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那中日茶文化的对比有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1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摘要: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受世人所欢迎。
而中国作为茶产生的地方,被誉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日本虽为后起之秀,其茶道在世界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中国的茶最初作为药材使用,后来被作为饮料,中国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
日本的茶道自产生之时起就与禅宗等结合,属于日本上层社会,日本茶道专而深,却难博大。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饮料;比较研究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
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
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
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
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的国家。
在中国早期的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篇中就有相关于茶文化的记载,文中这样写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篇文章对于茶文化的记载也是人们相关茶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茶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受到各界尤其是上流社会中文人学子的欢迎。
从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
我国最早从先秦时代开始发现和利用茶,茶在当时被人们当作一种药材来使用。
在秦代以后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从这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阶段了。
但是这并没有非常广泛,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茶树的栽培当时仅在巴蜀地区发展,全国范围来看茶树的种植并不十分广泛。
从这一时期以后,中国的茶树分布范围开始更加广泛,从巴蜀地区向东转移,规模开始变大。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
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
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
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
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
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
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
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
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
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感情之功能。
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
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推荐文章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热度:中日茶文化差异热度:中日茶道文化差异热度: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
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1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
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
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浅谈中日茶道与茶文化的差异【摘要】茶道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日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体现了中日两国友好的往来。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异;两国关系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
如日本茶道、剑道、柔道、书道、花道、艺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素养而专门学习的技艺。
在我们中国,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
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
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一种意境。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巴蜀,当时的巴蜀,以茶作为一种贡品,在茶业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
两晋三国时期,巴蜀增强了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长江中游地区茶业开始发展壮大,随后波及到了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到了唐朝,茶业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当时的制茶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的茶叶成产技术中心,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而“茶道”一词也在当时产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
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
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
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论文摘要: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两者之间的渊源。
另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是存在明显的异同之处的。
其中,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均追求以“和“为中心思想、并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均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念融入进各种茶文化活动中。
而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流派方面、构成要素方面以及制作工艺方面。
相信通过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的深刻认识,能够对两者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异同引言追溯历史,实际上茶道最早的起源地是中国,但在日本发展较为迅速,最终在日本形成了极具独特性的“茶道”[1]。
但是,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具有历史价值,不但是我国的瑰宝,而且还是我国五千年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目前,在知识产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对于“茶”这一瑰宝,日本称之为茶道,中国称之为茶文化,并且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异同。
鉴于此,本课题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尤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中日茶文化渊源以相关报道作为依据,在1956年,日本福冈市市长说过,中国茶叶远在汉朝时期传入了日本[2]。
日本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长期的饮茶习惯而形成的,而饮茶习惯则是在七世纪从中国传入的。
换而言之便说明了日本茶道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中国。
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日本茶文化还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并且,日本茶文化的历史也是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日本人将中国的茶文化融会贯通,并融入到日本本土文化当中,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日本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并且还是茶人自我认识及完善的一个过程。
另外,对于日本茶道,在认识上需将它摆在一个修证的范围内,不但需要在理论上有所认知,而且还需要在茶事上进行修证,切不可只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及研究层面。
