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不在其位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的话。
意思是告诫人们如果不在那个位置,就不做与此位置有关的事。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话褒贬不一,赞称有之,反对的也有很多。
反对者认为,这是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观念同出一辙,孔子是让人们持看客心态。
也有人说孔子是肯定和鼓励“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
他们认为这是孔子思想消极的部分,应给予批判。
但是不禁要问,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怎么能让人这么消极被动和麻木不仁呢?这与他的入世思想不是有所背离吗?其实持这些反对意见的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孔子此言,本是孔子针对政事而言的,它是在讲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一个人不在其位,也就没有相对于其位拥有的权利。
所以也根本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
也就不可能谋这个位置的事,即使谋也谋不好。
大千社会、茫茫人海,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同,就是在同一行当,也有岗位和角色的不同,由于岗位和角色不同,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其对应的权利与责任也就不尽相同。
观察一个事物的出发点和对事物认知的高度就会不同。
这就要求固定的角色与位置必须有相应的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责任,这样每个个体才能准确恰当的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如果定位不正确,就会出现盲目的越位和替别人代劳的现象。
从而造成管理的无序。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告诉世人要给自己在社会和组织中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这样社会和组织才能有序发展。
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处理好“位”与“政”的关系尤为重要。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只有不同岗位的员工认清自己的岗位责任,“在其位而谋好其政”,圆满的完成好本职工作,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个企业,如果董事长干总经理的事情,总经理干部门经理的事,而员工却整天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公司怎么能发展。
纵观成功的企业,都是岗位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管理无越界的管理典范。
从在其位谋其政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商鞅也非常重视定“名分”,他说:“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认为只有确定名分,才能天下大治;而如果不确定名分,必将天下大乱。他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定“名分”的重要性:如果野地里出现一只奔跑的兔子,一百人会蜂拥而上去逮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可以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而市场上卖的兔子很多,却连小偷都不敢去偷,是因为这些兔子的所有权都已经明确。
“虚位”所造成的影响之恶劣显而易见。一方面,它会导
致许多事情无人负责的现象出现,荒废了众多的“责任田”;另一方面,它会严重破坏企业内部的协作意识、公平氛围,打击那些能干的人及高效的部门的积极性。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
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中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应该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事情。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的观点,说的是君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思考问题。上面这些话均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命题,即职位与职责对等的问题,这是管理的组织职能发挥效用的基本前提。
但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是人手相对紧缺的企业中,管理层总是希望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够一个顶三。毫无疑问,这样做有助于强化部门的柔性,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好处。当企业规模非常小、员工凝聚力很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有限的时候,这样的管理模式可能发挥作用,甚至作用还非常明显。但当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部门及员工之间职责不清而造成的拖拉、扯皮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论语》智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智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
其位。
”
释文:孔子说:“不在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的问题不超过他的职责范围”
今解:做好本职工作。
不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公司,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由一个一个个体组合而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职能,都是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个体的缺损都会影响整个整体的完美性。
所以,一个优秀的整体,必定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起把这个整体推上完美。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的观点,说的是君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思考问题。
《中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应该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事情。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只有深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精髓,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下属也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
在这里,“谋政”的先决条件是“在位”,也就是说,能否确保高效的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者拥有该职位的法定权,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做什么准备,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
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大意是说,如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兴盛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不得当;刑罚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有序井然,必先“正名”。
商鞅也非常重视定“名分”,他说:“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认为只有确定名分,才能天下大治;而如果不确定名分,必将天下大乱。
他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定“名分”的重要性:如果野地里出现一只奔跑的兔子,一百人会蜂拥而上去逮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可以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
而市场上卖的兔子很多,却连小偷都不敢去偷,是因为这些兔子的所有权都已经明确。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及解释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摘自:《论语·泰伯篇》解释: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赏析:孔子常常从宏观上思考经绑治世的大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诱导人们冷淡政治,而是君子应有的一种处事准则。
泰伯篇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翻译宪问第十四【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能够为仁矣?”子曰:“能够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能够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能够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能够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能够为‘文’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深度思考——关于工作权利的明晰和划分大凡谈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们立即会想到,这是对工作的消极逃避等等。
但这是左倾时代遗留的片面理解,谬误甚大。
只要我们稍加深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的哲理。
此句名言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谋政的前提是要有位子,没有位子就不要进入操作状态,不能做出各种决定。
再往下引申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一个企业或部门,你就要坐到这个位子上来。
没有坐到这上来就只能提意见,而不可以做决定。
先人的智慧哲言和我们的工作结合,给我们指引一条管理过程中的光明大道,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管理?如何参与管理?如何有效地参与和各自工作内容相应的管理并使之科学化、效率化就成了各级干部需要深思的问题。
下面我尝试以延安两店因防损突发事件较多取消罚款奖励兑现后的一系列新办法出台前后几经变更的过程为案例,探究此名言的深刻道理和今后工作中应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和大家共同探讨。
延安两店因突发事件紧急叫停原罚款兑现奖励办法。
因个别防损员为了拿到更多的罚款奖励,满足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用偏激手段强行罚款,因此给店里造成了经济上、荣誉上的严重损失,和企业的文化宗旨背道而驰。
所以在盛大店在又一次因罚款给店里造成较大损失时,店长安苏龙,紧急叫停罚款奖励兑现办法。
应该说,这个紧急叫停,既是店内的实事求是的正确举措,也是对脱离延安实际的奖励办法的坚决否定。
把防损奖励和罚款脱钩成为这段时间的共识。
但接下来,如何针对上述两店制定新的防损奖励办法就成了摆在店内防损部、总部防损部面前的问题了。
为此总部防损部负责人施助和总部防损部经理刘涛在延安召开紧急会议,和防损部门干部一起公开讨论新的奖励办法。
在防损奖励和外盗罚款脱钩的前提下,初步拟定方案为:方案A:今后每次外盗少罚款甚至不罚,并以抓外盗次数进行奖励,奖励标准参考上年外盗罚款金额和次数。
得出每次发现外盗无论是否处罚均奖励20元,外盗所罚款项如数上交公司和员工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1)其政。
”(《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谋:参与计划。
【翻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规划那职位上之事。
”
【评析】
此章言不越职侵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容易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有僭越之嫌。
这在当时(春秋末年)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要“安分守己”。
人人各司其职,管好自己,就天下太平,或许那些繁琐的法律制度,或有司人员也可以简化,甚至不需要存在了。
【延展】
1、脑力激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什么时候可以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