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初探
清华大礼堂建筑分析

清华大礼堂建筑分析:作为全国百年老校之一的清华大学,不仅在历史文化渊源还是教学理念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
而作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的清华大礼堂,在当时不仅打破了旧中国的建筑风格,而且将一些西方的建筑理念结合到中国建筑上。
在中国建筑史上起到了一定突破性作用。
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位于清华大学的中部,前方有一块大草坪,将建筑完全融入与自然环境中,是当时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核心。
清华大礼堂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达纳主持设计的,大礼堂总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是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在当时中国的建筑理念还是比较先进了。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是舞台。
礼堂采用的是西方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于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
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
石柱大概有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一部分圆面,花篮式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式盛满花草,整体柱形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于古希腊晚起的科林斯风格。
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素朴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礼堂内大约有1200个座位。
清华大礼堂的结构分析:清华大礼堂的平面为正方形,四角同样有 4 个主立柱, 不过用的不是石材,而是钢筋混凝土,立柱截面含外贴砖1m ×1m 。
两两立柱间均为钢筋混凝土的半圆全拱, 在每个拱顶上有3 个不等高小柱, 小柱顶设一八角形的水平钢筋混凝土圈梁, 圈梁上砌5m 高的八角形砖墙。
墙顶支承着一个矢高7m、直径19. 5m 的钢筋混凝土扁球壳穹顶。
由于穹顶的底部有一圈钢筋混凝土支承环, 可以完全承受扁球壳产生的水平推力, 使穹顶内力处于自平衡状设置抵御水平推力的附设结构, 这样就大大增加礼堂的使用面积, 减少不必要的建筑面积。
校园景观 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理念校园景观设计是为了提升学校环境的美感和舒适性,创造一个宜人的学习和休闲场所。
在设计校园景观时,我们应该秉持以下理念:一、与自然融合:校园景观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植被,尊重自然规律,营造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景观。
例如,可以保留原有的树木和水体,打造湖泊和草坪,植入各种花草树木,使校园充满绿意和清新的空气。
二、多功能性:校园景观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活动的需求,设计多种功能的场所和设施,如开放式广场、户外教室、运动场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娱乐空间。
例如,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休闲座椅和遮阳棚,供学生们休息和交流; 或者在草坪上安装篮球架和乒乓球桌,满足学生们的运动需求。
三、人性化设计: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人的感受和需求,创造舒适和宜人的空间环境。
例如,可以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置长椅和遮阳棚,供行走的学生休息; 也可以设置方便学生出行的步道和自行车道,在校园内留出足够的绿地和景观空间,提供一个清静的学习氛围。
四、文化传承:校园景观应该反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特色,传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设计师可以运用校园艺术品、雕塑、标识牌等元素,展示学校的历史和荣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归属感。
例如,在校园中可以设置学校的名人纪念雕塑,让学生们了解和尊重学校的历史。
五、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环保和节能的材料和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低吸水草坪和防渗漏设计,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或者利用太阳能灯具和雨水收集系统,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还应该注重校园景观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景观长期保持美丽。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到自然、人文、环境等多个因素。
通过与自然融合、多功能性、人性化设计、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理念的结合,将校园打造成一个美丽、宜人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校园景观设计是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和改造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形象,还能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些成功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对校园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北京清华大学的景观设计。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园景观设计以融合中西方文化为特色。
在校园的布局上,清华大学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将湖泊、山石、树木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中。
同时,清华大学还引入了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采用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使得校园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化的气息。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整体形象,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我们来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景观设计。
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以开放、绿化为主要特点。
