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中国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
日本的茶道自产生之时起就与禅宗等结合,属于日本上层社会,日本茶道专而深,却难博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1.中日茶文化虽然各所特色,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
两国的茶文化都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
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
而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点融入于饮茶、品茶的活动之中。
中国人喜欢饮茶,品茶,而中国的文人墨客更是有品茗赋诗高雅乐趣。
而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日本将制茶、泡茶的工艺研究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着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1.从茶文化的起源来说,中国的茶从药用、食用再到饮用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的变化。
而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
因为从最初传入日本开始茶在高层人士中开始传播,自始至终都带有精神文化的气息。
2.从两国茶文化的参与者讲,当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之间盛行,这与贵族及僧侣热衷于欣赏唐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寻常事物,并不只规达官贵人所有,是普通民众的,是属于大众的文化。
3.从民族性格来讲,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把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
而日本人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艺秉承传统、流传至今。
中日茶文化精神比较一、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茶道,中日的茶道文化还是有所去别的,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同点1)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地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做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
日本茶人则是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与自然、人和物、物与物相融合的意境。
2)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徳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地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中国和日本都有一段“饮茶史”,甚至都有一个共通点“以茶为名”。
那中国和日本茶文化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一、内涵不同日本茶道内容简单,审美情趣要求不对称,是以不平衡为前提,日本茶道更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
如在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以姿态不正者为上,其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图案不对称,陶釉也不均匀;日本的茶道室内,故意在地上地下,开一些不对称的窗,着各样的色彩。
日本茶道既重精神又重形式,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规定程序,还很讲究着装,表现庄重、严肃。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敬”,上下关系分明,有礼有节;“清”,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茶事上恬静的气氛。
茶人们庄重的表情。
可见,日本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而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多源合流,是以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原则”为前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博,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中国茶文化重精神而轻形式,其基本精神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中国茶文化不太讲究着装,喝茶随意,不严肃、不庄重。
中国老百姓在家中会斟上一壶茶招待亲朋好友或一大早,在餐馆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悠闲的喝早茶等等。
二、构成要素不同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有5个方面,即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
所谓茶食是指一汤三菜,即大酱汤、凉拌菜、炖菜、烤鱼。
点茶是指风炉和地炉(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使用地炉,5月至10月使用风炉)。
茶花是指根据月份烹茶时插入的花。
1月乙女椿,2月菜花(利休逝世纪念日2月28日),3月红乙女椿,4月牡丹,5月谷空木和大山忘,6月木天蓼、蓟,7月矢筈芒、女郎花、桔梗、秋海棠、御帘,8月玉紫阳花、金水,9月红芙蓉,10月樱蓼、秋海棠、秋麒麟草,11月白玉椿,12月薮椿。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比较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比较茶文化在日本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两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传承。
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茶道虽然都以茶为核心,但在细节和意义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在准备、仪式、礼仪以及茶艺的表达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茶道的准备在日本,茶道的准备工作非常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首先,茶道师会准备一间称为茶室的特殊空间,包括茶室的布置和各种道具的摆放。
茶道师在准备过程中会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以营造出平和与静谧的氛围。
茶室一般采用自然素材如竹子、木头和稻草等来打造,以增加自然的氛围。
相比之下,中国的茶道在准备方面更加注重茶具的选择和清洗过程。
例如,在准备中国茶道时,茶师会特别挑选合适的茶壶、茶杯和茶盘等茶具,并在使用前进行详细的清洗和烘干。
中国茶道更加注重茶具的品质和清洁度,以保证茶的味道和品质。
二、茶道的仪式日本茶道的核心仪式是“茶会”,也称为“茶事”或“茶会道”。
在茶会中,茶道师会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准备和服务。
茶道师会展示自己的茶艺技巧,同时传达一种自然、平和和谦逊的态度。
不仅如此,茶道师还会根据来宾的身份和地位来调整服务内容,以示尊重和重视。
中国茶道的仪式更加注重茶艺师和来宾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中国的茶道仪式中,茶艺师会和来宾共同分享茶的美味,同时也会向来宾解释茶的来历和特点。
中国茶道强调的是共同品味茶的过程,注重的是茶的品质和大家的交流,更侧重于茶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三、茶道的礼仪日本茶道的礼仪非常正式,其中包括一系列的动作和仪式。
例如,在茶室进入时会进行一次合十鞠躬的礼仪,以示尊重和谦逊。
而在茶道师准备茶水、沏茶和呈茶的过程中也有特定的动作和礼仪要求,如左手捧茶碗、右手呈递茶碗等。
中国茶道的礼仪相对更加简约和随意。
茶师在准备和呈茶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动作和礼仪,但相比之下更加注重的是茶的品质和味道,而非过于拘谨的仪式。
四、茶道的艺术表达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都追求茶的美学和审美价值。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异同

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异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异同茶道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注重仪式和礼节的茶艺表演形式。
虽然中国和日本的茶道都注重茶的净化、泡制和品饮过程,但在细节和传统背景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从茶道的历史背景、仪式流程、器具选用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一、历史背景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历史背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茶道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禅宗密切相关。
自唐代以来,中国茶道一直是中国文人雅士追求韵味和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发展则与宋代的中国文化交流有关。
在当时,日本僧人最初学习了中国的茶道,随后将其引入到日本。
此后,日本茶道融合了日本文化、哲学和禅宗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二、仪式流程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仪式流程有着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茶道中,茶席的布置讲究自然、朴素,强调茶艺表演带给人们的宁静和舒适。
在茶席上,主持人将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精心准备茶具和茶叶,并以独特的手法泡制出香气浓郁的茶。
而日本茶道则更加注重仪式的庄重和严谨。
日本茶道的茶室通常非常简洁,以便使人集中精神,体验茶道所带来的冥想和平静。
茶道席的布置非常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例如花道、茶具的摆放和花瓶的选择等。
茶道师傅会用独特的动作和礼仪侍奉客人,并以略带忧郁的口吻介绍茶的品种和特点。
三、器具选用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器具选用方面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有茶壶、茶杯、茶盘等,这些器具通常简洁朴素,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中国茶道注重精神与茶的融合,器具的选用主要以功能为导向。
日本茶道则以独特的器具选用而闻名。
茶室中的茶具有茶碗、茶筅、茶匙和花豆等,这些器具的制作和设计都非常讲究。
例如,茶碗通常是手工制作的,每个茶碗都有器物的称号。
此外,茶道中还有许多与茶具配套的道具,例如花道道具、茶席装饰等,使茶道更加丰富多彩。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
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
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
作“茶文化”。
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
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
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
人着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
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谈及
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
陆羽733-
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
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
《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中的
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
《茶经》是对中唐茶
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
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
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
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
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
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
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
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
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
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
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914年完成著
作《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种对茶的功效、
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述了当时
的末茶点饮法。
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的日本茶
道的成立。
荣西既是日本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
本茶道大师”。
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
会安定,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
而“清寂”,则表示
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
这四个字,是茶
道的精髓和宗旨,
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继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绍欧思
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
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
在茶道与禅结合
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
日本
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
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
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
日本的茶
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
文化艺术活动。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了解两国的文化特色,便于两国
今后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茶文化的传入,使世界通过“茶道”认识了日本的传
统文化,也让世界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体现,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