精神的载体,通过学习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家庭、友情与师徒之间的温暖和深厚的情感。
中国茶道强调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倡导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观念。
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内省和个人修养。
日本茶道强调自我反省,通过茶道修行,人们可以达到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日本茶道中,追求的是一种禅宗般的体验,超越世俗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
结语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在传承方式、仪式形态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中国茶道与日本礼仪的不同

中国茶道与日本礼仪的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有悠久的茶文化,但茶道和礼仪在两国间有着不同的表达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礼仪的不同之处。
一、价值观与理念的差别中国茶道注重内涵和情感的表达,强调茶的味道和文化内涵。
茶道追求意境的体现,强调饮茶的仪式感和心灵的宁静。
在中国的茶道中,人们注重品味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喝茶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相比之下,日本礼仪更注重形式和行为的规范。
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仪式和礼仪的执行,追求一种优雅和和谐的氛围。
在日本的茶道中,人们注重宾主间的互动和交流,重视每一个动作和细节。
二、仪式形式的不同中国的茶道通常是以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的。
艺人会精心烹饪茶叶,展示独特的泡茶手法,以及茶具和茶具摆设的美感。
茶艺表演中的每个细节都被重视,以营造一种神秘且令人愉悦的氛围。
而日本的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庄重。
日本人有独特的茶道茶室,室内布置简约,只有简单的装饰,以突出茶道的主题。
在茶道仪式中,主持人和客人会坐在地板上,一起品尝茶和点心。
仪式过程中,主持人会展示独特的动作,如慎重地搅拌茶碗中的茶粉,以及端正地递给客人茶碗。
三、茶具的不同中国的茶具以茶杯、茶壶、茶托等为主。
茶具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茶具都有不同的材质、形状和功能。
茶具的选用会影响茶的口感和品质。
相较之下,日本的茶具较为简约,主要使用茶碗、茶筅、茶匙等基本茶具。
茶具的材质多为陶瓷,以突出茶道的纯粹和素雅。
四、礼仪的不同在中国的茶道中,礼仪与喝茶的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茶道仪式中,人们会以一定的方式品味茶叶,例如先闻香味、再品味滋味,表达对茶叶的敬意。
此外,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重要,主人需要细心地照顾和款待客人,以示敬意。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道更加注重行为的规范和仪式的执行。
在茶道仪式中,主持人会有特定的动作和礼节,客人也需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食和喝茶。
整个过程非常庄重,要求参与者要严格遵守礼仪规定。
结语中国茶道和日本礼仪虽然都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式,但在价值观、仪式形式、茶具和礼仪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中日茶道的异同

点茶前
入室前: 沐手净心
进入茶室: 览挂轴、插花、风炉等
亭主出现
炭点前: 生火、备水
尝点心: “怀石料理”、生鲜等
水沸
点茶前: 点茶或沏茶、奉茶汤
欣赏茶具
答谢离开
严谨的“宗教”式 修炼
3、参与者不同
中国茶道具有民众性
日本茶道具有典型性
中日茶道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茶的本质 茶道的内涵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概说 中日茶道的区别 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一、中日茶道概说
“茶道”由唐代陆羽所创立,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国茶文化的次生产物。
“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
仓泽行洋先生(日本茶道学会会长)
二、中日茶道的区别
烹茶器具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参与者不同
课后思考
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中国人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茶道
日本民族“守固怀旧”保留 了中国宋代禅院点茶方式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融儒、道、佛为一体
日本茶道其核心思想是“禅”, 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二、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1.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2.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1、烹茶器具不同
中国茶道器具依茶依人选配
日本茶道器具有严格规定
2、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茶道轻松随意, 气氛和乐,不拘小节;
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筑, 茶具、烹点技法、服饰, 动作等方面,规定细致
飞石
蹲踞
室外露地——通向茶室的媒介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
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
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诸多渊源,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
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
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
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
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
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
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
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
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
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
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
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
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
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
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茶的种类比较多。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中国和日本都有一段“饮茶史”,甚至都有一个共通点“以茶为名”。
那中国和日本茶文化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一、内涵不同日本茶道内容简单,审美情趣要求不对称,是以不平衡为前提,日本茶道更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
如在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以姿态不正者为上,其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图案不对称,陶釉也不均匀;日本的茶道室内,故意在地上地下,开一些不对称的窗,着各样的色彩。
日本茶道既重精神又重形式,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规定程序,还很讲究着装,表现庄重、严肃。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敬”,上下关系分明,有礼有节;“清”,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茶事上恬静的气氛。