校园内绿树成荫,草坪广阔,花园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片宁静、舒适的绿色空间。
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还在校园内设置了多处露天休闲区和活动场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场所。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还为师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最后,让我们来看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景观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以现代化、科技化为主要特点。
校园内建筑设计新颖,绿化覆盖率高,同时还融入了一些现代科技元素,如智能灯光、智能喷泉等,使得校园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还在校园内设置了多处户外休闲区和运动场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整体形象,还为师生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科技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环境美化和改造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提升校园的整体形象,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都能为校园带来独特的魅力和影响。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打造更加宜人的校园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理念校园景观设计,是一种在uni/schoolyards营造出更加宜人宜居的环境,以强化校园整体形象,进而促进学习和社区秩序的一种艺术形式。
根据景观设计原理,将主要因素如生态、功能、美学等因素考虑在校园景观设计之中,使其在满足不同的层次上突显出可持续性、绿色、安全功能性的特点,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公民体验改善,建立一个富有自然特点又适应城镇发展氛围的景观环境。
首先,校园景观设计应考虑保护生态并增强生态功能。
生态的考量,不仅仅是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类,还包括它们的互惠生态循环。
重新构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校园内室外自然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在植物色彩和结构布局上的多元性,有助于增加场所的视觉活力,营造出一个丰富的生态校园绿洲。
其次,要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功能性因素。
校园景观设计中兼备着多功能性,既可以发挥安全功能,也可以发挥体育功能和文化功能,为教育工作注入色彩,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术讨论和智力交流,满足学生娱乐空间的需求,亦可作为临时出入口,协助疏散和应急处置等。
第三,考虑美学的因素以体现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明庄重。
校园景观设计无论从防御性角度还是美学角度,都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和价值链隐喻,以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从设计中体现时代特征并突出校园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提升人文意识;以水活态为主线,形成社交化和神秘化的艺术空间等,以此达到美化场所环境,缔造独特文明环境的效果。
最后,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以低碳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底线,注重绿色选材与大自然环保型的设计结合,实现景观空间永久保存及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功能要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及环保的校园,为学校提升整体形象及社区贡献,提高学习水平和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因素。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校园景观设计也逐渐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美丽、宜居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学校中来。
因此,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成功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清华大学的景观设计。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园景观设计以“山水园林”为主题,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和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校园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精心设计的花园小品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清华大学还注重校园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大片的绿地和成片的树木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清新、舒适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其次,我们来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的学府,其校园景观设计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特色。
在哈佛大学的校园内,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设施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景观风格。
同时,哈佛大学还注重校园的艺术氛围营造,校园内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我们来看剑桥大学的景观设计。
剑桥大学作为英国著名的学府,其校园景观设计以“传统英式园林”为主题。
在剑桥大学的校园内,古老的建筑、宁静的湖泊、茂密的草坪和繁茂的树木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校园画卷。
同时,剑桥大学还注重校园的功能性设计,各类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布局合理,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便利、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以上所述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无论是在设计理念、风格特色还是环境氛围营造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这些成功的案例给我们启示,一个成功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需要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氛围营造等方面。
