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

中国茶道和日本的区别茶道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无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尽管二者都以茶为核心,但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仪式感的差异中国茶道,又称为“茶艺”,强调的是“礼乐尚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茶道中,茶艺师会通过独特的仪式来展示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

茶席的布置、器具的使用以及动作的规范都被严格要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礼仪。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道更注重的是“至简至美”的审美体验。

日本茶道追求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自然的简约之美。

茶道师傅以精湛的技艺展示出茶具的精美和自然之美,注重的是从内心中感受和体会茶的意境。

二、茶具风格的差异中国的茶具风格多种多样,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都会对茶具的设计和制作产生影响。

中国的茶具通常以瓷器为主,其设计注重的是形状的多变和装饰的繁复。

传统的中国茶具往往具备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具风格更加朴素简约。

日本的茶碗、茶盘等茶具通常以陶瓷制作,追求的是简单自然的形状和纹理。

茶具的装饰通常简洁而精致,展现出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理念。

三、茶道表演的不同中国的茶道表演通常由茶艺师来完成,茶艺师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动作和仪式来展示茶的品饮过程。

茶道表演强调的是仪式感和礼仪之美,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庄严和宁静的氛围。

与此不同,日本茶道通常采用一种称为“茶事”的形式进行。

茶事是一种集合艺术表演、品茶和社交的仪式,通常在茶室中进行。

茶事注重的是整个仪式的氛围和流程,茶道师傅通过音乐、舞蹈和艺术表演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四、茶与文化的不同价值中国人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被视为促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元素。

中国的茶道更强调的是茶的功夫和茶艺的技巧,追求茶的品质和口感。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对比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对比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对比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是两种独特而美丽的茶文化,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

尽管它们都以茶为中心,并有相似之处,但在细节和实践中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 茶的起源和历史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相传,中国的贵族和文人经常以茶会友,并将茶作为艺术和礼仪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品味和色香味,以及与茶的欣赏和分享。

日本茶道则起源于中国,最初是由日本的佛教僧人将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带回国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将中国茶道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在日本,茶道被视为一种修炼心灵的方式,强调平静、谦逊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 茶礼和茶具中国茶道中,茶艺师通常会通过茶艺表演展示他们的技艺。

茶席通常是一种正式的活动,茶客们需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中国的茶具多样化,包括壶、杯和盖碗等。

此外,茶道还注重茶的品质,以及茶艺师对茶叶的了解和选择。

日本茶道则更加强调茶道的精神层面。

在茶室里,一位茶道家将为来宾准备和煮茶,并以一种谦逊和专注的态度为客人端上茶。

日本茶道注重茶具的简洁和谐,器物通常是传统的竹制或陶瓷制品。

茶道的场所也非常重要,茶室的建筑和环境都能体现出日本茶道的氛围和精神。

三. 茶的制作和品味中国茶道强调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味。

制茶师通常会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叶和不同的烹饪方法,以展示茶叶的独特香气和口感。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和普洱茶等。

茶道的实践者会通过研究和品味茶叶来提高他们的茶艺水平。

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和谐和平衡。

日本人通常选择绿茶作为茶道的主要茶叶,如抹茶。

抹茶是一种粉末状的绿茶,以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和仪式而闻名。

在日本茶道中,茶道家会仔细准备抹茶,然后以特殊的方法搅拌和品尝。

抹茶的独特口感和苦甜味道体现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和哲学。

四. 文化背景和哲学价值观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背后都有一系列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观。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日茶道的异同茶的本质茶道的内涵中日茶道的异同中日茶道的异同中日茶道概说中日茶道的区别中日茶道的相同点“茶道”由唐代陆羽所创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国茶文化的次生产物。

一、中日茶道概说仓泽行洋先生(日本茶道学会会长)二、中日茶道的区别烹茶器具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参与者不同1、烹茶器具不同中国茶道器具依茶依人选配日本茶道器具有严格规定中国茶道轻松随意,气氛和乐,不拘小节;2、表现形式不同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筑,茶具、烹点技法、服饰,动作等方面,规定细致飞石蹲踞环境:清幽、素雅室外露地——通向茶室的媒介入室前进入茶室炭点前尝点心点茶前欣赏茶具日本茶道流程离开入室前:沐手净心进入茶室:览挂轴、插花、风炉等亭主出现炭点前:生火、备水尝点心:“怀石料理”、生鲜等水沸点茶前:点茶或沏茶、奉茶汤欣赏茶具答谢离开严谨的“宗教”式修炼3、参与者不同中国茶道具有民众性日本茶道具有典型性中日茶道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两者的传承方式不同中国人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茶道日本民族“守固怀旧”保留了中国宋代禅院点茶方式两者的思想体系不同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日本茶道其核心思想是“禅”,以“和、敬、清、寂”为“四规”二、中日茶道的相同点1.中日茶道都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式。

2.中日茶道都是将“和”所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课后思考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异同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异同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异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异同茶道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注重仪式和礼节的茶艺表演形式。

虽然中国和日本的茶道都注重茶的净化、泡制和品饮过程,但在细节和传统背景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从茶道的历史背景、仪式流程、器具选用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一、历史背景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历史背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茶道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禅宗密切相关。

自唐代以来,中国茶道一直是中国文人雅士追求韵味和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发展则与宋代的中国文化交流有关。

在当时,日本僧人最初学习了中国的茶道,随后将其引入到日本。

此后,日本茶道融合了日本文化、哲学和禅宗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二、仪式流程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仪式流程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茶道中,茶席的布置讲究自然、朴素,强调茶艺表演带给人们的宁静和舒适。

在茶席上,主持人将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精心准备茶具和茶叶,并以独特的手法泡制出香气浓郁的茶。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的庄重和严谨。

