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关于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是我们常见的糖果之一。
你知道怎么制作棉花糖吗?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棉花糖实验,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材料:
1.碗
2.大勺
3.白糖
4.水
5.溶液锅
6.手套
7.油纸
8.棉线
9.针
实验步骤:
1.在碗里加入白糖。
2.往白糖中加入一些水,大概是白糖的一半。
3.把溶液锅烧热,水开后加入碗中的白糖溶解液。
4.继续在溶液锅中边搅拌边煮,直到稠稠的糖浆开始泡沫,色泽变为金黄色。
5.将火调成小火,用大勺舀取少量糖浆,滴在油纸上,能快速变硬即为糖浆煮到了适当程度。
6.在一个扁盆里放一些水,戴手套润湿手,取一些糖浆向水中慢慢滴落制造泡沫,用手捏成小球状。
7.在棉线上打一个结,穿上针,依次把泡沫的小球穿上棉线。
8.将穿好小球的棉线放入碗中,把糖浆倒在上面。
9.等待几个小时后,即可制成彩色棉花糖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自己制作的棉花糖并且可以变成很多颜色,让我们越来越爱上做实验的乐趣。
心理学棉花糖实验的感悟

心理学棉花糖实验的感悟
心理学棉花糖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观察儿童在面对延迟满足的
情境下的表现,揭示了人类心理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孩子被置于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放着一粒棉花糖。
实验者对孩子说,如果孩子可以等待一段时间不吃掉棉花糖,那么他们会得到两粒棉花糖作为奖励。
然后,实验者离开房间,观察孩子的行为。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无法忍受诱惑,会立即吃掉棉花糖,而另一些孩
子则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以换取更多的回报。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的即时满足欲望和推迟满足欲望的竞争关系。
从心理学棉花糖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两个方面的感悟。
首先,实验反映了个体的意志力和自控的重要性。
能够推迟满足欲望的孩子,
展现了对长期利益的考虑和坚持,而不能等待的孩子则显露了对即时满足的冲动。
这说明了个体在面对欲望时,有能力通过意志力和自我控制来管理自己的行为,以获得更大的回报。
其次,实验也揭示了个体发展中的心理成长。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
子们普遍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说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和对长期利益的认知,从而能够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综上所述,心理学棉花糖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个体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
以及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增强意志力和自我控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欲望的冲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
这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
关于棉花糖实验
我最近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是为了我们学习化学课程的内容,让
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反应。
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我将详细描述一下。
我准备了一块小碟子和两颗棉花糖,一颗白色的,一颗红色的。
我把两颗棉花糖分别
放在碟子上。
然后,我用一块干净的小棍轻轻地刺破了两颗棉花糖。
我们将会观察到什么呢?
当我刺破白色棉花糖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它变得粘稠了一些,但并没有其
他的变化。
当我刺破红色的棉花糖时,它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棉花糖开始冒着大量的烟雾,并发出了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真是令人吃惊!
我很好奇为什么红色的棉花糖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所以我去问了我的化学老师。
她告
诉我,这是因为红色棉花糖里含有铁。
当我刺破它的时候,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一种叫做氧化铁的物质。
氧化铁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臭味,所以我们能够闻到并看到
烟雾。
通过这个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物质在
遇到空气或者其他物质时会发生变化。
我也意识到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和
观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原理。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个有趣的实验。
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激发了我对化
学的兴趣。
我希望今后能够继续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更多有趣的化学现象。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ppt课件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六十
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一名 4 岁的小女孩,她
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戏房。
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
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
饼和脆饼干。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虽然现在
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
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
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
孩,小心翼翼地扫视了周围一眼,确定没有人在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5
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
