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合集下载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何区别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何区别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何区别茶道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实践方式、形式和意义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一、历史背景的不同日本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体系。

茶道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日本的发展则起源于鎌倉时期(12世纪末至14世纪)。

在中国,茶道主要强调茶的煮沸、冲泡和品尝,将茶作为一种饮品进行享受。

而在日本,茶道更多地强调精神、礼仪、和谐与内心修养。

二、意义和目的的差异中国茶道注重专业技艺的传承和茶的品质,强调茶叶的种类、产地和烹饪方法。

中国的茶道活动通常是一个以茶叶为中心聚焦茶品味和鉴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品味和欣赏的体验。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一种精神层面的表达,茶道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茶道强调平和、谦逊、与自然的和谐,借由茶道修身养性,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三、仪式和礼仪的区别中国茶道通常以品茶为主,讲究的是茶的品味与品质,一般在专门的茶室或茶坊里进行。

茶道师会根据所选用的茶叶进行冲泡和倒茶,然后与参与者共同品尝。

而在日本茶道中,茶道师强调茶道的全过程,从准备茶具、点燃火炉、盛茶、献茶、旅馆礼仪等细节都要遵守一定的仪式和礼仪。

此外,日本的茶道还注重客人与茶道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注重的是一种和谐共处的情感沟通。

四、茶具和用具的差异中国茶道中使用的茶具种类较为丰富,陶瓷茶具、紫砂壶和玻璃杯等不同的材质器皿,能够凸显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而日本茶道中,更加注重茶道师的修行和茶具的精致制作。

日本的茶道强调茶具的质朴、素雅与纯粹,茶具通常以竹、陶瓷或铁器为材料,形式简约而朴实。

综上所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在历史背景、意义和目的、仪式和礼仪、茶具和用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

虽然它们都以茶为媒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和文化表达有所差异。

中国茶道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品味,而日本的茶道则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茶道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无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尽管二者都以茶为核心,但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仪式感的差异中国茶道,又称为“茶艺”,强调的是“礼乐尚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茶道中,茶艺师会通过独特的仪式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

茶席的布置、器具的使用以及动作的规范都被严格要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礼仪。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道更注重的是“至简至美”的审美体验。

日本茶道追求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自然的简约之美。

茶道师傅以精湛的技艺展示出茶具的精美和自然之美,注重的是从内心中感受和体会茶的意境。

二、茶具风格的差异中国的茶具风格多种多样,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都会对茶具的设计和制作产生影响。

中国的茶具通常以瓷器为主,其设计注重的是形状的多变和装饰的繁复。

传统的中国茶具往往具备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具风格更加朴素简约。

日本的茶碗、茶盘等茶具通常以陶瓷制作,追求的是简单自然的形状和纹理。

茶具的装饰通常简洁而精致,展现出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理念。

三、茶道表演的不同中国的茶道表演通常由茶艺师来完成,茶艺师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动作和仪式来展示茶的品饮过程。

茶道表演强调的是仪式感和礼仪之美,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庄严和宁静的氛围。

与此不同,日本茶道通常采用一种称为“茶事”的形式进行。

茶事是一种集合艺术表演、品茶和社交的仪式,通常在茶室中进行。

茶事注重的是整个仪式的氛围和流程,茶道师傅通过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四、茶与文化的不同价值中国人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被视为促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元素。

中国的茶道更强调的是茶的功夫和茶艺的技巧,追求茶的品质和口感。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茶道,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虽然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都以茶为媒介,但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仪式形式、茶器传统和哲学思想等角度对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进行论述。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即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在随后的唐宋时期,茶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以功夫茶、煮茶和薄茶为主要形式的茶道。

而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平安时期,当时茶被作为一种药物传入日本,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崇尚美学与禅学的仪式。