希望各大学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能够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校园环境的一个过程,更是融合多重文化元素,传递校园精神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理念。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定位是在校园中为建筑物等硬件设施配上相应的景观,使校园环境更加美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息和传统底蕴,从而承载着校园文化塑造和人文教育的重任。
1、校园形象校园形象是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最基础元素,是整个景观建设的核心所在。
校园形象要体现大学校园的风范和人文性,体现大学校园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气息,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2、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借助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有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增加校园的生命力和活力。
3、校园活动和文化校园活动和文化是影响校园形象的重要因素,是展示大学校园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
文化活动要紧密围绕大学校园的特点,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4、校园人文熏陶校园人文熏陶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大学不仅成为知识的学院,也成为人格的学院。
1、尊重校园文化和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大学校园的文化和精神,对学校的历史、传统以及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让设计更贴近学校的内在需求。
2、符合景观规划的要求应该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的统筹,做到景观设计与整个校园环境相融合,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而然。
3、营造开放自由的氛围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仅要有美好的景观效果,更要让学生在其中能够自由开放地沟通、漫步、学习和交往,提升其身心健康、思想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
4、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性和美观
性的要求,更要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希望能够为广大设计师和学校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北京大学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校园内的园林、建筑和雕
塑相得益彰,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魅力。
校园内的湖泊、小桥、绿树和花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雅致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此外,校园内的雕塑作品也是一大亮点,它们既是艺术品,又是校园文化的象征,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其次,清华大学的景观设计注重了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的结合。
校园内的绿化
带和湖泊被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群中,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面。
同时,清华大学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智能化的景观系统,如自动浇灌系统、太阳能路灯等,不仅提高了景观的可持续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校园环境。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的景观设计突出了校园文化的特色。
校园内的雕塑、壁画、园林等元素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情怀。
同时,校园内的景观设计也注重了功能性和实用性,各类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当注重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学术与人文
的结合,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
希望这些成功的案例能够为更多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为广大师生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清华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调查报告》

《清华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通过对清华大学植物和种植景观的调查,了解该校园植物的种类、种植状况和景观构建,认识北方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主要用途,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各类植物景观艺术构成,为今后进行景观绿地建设和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调查内容。
调查清华大学校园中的植物主要种类、认识主要特征、并对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配置进行分析。
一、校园概况清华大学校园明朝时为私家花园,清康熙年间为圆明园一部分,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为清华园。
植物绿化基础较好,加之建校之后不停地改造,使其在绿化质量和数量上成为北方校园的楷模。
清华校园占地6000多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南北两区,西区为旧区,景观设计清新自然,皇家园林布局配以西洋风格的建筑,显得与众不同;东区以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基调,建设现代化的风格建筑,与时代俱进。
二、绿化原则1、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生长条件和植物适宜性,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
2、群落多样性从景观生态多样性出发,各类适宜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互相搭配,形成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3、以人为本校园植物主要为观赏和使用,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反应,利用植物的造景艺术形式,能够彰显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使命感。