日本茶道的茶室通常非常简洁,以便使人集中精神,体验茶道所带来的冥想和平静。

茶道席的布置非常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例如花道、茶具的摆放和花瓶的选择等。

茶道师傅会用独特的动作和礼仪侍奉客人,并以略带忧郁的口吻介绍茶的品种和特点。

三、器具选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器具选用方面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有茶壶、茶杯、茶盘等,这些器具通常简洁朴素,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中国茶道注重精神与茶的融合,器具的选用主要以功能为导向。

日本茶道则以独特的器具选用而闻名。

茶室中的茶具有茶碗、茶筅、茶匙和花豆等,这些器具的制作和设计都非常讲究。

例如,茶碗通常是手工制作的,每个茶碗都有器物的称号。

此外,茶道中还有许多与茶具配套的道具,例如花道道具、茶席装饰等,使茶道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异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之间的异同日本茶道,都是从中国传于日本,然后来却有着独立而系统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是儒释道相互交融杂糅的文化。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之间异同,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现代中国茶道属于一种高雅但为大众所接受的生活艺术形式。

中国茶道的冲泡过程可以称作“茶艺”。

延伸而言行业包括茶农、茶艺师、评茶师等众多的现代职业。

冲泡方法多样,更加讲究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比如乌龙茶冲泡,绿茶冲泡等过程就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茶道虽然有三千家的几种支流流派,大体上的差别不大。

日本茶道则属于一种有宗教意味的社交形式。

更偏向上流社会。

典型的代表是要在茶社茶室穿正统的和服,每个动作有特殊的意味和讲究。

茶道精神则为“和、静、清、寂”;像中国这种闹哄哄却乐融融的大众茶馆经营方式在日本茶道中是不存在的。

饮茶方面,以“抹茶”(一种研磨得很细的粉状绿茶)调饮,喝茶前要品尝茶果子,味较苦。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区别日本茶虽由临济宗僧明庵荣西由宋带回,但抹茶道却为日本文化深刻之映现,深深有别于中国茶艺。

这别,从形貌到内在,从器物到美学,从文化角色到生命境界,在在不同。

而所以如此,则因日本茶道之落点在修行,中国茶艺之作用在生活。

国人谈日本文化,向喜从它诸事皆以中国为师说起,而在保留中国唐宋古风上,日本之于中国亦多有“礼失而求诸野”之处,以是,对日人民族性于外来文化之迎拒乃至接受后之本土化历程乃常忽略。

由此谈中日文化之比较与借鉴,自不免偏颇。

日本对中国文化之迎拒,古琴是明显例子。

唐时虽胡乐兴盛,琴仍长足发展,宋时更因汉本土文化复兴而管领风骚,明季琴书大量印行,琴派繁衍,而此三时代,日本接受中国大量影响,却独不见严格意义下唯一的文人乐器古琴在日本扎根,仅明末清初永福寺东皋心越所传“东皋琴派”以寥寥之姿寂寞传承,可见日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原自有它文化主体的选择在。

这主体选择,迎拒外,更需注意的,是因应自身需要的本土化作为,以此,日本许多事物虽都自外引入,却又深具日本特质,而茶道则为其中之大者。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一、概论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

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

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茶道的内涵不同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

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

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

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

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

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

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案表现了明显的季节感,如春天用樱花、秋天用红叶、冬天用茶花为主装点茶室,并配上各个季节相应植物图案的茶点。

中国茶道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代分茶的恢复,使中国茶道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既可以表现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也可以表现各种社会现象,让人们在享受到茶道乐趣的同时,又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增进友谊。

(五)茶的传播途径不同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

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

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六)茶文化的精髓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

“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

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

“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七)茶艺的不同1. 茶叶的不同日本茶叶多用蒸汽杀青,再在火上揉捻焙干,或者直接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茶色保持翠绿,茶汤味道清雅圆润。

日本蒸制而成的茶叶可分为:煎茶玉露番茶抹茶粗茶等。

中国炒制成的茶叶可分为:龙井茶碧螺春茶等绿茶。

青茶即半发酵茶中,典型的是中国茶的代表之一乌龙茶。

他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制法,乌龙茶和绿茶的原料相同,唯一不同的发酵的过程。

基本加工工艺是萎调,做青,炒青,揉捻,烘干等五道工序,乌龙茶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优点,既有绿茶的清新芳香,又有红茶的鲜醇浓郁。

中国的茶叶种类较多,多于日本的茶叶类型。

中日制作技巧的不同主要指的是中国的炒制与日本的蒸制。

两国虽都以绿茶为主要茶饮,但在绿茶的划分上的不用也很清晰的看出。

由此可见,中日在茶叶的制作技巧上体现了两国的茶叶种类的不同。

2. 饮茶习惯的不同饮茶习惯的不同茶人对水的品鉴,往往与某些传统文化理念紧密相连。

综合分析历代茶人的品水理论,可以归纳为一个“品水五字诀”:清、活、轻、甘、冽。

日本人对于以上茶叶的选择和水质的要求也很严格,相比较中国而言不差毫厘。

茶器原指制茶的器具,铁观音价格,后来专指煮茶泡茶的茶具。

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它影响茶汤的质量,更因为饮茶艺术既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

随着茶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和精致,茶具文化形成了,并且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有三种,分别是陶瓷茶具、紫砂茶具和玻璃茶具。

品茶的室内环境,总的要求是温馨、舒适、简洁、高雅,当然也讲究意境的深远。

茶室最忌狭窄、昏暗、凌乱、俗气。

好的茶室应当明朗宽敞,充满生命的气息,使人置身其中心境宁静、开朗,身心得到放松。

而日本茶道对于茶室的要求明显比中国的严格。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

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

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

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

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

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

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

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

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八)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九)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十)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三、中日茶文化的相同点(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