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昊
2018/3/24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 丹 ( 辽 建立时间: 十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十一世纪初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夏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2018/3/24
北 宋
二、党项族
西夏铜牌
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
2018/3/24
西夏买牛契约
课堂小测验
契丹族 十世纪初 元昊 上京
党项族
960年
阿保机
开封
北宋
十一世纪前期
赵匡胤
兴庆
2018/3/24
2018/3/24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 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 十六州。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2018/3/24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儿皇帝” 幽云十六州是唐宋时期的 幽州和云州等十六州的总 称。五代中期,辽太祖耶 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后 晋,作为条件。45岁的石 敬瑭向34岁的耶律德光割 地、称臣、称子,自称“儿 皇帝”,同时割让幽云十六 州给契丹。
2018/3/24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18/3/24
史事链接
宋朝建立时,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已 经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 者依照先南后北的 同一方针,陆续消 灭了南方的割据势 力,结束了分裂局 面。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 宋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2018/3/24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不 断 向元 北昊 宋称 边帝 境后 大, 举西 进夏 攻军 。队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 带铜面具,所向披靡,屡著战功。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4 年
澶渊之盟
和是主流
1125 年
金灭辽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和,蕃平汉交人往户1休2养1年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唐 朝的建 立
历史解释
“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
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 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评价(积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 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宋夏和约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约签订的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宋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 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约订立的影响:积极影响:使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 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侯课背诵·北宋政治
wenguzhixin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行政:在中央,分化 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财政: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武将专权。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2)重视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积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治国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器物
西 夏
辽
印 章
辽
西夏
西夏飞天壁画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夏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 916年 契 丹 建立者:阿保机 ( 辽 ) 都城:上京(临潢
府)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7、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对应关系有误的
C 是:(
)
A. 吐蕃——藏族——松赞干布
B. 辽——契丹——耶律阿保机
C. 西夏——党项——完颜阿骨打
D. 北魏——鲜卑——孝文帝
8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B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 ﹣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8.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 不乐战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 事件? (2)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 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2.宋太祖时,北宋与辽的关系怎样? 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被迫对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
4.澶州之战发生在何时,当时力劝皇帝亲征
的宰相是谁?
宋真宗时期、寇准
5.辽与宋签订的盟约历史上称作什么,内容是
什么,有何影响?
澶渊之盟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背景10世纪后期,北方的震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混乱状态,导致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发展的可能。
其中,契丹族和黑水青(青海及四周地区的藏族与汉族杂居的群体)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黑水城。
此时,宋朝建国不久,正面临辽、西夏的挑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特点辽宋是以十分稳定的一个疆域形态,共同用武力和和平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一段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宋朝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传世立国的杰出文化和科技成果。
而辽国的军制很有特点,实行军户制度和世兵制,所以不同于汉族的征地制,辽朝没有国民应征兵制,也就是说不是每个百姓都可以当兵,而且每个百姓都有所属的军户,分清职责。
西夏与宋朝互为对立,但却保持着不断的缓和,至少在避免全面爆发战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西夏十分擅长,从长远的角度,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影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军地聚居局面,宋朝的国力被提高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北宋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负责,地方自治的制度模式,并加强了官僚制度的稳定性,使得社会稳定。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的商业特色,加强了商业城和商业行业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在文化方面,北宋是个极为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学术上和科技上有自己的特色。
辽国与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得到发扬,在西夏,佛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论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各方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后活动:
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 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 生为官40 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 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为什么北宋大量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 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 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 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
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
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 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 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 发展,而且还彼此贸易。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 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东京 (今开封) 兴庆府
赵匡胤
元昊
二、战争与和平
1、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
宋 宋太祖晚年
战?和?
冲突加剧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①积极: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②消极:
和议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赋税负担,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检测提升
B 1、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朱温
8、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搜集了“契丹的兴起”“党项族建西夏
D ”“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贵羊贱猪”成为社会饮食风尚, 羊肉地位突出。到神宗时期,宫廷每年食用 羊内高达四十三万斤之多。北宋东京市场上 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有“旋煎羊”“批切羊 头”、“软羊”等数种。
——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
问题思考:北宋吃的 羊肉从哪里来?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游 牧民族。9世纪后期 ,契丹已经有了先进 的农耕、冶铁和纺织 等产业,开始建筑房 屋、城邑。
西夏政权信息:
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大夏皇帝) 民族:党项族 国号:西夏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李元昊
1003—1048年
西夏王陵 元昊
李元昊在全国上下实施剃发令、造西夏文字、 修宫室、迁新都、建官制、定兵制等一系列变 革。在政治体制上,模仿宋朝官制模式设立军 政管理组织。
西夏货币
“辽”抑或“宋”?
