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纲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空间优化有机融合原则,健全完善以襄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风貌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体系,促进城镇聚落组团化、乡村聚落扁平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田园肌理网络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优化提升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风貌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态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建立以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市域城镇格局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实施“中心带动、东强枣阳、西推河谷、宜(城)南(漳)保(康)成带”的空间发展布局,积极对接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化提升市域增长极功能。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一体”: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加快推进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核心引领区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吸纳人口、产业、资金能力。
着力推动襄阳中心城区与周边伙牌、牛首、卧龙、欧庙、双沟、峪山等城镇在空间布局、功能统筹、设施共建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夯实襄阳大都市区的发展基础,成为带动襄阳市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引领区。
“两翼”:即枣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河谷组团市域副中心城市。
东部以枣阳为核心、西部以老河口—谷城组团城市为核心,形成沿汉十轴线“两翼”发展板块。
进一步强化“两翼”集聚程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襄阳东西部人口集聚、绿色发展的区域,发挥支撑全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带”:即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以汉江沿线老河口、谷城、襄城、樊城、襄州、宜城重要城镇为依托,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以汉十高速沿线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枣阳、襄州、樊城、谷城、老河口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以麻竹高速沿线枣南、宜城、南漳、保康生态旅游资源为抓手,打造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之一2012-04-19来源:驻马店日报作者:规划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天中,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对我市2010—2030年城市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的规划。
从即日起我们将推出《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解读的系列报道,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我市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关切,并期望广大读者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共建我们美丽、和谐、幸福的家园。
125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我们的城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美好未来的梦想:通过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山城田湖相融、城乡协调共生、水光山色相映,产城融合互动、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之城。
高端定位打造区域发展之核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面对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结合我市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现状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以区域统筹和科学跨越为导向,以“三化协调、城乡统筹”为目标,全面协调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驻马店建设成为“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之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发达的产业集聚之区,山水秀美、天中特色浓郁的宜居宜业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快,中原城市群已形成覆盖全省域的新格局,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黄淮四市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四市普遍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原经济区“三化”战略中重要的开发地区,该板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极核来引领带动区域发展。
驻马店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处于“京广产业带”和“黄淮、京九产业轴”的战略连接点,肩负着发展多种战略产业的重任。
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主导产业体系和核心竞争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将成为“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0年)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8)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43)第六章中心城区住区建设规划 (54)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7)第八章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64)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3)第十章中心城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8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4)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4)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101)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4)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绿地布局与景观系统规划 (111)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15)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 (119)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规划 (121)第十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123)第二十章附则 (126)附表 (12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06版总规)自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若干意见》出台,赣州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亟需加快将南康区、赣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是重大设施和平台的建设,黄金机场扩建、昌赣深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新时期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和要求,为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省政府批准,赣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编制《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注重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组织,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更好地发挥岳阳作为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按照“江湖城共生、港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思路,推动形成“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
“一心”即城市服务核心,以岳阳楼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养老托育等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组团”即城北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组团、城东产城融合发展组团、西部江湖特色旅游组团、南部宜居康养组团。
城北组团包括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以及临湘滨江片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区港一体”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带。
城东组团以岳阳经开区为主体,以强化产业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为重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
西部组团包括君山区、岳阳楼区滨湖片区以及南湖新区滨湖片区,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战略“留白”,着力发展体现“江湖融汇、文化交融”特色的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彰显城市魅力。
南部组团包括南湖新区(南湖以南片区)和岳阳县北部片区,以发展高端居住、生态康养、科教为重点。
全面推动岳阳县、临湘市融城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带动作用。
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人。
加快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
坚持把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作为培育中小城市的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六县(市)城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曲靖市中心城区市场专项规划(2018-2035年)

曲靖市中心城区市场专项规划(2018-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规划单位: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评价单位:云南大学科技咨询发展中心2019年7月前言《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内贸流通将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的重要作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大众创业就业的主渠道,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以推动流通大国走向流通强国为目标,实施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和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全面打通消费、流通和生产各环节,促进流通升级,提升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和先导性引领作用。
要求“推进流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流通枢纽和通道功能提升,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品牌发展”。
