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分解
冰蓄冷设计手册

冰蓄冷设计手册冰蓄冷是一种利用冰块或冰水蓄冷技术,用于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技术。
随着人们对能源节约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冰蓄冷技术在建筑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冰蓄冷技术,本手册将介绍冰蓄冷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一、冰蓄冷技术原理冰蓄冷技术利用低价电能在夜间或低峰时段制冷,将制冷负荷转移到夜间,然后在白天或高峰时段利用储存的冰块或冰水进行空调制冷。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白天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期的负荷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冰蓄冷系统包括冰蓄冷装置、冷冻水系统、冰蓄冷储罐、冰蓄冷管道和热交换设备等组成。
二、冰蓄冷系统设计方法1. 制冷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的制冷负荷特性和用能需求,确定冰蓄冷系统的制冷负荷和需求量。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的大小、朝向、外墙材料、窗户面积、人员密度、设备散热量等。
2. 冰蓄冷储罐设计:根据制冷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冰蓄冷储罐的容量和结构。
储罐的设计应考虑制冷介质的密封性、保温性能和耐压性能。
3. 冷冻水系统设计:设计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系统,包括冷冻水制冷机组、冰蓄冷储罐、冷冻水泵和冷冻水管道等。
应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冷机组和泵站,保证冰蓄冷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热交换设备选型: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热交换设备,如冷凝器、蒸发器、冷却塔等,保证冷热介质的传热效率和系统的热力平衡。
三、冰蓄冷系统应用领域冰蓄冷技术适用于各类建筑空调系统,特别适用于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医院、会展中心、工厂车间等大型建筑。
冰蓄冷系统可以灵活应对夏季高温,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用电高峰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冰蓄冷系统还可以与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风能系统等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智能调度。
四、冰蓄冷系统优缺点1. 优点:(1)节能环保:冰蓄冷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是指在设计、安装、维护和使用蓄冷空调系统时,必须遵守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蓄冷空调是一种利用低峰电的电力进行制冷,将制冷量存储在热储水箱中,然后在高峰电期间使用储存的制冷量进行空调制冷的节能环保空调系统。
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1. 设计:设计蓄冷空调系统应较好地满足建筑内部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
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计算,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安装:安装蓄冷空调系统应严格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进行,保证设备安全、合理及与建筑空间完美衔接。
在安装设备时,应确保所有管路和电气线路的质量和规范性,以确保系统长期的可持续运营。
3. 维护:维护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此外,还应定期更换设备中的易损件和滤芯,以保证系统的服务寿命和能效。
4. 使用:使用蓄冷空调系统时应遵守其使用规程和安全操作,避免因未经授权的维护和操作导致设备故障或危险事故发生。
总之,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蓄冷空调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冰蓄冷空调系统可分为全部蓄能系统和部分蓄能系统

冰蓄冷空调系统可分为全部蓄能系统和部分蓄能系统。
当电费价格在不同时间里有差别时,可以将全部负荷转移到廉价电费的时间里运行。
可选用一台能蓄存足够能量的传统冷水机组,将整个负荷转移到高峰以外的时间去,这称之为“全部蓄能系统”。
这种方式常常用于改建工程中利用原有的冷水机组,只需加设蓄冷设备和有关的辅助装置,但需注意原有冷水机组是否适用于冰蓄冷系统1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主要特点冰蓄冷空调技术是指在用电低谷时用电制冰并暂时蓄存在蓄冰装置中, 在需要时( 如用电高峰) 把冷量取出来进行利用。
