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一般护理常规
烧伤病人的护理常规

烧伤病人的护理
烧伤泛指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所造成的组织损伤。
(一)常规护理
1、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按补液公式补液:体重×面积×1.5+2000ml.
3、补液原则一般为先晶后胶,先快后慢,晶、胶溶液胶体输入。
4、观察指标:尿量一般婴儿维持在10ml/h,儿童20ml/h,成人30ml/h,病人神志、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等,应维持基本正常。
(二)创面护理
1、包扎疗法的护理:抬高被包扎的肢体,观察包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暴露疗法的护理:病房设空气消毒装置,温湿度适宜;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创面受压,定时翻身。
(三)感染的护理
1、严格消毒隔离:保持空气流通,定期病房空气消毒,床单被单均经过消毒处理,物表地面均进行消毒液擦拭。
2、严密观察病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时更换敷料。
3、做好口腔及会阴部护理,防止创面污染。
4、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或肠内外营养补充。
5、心理护理。
6、康复护理:烧伤早期注意维持肢体功能位,鼓励患者逐渐进行肢体及关节活动的锻炼,面部防止紫外线的照射。
【健康指导】
1、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知识。
2、共同制定早期康复计划,鼓励功能锻炼。
3、避免对瘢痕组织的机械性刺激。
2019年8月31日
骨二科供稿。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烧伤外科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医务人员有效地进行烧伤患者的护理工作。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正确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以下护理常规,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护理常规1. 伤口清洁和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柔清洁烧伤伤口,并确保完全清除污垢和异物。
- 使用适当的抗菌溶液如碘酒或氯己定进行消毒。
- 注意使用无菌手套和无菌器械,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伤口覆盖和敷料:- 选择适合的敷料材料,如无菌纱布或透气性敷料,以保持伤口湿润并防止细菌感染。
-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伤口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3. 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药物。
- 注意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液体平衡:- 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液摄入和排出,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
- 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种类。
5. 营养支持:- 提供充足的高蛋白质饮食,以促进创伤愈合和恢复。
- 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口服摄入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肠内或静脉营养支持。
6. 感染预防:- 严格遵守洗手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
- 定期监测伤口情况,注意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 需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7.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
- 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享感受和困惑。
8. 康复和床位护理:- 在伤口愈合后,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和运动,促进康复。
- 注意定期翻身和卧位改变,以预防压力性溃疡。
结论烧伤外科护理的常规方法和步骤包括伤口清洁和消毒、伤口覆盖和敷料、疼痛管理、液体平衡、营养支持、感染预防、心理支持和康复等。
通过遵循这些常规,我们可以为烧伤患者提供有效和全面的护理,促进他们尽早康复。
烧伤科疾病护理常规

烧伤科疾病护理常规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痛苦。
对于烧伤患者,科学、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烧伤科疾病护理的常规内容。
一、烧伤患者入院护理当患者因烧伤入院时,护士应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工作:1、病情评估立即测量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评估烧伤的面积和深度,判断烧伤的严重程度。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呼吸道烧伤等情况。
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为患者建立至少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液和给药。
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道烧伤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或气管切开。
4、伤口处理用无菌敷料覆盖烧伤创面,避免感染。
5、心理护理患者往往因烧伤带来的疼痛和恐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护士应给予安慰和支持,让患者感到安心。
二、烧伤患者的创面护理创面护理是烧伤护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1、清洁创面定期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溶液清洗创面,去除污垢和坏死组织。
2、换药根据创面的情况和医嘱,按时更换敷料。
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疼痛。
3、观察创面密切观察创面的颜色、气味、渗液情况以及有无感染迹象。