对于中国而言,要深刻地认识到,茶道的起源地是中国,但是其发展及完善是在日本,茶道不仅是日本的文化,而且还融汇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历史瑰宝。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茶文化差异论文浅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摘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
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
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
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
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
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
”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
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
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
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
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
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
从唐代以来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
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
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
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
在日本,学茶也就是在学佛,学佛必须学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个个和尚都是茶道高手。
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
但是,刘元甫的《茶堂清规》连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谛在中国宋代以后却失去踪影,既没有在佛门寺庙中得到传承,更没有被广大茶人们所接受,以致中国茶文化界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刘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谛。
由此亦可反证,茶道观念在中国确实是缺乏丰厚的土壤。
因此,尽管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文化体系,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但是与中国茶艺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对茶道形式和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
这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
但是了解了这一区别,却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
日本人可以继续为他们的茶道而骄傲,我们却应该为中国的茶艺而自豪。
参考文献:[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2.[3]汊汉.西欧观众为东方茶艺喝彩[J].农业考古,2021,4.浅析中日茶文化差异摘要:中日两国的人民都善于饮茶、喜爱饮茶,两国的茶文化都相当的博大精深。
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茶文化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在起源发展上、精神上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中日;茶;差异一、起源和发展说起茶的起源,一定会追溯到中国。
古人说:百姓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曲茶。
中国早在神农氏时期就有关于茶的记录,唐朝的唐羽在其《茶经》里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由此可见,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源极早。
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出现了野生的大茶树,现今也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发现了直径长达一米的大茶树,树龄普遍在1700年以上,足以说明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
在中国,茶最早的用途是入药,传说神农尝百草,遇十二毒,得茶解之。
东汉华佗《食经》中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其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艺饮茶之风的兴起,茶已经脱离普通的饮品。
唐朝时期,中国茶文化飞速发展,形成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唐羽所作《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他将佛、道、儒三家思想融入茶中形成了中国的茶道精神。
宋代时期,茶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因为文人的推动也因为整个时代背景的推动。
茶文化在这个时期生机勃勃,但是茶艺逐渐走向了复杂繁琐精细,反而失去了茶艺本身的品质。
而到了元朝,出于游牧民族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汉族文人对山河破碎的感慨无心茶艺文化使得茶艺返璞归真。
待到明清时期,茶的种类逐渐增多,泡茶的形式技艺精细,到了清朝,茶叶的出口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各类关于茶的作品也增多。
而在古代日本是没有原生的茶树的,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饮茶的习惯。
在日本,普遍认为茶叶是在9世纪初由遣唐使最澄和尚从中国带回日本,将种子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
后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偶得和尚奉茶,茶叶从这时才见于日本正史。
但是,此时的茶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录。
后于中国宋代时期,遣唐使荣西禅师两次到访中国,回日本时再次将茶叶的种子带回国,并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荣西禅师又将种子赠送给明惠上人,其将种子种植于尾高山寺内,至此饮茶才在僧人之间流传开来。
1214年,大将军源实朝因为宿醉引起头痛,荣西禅师敬献了茶叶,摆脱了头痛,至此茶在士大夫和武士之间流行起来。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僧人村田珠光将思想融入茶中,才真正意义上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其被称为日本茶道始祖。
后又经过千利休等人的细化,日本茶道才逐渐规范起来。
因此,在起源上来说,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的起源地,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比中国晚了很多年。
二、精神上的不同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先是由普通的百姓喜饮茶而逐渐发展到统治阶层,是普通平民大众的日常喜好。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比较悠闲的放松方式,是使人内心平静下来的一种方式。
中国饮茶之人多带着儒家的仁者气息,修养很高。
喝茶是一种反省内求的方式。
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之一:仁。
而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茶是南方嘉木,在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中国的道家思想也恰好强调清静无为、顺应天道。
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之一:无为。
中国人以茶修德,以茶养性,茶的禅意和佛的禅意是一致的。
茶以水而清明、冲泡再三清香醒神。
茶道好静,在追求茶道的静之中也就是佛家的禅境。
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之一:清静。
日本的茶道文化主要是由中国传入,因此其精神很大一部分受到中国佛、道、儒三家的影响。
其中又以佛家思想为主要。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精神之一,主旨是无。
和、敬、清、寂是从无里衍生出来的四象,这和中国的太极很像。
而一期一会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只能遇见一次唯一的一个人和一件事。
千利休将其融入到日本茶道中,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茶道的一系列活动体现出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理念。
独坐观念”一语出自幕末大老、茶道名人井伊直弼的著作《茶汤一会集》。
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独坐”就是说独自静坐。
“观念”的意思则是静静的思考、认真的思考。
独自坐在茶室里静静的回味思考今天发生的事情,此生不可能再遇见。
而此时饮茶人的心境是有禅意的,也就是之前说的主旨上的无。
从什么也没有衍生到生生万物。
此时而言重要的就并不是茶本身的味道,而是内心的平静余味。
从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精神上来说,两者的精神内涵都有佛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