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政治经济文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通史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49张ppt)

2020届高考通史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49张ppt)
续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 家进一步巩固 和封建社会由
盛而衰
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 明废丞相 科举制 元一省两院 设内阁 行省制 清设军机处
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 体与政体的总和 )。 2.分类: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 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 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 3.分期:两大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 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
一.夏、商、西周朝的更替
1.夏朝的建立及灭亡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 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区域为今河南西部 和山西南部。
(2)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夏桀统治残暴, 被商所灭。
2.商朝的兴衰
(1)建立:公元前1600年由汤建立,定都亳(今河南 郑州)。商朝中期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是当时 世界上的大国,周围还有一些属国。
②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 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 意识相违背。 其他如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 唯上是从的作风等 。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Βιβλιοθήκη 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时空坐标
知识拓展1:历史分期问题
1、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元谋人——
夏朝建立前)
黄帝 炎帝
尧、舜 禹 “禅让制” “公天下”
2、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朝—春秋)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涵盖了三个朝代: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意义。

一、夏朝: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王室贵族为统治阶级的时代。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夏朝的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夏朝开启了中国古代王室世袭制的先河,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二、商朝:社会制度的演变和青铜文化的繁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历时约五百多年。

商朝时期,中国社会开始逐渐演变为一个以封建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封建制度取代了夏朝时期的王朝制度。

在商朝,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劳动力,通过统治地位获取丰富的产出。

其间,朝代的更迭虽然存在战争和内讧,但商朝的经济繁荣和青铜文化的发展并未受到明显的干扰。

商代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闻名于世,不仅富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礼仪意义。

三、西周:礼乐文化的全面发展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继承了商朝的封建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

西周时期,礼乐文化迎来了全面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礼制被制度化、规范化,成为统治者和贵族之间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乐器的发展也逐渐丰富多样,成为朝廷和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周朝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确立了周王室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的建立为后来王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商朝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西周则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以其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点,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1.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大禹建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以卜辞和祭祀为主要内容。

2.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由汤建立。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权中心的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文化以金文和祭祀为主要特点。

3. 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建立。

周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 -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内,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兴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文化以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特点。

6.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了文学、艺术和科技。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王朝。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8. 隋朝建立(581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杨坚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夏朝的知识点总结

夏朝的知识点总结

夏朝的知识点总结一、夏朝的起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

夏朝的起源传说有很多种版本,其中以“尧舜禹”为主要传说。

夏朝的始祖是禹,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圣王,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皇帝。

在传说中,夏朝是由禹的后裔所建立的。

二、夏朝的政治体制夏朝建立后,采取了世袭制的政治体制,国家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王室手中。

夏朝的政治权力基本上是由王和贵族阶层掌握的。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制和世袭制两部分组成,王公贵族中的官员是统治者的直系亲属。

在夏朝的政治制度中,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王的子孙也可以继承王位。

三、夏朝的社会结构夏朝的社会结构主要由王、贵族和农民构成。

王和贵族拥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而农民则是他们的被统治者。

夏朝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了等级分明、权贵富贵的特点。

夏朝社会的上层人士主要由贵族和王家组成,他们拥有土地和奴隶,享有特权,一方面依赖农民提供财富,另一方面对农民施行统治。

夏朝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封建社会形态发展时期的产物。

四、夏朝的经济夏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起源。

夏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夏朝社会发展的基础。

夏朝的人民以种植粮食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也有畜牧、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夏朝的人民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渐增加。

夏朝的农业生产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

夏朝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和玉器,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商业贸易。

五、夏朝的文化夏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

在夏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诗歌、科技、礼制等方面的成就。

夏朝的文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铭文,这些古文字记录了夏朝人民的生活、仪式、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夏朝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宗教、礼、乐、祭祀等方面,这些文化形式为后来的社会文明奠定了基础。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说经济方面,农业毫无疑问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耒耜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进行耕种,并且逐渐掌握了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的开垦范围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夏朝,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商朝和西周,农业技术更是不断改进。

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井田制。

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方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们需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和管理,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青铜铸造业堪称是当时手工业的代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从巨大的青铜鼎到精美的酒器,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继续发展,同时,陶瓷业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和样式的陶器。

纺织业方面,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出各种布料。

商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么发达,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

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商业活动也多在城邑中的固定场所进行。

在文化领域,夏商西周时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体更加规整、优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中国古代是一个经历了众多历史变迁的国家。

从夏朝到清朝,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见证了朝代的更替、政治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

一、政治的变迁1.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周朝则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过渡时期,诸侯割据、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迅速。

3.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朝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大一统的先例,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多次更迭,社会动荡。

4. 隋唐五代: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强大的朝代,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五代十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形势割据、战乱频繁的时期。

5. 宋元明清:宋代蜿蜒南北,南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建立的王朝;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和手工业大国。

二、经济的变迁1.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封建生产方式盛行,土地所有制由部落制过渡到家族制、封建制,农业生产逐渐提高,农业技术不断发展。

2.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丝绸、瓷器等商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3. 商业经济:商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商人往来络绎不绝,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4. 货币交换:中国古代有过多种货币制度,如贝、布币、铜币等。

明朝推行了一种经济制度改革,使用铜铁钱统一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的变迁1. 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多种文字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起到了统一思想、教化人民的作用。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仍然对现代中国人影响深远。

夏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是什么?