因此,中国茶道更注重茶的烹制技艺,而日本茶道则更强调禅修与礼仪之美。

二、仪式形式中国茶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功夫茶、煮茶和薄茶。

功夫茶注重茶叶的冲泡工艺和品尝,强调茶的色、香、味;煮茶则是将茶叶直接煮沸,供宴会或家庭使用;薄茶则是以独特的手法冲泡和享用优质的绿茶。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以薄茶为主,包括茶事、点茶和表千家等流派,注重茶道仪式的精致和细腻。

三、茶器传统中国茶道注重茶器的制作与使用,造型丰富多样,以紫砂壶、盖碗、扁壶等为代表。

在中国茶道中,茶器被视为一种艺术品,其制作和雕刻要求精细严谨,讲究匀称和自然流畅的线条。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茶道具的朴实和简约,以茶碗、茶杓和茶匙为主要茶具,强调茶道器具与自然的和谐。

四、哲学思想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茶文化的传承、烹制技艺的掌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中。

在中国茶道中,茶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载体,强调茶与人的和谐相处。

而日本茶道的哲学思想则更强调禅修和寂静的内心状态,追求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感和境界。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历史渊源、仪式形式、茶器传统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国茶道重视技艺的研习和茶器的制造,注重茶与人的关系;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礼仪和修行,以及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仪式形式,两者都蕴含着对茶与生活之间独特的理解与表达,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鉴赏视角和文化体验。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点茶前
入室前: 沐手净心
进入茶室: 览挂轴、插花、风炉等
亭主出现
炭点前: 生火、备水
尝点心: “怀石料理”、生鲜等
水沸
点茶前: 点茶或沏茶、奉茶汤
欣赏茶具
答谢离开
严谨的“宗教”式 修炼
3、参与者不同
中国茶道具有民众性
日本茶道具有典型性
中日茶道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茶的本质 茶道的内涵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概说 中日茶道的区别 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一、中日茶道概说
“茶道”由唐代陆羽所创立,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国茶文化的次生产物。
“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
仓泽行洋先生(日本茶道学会会长)
二、中日茶道的区别
烹茶器具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参与者不同
课后思考
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
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
中国人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茶道
日本民族“守固怀旧”保留 了中国宋代禅院点茶方式
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
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融儒、道、佛为一体
日本茶道其核心思想是“禅”, 以“和、敬、清、寂”为“四规”
二、中日茶道的相同点
1.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2.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1、烹茶器具不同
中国茶道器具依茶依人选配
日本茶道器具有严格规定
2、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茶道轻松随意, 气氛和乐,不拘小节;
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筑, 茶具、烹点技法、服饰, 动作等方面,规定细致
飞石
蹲踞
室外露地——通向茶室的媒介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

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茶道是日本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两国的茶道实践中,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介绍日本和中国茶道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文化的独特之处。

1. 历史渊源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艺,由中国僧侣最早将茶的种植和饮用方法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的发展借鉴了中国茶道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2. 道具与设施在日本茶道中,使用的道具和设施非常精致。

例如,茶室通常建在自然环境中,简洁而有质感的室内装饰,清水石、花草盆景等都是常见的元素。

而且,茶具也非常重要,通常由独特的陶瓷器皿和手工艺制品制成。

相比之下,中国茶道注重更多的是庄重和华丽。

茶艺师通常会选择华丽的茶具,以及刻有龙凤等图案的瓷器。

中国的茶室也更注重装饰和室内设计,以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

3. 礼仪与流程茶道的礼仪和流程在两国间也存在差异。

日本茶道注重事先准备,茶道师会精心布置茶室,摆放道具,并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茶道更注重茶艺师的表演和技巧。

在中国茶道中,茶艺师通常会展示一些技巧和独特的动作,以及茶艺手法的独特之处。

4. 茶的种类和品味日本和中国茶道中使用的茶叶有所不同。

日本茶道以绿茶为主,而中国茶道则更注重各种茶叶的多样性,如龙井茶、普洱茶、铁观音等。

此外,在品味茶叶时,两国茶道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日本茶道强调茶的味道和口感,注重品味每一种茶叶的独特之处。

而在中国茶道中,品味茶叶更关注茶的香气和气味。

5. 文化内涵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和”(wa)的精神,即追求和谐、平静和纯粹的心灵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茶道更注重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包括宗教、哲学、诗词等方面。

