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女子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特别是对于女子教育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觉醒。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变化与挑战。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刻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女子教育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一直受到很多限制。
儿童时期的中国女子通常被束缚在家庭和封建伦理的桎梏中,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女子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先进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呼吁女子应当接受教育,并且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些思想不仅来自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来自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思潮。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和改革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式女子学堂,提倡女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也纷纷提倡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政府也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然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女子教育的推广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些保守的封建家庭并不赞成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
其次,由于社会的落后和贫困现象广泛存在,许多女子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再者,女子教育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女子教育的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接触更广阔知识领域的机会,拓宽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近代中 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妇女教育的兴起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动摇,都促使着人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妇女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空间里,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她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被剥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权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让妇女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
早期的妇女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为开端。
教会学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机会,尽管其目的可能并非完全纯粹,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妇女接受教育的先河。
在教会学校中,女学生们学习了算术、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
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办的女子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往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致力于推动妇女教育的发展。
例如,_____创办的_____女子学校,为当地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
妇女教育的兴起,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首先,接受教育使女性拥有了知识和技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琐碎事务。
她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从事各种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等,从而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
经济独立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让女性不再完全依赖男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教育开阔了女性的视野,使她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她们通过组织游行、宣传抗日等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近代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限制,而女子教育则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清朝末期至今,中国女子教育经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碰撞与融合,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坚定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行评述,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和展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影响说起。
在古代中国,女子地位低下,教育机会有限,大多数女性只能在家中受到基本的家庭教育。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一些先进思想家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在社会中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传承了尊重传统、注重家教的价值观,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教育的优点,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在传承与发展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面临着众多困难和障碍,如传统观念的束缚、学校资源的匮乏、社会环境的不利等。
许多有识之士并未放弃对女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一时期,不少教育家努力倡导并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和女子教育机构,为女性提供了有限的教育机会。
一些进步思想家也积极倡导解放妇女、推动女子教育的改革,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逐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提出了赋予女性平等教育权利的主张,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些女性教育家也积极推动妇女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传统女子教育内容、提高女子教育质量、提倡普及教育等,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

位 向女性 个体本 位演 进 的历史 轨迹 。 近 代 中 国重要 历 史 事 件是 学 者 们关 注 的热 点 。 陈玉玲 和李涛 研究 了太 平 天 国 的女 子 教 育 , 为其 认
实 质 上 没 有 男 女 平 等 思 想 和 妇 女 解 放 意 识 。杨 晓 在
有学 者开拓 了新 的研究 范 围 。周 锦涛和 马立武
闫 广 芬 对 女 子 学 校 三 个 时 段 的 研 究 , 析 了 女 分 子 学 校 教 育 的 理 论 认 识 、 究 视 野 和 社 会 使 命 , 重 研 侧 于 教 育 理 论 。 关 于 女 学 思 想 的 发 展 阶 段 , 莲 波 以 张
女权 运动 和教 育思潮 等对 云南 女子教 育思想 产生 的
教 育 科 学 文摘
21 0 0年第 1 期
教育 史
新 时 期 的近 代 中 国女 子 教 育研 究
郭常英 , 爱勇 李
河 南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开 封 4 5 0 河 70 1 《 学 月 刊 } 0 9年 第 1 史 20 2期 , 1 0 0字 约 70
近 代 女 子 教 育 问 题
育 的学 位 论 文 , 讨 一 日治 前 台 湾 妇 女践对 封 建 伦 理 纲 常 的 冲击 , 指 出了晚清戊 戌 的先河 作用 。赵 长征研 究 了辛亥 革命
为 女 学 提 供 的 契 机 , 析 了 孙 中 山 的 支 持 和 社 会 观 详
1 关 于 研 究 时 段 . 历 史 时 段 是 研 究 者 思 考 的 重 点 之 一 。新 时 期 以
2 关 于研 究范 围 . 近 代 中 国女 子教 育 深受 教 会 和西 学 的影 响 , 不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在过去的百年中,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
本文将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时期,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丈夫的附属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国家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女性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女子教育的改革。
从此以后,中国女性开始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由于社会观念的束缚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仍然相对较少。
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女性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重要时期的发展。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妇女地位的提升,并加强了对女性高等教育的支持。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女子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为数以千计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女性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逐渐摒弃了封建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进妇女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的实现。
在这一时期,女性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也得到了增强。
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显示出优秀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
当前,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男性,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与此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参与也更加广泛,不仅涉及到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相较于男性,女性在担任高等教育领导岗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重要职位上的比例仍然偏低。
在就业市场上,女性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并且薪酬待遇相对较低。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于历史变革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在历史上,女性的教育机会一直相对较少。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开启了女性教育的新篇章。
当时,中国新式教育模式开始兴起,女性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907年,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燕京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成立。
该校吸收了大量优秀的女生,弥补了当时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空缺。
此后,各地的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相继成立,为女性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女性的教育机会限制很大。
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女性的教育机会又出现了新的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教育,女性教育也受到了更多重视。
女性大学和女子专科学校相继成立,开设了文科、理科、工科等各种专业,为女性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女性的高等教育开始逐渐赶上。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00年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23%左右,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2%。