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
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多数孩子
绩平均高出 210 分。卡罗琳·威茨是擅长等待者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9
的典型。她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普林斯顿获得
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普及桑大学心理学助
教。克雷格移居洛杉矶,在行业做过各种各样的。
现正帮助编写一个电影剧本。“当然,我希望自 “
己是个更有耐心的人,”克雷格说, 回过头去看,
确实有些时候,如果有耐心也许我能做出更好的
报告实在令人沮丧。他解释说,“人们愿意告诉
你的和他们的真实作为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
因此,去年,米切尔(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开始邀请一群参加比恩幼儿园棉花糖实验的人
回到斯坦福接受脑部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扫描。卡罗琳说她计划于今年夏末接受扫描。科
学家们希望发现负责情绪控制,让人们能够推迟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即使意味着放弃我最喜欢的食物。”她的母亲凯
从“棉花糖实验”了解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养育自觉自律的孩子

从“棉花糖实验”了解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养育自觉自律的孩子全文字数: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您学会以后不妨在孩子身上试一试!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tchel)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有三十二名孩子参与了实验,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的过程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软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托盘里放的食物,但不能有另外一份的奖励了;二是假如能忍耐一定的时间(十五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的食物,追加的一份是对他忍耐和等待的奖励。
幼小的孩子们面对盘中美食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把食物吃下了,他们一刻也不能忍受诱惑,当然他们只能吃到一份。
另外一些孩子,他们很想得到双份食物,但盘中的食物太诱人了,单调的房子里又无事可做,于是这些小家伙有的捂住眼睛,有的背转身体,有的故意兜圈,有的还唱起了歌……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抵抗诱惑。
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敲打盘中的美食。
结果,这其中的大多数孩子还是坚持不到五分钟就选择放弃,把食物吃掉了。
较少的孩子坚持得稍微长一点,但并没能够坚持到十五分钟。
最后,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的漫长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
这次实验之后,先后有六百多名孩子参与了同样的实验。
十八年之后(1986年),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忍耐力、克制力”强,最后得到双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
1990年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国高考(SAT)中的成绩更优秀。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

【五年级作文】关于棉花糖实验_250字关于棉花糖实验
上周,我们在科学课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一些关于化学反应和材料科学的知识,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材料科学的概念,然后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关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
她告诉我们,棉花糖实验是关于化学反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火炉烤起了一小块棉花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棉花糖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冒起泡泡。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热量让棉花糖中的糖分子变得活跃起来,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使它膨胀。
接着,老师叫我们观察烤过的棉花糖和原本的棉花糖有什么不同。
我们发现,原本柔软、蓬松的棉花糖变成了硬而脆的物质。
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糖分子发生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化学反应对物质的影响,也更好地理解了材料科学的重要性。
我深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和材料科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的学生。
棉花糖实验故事

棉花糖实验故事
有一次,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让大家都很惊奇。
这位科学家把一大瓶苏打水倒在玻璃杯里,并在苏打水中加入了一些食用色素。
然后,他把玻璃杯放在一个平衡秤上,记录下它的重量。
接下来,科学家向苏打水中加入了一块棉花糖,并立即关闭了玻璃杯的盖子。
当他再
次称量杯子时,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玻璃杯的重量竟然增加了!
科学家向我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棉花糖里含有很多气体,当棉花糖在苏打水中发生反
应时,它的气体释放了出来,并进入了玻璃杯中。
所以,虽然玻璃杯里没有纯水,但是它
的重量却增加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我们知道了棉花糖里含有许多气体,学会了
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也知道了如何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
此外,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在解释一个现象时,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知识和严谨的