夏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是什么?

一、政治特点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世袭制为基础的,君主和贵族阶层掌握了政治和经济的实际权力。

夏禹在位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官僚体系,设立诸侯国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夏启时期,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些分封制的苗头,这也为以后封建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夏桀时期,君主权力逐渐膨胀,导致政治腐败,同时,人民反抗意识逐渐增强,为夏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特点夏朝鼎盛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农业方面,夏朝实行了农业专业化和部落分化,各地农民根据地形和气候的不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夏朝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为各种手工艺品的制造提供了支持。

商业方面,夏朝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经济,有定居商人和流动商人两类,他们从事物品交换,也有通过信用借贷等方式的金融活动。

三、文化特点夏朝的文化主要以祭祀文化、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方面为主。

在祭祀方面,夏朝形成了以天、地、祖先为主的祭祀体系,这种祭祀文化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音乐舞蹈方面,夏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艺术体系。

据《尚书》记载,夏禹制定了九歌九舞的舞蹈规制,并通过舞蹈来弘扬国家精神和人民风貌。

在书法绘画方面,夏朝已经形成了符号化的文字体系,并开始出现了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如夏禹所刻的“禹鼎”就是夏朝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之外,夏朝鼎盛时期还具有其他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

在军事方面,夏朝建立了以禹贡制为基础的兵役制度,并形成了一定的军事力量。

夏朝的士兵以农民为主,以种田为主业,但一旦有战争,便会被动员起来组成军队,参加战斗。

夏朝的兵器制造也逐渐进步,如铜制武器、甲胄等的出现,提高了夏朝军队的战斗力。

在宗教方面,夏朝祭祀文化十分发达。

夏朝的人们相信祖先和天神,认为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家族的繁荣。

夏禹制定的“九州九祀”的制度,规定了每年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祭祀活动,成为了后世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时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2、西周创立宗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3、科学:中国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政治经济文化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下面是有夏朝政治经济文化,欢迎参阅。

夏朝政治制度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

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 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

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夏奴隶制部落王国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在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对它的一种摧垮力量。

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

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们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

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夏朝奴隶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应初具规模。

《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后人大多将《禹刑》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朝已初步形成奴隶制五刑,并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甘誓》。

《甘誓》是中国古
代最早的军法。

夏朝军事
夏朝的军队,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发明的专职征战的工具。

夏以前,各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由部落内部的青壮年男子负担,夏建立后,中原形成了统一的部落共同体,并出现了国家机构,因此专职战斗的队伍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

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夏朝土地制度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

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

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

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

夏朝赋税制度
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代的公社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赵岐《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这种年纳五亩之获以为贡的实际内容,如同马克思所指出,本是指
原始共同体时的贡赋关系。

这种贡法,我们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它的原始意义。

《说文》云:贡,献功也。

从贝工声。

《初学记》卷二十又云:《广雅》云:贡,税也,上也。

郑玄曰:献,进也,致也,属也,奉也,皆致物于人,尊之义也。

按《尚书》:禹别九州,任土作贡。

其物可以特进奉者曰贡。

这里所说的都指民间劳作献纳于上的意思,正如《周礼夏官职方氏》职云: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这就说明夏代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将其收获物采取贡纳的形式,缴纳给公社酋长。

这与恩格斯在论述克勒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时曾经说过的氏族酋长已经部分地靠部落成员的献礼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是一样的。

《尚书禹贡》系后人所作,其中所记九州向国家贡纳的情形,虽然不能认为完全可靠,但其中说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的随乡土所宜的贡纳制在夏代业已存在,当是可能的。

因此,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的贡法,并不象《孟子滕文公上》引龙子所说: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孟子所说的贡法,并非禹之贡法,前代学者早有指出,例如阎若璩引胡渭之说云:龙子所谓莫不善者,乃战国诸侯之贡法,非夏后氏之贡法也。

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

夏朝二里头文化
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

关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探索中。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

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
文化的工作。


1.夏朝的经济文化
2.夏朝的经济文化
3.夏朝经济活动知识
4.夏朝的历史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