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

2.让学生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

2.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1.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图片: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2.视频资料:细菌的繁殖过程、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图片,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1)教师简要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2)讲解细菌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

(3)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讲解细菌的分类(1)教师介绍细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生理特性等。

(2)展示不同类别的细菌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类细菌的特点。

4.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1)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细菌的繁殖过程,如:二分裂法。

(2)讲解细菌繁殖的快速性,以及如何控制细菌的繁殖。

5.讲解细菌的生活习性(1)教师介绍细菌的生活环境,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2)讲解细菌的生理特性,如:好氧性、厌氧性、嗜热性等。

6.讲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教师介绍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

(2)讲解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食品发酵、疾病传播等。

7.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六、课后作业1.列举五种常见的细菌,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解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控制细菌繁殖的方法。

3.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

细菌教学设计思路

细菌教学设计思路

张婕陵城镇凤凰高级小学《细菌》的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的第二课,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课通过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分布、形态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设计理念】“细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认识细菌,便成为一件他们既感兴趣,又乐意去做的事情。

因此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认识细菌的积极性就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便是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线索。

通过孩子们亲历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从而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设计教学过程】1、设境导入,引发思考,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所以本节课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们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们创设一种渴望了解细菌的活动氛围。

一开始上课,我就启发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小男孩为什么不吃西瓜”引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孩子们认识细菌的兴趣。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创设探讨氛围我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本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小组合作交流,让孩子们多想,多说,比如“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细菌”,“我知道细菌在哪里”,孩子们之间交流得出的答案有时候会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体会到细菌的分布广泛,而不是我们老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细菌分布广泛”这个知识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当“细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启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每个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种探讨科学的氛围。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一、导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适应能力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二、探究活动1、观察细菌。

看一看真正的细菌?强调观察内容:(1)观察细菌的结构,个体大小。

(提示:用肉眼能看到吗?)(2)观察细菌的形态。

每个小组有一台已经调试好的显微镜,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细菌永久图片,注意在观察时要有秩序。

观察完后画出你看到的细菌的形态。

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看到的介绍给大家。

生:讲解所观察到的内容(1)我们小组看到的是葡萄球菌,像小球一样聚在一起。

(2)我们看到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像一根小棍子。

(3)我们看到的细菌弯弯曲曲的,叫螺旋菌。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具体。

我们来看一些细菌的图片。

出示不同形状的细菌图片,并一一介绍。

2、了解细菌于人类的关系。

师:你认为细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哪个小组发表你们的观点?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师:细菌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细菌对我们人类有害,有些细菌却是不可缺少的。

视频展示:腐败菌腐烂动植物的尸体;酵母菌发酵面粉;醋酸菌制醋;植物中的固氮菌等。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细菌有没有新的认识?生:讨论交流板书:与人类密切相关,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3、繁殖细菌。

师:细菌无处不在,它的繁殖速度特别快,方式也很有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10个纸杯,按照倍增的关系往杯子里分别放1、2、4、8、16......粒大米。

如果再给你10个杯子呢?做了这个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感想?生:小组操作并汇报:细菌的繁殖速度真的是太快了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板书:繁殖速度快只要条件合适,细菌就会这样继续繁殖下去。

三、拓展研究师:想不想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一下细菌的威力?在一个广口瓶中房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

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

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

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师:不可能。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实录

《细菌》教学实录【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问题。

2.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

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三)科学知识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

2.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显微镜、三种形态的细菌永久图片,课件、米粒、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师:猜猜看: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人体头发上的细菌和皮肤上的细菌图片)。

你知道细菌是谁最早发现的?补充:探索微观世界的先驱—列文·虎克。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这些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惊叹的记录到:它们像蛇一样的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慨。

2.请说说你的感想?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数以亿计的细菌的侵袭,对于细菌你想了解它哪些问题?预设:细菌能引起哪些疾病?都有什么症状?细菌是怎么传播的我们怎么预防?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是怎样的?细菌是怎么生长的?怎么繁殖的?细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等?3.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4.生:1、细菌的形状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细菌》,从中寻找答案。