思考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揭示真相,也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

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
实验表明了三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定力的结果
等候的小朋友更有定力,有定力的小朋友意志坚定,在成年后比其他马上吃掉糖的小朋友更厉害。
第二,定力的原因
实验后续增加了一组对照组,一组小朋友在实验中享受到了15分钟后的2个棉花糖,一组小朋友被骗了,从而第二次实验室享受承诺的小朋友,更倾向于有定力。
如果他决定你不值得信任,那他就可能宁可把面前的糖先吃了,因为等待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到兑现的许诺。
另外如果这个小朋友饥饿难耐或者特别喜欢棉花糖,那么即使诚信可能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而诚信,对求生存的人来说可能是奢侈品。
第三,定力的本源
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定力的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看待求生存和求发展的态度。
如果能把“求生存”和“求发展”这两个概念平衡好,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处理好,孩子的成功机会就会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棉花糖做实验提示:这篇文章有点长,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也有耐心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
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六十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一名4岁的小女孩,她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戏房。
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饼和脆饼干。
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
虽然现在已经44岁,卡罗琳仍然对这种软绵绵的甜食没有抗拒力。
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
在他出去期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
说完,他离开了房间。
虽然卡罗琳对这次试验并没有清晰记忆,做实验的科学家也拒绝透露关于实验对象的信息,但她有强烈的感觉,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
“我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给我一项挑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完成它,即使意味着放弃我最喜欢的食物。
”她的母亲凯伦·索廷诺更加肯定:“还是小孩时,卡罗琳就很有耐心。
我肯定她选择了等待。
”比卡罗琳年长一岁的哥哥克雷格也参加了同一个实验。
他完全没有表现出妹妹的坚韧。
他对那个实验倒是记忆犹新:“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想到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谁会知道我究竟拿来多少糖果?”克雷格说他还参加了另一个类似实验。
不过诱惑物换成了玩具。
有人告诉他,如果等待就可以拿到两个玩具。
但他偷偷地打开了桌子。
“我把里面的玩具都清空了,”他说,“我拿走了一切。
在那之后,老师告诫我说再也不要进去实验房间。
”这些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
在短暂等待期间,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
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
还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
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扫视了周围一眼,确定没有人在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多数孩子像克雷格一样。
他们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短3分钟也等待不下去。
“有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
”主持这次实验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说。
“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
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糖,大约30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
”只有约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有时候要等上15分钟。
这些孩子找到了一种抵抗诱惑的方法。
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是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投降。
70年代初,就棉花糖实验发表了几篇论文后,米切尔的目标转移到了其他研究上。
“用棉花糖和孩子做实验玩不出太多花样。
”但偶尔米切尔会向他的3个同在比恩幼儿园上学的女儿打听她们朋友的情况。
“大多对话像是晚餐时的闲谈,”他说,“我会问她们,…简怎么样?埃里克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还好吗?‟”米切尔开始注意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等待棉花糖能力之间的联系。
他让他的女儿给朋友的学习打分。
比较分数和原来的实验数据后,他发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那时,我意识到这个研究需要深入下去。
”1981年,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
那时,他们已经进入高中。
他询问了他们的许多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
分析调查结果后,米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
他们的SAT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
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的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卡罗琳·威茨是擅长等待者的典型。
她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普林斯顿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普及桑大学心理学助教。
克雷格移居洛杉矶,在娱乐行业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