如发现创面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增多且有异味等感染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促进创面愈合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红外线照射、湿性敷料等,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细胞爬行。
三、烧伤患者的疼痛护理烧伤后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缓解。
1、评估疼痛程度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2、药物止痛按照医嘱给予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等。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非药物止痛采用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如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四、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烧伤患者由于创面渗出、代谢增加等原因,营养需求显著增加。
1、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清蛋白水平、氮平衡等,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烧伤患者护理常规

烧伤患者护理常规烧伤一般是指由热力(包括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火焰、灼热金属液体或固体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是指皮肤、黏膜的损害,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组织。
【护理评估】1.根据病情或医嘱每2-4 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并记录。
2.做青霉素、普鲁卡因、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
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按医嘱迅速补液及用药。
4.协助医师进行清创、换药、并做好健康皮肤护理。
5.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
6.保持室温,夏季26~28℃,暴露疗法时可提高至32℃,有条件者可用空调。
【护理问题】1.体液不足:与烧伤创面渗出过多、血容量减少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头面部、呼吸道或胸部等部位烧伤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烧伤导致组织破坏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关。
5.焦虑:与烧伤后毁容、肢残及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1.维持有效循环血量①烧伤较轻者,可口服淡盐水或烧伤饮料。
②重度烧伤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
2.维持有效呼吸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病人深呼吸、用力咳嗽、咳痰,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②给氧:氧浓度40%左右,氧流量4-5L/分。
3.加强创面护理,促进愈合①包扎疗法护理:保持关节功能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脉搏、颜色、温度。
②暴露疗法护理: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创面干燥,定时翻身或使用翻身床。
4.防治感染遵医嘱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正确处理创面,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防止交叉感染。
营养支持,增强抗感染能力。
5.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病情,鼓励病人参与社交活动,减轻心理压力,放松精神和促进康复。
【健康指导】1.宣传防火、灭火和自救措施。
2.烧伤部位在1年内避免太阳暴晒,指导康复训练。
3.合理膳食,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医学参照]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医学参照]](https://img.taocdn.com/s3/m/dc455d54ccbff121dc368351.png)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一、烧伤外科一般护理常规㈠观察要点1.正确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致伤原因及合并症。
2.体液不足:观察神志、尿量、血压、脉搏、末梢循环。
3.感染:观察体温、创面颜色、气味及渗液情况。
4.营养失调:观察皮肤弹性、体重及相关血液检查结果(白蛋白值、血红蛋白值)。
5.疼痛:观察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㈡护理措施1.简要了解病情,评估烧伤面积及深度,根据病情安排床位。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相对湿度在40-50%,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2次,限制探视人员。
3.新鲜创面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创面干燥,防止交叉感染。
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创面烤灯照射时,注意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烫伤。
4.烧伤面积成人大于20%,小儿大于10%,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补液、备血。
5.烧伤后如无恶心、呕吐,应尽早鼓励病人进食,可口服流质。
以后根据病情可逐渐增加食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6.呼吸道烧伤或呼吸困难者应给氧气吸入,并备好气管切开包。
7.定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以防褥疮发生。
8.严重烧伤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9.高热、鼻饲、面部及口唇周围烧伤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10.根据烧伤病人各期的心理特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㈢健康教育1.注意保护新生皮肤,应避免磨擦、抓痒,穿棉质柔软衣物,每日清洗局部,防止感染。
