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一段传承与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妇女教育也一直被忽视。
然而,在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始于1844年的广州牌坊会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为女性设立的学校。
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女子学校,并且开始招收女生。
在这些学校中,主要教授文化素质和家政知识。
这些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传承中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历史。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已有的女子教育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10年,中国第一家高等女子教育机构——上海女子师范学院成立。
1920年,该校成为国立第四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走向了更高的阶段。
然而,在女子教育发展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
国内外战争的影响、政治动荡的局势以及种种社会现实,都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女子教育才得以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从传承到现代化的变革,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有了自己的独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培养女性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心,而近代女子教育则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社会中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注重培养女性的实际能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强调实际能力的培养,女性需要知识,更需要用知识改变生活,改善家庭。
最后,注重体现女性的自我价值。
近代女子教育让女性接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学习的机会,从中发掘出更多的潜力,增强了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总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是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虽然历经坎坷,但是她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日益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
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代的启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 年第34卷 第11期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代的启示张静(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致力于寻找治国救民的方法,“兴女学” 社会变革的表现。
女学的兴起标志着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为社会的发的知识女性。
近代女学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本文即对近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社会转型;女性;地位;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7)-11-0098-05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Modern Society And Inspirations to ContemporaryZHANG Jing(College of Marxism of Chuzhou U 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D rastic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odern society of China with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feudal society to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during which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intense. Under such circum stances, the various strata of the Chinese society were committed to finding a way to save the nation and its people. The rise of women:s education became th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changes at that time and it m 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which had cultivated a large num ber of knowledge wom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showe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 ent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women;status;school education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打破 了闭关锁国的局面,自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史。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女子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特别是对于女子教育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觉醒。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变化与挑战。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刻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女子教育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一直受到很多限制。
儿童时期的中国女子通常被束缚在家庭和封建伦理的桎梏中,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女子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先进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呼吁女子应当接受教育,并且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些思想不仅来自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来自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思潮。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和改革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式女子学堂,提倡女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也纷纷提倡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政府也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然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女子教育的推广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些保守的封建家庭并不赞成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
其次,由于社会的落后和贫困现象广泛存在,许多女子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再者,女子教育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女子教育的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接触更广阔知识领域的机会,拓宽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近代中 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妇女教育的兴起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动摇,都促使着人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妇女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空间里,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她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被剥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权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让妇女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
早期的妇女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为开端。
教会学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机会,尽管其目的可能并非完全纯粹,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妇女接受教育的先河。
在教会学校中,女学生们学习了算术、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
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办的女子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往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致力于推动妇女教育的发展。
例如,_____创办的_____女子学校,为当地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
妇女教育的兴起,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首先,接受教育使女性拥有了知识和技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琐碎事务。
她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从事各种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等,从而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
经济独立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让女性不再完全依赖男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教育开阔了女性的视野,使她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她们通过组织游行、宣传抗日等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近代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限制,而女子教育则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清朝末期至今,中国女子教育经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的碰撞与融合,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坚定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行评述,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和展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影响说起。
在古代中国,女子地位低下,教育机会有限,大多数女性只能在家中受到基本的家庭教育。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一些先进思想家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在社会中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传承了尊重传统、注重家教的价值观,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教育的优点,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在传承与发展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面临着众多困难和障碍,如传统观念的束缚、学校资源的匮乏、社会环境的不利等。
许多有识之士并未放弃对女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一时期,不少教育家努力倡导并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和女子教育机构,为女性提供了有限的教育机会。
一些进步思想家也积极倡导解放妇女、推动女子教育的改革,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近代女子教育逐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提出了赋予女性平等教育权利的主张,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些女性教育家也积极推动妇女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传统女子教育内容、提高女子教育质量、提倡普及教育等,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近代女子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充满坎坷与曲折的历程。
在古代社会,女子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无用之举,女性只能在家中相夫教子,缺乏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的来临,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逐渐走向了公共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女子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反对旧传统的思潮。
他们认为传统的封建荒谬思想束缚着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于是,他们便开始主张女子教育的普及,认为给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为中国的女子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推动。
国家开始制定法规来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例如,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凡公立学校均应于男女别校”。
同时,一批私立女子学校也在这一时期相继成立,如燕京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这些学校为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家缺乏投资和支持,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一直不如男子教育。
其次,儒家思想对女性仍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认为应该“贞洁”“柔顺”,如小姑娘如果出门不慎“失了节”,就会为家族招惹麻烦,这使得女性在受教育和社会工作方面面临很大的阻碍。
但是,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趋势。
