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
当前我国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与优势分析报告-2019年精选文档

当前我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与优势分析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纵深开展以与我国成功参加WTO,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当前来华留学生总体规模、层次与西方兴旺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开展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展望21世纪,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开展空间。
一、对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意义与作用的再认识(一)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平衡教育贸易逆差,开展经济的新增长点2001年中国成功参加WTO,在世贸组织体系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明确规定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第五大类。
在教育贸易的四种方式中,我国对境外消费做出的承诺最彻底,对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不做任何限制。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市场向国外开放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华留学。
事实上,在教育服务贸易输出大国,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开展的新兴产业。
据美国商业部统计,2003年美国的高等教育为美国经济贡献了128.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服务业。
[1]澳大利亚XX局的数据明确,2002-2003年度,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产业创汇70.2亿澳元,为本国人民至少提供了44,000个就业岗位,教育出口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服务出口产业。
新西兰2002年留学生教育创收高达17亿新元,教育出口创汇首次超过该国的木材出口,成为第四大出口产业。
[2]我国在教育贸易上的逆差非常巨大。
我国是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而自费留学是最主要的留学方式。
教育部公布2003年度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2003年度,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自费留学生10.92万人。
与之相比,2003年全年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77,715人。
[3]留学生人数的差距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简析20世纪初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析20世纪初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庚款留学”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奇特的一幕,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庚款留学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回国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们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庚款留学教育影响一、庚款留学生出现的历史背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加之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在内的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达9.8亿两,因事发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赔款”。
1905年前后,针对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排斥华工政策,中国沿海各地掀起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失,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的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①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詹姆士等人的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的咨文中关于资助中国教育的内容出台。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还给中国政府,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学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庚款留学”或“庚款兴学”。
“庚款兴学”一方面表明美国想在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中国,但另一方面庚款留学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回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二、庚款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一)引进西方进步的教育理论,开展教育试验和改革。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军事侵略翻开了中国的大门,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创办提供了契机,西方列强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创办了教会女校,通过教会女校培养更多的女基督教徒。
【关键词】教会女校;创办;原因分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将中国女子牢牢束缚在家庭中,女子只有在社会和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教书籍接受教育,而无法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学习,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女子教育的开展。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创办各种各样的教会学校,教会女校也应运而生。
教会女校的创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开办提供了契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也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内容不切实际晚清时期的学校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学生只是沉浸在对义理、词章、考据等学问的学习中,对社会开展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全然不知,严重脱离实际。
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在对士人进行笼络的同时,也采取高压政策,对不利于统治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镇压。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曾大兴文字狱,对那些散播不利于统治的、文字的知识分子进行处分,甚至采取株连的方式,使得清朝知识分子避开政治,埋头专心致力于考证、校勘。
当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时,这些知识分子手足无措,无能为力。
再加上外来军事和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的教育已走入死胡同,不能承担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重担,如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机械制造人才等,这就为教会女校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局部中国自然科学教育的职能。
2.科举制度弊病丛生科举制度开展到晚清时期弊病丛生,各级各类学校都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有名无实。
