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简答题1.阴生叶和阳生叶的形态结构差别?答:阳生叶的叶片厚而小,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较密,栅栏组织原角质层较厚,叶表面有蜡质或绒毛,阴生叶则相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答: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光合作用的光普范围只有可见光其中红橙光主要是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验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4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普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是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长作用,蓝色薄膜下草莓产量有所提高,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有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不同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5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与生物的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国学者从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有效的积温法则。

6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具有影响。

7生物是怎样对水因子适应的?答: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水,下叶片很薄切多分裂成带状陆生植物的分湿生,中生,旱生性植物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的摄取,叶特征分化成刺状针状气孔下陷叶表有角质或绒毛页面卷曲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在形态结构行为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杨持生态学思考题答案【篇一:生态学期中考】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1)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2)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3) 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

4)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又可分为两类: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

2、生物因子的作用特征(5点)(课本12~13)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光照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会导致土壤的温度、湿度、蒸发量等的变化。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不等于各种因子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次之分,即有主导因子、生存因子和一般生态因子之分。

如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就属于主导因子。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且生态因子具有互补性,如增加co2的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植物光合强度降低的效应;锶元素大量存在是可减少钙元素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如水域条件对蟾蜍幼体必不可少,但变态为成蟾后可生活于潮湿的陆地。

(完整版)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复习资料

一、绪论1、生态学:a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美,生态学家,E。

P。

Odum1956) b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俊)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7、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8、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生态学课后习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但也会受其环境影响。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以下主要规律:1、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2、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3、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4、每个生物种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温度,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温度三基点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它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1)确定温度的有效性;(2)作物种植季节与分布区域;(3)计算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光合潜力与产量潜力。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上有重要意义:(1)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2)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4)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5)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 二

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简答题1.阴生叶和阳生叶的形态结构差别?答:阳生叶的叶片厚而小,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较密,栅栏组织原角质层较厚,叶表面有蜡质或绒毛,阴生叶则相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答: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光合作用的光普范围只有可见光其中红橙光主要是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验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4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普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是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长作用,蓝色薄膜下草莓产量有所提高,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有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不同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5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与生物的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国学者从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有效的积温法则。

6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具有影响。

7生物是怎样对水因子适应的?答: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水,下叶片很薄切多分裂成带状陆生植物的分湿生,中生,旱生性植物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的摄取,叶特征分化成刺状针状气孔下陷叶表有角质或绒毛页面卷曲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在形态结构行为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O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

A.奥德姆B .海克尔C. 达尔文D . 高斯2、在诸生态因子中B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B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C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 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 Odum B . Haeckel C. elements D. Tansley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 .实验生态学B .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 .草原生态学三、多项选择题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 .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 .实验C.理论四、填空题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13.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是主要特征是什么?(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特征: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14.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5.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16.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

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7.什么是生物群落,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特征:(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见得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群落的边界特征18.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

这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带加以管理。

19.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1)生物因素: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2)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3)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4)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5)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

岛屿的面积大小、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20.何谓波动?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替代。

原因: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化21.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演替类型:(1)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4)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5)按照群落代谢特征划分为: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22.什么是演替顶极?(1)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

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2)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23.简述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1)我国的植物群落以“群落生态”为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做出相应的反映。

(2)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一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3)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根据该分类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24.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

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及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

(2)生产者(producers):主要指绿色植物:自养生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3)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

2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4)由于生态系统中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划分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即生态金字塔。

26.什么是负反馈?自然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这种稳态是靠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

调节主要是通过反馈进行的。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出现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使其变化减弱或增强,这种过程就叫反馈。

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等等。

前者在第三节种群部分已有叙述。

生物组分之间的反馈现象。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

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

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

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

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自然生态系统是介于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视为半自然生态系统,例如天然放牧草原、人类经营管理的天然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