例如,随着现代传媒和大众教育的兴起,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女性角色的多样化也在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此外,女性教育也得到了一些支持,例如一些妇女组织开始慢慢承担起女子教育工作,为一些缺乏受教育机会的女性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挫折,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权利逐渐地被社会所认可和保护,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增加,这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经历了传统与变革,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开始有所发展,新文化运动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抗战时期女子教育得到进一步推动。
建国初期女子教育政策制定,改革开放以来女子教育有了长足进步。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传承创新,未来发展方向有待深入探讨。
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女子教育的公平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新文化运动、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传承、发展、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清朝时期,女子教育一直被严格限制,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和礼仪知识。
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维新派的呼声,女子教育开始受到一些重视和改革。
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家庭开始为女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一些女子学校也开始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现代和科学,呼吁女子教育要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视。
在此背景下,一些女子学校开始兴起,女子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在抗战时期,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女子学校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建国初期,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女子教育的水平,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废除旧的封建传统等。
改革开放以来,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机会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经历了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1.2 女子教育传统与变革女子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被束缚于封建礼教之中,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女子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其教育主要以纺织、绣花、乐器等传统女性技能为主,缺乏对女子全面发展的重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及思想观念的变革,女子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革新。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

教学篇•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汪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一、封建社会女子教育中国在古代社会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教育的,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当然我们要看到,女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还是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女子相对开放。
可即使这样,仍然有人作“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叹息。
可以说,自《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起,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列,注定了女子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教育的边缘化。
中国古代的妇女,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而贫苦人家的女子更是连这种家庭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女子学校,情况逐渐好转。
二、女子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传教士就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甚。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了一所学校,这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始。
至1860年,在上海等地共创办了12所女子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教会组织掀起了兴办女子教会学校的高潮。
据统计:1878-1879年仅在江南一带就有教会女学213所,学生2791人。
早期教会学校曾经面临招生困难。
中国女子受儒家理学思想影响,难以迈出家门。
加之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教会学校免学费,还发给学生一些补贴,“尽管如此,学生仍寥寥无几,有限的几个学生几乎全部来自社会底层”。
尽管早期教会的教育客观上对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会学校的创办带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我们仍不可抹杀教会学校开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的作用。
三、维新派女子教育早期维新派人士开始关注到西方女学的发达。
王滔于1867-1869年游历英法等国时注意到英法等国家的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
早期维新派为我国重视女子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
严复将《天演论》引入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逐步认为女子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李佳
(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
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
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
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
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
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中国歷史上第一次从
法律上赋予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合法地位,这在当时大大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在起步和缓慢发展时期,需要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的支持。
在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在贫困山区和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尤为重要。
在这些地区,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辍学较早,这不仅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保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具体政策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力度。
再者,如今由于劳动力的流动频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尤其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三、女子教育的发展需逐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近代每一次女子教育的大发展时期,总是伴随着广大女性为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解放的运动。
例如,辛亥革命前后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时期,随着“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广大妇女从要求人格独立到提出政治平等,要求把男女平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四”后的女权运动,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自治,而且还付诸了行动,努力争取男女权利平等,争取妇女参与政权。
这些不仅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更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更多的女性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而女子教育的发展也让知识女性积极主动争取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当代,虽然女性社会地位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有些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如政府机关中女干部,尤其是女高层干部,企业中女高管的总体数量仍然低于男性。
再者,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妇女走出了家庭,从事职业,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没有了从前那种在家里做主妇的责任,中国妇女职业上的解放动力来自于西方,但并没有因为职业上的解放而放弃中国妇女原本的责任。
虽然走出家庭,但身上仍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以,很多妇女迫于各种压力,在结婚后又再回到家庭。
广大女子在刚释重负后,又再度陷入新的困惑、仿徨和不安。
这些都会影响到女性在职业道路上的积极性和发展前景,都会对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因此,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女子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
四、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歷史较长,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的关于女
性地位和女性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经歷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封建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
现代的女性虽然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在女子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教育中,仍有一些“女子多读书无用”的思想存在。
再者,虽然现在女性都有了自己的职业,但是社会中对于职业女性的歧视现象也仍然存在,认为“贤妻良母”才应是女子的首要任务和社会角色,这些思想和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女子教育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中,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彻底消除这些封建思想的残余。
五、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赋予新时代的含义
在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总有其新的特征。
那麽,在当代更应如此。
例如,在男女教育地位平等取得相当成绩后,对于女子教育应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发挥女性天生所具有的区别于男性的优势,避免其劣势,以促进女子教育向着更完善、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等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
再者,对于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挥其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办出其特色。
六、我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梁启超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作用。
他说: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
盛者,其国最强”。
这是从价值观层面上对女子教育意义的解读。
他认为女子教育有四个作用:自养强国、家庭和睦、教育子女、进行胎教。
张素玲从女性经济地位方面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独立自养的思想,并认为教育是实现此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女界钟》指出,要从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女子教育, 超越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获得了理解女子教育问题的新视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女子教育价值的重新界定。
这样就可以看出,女性教育不论是对小家还是大国都具有重大意义,还能够能够促进解放女性。
小结由于近代中国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新旧思想混杂的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免存在许多局限。
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历史。
然而回望历史却可以使我们得到诸多启示:首先,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亦不例外。
古代的小农经济只能产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教;近代化的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张扬女性独立的“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环境的再造
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参与是理论付诸实践同时也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因素。
这些无疑对新时期的女子教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子教育虽然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人们对于女子教育的发展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在某些方面,女子受教育的公平问题,女子教育发展的特色和前景等,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几千年的男权主义思想和对女性压迫的封建思想残余,要想彻底清除这一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因此,女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邓伟赣.浅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南医学院学报,2006
[3]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4]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