评价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

评价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其中的洋务留学教育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洋务留学教育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相对滞后。
洋务留学教育让中国学子有机会到国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带回国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洋务留学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洋务留学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教育背景和视野的人才。
这些留学生们在海外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了解了西方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拥有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一些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再次,洋务留学教育为中国引入了一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封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洋务留学教育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积极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洋务留学教育为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
留学生们在海外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带回国内后,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洋务留学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教育背景和视野的人才,引入了一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
这些作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近代中 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妇女教育的兴起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它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动摇,都促使着人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妇女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的狭小空间里,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她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被剥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权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妇女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让妇女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
早期的妇女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为开端。
教会学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接触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机会,尽管其目的可能并非完全纯粹,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妇女接受教育的先河。
在教会学校中,女学生们学习了算术、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
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办的女子学校。
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往往是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致力于推动妇女教育的发展。
例如,_____创办的_____女子学校,为当地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场所。
妇女教育的兴起,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首先,接受教育使女性拥有了知识和技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琐碎事务。
她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从事各种职业,如教师、医生、护士等,从而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
经济独立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保障,它让女性不再完全依赖男性,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教育开阔了女性的视野,使她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她们通过组织游行、宣传抗日等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热潮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次次热潮近代中国人留学外国的历史轨迹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
这些在百年中国出现的逾10万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曾雄跨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急速地推到了灭亡的境地。
同时,也惊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素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强国御辱、救亡图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其实,早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有的官员就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之目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未办。
直到1868年,经曾出任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的美国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
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选派计划,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
最终,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3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廷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
他建议一部分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
1877年3月,第一批有组织派遣的包括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生、严复等在内的留英、留法学生顺利成行。
几年后,大多留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严复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刘步蟾、方伯谦、林永生、刘冠雄等则成为海军的指挥骨干。
中国的“西学”向西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晚清留学教育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晚清留学教育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作者:周钥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周钥明(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自1847年中国民间第一批学子留学美国到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知识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留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洋务时期的官派欧美留学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留学潮。