现正帮助编写一个电影剧本。
“当然,我希望自己是个更有耐心的人,”克雷格说,“回过头去看,确实有些时候,如果有耐心也许我能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米切尔和他的同事继续跟踪棉花糖实验的对象直到他们进入而立之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助教奥兹勒姆·阿杜克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标,沾染毒品。
但是,仅仅依靠实验对象自己的报告实在令人沮丧。
他解释说,“人们愿意告诉你的和他们的真实作为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
”因此,去年,米切尔(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开始邀请一群参加比恩幼儿园棉花糖实验的人回到斯坦福接受脑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
卡罗琳说她计划于今年夏末接受扫描。
科学家们希望发现负责情绪控制,让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脑区域。
他们还进行了各种遗传实验,寻找影响人等待棉花糖时间的遗传特征。
如果米切尔和他的研究小组取得成功,他们将勾勒出自我控制的脑神经线路。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自控能力的约束: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需要做作业。
“通过棉花糖实验要测量的其实并不是意志力或自控能力,”米切尔说,“而是比这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实验迫使孩子们找到一种方法,让局面有利自己。
他们想要第二颗棉花糖,但要怎样才能得到?我们无法控制周围世界,但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沃尔特·米切尔是个瘦削、举止优雅的男子,头发剃得很短,满脸皱纹,说话带纽约布鲁克林腔,伴随丰富的肢体语言。
讲到棉花糖实验时,模仿4岁孩童的模样维妙维肖。
他说,“如果你想要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等,有的不能,那么你得像他们一样思考。
”米切尔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是一名颇为成功的商人,热衷世界语。
他的母亲神经脆弱,大部分时间躺在沙发上,脑门上顶着冰袋。
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米切尔在学校遭到希特勒青年团的嘲笑,看着因为小儿麻痹症而瘸腿的父亲穿着睡衣被人赶到街上当小丑围观。
纳粹入侵几周后,一家人在壁炉前烧毁和犹太人祖先有关的证据,沃尔特发现了他的外祖父的美国公民证书,这张早被遗忘的文书拯救了他们一家人。
米切尔一家移居美国后,在布鲁克林住下来。
他的父母开了一家杂货铺。
米切尔考入纽约大学,主修诗歌。
他也对心理分析和人格测量法———比如罗尔沙赫氏墨迹测试有浓厚兴趣。
他说,“在当时看来就好像精神的X透视仪,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人格。
”虽然家里人要他和叔叔一起做雨伞生意,他还是选择了去俄亥俄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但米切尔注意到,学术理论应用有限,多数人格测试毫无用处。
1955年,米切尔有机会研究特林尼达奥里萨教的“灵魂附体”仪式。
虽然他的研究课题是研究人在“灵魂附体”状态下,潜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但米切尔的兴趣很快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他居住的岛上的居民分为两大族裔:东印度人和非裔;他注意到,每个族群对另一族群都有一种固有成见。
“东印度人形容非裔人是冲动的享乐主义者,永远活在此时此刻,从不为未来打算。
非裔人则说,东印度人不懂生活,只知道把钞票往床垫下塞,不懂享受。
”米切尔找来两个种族的孩童,给了他们两个选择:可以现在得到一小块巧克力,或者等待几天,得到一大块巧克力。
米切尔发现,试验结果和孩子所属种族并无关系。
其他因素———比如孩子是否和父亲一起生活———反而和结果有更多关联。
他开始对推迟享受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等待,有的却不能?是什么让等待成为可能?不同于其他更笼统的人格特征,米切尔发现,自控能力是可以用实验测量的。
1958年,米切尔成为哈佛大学助教。
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个性评估”概况课程。
但米切尔很快发现,虽然之前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特征整体而言是稳定的,但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却无法证明这一假设。
人的性格———至少根据当时的定义———是不能被可靠测量的。
几年后,他担任和平队性格测试顾问。
早期和平队自愿者引起了几次令人尴尬的国际事件———一名和平队队员在明信片上肆意嘲讽东道国的卫生习惯———肯尼迪政府需要一个筛选过程,排除那些不适合代表美国执行海外任务的人。
志愿者需要参加标准性格测试,米切尔对比测试结果和他们的实际表现,发现两者之间并无关系。
此时,米切尔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测试,只是,人们错误高估了它们的用处。
心理学家花了几年时间,寻找可以独立于环境的个性。
但假如个性根本无法和环境剥离呢?“这违背了我们历来对个性的看法。
”当米切尔开始批评他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陷入混乱。
1960年,心理学家提摩西·勒里帮助建立了的“墨西哥迷幻蘑菇研究计划”,研究者们开始拿自己做实验。
办公桌变成了床垫,成包的化学麻醉品从瑞士邮购而来。
米切尔并不反对嬉皮士,但他认为现代心理学研究应该是严谨的。
于是1962年,沃尔特·米切尔离开哈佛,移居加州,开始为斯坦福大学工作。
沃尔特·米切尔是个矛盾人物。
他曾大声批评性格实验的效果。
另一方面自己又发明了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却有着惊人的预测能力。
米切尔却认为他的言行并不矛盾。
“我一直认为,人的性格中有稳定之处,”他说,“关键是,我们得找准视角。
”米切尔的另一个经典研究记录了一群孩子在夏令营中不同情境下的侵略行为。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侵略性是一种微妙的性格特征,但米切尔发现,孩子们的反应取决于互动细节。
一个对同伴的挑衅大发雷霆的孩子却可能乖乖接受大人的惩罚。
另一个对长者警告置若罔闻的孩子却可能和同伴相处融洽。
米切尔认为,评估侵略性,需要用“如果……那么……”模式:如果某个孩子受同伴挑衅,那么他会变得具有侵略性。
米切尔最喜欢举一个机械师修理汽车的例子。
假如一辆汽车总是发出奇怪的尖叫声音。
机械师要如何发现汽车毛病的源头?他开始寻找可能制造尖叫声的各种状况。
汽车加速时是否尖叫?换挡时?或者减速时呢?除非能给尖叫声找到匹配的背景,他永远找不到毛病的源头。
米切尔希望心理学家也和机械师一样工作:观察人们在特殊情境下的反应。
挑战在于设计一个能够准确模仿预测行为背景的实验。
为设计有效果的实验,米切尔想到10年前在特林尼达儿童身上所做的实验。
有3个女儿的米切尔发现孩子是最好的实验对象。
他说,“年幼的孩童是纯粹的自我中心者。
一开始,他们对于想要的东西急不可耐。
可是,根据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逐渐的她们学会了推迟享受,并且意识到,等待和耐心会为其他可能打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