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3 私塾教育的兴旺:私塾教育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由私人或者地方政府设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洋务运动中的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培养现代化人材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材。

三、现代教育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3.2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行全民教育,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中国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开放4.1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2 职业教育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材。

4.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提高教育质量: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一、制定学制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近代意义上的学制是伴随着新学堂的兴起而建立的。

为了学习西方的需要,从1862 的京师同文馆的兴办为始,各地新式学堂日益增加,1898 年维新变法中的光绪帝发布上谕:“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在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4](504) 但维新失败后,书院改学堂的计划也随之破产,然而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十世纪初, “教育救国”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张之洞、刘坤一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

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覆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

” [1](47 -48) 为此,必须将书院改为学堂,“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 [1](55) 他还提出了改学堂的办法: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后,送入京师大学校,并详细的规定了各学校的入学年龄、学习科目、学习年限、主管机关及学生毕业的身份授予等一系列制度,并参酌东西学制,将学科分为七大门类即经学、格致学、兵学、农学、政治学、史学、工学。

这样,在学院改学堂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完整的学制系统。

清政府接受建议,于1901年9月下令将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 [5](418 -419) 并于1902 年1 月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

二、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学习西方。

从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观念向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

②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派认为科举制度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发展,并对其进行抨击,要求进行改革;③建立近代学制。

郑观应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系统,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年限为三年,这是我国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④倡导女子教育。

在西方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最早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二)维新派的教育实践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领域或方面对洋务观念有所突破的学堂,主要学堂如下:①万木草堂。

由康有为创办,是维新派开办最早的学校,学规是《长兴学记》;②时务学堂。

由梁启超、谭嗣同创办在教学中着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民权学说,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③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这两所学校最早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接,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的雏形;④经正女学。

又称“中国女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这些学校的创办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1)学会①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的强学会—维新思想的主要阵地;②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会,在北京创办保国会③此外,还有东学会、苏学会、医学善会(2)报刊①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报》;②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③严复创办《国闻报》;④此外,还有《蒙学报》、《湘学报》、《求是报》、《实学报》。

中国教育史(近代)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和用并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
D 译介西书
答案:B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初中历史三大改革教案

初中历史三大改革教案

初中历史三大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大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三大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难点: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
(1)清朝三大改革(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2)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后的各项改革;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 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大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当时的情景;
(3)设计海报: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展示三大改革的海报。

4. 总结:归纳三大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一篇关于三大改革的书面总结;
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清朝三大改革的内容;
3. 查找新闻报道,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活动设计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三大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起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可以再加深,活动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

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6-26 作者简介:李璐(1981-),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96 -

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李 璐 (浙江大学 历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都不同程度地对教育进行了改革。这三次教育改革,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渐趋完善,并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终于完成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 关键词:教育改革;近代教育;封建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96-04

一 19世纪60年代初期,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再一次被“夷人”所打败,惨痛的教训使得一些封建官吏和士大夫们感到了学习西方、研究西方的迫切需要,以求得正确的对策。于是晚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这其中洋务教育也随之兴起。其内容主要包括创办以培养近代人才为目的的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对于兴办新式学堂的初衷,清政府说得很明白“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至是始悟通事之不可恃。又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1](P23)可以看出其目的:(1)为了应付频繁的对外交涉的需要,认识到了培养本国自己的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重要性;(2)有感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要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及与军事相关的“制造船械”的军事技术人才。在这里,洋务派已清楚地认识到了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必然联系;认识到了“兴学”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环境中所具有的以往历朝历代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且,这时期的“兴学”已不再囿于传统的四书五经的范围内,不再是像以往朝代那样回归到先贤圣哲的教导之中去寻找兴国安邦的途径,而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之外,另设一批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新式学堂。学习英、法、俄、德等语言文字,学习天文、算学、代数、几何、化学等自然科学,学习航海、制炮、行军布阵等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及电报、矿务、医学等实用技术知识。并且这些学堂的创立及课程的设置,都是从军事方面考虑,为军事服务的:“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1](P112)这种情况自然源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对于西方“船坚炮利”的直观认识及应对。在当时情况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急于寻找一种能立竿见影的图强、御侮的方法。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洋务派来不及更不可能深刻思考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下的本质内容。因此“强兵”自然成为洋务运动赤裸裸的目标。不论洋务派开设工厂,设立电报,开办医院,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李鸿章在《请设南北电报片》中明确表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是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1](P101-102)洋务教育作