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期全身瘙痒难忍时可服用扑尔敏止痒,或用vitC充当安慰剂作用。
2.浅二度烧伤创面治愈后一般不遗留瘢痕,嘱病人避免日光直接照射,避免停留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皮肤色素加深、起水泡。
3.伤口愈合后仍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烟、酒、辣椒等。
4.为减少深度烧伤导致的瘢痕挛缩畸形,创面大部分愈合时指导病人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创面愈合后继续功能锻炼,同时戴弹力套、局部用抗瘢痕药(如舒疤宁、疤痕软膏等),继续进行抗瘢痕治疗至少6个月。
烧伤处理及护理常规

烧伤科一般护理常规1、立即将病人送清创室,评估伤情,了解致伤原因,伤口处理经过、尿量、转运过程,准备清创器械灭菌物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早期处理、清创。
2、根据烧伤病人的病情安排病床,准备床单位。
3、病室需有消毒、隔离设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
4、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面部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术。
5、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术,同时抽血标本送生化常规和配血,留置尿管。
6、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清洁健康皮肤,修剪指甲,头面部烧伤剃除毛发。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水洗手。
病室内每日进行消毒。
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8、讲解胃肠道营养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早期进食及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9、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变化,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在烧伤早期护理人员要根据受伤后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在烧伤回复期护理人员要注意病员之间的谈话,诱导病员多作乐观积极的谈论,鼓励其加强功能锻炼,帮助致残病人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
烧伤休克期护理常规1评估患者,合理安置病人,必要时床边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如:氧气、负压吸引器、监护仪、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休克期内每一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根据病情应随时增加测试次数,熟悉烧伤休克期临床表现,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异常及时报告医生;3熟悉抗休克的补液知识,掌握补液方法,注意补液的质、量和速度;4输液是防治烧伤休克的最有效措施,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妥善固定,保持静脉管路通畅,躁动患者要做好约束,保证准确无误的完成补液计划; 5尿的监测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性质、量,发生少尿、无尿,应先检查尿管是否阻塞、脱出等,排除导尿管因素,再报告医生,记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观察每15分钟或30分钟的尿量,成人尿量不少于30ml/ 小时,小儿每kg体重不少于1ml/每小时成人有血红蛋白尿者不少50-100ml/每小时,尿的PH值维持在7左右;6严密观察病情,熟悉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性休克的症状,不可无原则地满足病员口渴饮水要求;7注意保暖,夏季室温维持26~28度,冬季28~32度为宜;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做好创面护理,取休克卧位,病情允许,每2小时翻身一次,抬高患肢;9因烧伤的特殊性(48-72小时为休克期),从病人伤后第一各24 小时按每八小时一小计,24 小时一总计,详细记录出入量和病情变化。
烧伤护理常规

烧伤护理常规
1.评估患者烧伤的面积、深度,注意有无合并呼吸道烧伤、休克和复合伤。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及创面的情况,重点观察心率,以及呼吸节律、深度和形态的变化。
中、重度呼吸烧伤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4~6L/min,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3.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烧伤面积、深度、尿量、心率、中心静脉压等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速度,成人尿量维持在30~50ml/h,小儿20ml\h,伴吸入性损伤或颅脑外伤患者尿量维持在20ml/h。
4.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每日定时消毒空气,进入烧伤病房应戴口罩、帽子,接触患者前需洗手,更换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限制探视人员,预防感染。
5.做好创面护理,及时更换潮湿创面纱布,采用暴露疗法患者病室温度控制在28~32℃,相对湿度50%~60%,使用烤灯照射时,调节合适的距离;定时给患者翻身,保护骨隆突处皮肤,保持床单元干燥、平整、清洁。
6.根据烧伤各阶段病情需要合理调节饮食;禁食患者做好口腔护理。
7.康复指导尽早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正确使用抗瘢痕的药物及器具,同时注意烧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继续抗瘢痕治疗至少6个月,3~6个月可行瘢痕松解修复术,定期复诊。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

烧伤外科护理常规一、烧伤外科一般护理常规㈠观察要点1。
正确评估烧伤面积、深度、部位、致伤原因及合并症。
2。
体液不足:观察神志、尿量、血压、脉搏、末梢循环。
3.感染:观察体温、创面颜色、气味及渗液情况。
4。
营养失调:观察皮肤弹性、体重及相关血液检查结果(白蛋白值、血红蛋白值)。