二、探究过程(一)认识细菌结构和形态。

1.师(出示问题),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应该先来研究那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的目标)2.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细菌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

【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酸奶、细菌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教师展示一杯酸奶,请学生喝一口,提问:这是什么?展示酸奶制作工程,提问: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中,是什么起了作用?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菌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1.教师提问:关于细菌你都了解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2.学生小组分享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将其分类细化,提取细菌的特点。

3.分小组汇报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4.深入提问:你已经了解了这么多,那么现在谁来回答一下,刚刚喝下去的那一口酸奶内大约含有多少个细菌呢?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细菌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

活动二:1.教师提问:由于细菌的存在,我们喝到了美味的酸奶,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并以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3.教师总结细菌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有益处也有害处,但是总体来说好处较多。

活动三:细菌繁殖1.教师发言:老师昨晚制作酸奶的时候就加了一点点乳酸菌进去,过了几个小时酸奶就制作好了,仅仅这一点乳酸菌就能做到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细菌的繁殖。

2.在黑板上以点来代替细菌,模拟细菌的繁殖【设计意图】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细菌的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演示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细菌的特点。

三、总结提升1.教师:从这一杯小小的酸奶入手,我们了解到了细菌这一微小的生物,你能来谈谈对细菌的认识么?它有哪些特点?2.学生总结发言。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细菌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细菌的种类;3.学会观察、识别细菌;4.培养学生对细菌的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细菌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其大小一般在微米级别,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它们随处可见,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人体等各个环境中。

细菌体形状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

2. 细菌的特点细菌的生命活动轻微,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如寒冷的北极、炎热的沙漠以及有毒的水体中,它们可以使用光合作用、化学合成、分解等各种途径生存。

3. 细菌的种类(1)分解菌:分解菌可以分解一些有机化合物,变成小分子化合物,利于其他生物吸收利用。

如酵母菌、腐败菌等。

(2)产胖菌:即乳酸菌,能利用糖分发酵,产生酸和有机化合物。

(3)抗生素菌:产生抗生素,可以杀灭一些有害细菌。

(4)病原菌:可引发许多人或动物生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沙门氏菌等。

4. 观察、识别细菌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的痕迹,比如发霉的食物、发臭的垃圾等。

5. 细菌的防范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和生活环境的清洁,注意饮食卫生等,这样可以减少细菌对我们的危害。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对于细菌的概念、特点和种类等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图片、示意图等进行讲解;2.观察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如发霉的面包、垃圾等,让学生通过观察、闻味等方式来识别细菌;3.小组合作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细菌的分类和识别练习。

四、教学重点1.了解细菌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细菌的种类;3.学会观察、识别细菌。

五、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识别实验细菌、分享注意事项等形式,能准确描述细菌的特征;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训练,能为制定个人和集体卫生保健方案提供有效支持;3.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

《细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2.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3.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3.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丢丢的生活》后提出问题:丢丢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2、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老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4)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细菌》
教学目标: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展示各种细菌图片。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老师这里有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新朋友——显微镜。

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学习一下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吧。

一、显微镜的结构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两侧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标本。

6.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准焦螺旋: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准焦螺旋: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
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

8.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
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
平、凹两面,凹面镜聚光
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
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
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
用。

9.目镜与物镜比较
二、显微镜的使用
(一)取镜和安放
1.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取出。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物像,用右眼看着画图。

3.让镜筒向前,镜臂向自己,然后安放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2.转动载物台下的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 (右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视野。

当光线强时,让平面镜对着光源,光线弱的时候,用凹面镜对着光源。

(三)低倍镜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眼睛从侧边看着物镜头和标本之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4.看不到物像的重复第2、3两个步骤。

(四)高倍镜观察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3.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4.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注意: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
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
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
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
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