由此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削峰填谷”, 有利于降低发电装机容量, 维持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
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2) 制冷机组的容量小于常规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相应的冷却塔、水泵、输变电系统容量减少。
(3) 在某些常规空调系统配上冰蓄冷设备, 可以提高30%~50%的供冷能力。
(4) 可以作为稳定的冷源供应, 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5) 制冷设备大多处于满负荷的运行状况, 减少开停机次数, 延长设备寿命。
(6) 对电网进行削峰填谷, 提高于电网运行稳定性、经济性, 降低发电装机容量。
(7) 减少发电厂对环境的污染。
2 系统的组成及制冰方式分类2.1 系统组成冰蓄冷空调系统一般由制冷机组、蓄冷设备( 或蓄水池) 、辅助设备及设备之间的连接、调节控制装置等组成。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种类多种多样,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建筑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另外, 系统还应达到能源最佳使用效率, 节省运转电费, 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冰蓄冷空调系统。
2.2 制冰方式分类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 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冰结冰, 冰本身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这一类制冰方式包括冰盘管式、封装式等多种具体形式。
动态制冰方式在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生成, 且处于运动状态。
蓄冷技术的原理 -回复

蓄冷技术的原理-回复实现蓄冷技术需要借助物理学中的原理和工程设计的方法。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蓄冷技术原理的问题,并解释其过程。
什么是蓄冷技术?蓄冷技术是指利用低温环境下储存或积累冷能,然后在需要时使用该冷能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家庭空调、工业制冷、太阳能热泵系统等。
蓄冷技术的原理是什么?蓄冷技术的原理基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相变储能和热惰性传递。
第一步: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是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直到两者达到相同的温度。
当一个物体温度较低时,它会传递热量给温度较高的物体。
因此,通过将低温环境的热量传递给高温环境,我们可以在高温环境下获得制冷效果。
第二步:相变储能相变储能是蓄冷技术的关键原理之一。
在相变储能中,物质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相变,从而释放或吸收大量的能量。
常见的相变储能材料包括蓄冷盐、水和蓄冷膜。
以蓄冷盐为例,它是一种混合盐,具有特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当温度超过蓄冷盐的熔点时,蓄冷盐会吸收热量并发生熔化,将其储存为潜热能。
当温度下降到蓄冷盐的凝固点时,蓄冷盐会放出潜热能,并重新固化为原始状态。
通过控制蓄冷盐的相变过程,可以将低温环境的冷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实现制冷效果。
第三步:热惰性传递热惰性传递是蓄冷技术的另一个关键原理。
通过使用热惰性材料,可以将低温环境的冷能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实现冷能的储存和分配。
热惰性材料是一种导热性能较低的材料,它能够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
当低温环境中的冷能通过热惰性材料传递到需要制冷的空间时,该材料会阻碍热量的进一步传递,从而保持冷能的稳定性和延长制冷效果的持续时间。
如何实现蓄冷技术?实现蓄冷技术需要结合以上原理,并借助工程设计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相变储能材料。
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具有适当熔点和凝固点的相变储能材料,例如蓄冷盐、水或蓄冷膜。
其次,设计储存系统。
将相变储能材料储存于容器中,并与低温环境建立热传递通道,以便将低温环境的冷能传递到储存系统中。
空调水蓄冷技术及工程应用

空调水蓄冷技术及工程应用一、空调蓄能技术及其经济效益概述空调蓄能技术是一种最有效地获取分时电价差效益、节省电制冷或电制热运行电费的技术。
在国外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国内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水蓄冷中心空调系统蓄冷中心空调系统是将冷量以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需要时能够从储存冷量的介质中开释出冷量的空调系统。