茶人们庄重的表情。
可见,日本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而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多源合流,是以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原则”为前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博,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中国茶文化重精神而轻形式,其基本精神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中国茶文化不太讲究着装,喝茶随意,不严肃、不庄重。
中国老百姓在家中会斟上一壶茶招待亲朋好友或一大早,在餐馆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悠闲的喝早茶等等。
二、构成要素不同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有5个方面,即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
所谓茶食是指一汤三菜,即大酱汤、凉拌菜、炖菜、烤鱼。
点茶是指风炉和地炉(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使用地炉,5月至10月使用风炉)。
茶花是指根据月份烹茶时插入的花。
1月乙女椿,2月菜花(利休逝世纪念日2月28日),3月红乙女椿,4月牡丹,5月谷空木和大山忘,6月木天蓼、蓟,7月矢筈芒、女郎花、桔梗、秋海棠、御帘,8月玉紫阳花、金水,9月红芙蓉,10月樱蓼、秋海棠、秋麒麟草,11月白玉椿,12月薮椿。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
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
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
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
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
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
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
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
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
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
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
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
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
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
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
“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孝”在日本的家庭内,就是严格地下服上、下敬上,服从家庭意志,服从家族全体成员休戚相关的最高价值要求,不管要求他们做的事有多么艰难。
“偿恩”心理也是日本国民一种内在的强大控制力。
所谓偿恩,也就是负有报答某人的义务,一种报答是在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如皇恩、父母之恩、老师和师傅之恩;另一种报答是在量上与所受之恩相等,并也有特定期限,这就是人情债。
日本人是不喜欢随随便便受人之恩而负上人的情债的,积极献身于报恩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美德,对恩的敏感与不快也是一种美德。
所以“偿恩”的心理时时在压迫着日本人。
“义理”观是独特的日本民族心理和道德戒律,是日本国民种种奇特外在行为(如自杀) 的强大内在控制力。
义理就是一系列色彩不同的责任,主要有两种:“报答性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
前者是一个人对其同伴报恩的责任,后者是一个人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
正是出于这两种责任,产生了种种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外在行为,如崇尚自杀、好斗、洁癖、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忍等。
日本人把名誉看作永恒的目标,为家业、为家庭、为自己生命的荣誉而作出牺牲,被称为有德之人。
他们一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大的驱使力,这就是“迫于义理”、“仅为义理”、“热心地为义理尽力”。
忠也罢、孝也罢,偿恩也罢、义理也罢,都是日本国民强大的内在心理压力。
然而,不管哪个民族的国民都不可能整天背负着沉重的内在压力,必定要舒放性灵、要娱情、休闲和审美,要有放松身心的时候,何况对于背负着特别沉重内在压力的日本国民。
也许正因为心理压力的沉重,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享受生活、舒放性灵的民族,如对沐浴的享受、对睡眠、对吃的爱好,对性享受的独特观念,他们还善于从无害的事物中享受生活,放松身心,如赏花、插花、赏初雪、赏月等。
而茶道也正是这样一种无害的且又能舒放性灵的活动。
在茶道活动中,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一切“忠”、“义”、“偿恩”心理、“义理”等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性灵舒放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舒放性灵,正是中、日两国国民爱茶的共同原因。
二、不同的实质: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
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快速增长,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
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人际关系协调也强调“忍”,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
从茶室入口的狭窄需俯身而入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
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
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
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的程序,整个过程中还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
可见,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
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极端的话,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定会养成遵循古代沿袭的礼节,重视形式的国民性格。
饮茶这种习惯中国比日本普及,且早好几个世纪,然而却没有形成日本形式的茶道。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
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
而且,日本茶道对于服装、茶室的设置及自然景色有严格的规定,而中国却几乎看不到。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表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的方式不仅深入普通百姓家,也应用于集团、国家的礼仪。
新年之际,公司、工厂常常召开茶话会,领导向员工的一年辛劳表示感谢。
因此,中国的茶表示礼仪,又象征友谊。
对中国人来说既不能理解日本的茶道,也不喜欢它。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更重实际,讲实用。
对中国人来说,喝上自己喜欢的茶远比在茶室里遵循礼仪小心饮茶来得畅快得
多。
中国的亲友间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义”。
总之,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当今和今后也不可能成为主体文化,中国茶艺在国民的生活中主要是休闲、娱情、舒放性灵,而没有成为修炼中国精神、中国国民性的手段。
无论中国当今的茶馆在如何地增多,中国茶艺表演的招招式式多么值得观赏,但由于缺乏神韵、没有熔铸中国精神,没有成为修炼国民性的手段,因而在中国不可能像在日本那样有几十万人去学艺。
因为日本的茶道也具有休闲、娱情、舒放性灵的作用,但它已远超这个层面,而成为了修炼日本精神、日本国民性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