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如何断句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学好文言文要从基础抓起,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检查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确断句总的原则是:首先要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
其次在断句过程中要做到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推敲原文前后的含义、分析难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再定出每一句中的标点符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1.从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作用、用法找出断句的规律(一)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等后面大多可断句。
如:夫、今夫、盖、唯、且夫、哉、者等等。
(二)感叹词等后面大多可断句。
如: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等。
(三)语气词后面大多可以断句。
如: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等。
(四)关联词除“以、而、且、与”等外,其余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五)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六)“之”字出现在句中较多,有时也出现在句尾,要仔细琢磨文意,不能轻率处理。
(七)“于”、“以”作为介词时,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后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因此“于”、“以”后不能断句。
2.用语法知识来断句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
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断。
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还要留心文言文的句式规则,这些句式一般都有明显标志,掌握它们可帮助我们断句。
这种断句的方法称之为“语法定夺法”。
一般说来,多数句子是以动作为谓语的,活用作名词的动词是极少数,而谓语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在动词前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可能是主语;在动词后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词、词组不是宾语就是补语。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四大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四大方法展开全文一、文言文断句的四大方法1.据顶真,进行断句。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句读。
2.据名词(或代词),进行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3.据虚词,进行断句。
“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据对话,进行断句。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
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语”、“道”、“白”、“对”、“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二、文言文翻译的四大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
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1.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文言文断句八法

文言文断句八法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初中生在朗读文言文时,常会因为没有规律可依,导致节奏不准,从而失分。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句首的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如,“而”是转折连词,“XXX”、“盖”、“且”为语气助词。
其次,一些古今异义词的朗读需要分开。
例如,“生日”在这里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
“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在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如,“池非不深也”中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以光先帝遗德”、“遂许先帝以驱驰”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中,“其”后省略了“狼”;“必以分人”中,“以”后省略了“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如,“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在文言文中,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都应该停顿。
例如,《核舟记》中的“XXX/XXX/刻”,“XXX”是山名,“XXX”是姓XXX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又如,《卖油翁》中的“XXX/XXX/善射”,“XXX”是谥号XXX,“公”是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XXX是XXX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掌握文言文停顿节奏的规律,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在划分诗歌节奏时,可以按照意义或节奏来划分。
例如,四言诗可以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也可以按节奏单位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可以按意义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按节奏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如下:
1. 望文断句法:通过直接根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和句意来进行
断句。
2. 主谓宾判法:依据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来确定断句位置。
3. 修辞断句法:利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来辅助断句。
4. 迂回断句法:根据句中的逗号、分号、顿号等停顿标点来进行断句。
5. 主次断句法:根据句子结构的主次关系来进行断句。
6. 分段断句法:将长句分成多个段落,每段都有自己完整的句子结构。
7. 重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重复成分来确定断句位置。
8. 前后呼应法:根据句子中的前后呼应、对仗关系来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用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如何断句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二、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示例一: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例: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用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我来试试:学生练例: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例:曰/ 我本谓卿多/ 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我来试试:学生练习版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教师指导: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示例四: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2、陈胜者/阳城人也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
常用典型句式有: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我鸭也/杀而食之/ 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教师指导: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示例五:学生齐读1、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有有孙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思考:以上句子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答:运用了修辞。
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1、顶针、2、对偶、3、排比)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一)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
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2分)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是.罪一也。
()(2)翻译: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2分)(3)给下面句子断句。
(2分)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4分)(二)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
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我任.之()(2)去.任之日()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3.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三)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①神:灵性。
②厮:相互。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毕.有神也()(2)若然.,则眉有何能()2、文中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
(2分)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3、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眼睛认为应该居于鼻子之上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4、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答:(四)(10分)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
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
政欲杀韩王,乃学涂①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窬②城而出,去入太山。
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
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
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
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
”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
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
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击落其齿。
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
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
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
政即援琴而歌之,内③刀在琴中。
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注解]①学涂:学习涂抹、修理。
②窬:翻越。
③内:通“纳”,放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政父为韩王治.剑()(2)学鼓.琴()2.用现代汉语翻释下列句子。
(3分)天下人齿,尽政若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4.聂政为了达到亲报父仇的目的,在第一次刺杀韩王失败后又做了哪些艰辛的准备工作?(3分)答:(五)(10分)山东人娶蒲州女,多患瘿①,其妻母项瘿甚大。
成婚数月,妇家疑婿不慧,妇翁置酒盛会亲戚,欲以试.之。
问曰:“某郎在山东读书,应识道理。
鸿鹤能鸣,何意?”曰:“天使其然。
”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然。
”又曰:“道边树有骨骴②,何意?”曰:“天使其然。
”妇翁曰:“某郎全不识道理,何因浪③住山东?”因以戏.之曰:“鸿鹤能鸣者颈项长,松柏冬青者心中强,道边树有骨骴者车拨伤,岂是天使其然?”婿曰:“虾蟆能鸣岂是颈项长竹亦冬青岂是心中强夫人项下瘿如许大岂是车拨伤?”妇翁羞愧,无以对之。
[注解]①瘿:长在脖子上的囊状瘤。
②骨骴:指树上长的疖。
③浪:空,白白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欲以试.之()(2)因以戏.之曰()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虾蟆能鸣岂是颈项长竹亦冬青岂是心中强夫人项下瘿如许大岂是车拨伤?3.有关“傻女婿”的笑话,是传统笑话中久传不衰的话题,请问本文中的“傻女婿”真傻吗?(3分)答:4.鲁迅在评价这则笑话时说“事多浮浅,又好以鄙言调谑人,徘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矣。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分)答:(六)(10分)宋张融尝.乞假还,帝问所居。
答曰:“臣陆居非屋,舟居非水。
”上未解.,问张绪。
绪曰:“融近东山,未有居止。
权牵小船上岸,住在其间。
”上大笑。
太祖尝面许融为司徒长史,敕①竟不出。
融乘一马甚瘦,太祖曰:“卿马何瘦,给粟多少。
”融曰:“日给一石。
”帝曰:“何瘦如此?”融曰“臣许而不与。
”明日,即除②司徒长史。
融与谢宝积俱谒太祖,融于御前放气。
宝积起谢曰:“臣兄触忤宸扆③。
”上笑而不问须臾食至融排宝积不与同食。
上曰:“何不与贤弟同食?”融曰:“臣不能与谢气之口同盘。
”上大笑。
[注解]①敕:皇帝的诏令。
②除:授予官职。
③宸扆:皇帝居住的圣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宋张融尝.乞假还()(2)上未解.()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上笑而不问须臾食至融排宝积不与同食。
3.文中的张融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你喜欢这种类型的人吗?请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