这表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女性自身努力下,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虽然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情况中,女性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在就业中,女性的薪酬依然低于男性,职业发展路径也存在相应不同。
同时,在家庭和职业之间,女性仍然需要进行艰难的平衡。
综上所述,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历史变革,从传统思想的束缚到社会的动荡,从政府的扶持到女性的自身努力,每一步都是从艰辛中走出来的。
女性高等教育在未来还将继续发展,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让女性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

教学篇•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汪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一、封建社会女子教育中国在古代社会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教育的,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当然我们要看到,女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还是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女子相对开放。
可即使这样,仍然有人作“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叹息。
可以说,自《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起,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列,注定了女子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教育的边缘化。
中国古代的妇女,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而贫苦人家的女子更是连这种家庭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女子学校,情况逐渐好转。
二、女子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传教士就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甚。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了一所学校,这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始。
至1860年,在上海等地共创办了12所女子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教会组织掀起了兴办女子教会学校的高潮。
据统计:1878-1879年仅在江南一带就有教会女学213所,学生2791人。
早期教会学校曾经面临招生困难。
中国女子受儒家理学思想影响,难以迈出家门。
加之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教会学校免学费,还发给学生一些补贴,“尽管如此,学生仍寥寥无几,有限的几个学生几乎全部来自社会底层”。
尽管早期教会的教育客观上对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会学校的创办带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我们仍不可抹杀教会学校开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的作用。
三、维新派女子教育早期维新派人士开始关注到西方女学的发达。
王滔于1867-1869年游历英法等国时注意到英法等国家的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
早期维新派为我国重视女子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
严复将《天演论》引入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逐步认为女子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一直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下,女性的教育地位一直受到限制。
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行评述。
一、传承:古代妇女教育的限制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侍奉丈夫、照顾子女。
妇女的教育一直被束缚在家庭之中,她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而且,对于女子的教育内容也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绣花、缝纫、织布等传统家务技能,这使得女性的知识面和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古代中国的女子教育还受到了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族制度下,女子必须遵循家族的传统和规矩,不能离开家乡,更不能接受外面的教育。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女子的教育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难以有所发展和更新。
二、传承与发展:近代女子教育的崭新图景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女子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图景。
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开始呼吁解放妇女,提倡妇女平等的观念,这为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先进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尝试对女子进行正规教育,为女子的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还得益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妇女解放和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妇女教育的政策,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也得益于一些女性领袖和教育家的努力。
她们积极探索适合女子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女子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邹韬奋、钱锺书等一些先进的教育家就在女子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
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的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
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
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
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
宗教的控制中。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
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
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以受教育作为嫁入豪门的筹码,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
但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也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二、近代女子教育目的的转变
1.贤妻良母式的教育。
在清政府时期,顽固派一方面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继续强烈反对女子教育。
“中西礼俗不同,不宜设立女学。
”其本质仍是传统的为男权服务的女性教育。
维新派最初兴办的经正女学,目的是培养稍有文化、有妇德而身体健康的贤妻良母。
后民国政府时期,虽前期有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与重视,但随着北洋军阀的上台,封建传统势力占据上风,女子教育的发展
受到制约。
他们所推行的教育仍旧是把女性放在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最终教育目的就是把女性培养成贤妻良母。
2.救亡强国式的教育。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是以爱国救亡与民主革命为动力的。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面临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到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身上。
出于救国的目的和“强种”的需要,他们认为必须兴办女子学校,一方面可以壮大民族救亡的革命队伍,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种进而国强。
3.独立人格式的教育。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女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女性意识逐步增强,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男女平等教育思潮主张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比贤妻良母更重要的“社会的人”,她们有权利和义务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女子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新知识。
并且在大学中实现男女同校,“人生痛苦,婚姻不顺为一大原因,而解除此弊在婚姻自由。
欲婚姻自由,非有男女交际不可,而男女交际以男女同校之为最好人手方法”。
自此,女子教育开始走向以培养自由的人、独立的人、完整的人为目的的教育。
三、对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1.平等是否真的“平等”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样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平等。
纵观当代社会,即便女子教育已经相当成熟,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鼓吹百年,但是女性是否真的可以与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
首先,从教育的入学权利的平等性来说。
虽然义务教育已经推行很多年,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失学以及辍学儿童,在这些儿童中,女童占了大部分。
近来,湖南卫视有一期栏目叫做变形记,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在一些非常贫困的山区学校拍摄的,中间有几期节目中都有女童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继续学业,他们的父母也坦言,女孩子上学没有什么用处,到头来还不是嫁人了,家里孩子多,她不上学帮家里干活,还可以供养她弟弟上学。
这并不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家长的宣言,而是真切的存在于现今一个文明社会中,可见封建观念的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旧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人,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性别文化仍然流行。
其次,从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来说。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但是在专业的选择、就业的考虑中,女性是否能够做到与男性一样的考量,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我们身边,我们都可以看出,女性在专业选择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什么文科学校与理工科学校男女比例悬殊,因为大部分女性都选择了文科专业,这样的选择除了生理心理的因素除外,如何就业是最重要且最实际的问题,一些招聘单位公开打出“只招男性”或者“男士优先”的招聘要求,然而“只招女性”或“女性优先”的招聘单位却寥寥无几。
这种就业上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个体有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都深深影响着女性学科专业的选择。
但正由于社会的偏见,使待业女性就业难,就业女性升迁难。
2.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妇女走出了家庭,从事职业,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没有了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虽然走出家庭,但身上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很多妇女迫于各种压力,在结婚后又再回到家庭。
广大女性在刚释重负后,又再度陷入新的困惑、彷徨和不安。
家庭的责任与女性本身的母性都会影响女性的选择。
另外,放眼看职场,在高层领导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这些都会影响到女性在职业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发展前景,都会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其次,“教育一个男孩,只培养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培养。
家庭教育主要来自母亲,妇人为一家之中心,立于家庭教师最适之位置。
凡母亲者应是“精妙之教育家”。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绝对重要的,所以一个母亲受到怎样的教育,她就会怎样言传身教于自己的孩子。
综观一个女性,她是妻子、是母亲、是受教育者也是职业人,所以怎样让女性的多角色不产生冲突而兼顾合理,也是对当代女子教育的一个考量。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