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第三单元一对一辅导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理解其意义。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春天来了》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
第二课:《植树造林》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植树的意义和环保的重要性。
第三课:《我的家乡》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认读。
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 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环保意识的培养。
难点1. 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3. 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保护的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天来了》1. 导入:通过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4. 春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探讨: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植树造林》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植树的主题。
2. 生字词的学习:通过PPT和生字词卡片,让学生学习和认读生字词。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复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4.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并能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词语,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3.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秋天的雨》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课时:《金色的草地》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课文PPT。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插图。
学具1. 课本。
2. 笔记本。
3. 橡皮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天的雨》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2. 学习生字词:通过生字词卡片,学习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含义。
3.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学习修辞手法:通过PPT展示课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并学习如何运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三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和默读能力,学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拼读和运用。
2. 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语文园地:通过学习语文园地,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和默读能力,学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字典、词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歌曲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三单元2. 课时:共5课时3.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生字词学习- 第二课时:课文内容学习- 第三课时:语文园地学习- 第四课时: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第五课时: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字词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朗读和默读能力提高- 教学难点: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关爱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秋天的雨》、《延安,我把你追寻》、《读不完的大书》和《花钟》。
课文内容涵盖了秋天的景象、革命传统教育、大自然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
2. 生字词:本单元的生字词有“秋、雨、伞、清凉、追求、奇花、睡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课文中的难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秋天的景象,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拼读生字词,并能在句子中熟练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3.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生表现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具备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秋天的雨》和生字词学习。
2. 第二周: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和生字词学习。
3. 第三周:学习《读不完的大书》和生字词学习。
4. 第四周:学习《花钟》和生字词学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第三单元相关课文内容,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熟练掌握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能流畅朗读和理解。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复习第三单元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进行讨论和思考。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难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提高课文理解深度。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或图片卡片。
3.其他:准备复习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和辅助练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场景或角色,帮助学生复习课文情节。
第二部分:课文复习(30分钟)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分段深入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和难句。
3.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和主旨。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30分钟)1.布置练习题或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解答。
2.分发课外读物或相关练习材料,让学生课外巩固练习。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10分钟)1.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进行个人或小组分享。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和反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课外阅读。
2.写一篇课文读后感并背诵。
3.完成相关练习题或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次复习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细致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第一章:单元导学1.1 教学目标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发现和总结规律。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
第二章:课文教学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
2.2 教学内容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发现和总结规律。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内容。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规律。
第三章:生字词教学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生字词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讲解本单元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发现和总结生字词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生字词的规律。
第四章:语法和句型教学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语法和句型。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法和句型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法和句型的规律。
4.2 教学内容讲解本单元的语法和句型。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法和句型。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发现和总法和句型的规律。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语法和句型。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法和句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第一章:单元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回顾和总结上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内容,为新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上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内容。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布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对新单元学习主题的兴趣和态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课文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 语言表达: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生字词学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认字和写字能力。
2. 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认读和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字词,丰富词汇量。
三、教学步骤:1.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认读和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本简介本文为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包括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等相关内容。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的感官和器官;2.了解视觉、听觉和触觉。
3.通过学习大自然的景象,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大长腿》2.《我最爱的花儿》3.《桃花林》教学方式1.讲授式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3.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类感官和器官的概念;2.通过学习大自然的景象,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3.多元素的阅读理解。
教学时间共计5课时,每节课时为40分钟。
教学内容1.《大长腿》2.讲解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1.引入课文《大长腿》,了解课文背景;2.正式开始阅读课文;3.通过朗读、模仿、问答等方式巩固课文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大长腿》2.视频学习教学过程1.观看与大长腿相关的视频;2.分组小组讨论;3.回归课文,理解课文核心内容。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我最爱的花儿》教学过程1.讲述《我最爱的花儿》;2.课文阅读,理解课文意思;3.分组小组探讨。
教学内容1.《桃花林》教学过程1.讲述《桃花林》;2.视频学习;3.理解课文主题,讨论主题和人生。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1.小结教学过程1.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单元;2.总结概括教学重点;3.作业布置。
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口头表述;2.课堂练习;3.书面作业。
结束语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能够有效地指导您的教学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桃符是从周代开始,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从宋朝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改成了“春贴纸”和“春联”,到了明朝才广泛普及开了(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全部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上,因此中国第一幅春联是由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生在五代,归顺北宋)题在桃木板上的,这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有记载)。
(3)读《元日》,看看北宋时期,人们过初一与今年有什么相同的、不同的。
相同的习俗:放爆竹
宋朝:喝屠苏酒,现在吃水饺,个别人喝酒,喝什么酒,非常自由。
水饺作为春节必吃食品是从明朝普及的。
宋朝的饺子叫“角儿”,不是春节大家都吃的食品。
宋朝:初一挂桃符,现在贴的春联都在除夕前贴好。
从这些相同与不同中,可以看出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首诗,记载了那时候的风俗,让读者知道知道一千年的宋朝人是怎么过节的。
(4)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避瘟。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
1.这座桥是石拱桥,在河北省赵县,叫安济桥,也叫赵州桥。
2.这座桥是隋朝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这也是李春伟大的杰作。
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敞肩圆弧石拱桥,已经比中国晚了600多年。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
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
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在这1400多年间,这里经历了8次以上较大的地震,8次以上战争的考验,承受了无数次人畜车辆的重压,饱经无数次风刀霜剑、冰雪雨水的冲蚀,却雄姿不减当年,仍巍然屹立在洨河上。
3.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写出了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
当然,与现在许多桥相比,真的算不上雄伟。
对于“雄伟”这个词的理解,请不要与现在的大桥比。
第二自然段写得非常清楚,围绕一个意思写得非常清楚。
(1)这座桥有没有用钢材、木材?
(2)这座桥有几个桥洞?有几个桥墩?
(3)你知道“拱形”桥有什么优点吗?有什么缺点吗?
(4)大桥共有四种,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
你想了解了解吗?
4.第三自然段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也就是说上面肯定写了坚固,但前面两段并没有出现“坚固”,如何用第一二段的文字来解释“坚固”。
后面写的是美观,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美观的。
桥就是桥,从这一岸到那一岸,让人更加方便,为什么还要美观呢?你生活的地方,肯定有不少桥,你觉得美观吗?觉得有必要建的这么美吗?你知道赵州桥上为什么要雕刻那么多龙吗?
5.这一课有两个词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智慧,二是才干。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