茶道被视为中国哲学的象征,茶艺师通常也会通过诗词和音乐来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

总结起来,日本和中国茶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在设施和道具的选择上,还是在礼仪和流程的执行上,两国茶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

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

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

“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

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

“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1、3茶艺的不同
1、3、1茶叶的不同日本茶叶多用蒸汽杀青,再在火上揉捻焙干,或者直接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茶色保持翠绿,茶汤味道清雅圆润。

日本蒸制而成的茶叶可分为:煎茶玉露番茶抹茶粗茶等。

中国炒制成的茶叶可分为:龙井茶碧螺春茶等绿茶。

青茶即半发酵茶中,典型的是中国茶的代表之一乌龙茶。

他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制法,乌龙茶和绿茶的原料相同,唯一不同的发酵的过程。

基本加工工艺是萎调,做青,炒青,揉捻,烘干等五道工序,乌龙茶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优点,既有绿茶的清新芳香,又有红茶的鲜醇浓郁。

中国的茶叶种类较多,多于日本的茶叶类型。

中日制作技巧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中国的炒制与日本的蒸制。

两国虽都以绿茶为主要茶饮,但在绿茶的划分上的不用也很清晰的看出。

由此可见,中日在茶叶的制作技巧上体现了两国的茶叶种类的不同。

1、3、2饮茶习惯的不同茶人对水的品鉴,往往与某些传统文化理念紧密相连。

综合分析历代茶人的品水理论,可以归纳为一个“品水五字诀”:清、活、轻、甘、冽。

日本人对于以上茶叶的选择和水质的要求也很严格,相比较中国而言不差毫厘。

茶器原指制茶的器具,铁观音价格,后来专指煮茶泡茶的茶具。

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它影响茶汤的质量,更因为饮茶艺术既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

随着茶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和精致,茶具文化形成了,并且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有三种,分别是陶瓷茶具、紫砂茶具和玻璃茶具。

品茶的室内环境,总的要求是温馨、舒适、简洁、高雅,当然也讲究意境的深远。

茶室最忌狭窄、昏暗、凌乱、俗气。

好的茶室应当明朗宽敞,充满生命的气息,使人置身其中心境宁静、开朗,身心得到放松。

而日本茶道对于茶室的要求明显比中国的严格。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

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

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

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

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

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

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

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三、结语
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是“和”,都强调人与自然、物的和谐和睦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和文化集成,从而与西方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中国茶品种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综合影响;而日本茶品种单一,茶文化就是茶道,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核心为禅,强调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自成体系,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因此中国的文人学者更倾向于把茶道叫成“茶艺”。

中、日茶文化都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展现了各自特有的民族性情。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这门选修课的学习心得与建议:
其实,我觉得建议要说的很少就是,希望能加入更多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不少。

学习这门新的课程起初是带着一定的好奇心,想通过学习这门课丰富自己的知识,为日后的工作生活做一些铺垫。

但学着学着发现这门课还能带给我许多的乐趣,通过对各种文化元素的了解,在惊叹古代文化神奇的同时,不觉的由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我们去欣赏,去赞叹,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传承。

中国文化是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的一颗瑰宝;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

在每节课上,似乎都能有一段对于文化的记忆。

从姓氏,书法,诗歌,中国画,中国古代建筑,服饰,茶文化,饮食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每一课仿佛有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

学姓氏,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姓氏的由来,随着文字的记载,穿越到了那一时期;学诗歌,仿佛与诗人同游其境,感受到了平仄押韵的艺术美,音律美;学饮食,不禁赞叹中国八大菜系的奇思妙想,巧夺天工,是色与美的结合,是味与香的交织。

叫花鸡,满汉全席看得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当老师简单的手法装盘花刻的时候,又让人跃跃欲试,总之,12周的学习,好似一次文化的饕餮盛宴。

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了这门课我收获到的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以及日后对工作学习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了新的乐趣,我想这一点很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