水蓄冷是空调蓄冷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水的显热储存冷量。
水蓄冷中心空调系统是用水为介质,将夜间电网多余的谷段电力(低电价时)与水的显热相结合来蓄冷,以低温冷冻水形式储存冷量,并在用电高峰时段(高电价时)使用储存的低温冷冻水来作为冷源的空调系统。
三、实施水蓄冷时的基本条件1、有可执行峰谷电价的供电政策或有对蓄能优惠的电价政策。
2、以冷冻水为冷源的电制冷空调系统,低电价时段有空余的制冷机组作蓄冷用。
3、建筑物中具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池或可建蓄水池的空间(绿地、露天停车地下,空闲地或可作水池的地下室等)。
四、温度分层型水蓄冷原理冷量储存的类型有温度分层型、多水池型、隔膜型或迷宫与多水池折流型等。
实践证实,相对其它类型,温度分层型(垂直流向型)最简单有效。
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是利用水在不同温度时密度不同这一物理特性,依靠密度差使温水和冷水之间保持分隔,避免冷水和温水混合造成冷量损失。
水在4℃左右时的密度最大,随着水温的升高密度逐渐减小,利用水的这一物理特性,使温度低的水储存于池的下部,温度高的水位于储存于池的上部。
设计良好的温度分层型水蓄冷池在上部温水区与下部冷水区之间形成一个热质交换层。
一个稳定而厚度小的热质交换层是进步蓄冷效率的关键。
为了在蓄水池内垂直方向的横断面上,使水流以重力流或活塞流平稳地在整个断面上均匀地活动并平稳地导进池内(或由池内引出),在上部温水区与下部冷水区之间形成并保持一个有效的、厚度尽可能小的热质交换层,关键是在蓄水池内的上下部设置相同散水器,以确保水流在进进蓄水池时满足佛雷得(Frande)系数,使得水流均匀分配且扰动最小地进进蓄冷池。
空调工程N第7章蓄冷技术

9.1.3 蓄冷设计模式与控制策略
1)设计模式 (i)全负荷蓄冷 将建筑物典型设计日(或周)白 天用电高峰时段的冷负荷全部转 移到电力低谷时段,启动制冷机 制冷并蓄冷,在白天空调时制冷 机组不运行,而由蓄冷装置释冷, 承担空调所需全部冷量
(ii)部分负荷蓄冷
将建筑物典型设计日(或周) 全天所需冷量部分由蓄冷装 置供给,部分由制冷机供给, 制冷机在全天蓄冷与用冷时 段,基本上是24h持续运行。
蓄冷设备 1冷吨=3023大卡=3.517KW
水的蓄冷温度为4-6℃
分
类
类型 水蓄冷 冰盘管 (外融冰) 冰盘管 (内融冰) 封装式 片冰滑落式 冰晶式
蓄冷介质 水 冰或其他 共晶盐 冰或其他 共晶盐 冰或其他 共晶盐 冰 冰
蓄冷流体 水 制冷剂 载冷剂 载冷剂
取冷流体 水 水或载冷剂 载冷剂
显热式
优点: 1.削峰填谷、平衡电力负荷。 2.改善发电机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减小机组装机容量、节省空调用户的电力花费。 4.改善制冷机组运行效率。 5.蓄冷空调系统特别适合用于负荷比较集中、变化 较大的场合加体育馆、影剧院、音乐厅等。 6.应用蓄冷空调技术,可扩大空调区域使用面积 。 7.适合于应急设备所处的环境,计算机房、军事设 施、电话机房和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等。
常规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负荷变化大,制冷主机需满足最大负荷,且留备用量。 大多数时间不是满负荷工作,效率低。用电高峰期,电 价贵。
蓄冷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常规空调供冷循环 蓄冷循环 联合供冷循环(部分负荷蓄冷) 单蓄冷供冷循环(全负荷蓄冷)
融解或凝固温度5~8℃ 融解潜热大,热导率大 密度大 无毒,无腐蚀
外融冰系统
冰晶或冰浆系统
空调蓄冷技术与设计

空调蓄冷技术与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成为现代家庭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然而,空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高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让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合理使用空调,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空调蓄冷技术与设计,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空调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机制及设计方法。
1. 空调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空调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夜间低峰期的电价,将室内温度尽量降低,并将冷媒贮存到蓄冷系统中。
白天用电高峰期,再利用蓄冷系统中的冷媒对室内进行制冷。
这样,既能满足白天使用空调的需求,又可以在低峰期使用更低的电价,完成蓄冷。
2. 空调蓄冷技术的机制空调蓄冷技术的机制一般分为两种:蒸发式蓄冷和相变蓄冷。
蒸发式蓄冷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作用来实现蓄冷。
将水储存在储箱中,并利用空气中的热量将水转化为水蒸汽,从而达到蓄冷的目的。
相变蓄冷则是利用物质转化引起的吸热和释热来实现蓄冷。
例如,利用含水的材料,在低峰期将其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或冷库里,通过水的相变来吸收热量形成蓄冷媒介。