晚清的这两次留学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留学教育;近代化;影响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17-03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民富国强的道路,这些知识分子日益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从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进入20世纪后清末新政,无一不是在学习西方。
在晚清七十余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发展和留学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晚清两大留学教育运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使中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衰弱和西方国家的强大,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危害,于是有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这时许多国人并没有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甚至以“天朝上国”自居。
美国为了在中国宣传布道培养牧师,1847年香港马礼逊学校的校长、美国牧师布朗带领容闳、黄宽、黄胜3位学生赴美国学习,这是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者,开启了中国留学教育之路。
(一)洋务期间的欧美留学教育留学先驱者容闳极力倡导留学教育,并为此而奔走呼号,但是,在学成回国后他的主张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甚至他本人也受到国人歧视。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为了培养洋务事业所急需的外语、军事、科技等人才,容闳的留学主张被洋务派官员所采纳,他被曾国藩、李鸿章所看重而被找去当幕僚,并且在他的推动下,清政府批准从1872年开始派留学生赴美学习,直到1875年由于顽固派官员的阻挠这批留学生于1881年被迫回国而中断。
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女子留学日本是中国女性摆脱陈规,走向世界的开始,具有拓荒者和奠基者的身份,这就注定了它会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留日女生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留日女生与国内妇女解放运动及留日女生与中国革命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妇女解放拒俄运动由于清政府“用才孔亟”,实践女校为中国留日女生设置了速成师范科和速成工艺科,一年或半年即可归国,所以其课程多为速成课程,而非正式课程。
因此,虽然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女子所设立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就其学到了业务水平而言,并未达到女子留日的目的,她们均处于普通中等教育水平,甚至小学教育水平,而没有达到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
在1906年清选举了留学生毕业考试中,留日学生全部落第,所以中日双方决定停办速成科教育,普通科和师范科的学习期限必须在3年以上,清政府制造派留学生的标准也必须是中学毕业,女子留学开始由速成普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
同时,随着留日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反清革命思想在留日学生中迅速传播,尤其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反清思想不断发展并随着他们归国传入国内,影响了清政府的统治。
驻日公使杨枢早在1904年初就提出过:“缘近数年间。
各省官费自费生自到东游者日增月盛,其中循规蹈矩,专各学业者固多,而纵性情女子为横议者亦在所免。
”清政府由此开始加强对留日生的管理。
1907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派21名女生赴日本留学,这年年底,在日的中国女留学生即有139名,而以后的几年,留日女生的数量一直维持再一百人上下,而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限定留学资格和停派速成学生,另外就是因为国内开设了女子师范学堂,大批外国教习亦来华执教,这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教师匮乏的现状,使女子留日热大大降温。
但这一时期较前相比,有其显著的特征:一是留学数量大大增多,从零星几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二是从伴读发展到了目的明确地求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 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刘 杰[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生 重庆市630715] 提要: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们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传统的封建礼教家规把她们牢牢束缚在家庭内。
直至近现代,才有一批女子勇敢地冲破闭锁的国门,求学于异地他乡。
本文就近现代女子留学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女子在外留学的生活、学习、政治活动等情况以及对中国女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了简要论述,以期通过回顾历史能够对今天的留学教育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近现代 女子留学 教育史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529 千百年来,广大中国女子一直被牢牢束缚在家庭内,重重封建礼教家规把她们压在社会的底层。
及至近代,才有一批女子能够走出家门,负笈求学于域外,这对中国女界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女子留学是中国妇女从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走向解放和近代化的里程碑。
本文试图对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作一探析,以期对它的产生发展、原因及其影响能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一、近现代女子留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纵观中国近现代女子留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为止,是女子留学教育的萌芽阶段。
据史料记载,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今宁波)一位6岁孤儿金雅妹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送赴美国学医。
4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设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归国后,她在厦门、成都等地行医,1907年在天津设立一所医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新式医学人才。
1884年,福州女子柯金英在福州教会医院资助下赴美国留学,1894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回国后主办福州妇幼医院。
1898年,她出席了伦敦世界妇女协会,成为中国出席世界妇女国际会议的第一位女代表。
1892年又有江西女子康爱德、湖北女子石美玉被传教士带赴美国留学,她们回国后也开办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将她们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早期的医学事业。
这一阶段女子留学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四点:(1)人数极少。
当时留学风气未开,大家还怕赴海外,出去留学的人很少,尤其女留学生更是稀罕,据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只有上述4位。
(2)当时中国上流社会男女界限森严,国内女学未兴,良家女子深锁闺门,足不出户。
所以中国最早出洋留学的女性既非官派的名门闺秀,亦非自费的富家小姐,乃是一些平民女子。
上述4位女子皆出身于寒门,有的失去双亲,有的是弃女。
(3)早期的女子出国均与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有关。
虽然教会及有关机构派遣她们赴美学医是为了培养所谓能够“济世救人”的宗教信徒,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妇女饱受歧视、压迫的封建社会里,几位弱女子能够远涉重洋到异邦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这与教会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首开风气的巨大意义。
