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所选作品多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的代表作。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语言优美,意境壮阔,情感豪迈,是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词,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处于初步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11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评论(0)学时重点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沁园春·长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新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这首词,对于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以及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114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描绘的长沙秋景图,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115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2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对诗词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现代新诗的接触相对较少。

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词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壮志豪情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讲解。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

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

体会意境、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

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

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多种形式的朗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文中充满感情的词句。

3. 培养学生对美好家园的美好向往,提高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和理解《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和意义。

2、难点:熟练理解文中的充满感情的词句。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多媒体设备、视频等。

2、相关背景知识材料。

3、学生们提前阅读并对诗歌有基本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 老师出示谭嗣同烈士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他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并引发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思考。

2. 让学生了解谭嗣同烈士留下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其内容。

步骤二:分组交流1. 让学生分组,相互交流谭嗣同烈士和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和历史情境。

2. 学生讨论《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的情感及其个人态度。

步骤三:课堂展示1. 老师让学生代表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 学生围绕谭嗣同烈士的背景,情境和感受进行表述。

3. 通过展示,将诗歌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

步骤四:词句分析1. 让学生找出诗歌里的重要词句,并逐一解释其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 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背景和文化价值。

步骤五:案例分析1. 老师选取一段文字,请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诗歌所阐述的思想和感受进行议论。

2. 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和讨论,挖掘出其中表达的思想和品值。

步骤六:诗歌讲解1. 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把整首诗将讲解为精华片段,每个片段都注明释义。

2. 每讲解一句,让学生一起共读并理解其含义。

步骤七:总结1. 就刚才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2. 从自身角度出发,总结出对爱国、诗歌和文化传承的感悟,帮助学生在最后对本学习环节进行总结。

五、板书设计1.《沁园春·长沙》2. 谭嗣同烈士3. 重要词句及其意义。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教学环境本课所授内容为《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

教学时间为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地点为教室,具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涉及到语文、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感悟其中的诗意,并掌握基本的读诗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诗意和表达方式。

3.掌握基本的读诗技巧,如朗读、分析和鉴赏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思考和探索。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文学。

三、教学内容1. 《沁园春·长沙》的背景1.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2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2. 《沁园春·长沙》的分析2.1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2 诗歌的意象和主题2.3 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3. 读诗鉴赏3.1 朗读诗歌3.2 分析和解读诗歌3.3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气息和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3.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鉴彼此的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步骤一:导入介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诗歌背景通过投影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必读
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外现代诗歌为主,单元主题是“情感和意象”。

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中所蕴含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首篇,有两个优势:一是承上启下的
作用。

上承初中的诗歌教学,而且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

下启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为其他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情感
教育的优势。

高一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
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革命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优势
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诵读指定篇目的古典
诗词,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

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诗歌的
能力。

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语言精练具有表现力,在欣赏诗歌时,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补充诗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
意境。

根据教学大纲、新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全诗,并背诵上片。

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3、学习景中寓情的表达技巧。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时,教学大纲要求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体会诗中壮丽广阔的秋景,从而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

依此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反复诵读,通过动词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
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依此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体会壮阔的秋景,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学习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
嚼品味,领会诗人炼字的技巧。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具有文学意味
的具体形象。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
术表现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诗歌通常借助意境来表现。

通过意境,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意境是一个
抽象概念,很难把握。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
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依此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味意境,探究壮丽的秋景中所蕴含的豪情。

二、说教法学法
①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
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点拨是
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同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②诗歌鉴赏的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在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③积极响应学生提倡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四步教学法。

根据以上三点,教法我采用朗读法、讲解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法,小
组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有预习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
一提到秋景,我们能想到的词的就是:萧瑟、肃杀、悲凉。

比如: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但是有
一个人另辟蹊径,一反文人伤春悲秋的格调,赞秋气,赏秋景,他就是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首赞秋赏秋的壮歌,初中学过他的《沁园春雪》,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他就
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现在,我们就走进他所描绘的秋景,感受他对秋的所思、
所想。

(二)检测预习(3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同时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
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求课前预习,这些知识容易
简单,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自己展示交流,将自
己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可以指正、补充。

1、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诗
歌和鉴赏诗词的金钥匙。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利于探究壮景和豪情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三)整体感知(5分)
学生诵读、教师指正读音。

听录音,掌握断句停顿。

语文课上应该书声琅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取诗中信息,了解诗歌内容。

朗读采用“”三步朗
读法”。

1、音读:扫清文中的障碍,读准音律节奏。

2、意读:把握整体内容,明确文中形象。

3、情读: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词的上片(25)
1、指导朗读,读出壮景,读出豪情。

2、整体感知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景中寓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开头三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七句写景,最后三句小结。

3、赏景(多媒体展示图片,抛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①一个“看“字统领了上片,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②作者用了怎样的词来描写这些景?
山: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红:色彩亮丽红叶
江:漫,水之盛;色彩鲜艳
透:水之清;
碧:清澈见底绿水
舸:百,船之多;白帆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飞之矫健蓝天
鱼:翔,游之轻快
万物:竞,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③景是从哪些角度(视角)来写的?
远眺:群山近观:江中仰望:长空俯视:水底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多个角度,看到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⑤词中景和古人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古人笔下的秋景萧瑟、惨淡,情调悲凉,毛泽东笔下的景壮丽盎然。

一切
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是作者博大的胸怀、昂扬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⑥面对如画的秋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面对壮丽的山河,自然想到了主宰山河的主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
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这一问更是写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
壮志。

(五)指导背诵(5分)“看”“怅”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2、运用词中写景方法和景中寓情的手法写段300字的短篇。

四、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山上林(远眺)红
江中舸(近看)白
景情:谁主沉浮?
天上鹰(仰视)蓝
水底鱼(俯视)绿
板书要求设计简洁明了,体现课堂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赏析上阙的景
物描写,学习写景的方法,在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