为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在具体实施上,自然无一不与其相联系。即使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也是希望他们能“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1](P112)

同时洋务教育作为一场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新式教育改革,又是处于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它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动摇传统的科举取仕的教育考试制度。在1866年奕訢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年在二十以外者,……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愿入馆学习者,……一体与考。”[1](P182)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这就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在1887年,江南御使陈琇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这又冲击了科举取仕的唯一性。 作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洋务教育,从它诞生的第李 璐:中国近代三次教育改革述论 - 97 - 一天起,就带有种种缺陷:教育内容与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在器物、技术层面相对应,只局限于一才一艺的语言、技术方面;在教育体系上,学堂的设置也只是督抚大员根据需要而临时奏请设立,缺乏系统性,更没有统一、全面的规划;就连它的出现,也并不源于主动与自觉的改革,是近代化的活动驱动了教育的发展。今天,后人通过研究尽可以指责洋务运动及洋务教育的措施是只布新而不除旧,可以指责在教育改革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当时的条件来看,面临着西方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背负着振兴、图强的沉重的历史使命;身处于儒家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中,中国人中只有极少数知道西学、西艺为何物的环境中,能在当时为数不少的人仍坚信“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氛围里,能顶住重重压力,开办了新式学堂,聘请外国人当教习,去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及一直被嗤之以鼻的“奇巧淫技”;并首次以政府名义派遣留学生,从而拉开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帷幕。这无论是对传统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观念都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西学”得以正大光明地进入,并在不自觉中播下了新式教育的种子。 而这颗小小的种子在当时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翻译人才、外交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更是随着“西学”“西艺”的传入,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涌入,最终不但是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 由洋务运动发轫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戊戌时期的教育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由于有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参与、领导,而更具有新的特点。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着豆分瓜剖的危机。维新派把教育提高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他们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须先改革教育。康有为在探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盛的原因后就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2](P148)梁启超也多次指出“中国之大患,在教育不兴,人才不足”。[2](P21)因此,他们主张“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急于教育”。[2](P9)在教育内容上,维新派从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出发,主张建立有关工商、矿务、农桑、医学、声光化电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学堂。在学制建构上,维新派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想,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曾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3]还提出了一个包括8年小学、2年中学、4年大学,并对各级学校有着具体培养目标的蓝图。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像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之类的旁系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女子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上,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维新派从男女平权的基本政治观点出发,认为妇女同样应当享受教育的权利。从郑观应的《女教》,到梁启超的《论女学》,再到严复的《论沪上创兴女堂》,都积极提倡女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1897年,梁启超与经元善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女子特设学校——经正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因此,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在教育体制上更具系统性;在教育主体上,突破了洋务运动时期对新式人才的培养仅着眼于“科举正途人员”的局限,主张“开民智,育新民”,认为从事农、工、商等各业各阶层的国民及妇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具有教育主体上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可以说维新派的教育宗旨较之洋务派有了明显的进步:洋务派有感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奋然抗争,办学以采西学、制洋器。而维新派则从中西悬殊的对比中,看到了人的重要性,看到了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还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着教育改革的问题。 在百日维新期间,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他们关于教育改革的种种美好设想只能部分得以实现。在这期间,主要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将书院改为学堂;废八股,改试策论;建立各种专业学堂和实业学堂;成立京师大学堂。 这些措施,比起维新派的教育思想来,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与洋务教育改革相比,显然更加深入地触动了传统教育。最为明显的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在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达谕旨“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4](P82)其后又在科举考

试中设立经济特科,增添了考中国历史、政治、时务的内容。这无疑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手术;不仅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取仕的制度,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1898年8月6日《申报》上发表的评论中就写道:“一时缙绅士庶,田夫市侩,以及识字妇女,学语小儿,莫不交口而訾曰:八股无用,八股无用。”[4](P101)既然代表科举制度最本质的内容已被人们所否定,那离科举制度被彻底摒弃的年代还远吗?而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又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当科举制已一步步走向灭亡,难道它所支撑的社会还会一成不变吗? 关于将书院改为学堂,并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在维新变法之前,早有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而在百日维新期间这项教育措施的颁布,则代表了最高层对这种行为的肯定与鼓励。并以政府权威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更是推广了西学的普及,促进了各种专门实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还提出“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1](P422)其中已经略

显近代学制建构之端倪。 在这期间所设立的新式学堂,已经超出了洋务运动期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