上述4位可算是中国女子留学的先驱,她们的留学对中国传统的妇女观念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学成则归,归来后又都能为公众、为社会热心服务,为此后的女子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后到民国肇建,为女子留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时期。
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少数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批女子学校如春笋般渐次在中国大地破土而出。
1898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成立;在1901—1903年间,女学猛增到17所。
与此同时,女子出国留学也应运而兴。
1899年,9岁浙江少女夏循兰就读于日本华族学校,1902年冬何香凝东渡留日。
这年在日本的女留学生已有10余名。
[1]与甲午战争前的4位留美女生不同的是,这些留日女子都是名门闺秀,她们大多是随父兄或丈夫前往伴读的,没有明确的留学目的,当父兄夫婿学成归国时,她们也辍学回归,真正完成学业者甚少。
1904年夏,鉴湖女侠秋瑾卖掉首饰作川资,托幼子于邻里,只身东渡赴日。
1905年7月,湖南省选派20名女生赴日本实践女子学校入学,这是中国近代首次官费选派女子出国留学,这20名女子的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年仅14岁,最大的53岁,学习时间虽仅一年,但学成归国者却达12名之多,相比1896年的首批13名男子留日有很大突破。
之后,云南、江西、辽宁等省竞相效仿,辽宁省还与实践女校签定合同,约定每年派送15名女子去该校就读。
从此,公费、自费齐头并举,女子留学教育日趋兴盛。
日本学者二见刚史、佐藤尚子所制的“中国人日本留学史关系统计”一表显示清末留日高峰是在1906—1909年期间,这一时期留学生总数分别为: 1906年7283人,1907年6797人,1908年5216人, 1909年5266人。
1910年人数降至3679人。
女子留学的高峰期则稍后,在1907—1910年之间,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为139名,1908年126名,1909年149名, 1910年125名。
[2]甲午以后,赴欧美留学的中国女子没有明显增多。
据史料记载,1905年有19名中国女子在美国中等学校就读,全是自费生,其中有的是随父兄夫婿前往,有的托于亲朋好友和外国传教士携往,而且多为开明官绅和富商买办家庭的千金小姐。
1907年,美国威斯3名来自江苏的官费女生,这是中国女子官费留美之始。
1910年,在美国东部的中国留学生中,有36名女生。
[3]1907年,清政府公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女子教育终于获得了合法地位。
这个大变革,与日益蓬勃发展的女子留学运动所带来的促进之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1910年,学部正式规定女子自费留学生可以与男子一样享受补给官费的待遇。
在中国几千年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历史上,女子留学教育最先崭露曙光。
这一阶段女子留学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1)留学人数显著增多,由零星几人发展到成批上百人。
(2)留学途径由单一的自费发展到公费自费并举。
(3)留学女子不再仅是平民女子,有很多中上层阶级女子也参加进来。
(4)留学方式多样化,有由传教士携往,有随父兄夫婿前往,有的甚至独自出国。
(5)留学成效不大。
出国女子大部分知识程度较低,在国外又多习速成课程,教育内容大都是普通、中等教育。
第三阶段:民国时期,国体政制的新旧更替,使女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1912年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享有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草案》确认了不分性别的教育制度。
据中华教育社调查,1922年底,除教会学校外,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达665人[4],同时全国中等以上男女同校的也日益增多。
国内女子教育的大发展使女子留学教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1913年,留学规程规定女子可以同男子一起竞争官费。
清华留美庚款从1914年起间年招考10名女生赴美。
1914—1923年间,清华共选送43名女生赴美。
[5]据1914年统计,中国留美学生共计1300人,其中女生94人, 1917年留美女生增至200人。
[6]1925年,留美学生总数为2500人,其中女生占640人,比例高达2516%,[7]这可能是近代中国女子留美的顶峰。
此后女子留美人数有所减少,自1902年至1953年间,在美大学注册的中国女子留学生总计达3692人,约占同期在美大学注册的中国留学生总数的18%。
[8]民国时期,女子留学生仍以留日为最多,据1936年统计,中国女子留日人数为520人,占当时中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18%。
[9]可惜关于留日女子情况缺乏连续、完整的记载。
此外,还有一部分女子留学欧洲。
1930年至1931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曾对女子留学地域作过一次统计,其中5313%留日,2816%留美,1811%留欧。
[10]我们依此比例对照上述留美女子人数,推测留日女子总数在6000人以上,留欧女子在2000人以上,总计留日、美、欧女生人数当超过10000。
这个数字对于女子教育兴起不久的中国已是相当庞大了。
这一阶段女子留学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人数大量增加,居三个阶段之首。
(2)留学地域有了扩大,有日、美、英、法、德、比、加等国。
(3)留学成效比较大。
留学女子中许多人都学有所成,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二、女子留学教育产生发展的原因 女子留学活动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崭新事物。
甲午战前的4位女子是借助了教会传教士的帮助。
继之,较早出国的女子又多是陪同父兄夫婿而去。
除去这些特殊情况外,女子留学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间能够在社会上汇成一股热流,综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19世纪末,传统封建习俗发生了变化,妇女在人身和思想上有了初步的解放,这为女子出国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们没有政治、经济、教育等一切应有的权利,缠足又将她们牢牢囚禁在家中。
直至近代维新派开始将破旧俗、开女禁与“强种保国”联系起来,指出女子无才,后果只能是误国、累家,同时,各界人士也纷纷要求禁止缠足陋俗。
在这些人士的宣传鼓动和示范下,兴女学、戒缠足、变婚姻、反迷信等冲击旧习俗的运动广泛开展起来,一些女子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和世俗偏见,入女学堂、女学会、不缠足会等,受害深重的广大妇女开始觉醒了。
(二)官方政策的允许和各地官员的积极提倡,给女子留学提供了机会。
20世纪初,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1907年女子教育获得合法地位后,社会上出现了办女学的热潮,为了解决女学师资及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各地或公派女子出国学习,如湖南、奉天等省;或鼓励女子自费出国,一些开明的官僚、商人、学者也积极送女孩子留学。
由此出现了留学女子人数猛增的现象,据当时报纸披露,湖南、北京、江苏、江西、浙江、湖北、四川、云南、河南、奉天等许多省份都有女子出国学习。
(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广大妇女迅速觉醒,她们自身平等、解放的迫切要求成为推动女子留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通过戊戌维新思想解放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女性世界。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妇女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她们向往西方国家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
妇女自身所受到的沉重压迫使她们深切感到:要改变在家庭、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技术。
这种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激励着广大有志女子勇敢地跨出国门,奔向先进的西方求学。
(四)妇女们为了自身的解放,迫切希望接受教育,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女性,但国内女子教育不发达的现状限制了她们的愿望,留学归国人士对国外先进教育状况的宣传吸引了大批女子把目光转向国外。
国内女学兴起不久,数量不多,师资缺乏,程度低下。
她们急于求知的愿望和中国尚不发达的女子教育之间产生了很大差距,因此欲图深造的先进女子开始谋求游学于教育发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