5.疼痛:观察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㈡护理措施1、简要了解病情,评估烧伤面积及深度,根据病情安排床位。
2。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相对湿度在40-50%,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2次,限制探视人员。
3、新鲜创面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创面干燥,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创面烤灯照射时,注意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烫伤。
4。
烧伤面积成人大于20%,小儿大于10%,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补液、备血、5.烧伤后如无恶心、呕吐,应尽早鼓励病人进食,可口服流质。
以后根据病情可逐渐增加食量,遵循“循序渐进”得原则,给予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6。
呼吸道烧伤或呼吸困难者应给氧气吸入,并备好气管切开包。
7。
定时翻身,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以防褥疮发生、8、严重烧伤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9.高热、鼻饲、面部及口唇周围烧伤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10.根据烧伤病人各期得心理特征,做好病人得心理护理。
㈢健康教育1。
注意保护新生皮肤,应避免磨擦、抓痒,穿棉质柔软衣物,每日清洗局部,防止感染。
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期全身瘙痒难忍时可服用扑尔敏止痒,或用vitC充当安慰剂作用、2。
浅二度烧伤创面治愈后一般不遗留瘢痕,嘱病人避免日光直接照射,避免停留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皮肤色素加深、起水泡。
3。
伤口愈合后仍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烟、酒、辣椒等。
4、为减少深度烧伤导致得瘢痕挛缩畸形,创面大部分愈合时指导病人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创面愈合后继续功能锻炼,同时戴弹力套、局部用抗瘢痕药(如舒疤宁、疤痕软膏等),继续进行抗瘢痕治疗至少6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伤一般护理常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烧伤一般护理常规评估
1受伤史
2受伤严重程度
(1) 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2) 呼吸道是否通畅
(3) 有无休克、出血指征
(4) 创面情况
3 心里社会支持情况
护理诊断
P1:皮肤完整性受损
P2:体液不足
P3:组织灌注量不足
P4:有感染的危险
P5:有窒息的危险
P6:疼痛
P7: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P8:潜在并发症:应激性溃疡
P9:自我形象紊乱
P10:焦虑
P11: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预防感染入室应戴口罩、帽子,减少探视。
接触患者前应洗净双手,接触大面积烧伤患者时,须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2.病室要求病室内保持清洁、舒适,布局合理,便于抢救,减少交叉感染,室温28-32oC,湿度60%一70%。
重症烧伤,暴露疗法除外。
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时间为lh。
3.心理护理针对烧伤患者不同时期病情特点及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积极做好心理护理。
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并注意热型变化,心率、心律变化和呼吸频率、深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晨、晚间护理严重烧伤患者做好晨间和餐后的护理,头面部无烧伤的患者协
助其漱口、刷牙,健康皮肤清洁每日1次,衣服宽松、柔软。
6.褥疮护理重视褥疮的预防,按时翻身,骨突处避免受压,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
潮湿应及时更换。
7.营养护理鼓励及协助患者进食,根据各阶段病情需要合理调节饮食。
8.做好静脉穿刺、输液护理,注意保护静脉。
9.正确及时记录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出入水量、神志、情绪、食欲、大小便
及创面情况。
10.尽早指导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因搬痕增生引起的功能障碍
健康教育
1.心里护理:介绍烧伤的一般治疗方法、病程、治愈率及预后情况,以消除恐惧和忧虑的心理。
于病人交谈,介绍病友,与之沟通思想,互助鼓励,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各项治疗。
创面疼痛引起情绪紧张、恐惧时,可听音乐。
和亲人交谈,以分散注意力。
针对轻视皮外伤的病人,应仔细说明皮肤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及时治疗的严重后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病情。
已毁容和功能障碍者,应耐心开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介绍现代最先进的整形(容)的方法。
2. 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3. 功能锻炼: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各关节功能位,先行各关节被动活动,逐步过渡
到主动活动。
初愈合创面皮肤弹性差、静脉回流障碍,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注意运动强度;待无静脉回流障碍后,练习下床站立、行走,以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4.保护新生皮肤:新生皮肤薄、缺乏韧性、弹性,磨擦后易发生小水泡或造成水泡破溃,应避免摩擦、抓挠,每日清洗局部,防止感染。
5.尽量避免日光照射,日光照射可促进皮肤黑色素合成而使皮肤色素沉着。
6.减少疤痕挛缩畸形:深二度、三度创面愈合后,可形成疤痕,除功能锻炼外,应坚持外涂抑制疤痕增生药物、使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局部等辅助措施半年到一年,以减少疤痕增生。
遗留疤痕增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和容貌时,可于六个月后行整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