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河中石兽》同步测验一、单选题1.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xiǎn)惟吾德馨(xīn)溯流逆上矣(sù)B.愿为市鞍马(wèi)赏赐百千强(qiáng)可爱者甚蕃(fān)C.可汗大点兵(hán)啮沙为坎穴(niè)僧募金重修(mù)D.湮于沙上(yān)康肃忿然曰(fèn)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濯清涟而不妖B.阿姊闻妹来决眦入归鸟C.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据理臆断欤D.卿言多务湮于沙上3.下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棹,zhào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hóng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xiān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柝,tuò4.下列对《河中石兽》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果,而且作者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方法。
C.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判断。
D.《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纪昀。
纪昀,字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共7题;共59分)1. ( 10分)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木杮湮于沙上啮沙溯流逆上臆断欤2. ( 10分)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__②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③阅十余岁________④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⑤竟不可得________⑥曳铁钯________⑦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⑧众服为确论________⑨然则天下之事________⑩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3. ( 2分) 下面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4. ( 2分)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 (石兽)湮于沙上5. ( 10分)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6. ( 10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 ( 15分)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检测:24河中石兽

24__河中石兽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 溯.(sù)流【解析】注意“棹”的声母是“zh”不是“z”;“钯”不要读作“bǎ”,“杮”不要读作“sh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解析】C项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果/得于/数里外。
4.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
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
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__一百四十一__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
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
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
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
”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__岩__下古木__枯__,此木为__柴__。
”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
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解析】(1)上联中两个甲子年是一百二十岁,再加上“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所以是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中“古稀双庆”即是两个七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所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2)上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
部编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同步检测试卷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庙门圮于河 (.曳铁钯 (.))棹数小舟 (.为狂涨携之去.())是非木杮 (.)可据理臆断欤(.)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庙门圮于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转转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可以究物理..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2)但知其一.古义: 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4.用“ / ”给下边的句子区分朗诵停留。
( 划一处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5.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狂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庙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下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5 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附答案)

12.(2019·常州中考)下面是漫画《镣铐》和《问号》,请选择其 中一幅,简要概括其主题。
我选择的漫画是《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镣铐 傲慢和偏见阻挡了人前进的步伐。示例二:问 号 不要纠结于没有价值的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言之成理 即可)
25 河中石兽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圮.( pǐ ) 棹.(zhào ) 湮.( yān )
河干.( gān ) 木杮.( fèi ) 啮.沙( niè )
曳.铁钯( yè ) 坎穴.( xué) 倒掷.( zh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_倒__塌_________ (2)阅.十余岁_经__过__,__经__历___ (3)求.二石兽于水中__寻__找________ (4)竟.不可得_终__了__,__最__后___ (5)棹.数小舟__划__(船__)______
(11)转转不已.__停__止________ (12)遂.反溯.流.逆上矣__于__是________ (13)可据理臆.断.欤_主__观__地__判__断___
___逆__流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
项是( A )
A.沿河求之.
B.其反激之.力
C.至石之.半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们的)踪迹。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 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 兽)。
部编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年部编版七下语文(附答案)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D.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根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根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暴涨〞在这里动词作名词用,指洪水。
16. 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答案】13. D
14.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5.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认,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8.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检测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检测题【走近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作家作品】《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
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题材以妖怪狐鬼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主题解说】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千万不能不加分析而主观臆断。
一、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木杮.( ) 湮.于沙上( )啮.沙( ) 臆.断欤.( )( )河干.( ) 山门圮.(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遂反溯流逆上矣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 (2)僧募金重.修 ( ) (3)棹.数小舟( ) (4)曳.铁钯 ( ) (5)是非木杮..( ) (6)湮.于沙上 ( ) (7)不亦颠.乎( ) (8)啮.沙为坎穴 ( )(9)反溯流逆上..( ) (10)可据理臆.断欤( )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1)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 ____(3)转转不已.古义:___________ _;今义:________ __ 5.翻译下列句子。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簸)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根据是什么?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9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2)棹.数小舟______(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4)转转不已..______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杮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物理学原理。
)B.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在河中寻找石兽,居然没有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杮()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如是再啮()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
4.比较文中的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二)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
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
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
C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
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
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
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
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
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
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和孩子们在
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5.文章开头描写户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6.根据语境,在备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括号内: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备选词:萌动涌动蔓延洋溢
7.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8.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赞颂了师生之间,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9.第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么?
10.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比喻句,任选一句,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性学习
11.探究下面材料的寓意。
斧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卵石见了很奇怪,问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样有棱有角呀?”
“磨得呗。
”斧子耐心地回答道。
“磨得?”卵石更奇怪了,“我也在磨呀,怎么就不像你那样?”
“那是不同磨法的缘故。
”斧子告诉它,“我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磨,每次都是磨那些该磨的地方。
你呢,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乱磨,就只会磨得更加圆滑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略。
5.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6.萌动蔓延
7.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8.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9.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10.略
11.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自己。
解析:要注意斧子的话中的“根据需要有计划”这些词语来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