三、植物群落及景观分析清华大学校园植物资源太过丰富,主要以北方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各种植物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整个校园利用乔灌草的合理组合搭配,创造具有层次的植物群落,以此来营造各个景观点。
主要有植物:乔木:银杏、云杉、青杄、雪松、华山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玉兰、广玉兰、腊梅、槐树、杜仲、法桐、榆树、榉树、青檀、小叶朴、枫杨、胡桃、栓皮栎、桑树、白桦、皂荚、椿树、女贞、水曲柳、黄金树、梓树、楸树、楝树、火炬树、盐肤木、元宝枫、鸡爪槭、合欢、樱花、柿树、垂柳、栾树、重阳木等灌木:小檗、绣线菊、南天竹、风箱果、珍珠梅、黄杨、锦鸡儿、蔷薇、玫瑰、月季、牡丹、芍药、木槿、紫叶李、碧桃、棣棠、栒子、榆叶梅、海棠、金雀儿、紫薇、紫藤、沙棘、紫珠、络石、迎春、丁香、葡萄、连翘、金钟花、凌霄、琼花、锦带、猥实、忍冬、紫竹、凤尾兰等“心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园林生活,清华大学校园的建造就是秉着这样的艺术手法进行营造景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初探【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华大学早期校园主要特色景观的分析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在校园环境设计过程中只有准确地把握特定环境的历史文脉与精神,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宜人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工作、学习与休息环境。
【关键词】园林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高等学校犹如一个小社会,学校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对于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类文化的传播形式,除了课堂讲授、读书、电影、电视外,一定的物质形式也是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如:建筑、雕塑、工业产品等等。
因此,校园景观①建设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美国最美的校园之一。
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在他们的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的理由②”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
因此,通过对清华大学早期校园特色景观设计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景观设计的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
本文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简单阐述了清华大学的精神,使人们了解其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对清华大学早期(即西教学区)校园硬质景观进行简单分析,使人们了解几十年来清华学人对老教学区景观的继承、建设与发展情况。
第三部分对清华大学在校园景观改建过程中的特色进行了①分析。
一、清华的精神1.1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的老校训是梁启超(字任公)先生1914年冬来清华讲演的中心思想。
这八字来源于《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梁先生诠释道:“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君子贵己甚厚,责人甚轻。
……”这次讲演以后,学校及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引自黄延复《清华园风物志•校徽与校训》)1.2 新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老校训还是新校训,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勤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1.3 清华的学风清华自1911年建校至今已近九十年的历史。
在这几十年过程中,清华学子在“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感召下,人才辈出。
如闻一多、梁思成、施氵晃、、陈岱孙、曾昭抡、钱钟书、吴晗等等,在各个学科领域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清华学子们更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以老校友、老前辈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勇攀高峰。
在校园中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学生们课外活动娇健的身影与优美的歌声,它们共同构成了清华大学最为动人、最美妙的人文景观。
二、清华早期校园(西教学区)的硬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色2.1 清华校园建设断代: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大致可以分为① 1911年建校到1922年四大建筑完成的早期发展阶段② 1923年到抗战前发展时期③抗战与西南联大时期④解放后至1977年获得新生阶段⑤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时期2.2 早期四大建筑:建筑的造型、色彩以及空间围合,对于创造特定环境的氛围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早期的四大建筑及其环境尺度与质量无疑是近代校园景观的典型代表之一。
清华大学校园是在原清朝皇子奕讠宗的清华园(俗称“小五爷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1年建校时,只包括清华园一处,面积约450市亩;园内除工字厅及其附近的几处古建筑外,新建筑有“校门”、“清华学堂”、“二院”、“三院”、“北院”等,这批建筑的承建人为奥地利人埃米尔•斐士③(Emil Sigmund Fischer)清华建校初期即1914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④(Henry.K.Murphy)主持制定了校园规划⑤。
后来根据学校的建筑发展,杨廷宝先生于1930年,汪国瑜于1954年,建校规划组于1960年,基建处、设计院1979年,高冀生于1988年,苗日新于1994年又分别进行了六次规划;尤其是1914年、1930年和1954年的规划奠定了清华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布局⑥。
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分别是: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它们是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丹纳(Richard H•Dana)1916年设计建造,1921年前完成的。
在建筑布局上以二校门、大礼堂、图书馆为南北轴线,以清华学堂、科学馆为东西两翼,构成了以大礼堂前草坪广场为中心的主教学区庭园空间。