材料11:(宋辽之间)每年贸易总值,仅河北地区,就逼近百五十万贯,对宋 来说,每年可以获得四十余万的利润。而这种利润的收益,大致可以补偿宋在岁 币上所受的损失......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七年级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的示意图是( C )
金辽 北宋
北宋
西 夏
辽
西 夏
辽
北宋
辽
西北 夏宋
A
B
C
D
8、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说明了( D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③汉、契 丹、党项族矛盾不可调和④中原政权和少数 民族的战争不断,但交流发展并未停止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 C ()
3、A.宋市与舶辽使、宋与B西.夏宣订政立院和议C后.,榷对场双方D产.生十的三主行要影 响是( A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4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B)
➢ 资料三:辽圣宗时萧太后(萧绰)倚重汉官韩德让 ,与北宋结好,”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元昊任 用汉人为官,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管制,兵制,法律 ,并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辽和西夏还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重视儒学、铸造货币、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识图、材料题
1.(1)请你填出图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辽、北宋、西夏并立,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2)图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请你评
价一下这一途径。 (政权的并立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对这种实现和
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对宋和对国 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下冲突:元昊,多 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 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 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 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 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宋夏议和:订立了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规定: 西夏元昊向宋朝称臣, 北宋给西夏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 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 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 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 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 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 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 地区生产得到发展,双方还通过“榷 场”进行贸易。
党项族
党项族: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国号: 大夏,史称西夏
D、寇准
是哪个皇帝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军 ? A、宋太祖 C、宋真宗 B、宋太宗 D、宋神宗
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
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
辽的兴起
传说钩史
发源辽河流域
关于契丹 族的起源,有一 个古老的传说: 有男子乘白马自 湟河(今西拉木 伦河)而来,女 子乘青牛自土河 (今老哈河)而 来,二者相遇, 结为配偶,生八 子。他们的子孙 繁衍成为八个部 落,逐渐发展成
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 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 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 为主。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 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答: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
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 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 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 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多元汇聚
文 字
辽
西夏
元昊
逐渐被了解的西夏文字
今宁夏、 甘肃一带 大夏国皇帝元 昊 1038 兴庆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 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 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 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 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 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
政权 建立时 建立者 名称 间
辽 北宋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960年 赵匡胤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 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西夏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 C.元昊 B.阿骨打 D.铁木真
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 相 坚决主张抵抗。
A、杨业
C、包拯
B、岳飞
选择题
1、北宋澶州之战的主战派宰相是
A、李纲 B、文天祥 C、寇准 D、赵普
∨
2、宋辽澶渊之盟在客观上起的重 要作用是
A、增强了契丹的实力
B、延缓了北宋的灭亡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维持了长期和平
∨
三个政权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政权 民族 原生地 契丹 辽太祖耶律阿 916 契丹 辽河上游 上京 保机 年 (辽) 960 汉 黄河流域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宋 年 西夏 党项
元昊 建立者:
时间: 11世纪前期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契 丹 ( 辽 )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党 项 西 夏
西夏
宁夏银川市西郊、
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 距银川城区42公里,是 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
治国措施: 1、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多元汇聚
印 章
辽
西夏
多元汇聚
物器
辽
西夏
多元汇聚
钱 币 辽 西夏
西夏“兽面瓦当” 西夏贡米 西夏铜牛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民族走向
融合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内容整合
澶 渊 之 盟
澶 州 之 战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宋 真 宗
宋辽和战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 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 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为兄 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 渊之盟”。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河
辽的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 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右),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图为辽太祖陵山门。
“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
契丹矛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 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 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 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契丹文字
民族
契丹 汉族
都城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
左旗南)
东京(今开封)
西夏
11世纪
前期
元昊
党项
兴庆府(今银川)
识图找答案
下列能正确反映辽、 西夏与北宋政权并 立的示意图是
西夏 辽 北宋
辽 北宋 西夏
辽 西夏 北宋
北宋 辽 西夏
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
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 方,但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 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
宋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
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北伐失利
杨业大战辽军 宋辽对峙图
宋真宗时,辽军大 举攻宋,打到黄河 岸边的澶州城下 威胁都城开封,北 宋朝廷一片恐慌
澶州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 亲征,宋真宗来到 澶州城,宋军士气 大振,打退辽军
契 丹 ( 辽 )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宋辽地形图
辽
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你能根据地图指出吗?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 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 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 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 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 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 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 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