3. 空调蓄冷技术的设计方法空调蓄冷技术的设计方法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系统结构进行设计。
在蓄冷系统的构造上,需要考虑容量、设计温度差、蓄冷介质、蓄冷设备和运行控制等因素。
同时,对于住宅和商业空间而言,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方案。
例如,利用冰蓄冷系统达到供暖和制冷的效果,或者通过集中控制系统对系统运行进行合理控制,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
总之,空调蓄冷技术是未来家庭和商业建筑节能环保的必然发展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等因素,从而实现更好的节能效果和环境保护效益。
只有掌握了空调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舒适体验和环境效益。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其技术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其技术冷冻机组是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采用蓄冷装置进行蓄冷。
在低峰电时段,冷冻机组将制冷剂吸热并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散出,使制冷剂冷却并转化为液态,然后将制冷剂送入蓄冷器,将蓄冷器中的水逐渐冷却,冷却后的水变成冰,并储存在蓄冷器内。
在高峰电时段,蓄冷负荷系统将冷负荷循环水泵系统启动,将蓄冷器内的冷水泵入冷源回水系统,通过冷负荷系统传递给需要制冷的场所,实现制冷效果。
冷水循环使用后返回冷却塔进行冷却,然后再次送往蓄冷器进行蓄冷。
在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中,通过对冷冻机组、蓄冷装置和蓄冷负荷系统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调节。
通过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监测和控制系统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和调节。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制冷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面。
制冷技术方面,冰蓄冷空调系统使用了高效、环保的冷冻机组和蓄冷器,通过冷凝器散热,将热量排出系统,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控制技术方面,冰蓄冷空调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通过对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调节,实现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运行。
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多种优点。
首先,冰蓄冷空调系统能够在低峰电时段利用廉价的电力进行制冷,从而节约能源成本。
其次,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效果,能够满足大型建筑物和集中供冷系统的制冷需求。
此外,冰蓄冷空调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总结起来,冰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具有节能高效、环境友好的空调制冷技术。
通过利用低温物质冰的蓄热特性,实现在低峰时段制冷,高峰时段释放冷量,从而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空调制冷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3、蓄冷技术基本概念 蓄冷空调系统的分类: 按蓄冷介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 冰蓄冷系统:介质以冰为主 ➢ 水蓄冷系统:水作为蓄冷介质 ➢ 共晶盐蓄冷系统:利用共晶盐的相变潜热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4、蓄冷系统的特点
➢ 1)蓄冷系统可以转移用电负荷(削峰填谷)。 ➢ 2)蓄冷系统的使用可以降低配电容量和制冷设备的容量。 ➢ 3)蓄冷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常规空调系统相差不多。由
第二讲 冰蓄冷设备
2、基本概念
蓄冰率: 用来蓄冰率衡量蓄冰槽内冰所占的体积份额
工程上一般用IPF决定蓄 冰槽大小,目前各种蓄 冰设备的蓄冰率一般在 20-70%之间。
还有一种以质量 表达的蓄冰率, 往往称为制冰率, 有的蓄冰设备IPF 可达90%以上
第二讲 蓄冷设备
2、基本概念 融冰能力:
分空调负荷由蓄冷设备负担,一部分则有制冷设备负担。
➢可减少峰值冷负荷到 30-60% ➢但未能最大限度削峰 填谷
第一讲
3、蓄冷技术基本概念
设计模式:
第二讲 槽内水的混合特性
➢出口水温变化规律 ➢混合特性值:M ➢槽数越多,M值越大
第二讲 蓄冷设备
4、蓄冷设备的基本分类
(1)水蓄冷 ➢水蓄冷系统与空调系统连接方式:直接连接
➢直接面向用户 ➢设备简单 ➢投资少 ➢但是开式系统,与大气 相通,水质易受污染 ➢常压运行,需防止虹吸 或倒空现象
第二讲 蓄冷设备
4、蓄冷设备的基本分类
(1)水蓄冷
➢加压供冷
➢远距离供冷
第二讲 蓄冷设备
4、蓄冷设备的基本分类
(1)水蓄冷
➢间接连接
➢高层和超高层供冷