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都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尽量讲求气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风格。
尤其是大礼堂位于校园中央、穹顶、铜门、门廓采用汉白玉爱奥尼柱式,墙体采用红砖,从形体到色彩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青春的朝气。
可以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初学院派艺术校园形式的翻版⑦。
一位评论家评论这样形式是与教育的内在精神相称的,他把这些建筑看作充满“尊贵与和谐,(它们)将为清华校园增加魅力,促进这所学校的教育,并向我们的子孙后代再现不懈的努力工作,自我牺牲的不变的价值,以及达到顶峰的力量和富有远见的安排”。
⑧因此对于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形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广场空间和处理上充分考虑到建筑尺度与人的关系。
广场为100×70米的长方形,周围建筑2-3层,有较为亲切、生动的气氛,建筑对广场形成较为紧凑的围合关系。
人们坐在草坪上可以观赏到周围建筑的主要造型特征;同时,各个建筑入口处人的活动及草坪中人的活动可以尽收眼底,构成了生动的广场景观。
在建筑施工质量及其小品的设计方面为当时全国之最,非常注重建筑的细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肌理美感,甚至一些重要的建筑材料都从国外进口;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等。
充分考虑到建筑尺度与人的关系,空间处理恰当宜人。
建筑小品、灯饰、台阶,甚至连大礼堂前的旗杆底座都是由花岗岩精心雕制而成,其功能尺度完全符合人的需要,既美观又具有多功能特点。
另外还采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图书馆,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火技术和图书设施;体育馆内有篮球场,八十码悬空跑道、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等等,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从形式到布局及其内部设施都是采取“拿来主主义”。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当时建筑师缺乏、科学技术落后,另一方面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物。
但是,在客观上清华早期无论是校园规划还是建筑形式都代表了当时世界校园规划、设计的最新潮流,具有前卫性。
今天,四大建筑以及广场空间已成为清华的标志建筑和象征。
2.3 传统园林的新生命东部教学区的“洋”景观建筑与其近临的西部“水木清华”古典园林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松柏滴翠、鸟语花香、荷风阵阵,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中国画卷,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可以陶冶情操,谈经论道。
对于传统与创新,中国与西方文化,冯友兰先生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普通所谓中西之分,实在是古今之异。
古有古之…物质文明‟,随其…物质文明‟而有古之…精神文明‟。
今有今之…物质文明‟依其“物质文明”而有今之…精神文明‟。
……然而古亦非尽不能存,历史是有联续性的,一时代之…物质文明‟及其…精神文明‟皆自其前代脱演而出。
凡古代事物之有普遍的价值者,都一应能继续下去。
不过凡能继续下去者,不都因为他古,是因为他虽古而新。
”⑨中国古典园林到了清代,无论是建筑、理水、堆石、布局等艺术处理手法与园林美学已发展到了极至;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文人园)对于清皇家园林有着极大的影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追求一种空灵、俊秀、飘逸”⑨的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这种“天人合一”与自然求得有机融合的思想,在现代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人与自然日异隔离的现代社会被赋与了新的意义与内函。
在大自然优美的“画卷”中畅游,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是一种奢侈。
但今天人们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与封建士大夫文人的“融合”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古代文人墨客遁迹山野或园林之中除对自然的热爱外,根本点在于“出世”,在于逃避官场的尔谑我诈,寻求心灵的安慰。
而现今人们则是为了在大自然中休心养性,陶冶情操。
然而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古典园林如果一味的泥古,不增加新的创新,只能是古所以传下来的“新”而不是今日之创新。
清华大学几十年来在对清华园的景观设计创新方面,我个人认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
2.3.1 古典园林中的现代雕塑:古典园林中如果说有雕塑的话那就是有法无式的堆石或片石,重在以小见大。
立片石以象千仞之峰,堆石则进求瘦、透、漏、皱,以奇、怪为美。
苏州留园之冠云峰,即为其典型的代表。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无论是堆山、理水、建筑布局、空间尺度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成。
因此,要在其中加入新的景点其难度是不言而语的。
然而1987年立于“水木清华”池北岸的朱自清先生汉白玉雕像却成为“水木清华”园区的点睛之笔,使这个传统园林倍感增色。
就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材质的肌理与色彩特性。
朱自清雕塑选用汉白玉洁白的色彩显得格外突出并与南岸的汉白玉护栏形成呼应。
其二,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散文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其三,位于池东畔的自清亭(原迤东亭)使人们仿佛觉得朱先生刚刚离开,正沿着池畔欣赏荷塘月色,这就使得雕像“活”了起来。
前面已经谈到“水木清华”园区之所以树立朱自清先生的雕像中除他高尚的情操值得人们敬仰外,还与优美的《荷塘月色》密不可分。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学术修养为师生所崇敬,更为他坚强的斗志所激励。
因此,闻先生雕像从材质到环境空间处理都与朱先生不同。
如果说朱先生雕像采取的是与古典园林相融的手法,那么,位于自清亭东部小山脚下的闻一多雕像则采取了隔景的处理手法。
其景观环境庄严而优美。
首先在“水木清华”园区自清亭东侧、雕像西测的小溪畔种植一片茂密的修竹,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挡人们的视线起隔景作用,另一方面象征着闻先生的高尚品德;同时,还在雕像背后砌了道约3米左右高,5米左右宽抛光的黑色大理石墙体作为红色大理石雕塑的背景。
这样的环境处理,就使得闻先生雕像突出而又庄严。
抛光的黑色大理石与粗放的红色大理石雕刻形成强烈的肌理对比,表现出闻先生不屈的的革命斗志与坚强的性格。
这两座雕像相距不远,但在景观环境的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手法,各自成景又相互关联。
这种关联性除景点布局的地理联系外,更重要的内在联系是他们同是清华学子,有着相同的高尚品质与严谨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