商品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载体和流通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编制《曲靖市中心城区市场专项规划(2018-2035年)》,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商品流通格局,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曲靖市现有商品市场的现状出发,结合宏观经济与市场形势发展变化趋势,遵照商品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经验,按照曲靖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提出《曲靖市中心城区市场专项规划(2018-2035年)》,曲靖市中心城区是曲靖市经济最活跃、市场最密集的地区,要积极承担曲靖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职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市级政府部门对其组织编写的专项规划,要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机关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同时,曲靖市环境保护局2018年6月6日出具《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形式的复函》明确要求,本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专题研究5利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五利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专题研究目录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研究范围 (1)1.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3 研究意义 (2)1.2 研究框架 (3)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3)2.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3)2.2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程 (4)2.2.1 1989年以前:城市雏形期 (4)2.2.2 1989~2000年:城市雏形期向轴线生长期过渡 (5)2.2.3 2000~2008年:轴线生长与轴间填充并存期 (5)2.3 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 (6)3. 中心城区现状空间解读 (7)3.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现状 (7)3.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 (8)3.2.1 地形条件限制大,空间破碎度高 (8)3.2.2 增量土地不足,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8)3.3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阶段的判定——快速扩张阶段 (9)3.3.1现状空间形态 (9)3.3.2城市建设状况 (9)3.3.3用地规模估算 (9)3.3.4小结 (9)4.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支撑 (10)4.1 增长极理论 (10)4.1.1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0)4.1.2增长极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构建 (10)4.2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 (11)4.2.1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的内涵 (11)4.2.2 “组团——跃迁”模式理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 (11)4.3 生态城市理论 (11)4.3.1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1)4.3.2 生态城市理论与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 (13)4.4 精明增长理论 (14)4.4.1 精明增长理论的背景 (14)4.4.2 精明增长的核心内涵与主要原则 (15)4.4.3 精明增长的实现途径 (16)4.4.4 精明增长与中心城区的完善 (16)5.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6)5.1 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正作用力 (17)5.1.1 周边核心城市的扩散力 (17)5.1.2 经济的快速增长 (17)5.1.3 城镇化的推进 (18)5.1.4 产业结构的调整 (19)5.1.5 旧城更新 (19)5.1.6 新区开发 (20)5.1.7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0)5.1.8 居民生活的需求 (21)5.2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负作用力 (21)5.2.1 自然地形的限制 (21)5.2.2 门槛规律的要求 (22)5.3 小结 (23)6.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模式的选择 (24)6.1 山地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24)6.1.1 紧凑圈层式 (24)6.1.2 轴向伸展式 (25)6.1.3 集约内涵式 (26)6.1.4 多核跳跃式 (27)6.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模式选择的结果——“组团—跃迁” (28)7.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的选择 (29)7.1 市域城市经济联系度分析 (29)7.1.1市域各城镇交通联系度分析 (29)7.1.2 市域经济布局分析 (31)7.2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34)7.2.1空间拓展规律 (34)7.2.2空间拓展方向的确定 (34)7.3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新区的确定 (35)7.3.1 新区的选择 (35)7.3.2 新区用地条件分析 (35)7.3.3 新区自身的发展要求 (36)7.3.4 新区的确定 (36)8. 中心城区“一主一组团”空间结构解析 (37)8.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37)8.2 主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37)8.2.1空间结构 (37)8.2.2用地布局 (37)8.2.3 各片区职能分工 (38)8.3 凉雾组团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39)8.3.1空间结构 (39)8.3.2用地布局 (39)9. 中心城区“组团—跃迁”式空间结构的支撑策略 (40)9.1 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 (40)9.1.1 主城—组团间公路的建设 (40)9.1.2 主干路网的建设 (40)9.2 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 (41)9.2.1 基质 (41)9.2.2 廊道 (42)9.2.3 斑块 (42)9.3 空间管制规划的实施 (42)9.3.1 空间分区、分类管制 (42)9.3.2 综合管制措施 (43)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范围本研究涉及以下两层次范围。
《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公示(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
《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公示(图)
第一部分 规划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战略 6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 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策略 8
第二节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规划 10
第三节 市域交通运输规划 13
第四节 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七节 中心城区住房保障规划 53
第八节 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规划 55
第九节 中心城区综合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59
第十节 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8
第十一节 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68
第十二节 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70
第五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72
第一节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72
邯郸市年GDP人均增长速度大致为:
2008年至2010年:14.5%左右;
4. 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附件
一、基本工作框架
1、铜川市外围及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1.1关天经济区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铜川区域角色转变分析1.2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结构形态构建与铜川市城镇体系优化分析
1.3资源型城市转型与铜川城市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分析
1.4 铜川市域空间发展结构方案探讨
2 铜川市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2.1 经济发展与市域重点发展区及主城区发展格局支撑度分析
2.2 市域空间环境品质、生态安全格局及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2.3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2.4 建设项目的空间影响评估
3、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与空间演变关系研究
4、中心城区综合发展现状分析
4.1空间发展现状(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效益、空间资源存量等)4.2综合交通现状(城区对外交通、城区道路系统)
4.3旅游发展现状
4.4.景观环境现状
4.5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6现状存在问题
5、中心城区空间拓展趋势分析
5.1相关规划分析(市域外围相关规划、市域总规、工业园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
5.2中心城区空间资源保障状况分析
5.3中心城区土地适宜性分析
5.4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6、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模
6.1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分析
6.2 空间资源需求分析
6.2.1居住类用地需求
6.2.2产业类用地需求
6.2.3其他类用地需求
6.3空间发展目标
7、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
7.1空间拓展战略
7.2空间优化战略
7.3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7.3基础设施保障发展战略
8、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构想
8.1空间布局结构
8.2空间布局意向
8.3交通系统组织
8.4景观系统框架
8.5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意向
9、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规划指引
9.1新增建设区域
9.2优化调整区域
10、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年6月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局对贵院起草的《铜川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研究》基本工作框架进行了研究讨论,认为贵院应在工作框架中增加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研究
分析中心城区对外交通与市域交通、中心区干道系统的现状;提出中心城区现状交通系统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制定中心城区交通发展战略和目标。
2、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研究
中心城区现状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业发展思路;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3、中心城区景观生态研究
中心城区景观生态资源综合评价;中心城区景观生态规划与控制;中心城区景观生态总体发展战略。
4、中心城区特色塑造研究
中心城区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特征分析;中心城区特色塑造思路及总体发展战略。
5、中心城区资源保障研究
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的供给量、需
求量、承载力分析;中心城区各类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中心城区各类资源可持续发展方案研究;中心城区各类资源整合思路及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6、中心城区城市灾害防御研究
中心城区防洪、消防、地质灾害控制、抗震及人防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战略研究。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