第二讲 蓄冷设备
4、蓄冷设备的基本分类
(1)水蓄冷
➢水蓄冷系统工作流程
➢空调回水温度15度,通过 旁通管混合15度和7度的水 达到12度,从而保证冷水 机组和空调器的工作参数
➢当然,根据不同需要可以 有其他方式的流程
第二讲 蓄冷设备
1、蓄冷设备的基本分类
(1)水蓄冷
主要有两设计模式: ➢部分蓄冷模式 ➢全部蓄冷模式
第一讲
设计模式: 全部蓄冷设计模式: ➢ 其蓄冷时间与空调时间
完全错开 ➢ 在夜间非用电高峰期,
启动制冷机进行蓄冷, 当所蓄冷量达到空调所 需全部冷量时,制冷机 停机;
第一讲
3、蓄冷技术基本概念
设计模式:
部分蓄冷设计模式: 夜间非用电高峰时,系统运行蓄冷,白天空调期间,一部
2. 蓄冷技术在我国发展的社会背景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截止到1999年低,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达到
2.988亿kW和12231亿kW,均居世界第二位。 电力供应紧张: 1)电网负荷率低,系统峰谷差大,高峰电力严重不足,致
使电网经常拉闸限电。 2)城市电力消费增长迅速,而城市电网不能适应,造成有
电送不进、配不下的局面。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2. 蓄冷技术在我国发展的社会背景
3)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峰谷电价政策的实施及蓄冷 技术自身的特点,为空调蓄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前景。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3、蓄冷技术基本概念 蓄冷空调技术的含义:
蓄冷空调的原理就是根据水、冰以及其它物质的 蓄热特性,尽量地利用非峰值电力,使制冷机在 满负荷条件下运行,将空调所需的制冷量以显热 或潜热的形式部分或全部地蓄存于水、冰或其它 物质中,一旦出现空调负荷,使用这些蓄冷物质 蓄存的冷量满足空调系统的需要
社,1997 ➢ 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刘卫华 郭宪民 黄虎,机械工业出
版社
第一讲
第一讲
从消耗的总电能来讲,空调耗电量比重大 而空调耗电量在用电高峰时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蓄冷技术的基本思想: 在用电低谷时,通过一定的手段将电能转换为
热能的形式储存在特定的介质中(一般是容易 发生相变的介质?),在用电高峰时,把这部 分储存的能量用于空调系统。
空调冰蓄冷技术
考试说明
填空(35分) 简答(40分) 分析和计算题(25分) 带计算器
空调冰蓄冷技术
➢ 教材:空调蓄冷技术与设计,于航,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主要参考文献: ➢ 空调蓄冷应用技术,严德隆 张维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7 ➢ 冰蓄冷系统设计,彦启森 越庆珠,清华大学 ➢ 蓄冷技术及其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刘道平, 科学出版
第一讲
✓ 降低了高峰负荷 ✓ 存在峰谷电价,降低成本
移峰填谷 削峰填谷
第一讲
不同场合建筑物的逐时冷负荷分布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1. 蓄冷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1)初期阶段: ✓ 20世纪30-60年代,以降低制冷系统初投资为目的 ✓ (降低空调设计负荷) ✓ (周期使用,供冷时间短的建筑物)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1. 蓄冷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 2)中期阶段: ✓ 20世纪70-80年代,以移峰填谷为主要目的 ✓ (尖峰用电时段用电量大的建筑物) ➢ 3)快速发展阶段: ✓ 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降低整体投资,改善空气品质为目
标 ✓ (低温,大温差送风)
第一讲 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于电力和制冷设备装置容量比常规系统小,另外蓄冷系统 可以采用低温送风,也降低了空调系统的造价 ➢ 4)蓄冷技术的使用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 5)延长了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 ➢ 6)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第一讲
空调负荷与设计模式: 最大负荷一般出现在:15:00-17:00,但是空调设计
中一般按照最大负荷设计(会带来什么问题?)
水蓄冷系统的特点 ➢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可以采用高效制冷机,新旧系统均适用。 ➢与常规制冷剂相同,运行温度也相同,因此电耗比任何一种蓄冷系 统都少 ➢只存水的潜热,不能存在潜热,所以需要大的存储空间 ➢蓄水槽体积大,保温防水处理造价高,蓄水槽表面积大,热损失也 大 ➢为解决回水和冷水混合,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加系统造价,所以 管路设计相对复杂 ➢使用效率高,但是要求空间大,因此特别适用于地域辽阔的地区 ➢夏天可以蓄冷,冬天可以蓄热,纬度高的地区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