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瘟与非洲猪瘟区别

合集下载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非洲猪瘟疫情一旦爆发,会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洲猪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希望能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粘膜苍白、眼结膜充血、便秘或腹泻、发抖、步态异常、倦怠无力、瘙痒和出现皮肤溃疡等。

在高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群的致死率很高,可以达到100%,而在亚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的致死率约为50%左右。

二、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诊断非洲猪瘟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首选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可通过检测猪血、猪脾、猪肾、猪淋巴结等组织和分泌物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抗原进行诊断。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也可以诊断非洲猪瘟。

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病例诊断。

三、非洲猪瘟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非洲猪瘟的药物。

一旦猪患上非洲猪瘟,往往是病即死亡,因此预防非洲猪瘟的爆发更为重要。

在疫情暴发之前,猪场应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在加强猪舍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检疫。

还可使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或重组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

在疫情暴发之后,应采取隔离和扑杀的措施,避免非洲猪瘟传播。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首先要对猪场进行严密管控,建立猪场的卫生隔离圈。

对于非洲猪瘟高发地区应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比如封锁疫区、禁止活猪和猪产品交易等。

要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

对于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集中处理、消毒和安全掩埋等。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3-2 耳尖发绀
3-1 皮肤充出血、发绀
3-3 血性腹泻
3-4 仔猪浑身发红,神经症状
慢性型非洲猪瘟的常见临床症状
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至黑色,易碎
肾、肝淋巴结肿大出血
胆囊、肺水肿
肾脏出血点、出血斑
肺部肉芽肿
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点
6. 样品采集及运送
• 当怀疑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应开展猪群、野猪群的采样工作。 • 病原学样品 采集刚死亡或者被扑杀病猪的抗凝血(用肝素钠或EDTA 作 抗凝剂)、脾脏、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此外,还要采钝缘软蜱 等媒介昆虫。 • 图6 肾、肝淋巴结肿大出血 • 图7 胆囊、肺水肿 • 图8 肾脏出血点、出血斑 • 图9 肺部肉芽肿 • 图10 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点 • 血清学样品 无菌采集全血,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
• 病原学检测 应在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 室进行。 • 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HAD)、双抗体夹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对 PCR 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鉴定该病毒的基因型。 • 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的,样品需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 行确诊。
非洲猪瘟
•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非洲猪瘟疫、疣猪病,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食欲废绝、 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 织(OIE)的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 病,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 年)》中明 确规定须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对于猪群的生产和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当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及时进行辨识和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希望可以帮助猪农和兽医快速识别和应对疫情。

一、发病症状1.高烧:病猪体温可高达41℃,且持续时间较长。

2.呼吸困难:猪出现呼吸急促、喘气等症状。

3.精神沉郁: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活动力下降。

4.皮肤瘙痒:病猪皮肤出现瘙痒、疹子等症状。

5.肠胃症状:病猪出现呕吐、泻肚等肠胃症状。

二、死亡情况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病原性和传染性,疫情发生后往往会有大量的猪死亡,尤其是幼猪和年轻猪。

病猪死亡后可出现以下情况:1.棉絮状肺变:病猪肺部出现严重的炎症和水肿,肺组织呈现棉絮状。

2.淋巴组织增大:病猪的淋巴结会明显增大。

3.肠胃溃疡:病猪的肠胃出现明显的溃疡和出血。

4.瘀斑:病猪身体各部位出现大量的瘀斑和瘀点。

三、传染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1.直接接触: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病毒的猪可通过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等直接将病毒传递给健康猪。

2.间接接触: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车辆等间接传播。

3.昆虫叮咬:某些昆虫如壁虱、蚊子等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4.食品传播:病毒可通过肉制品等食品传播给人。

四、预防措施1.隔离:疫情发生后应当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2.移除病死猪体:病死猪体应尽快移除,防止其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3.消毒:对于经过病毒接触的环境、饲料、器具等应当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4.加强管理:加强猪场的管理,避免疫情的扩散。

5.强化检疫:对新引进的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健康。

以上是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养猪人员和兽医及早预防和控制疫情,保障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症最早在非洲被发现,并在近几十年内不断传播到其他地区,如亚洲、欧洲和美洲。

非洲猪瘟对猪类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次发现非洲猪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在非洲地区传播。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非洲猪瘟很快扩散到其他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与其他传染病相比,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病毒主要通过病畜直接接触和间接传播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包括病猪和健康猪之间的互动,而间接传播则通过饮用或食用带有病毒的动物和饲料传播。

此外,非洲猪瘟病毒还可以通过蜱虫等昆虫传播。

与非洲猪瘟感染的猪相比,人类对该病毒并不敏感。

这意味着人类不会直接感染非洲猪瘟。

然而,如果人类食用了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或制品,仍然可能面临一定的健康风险。

非洲猪瘟对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该地区的猪需进行集中扑杀,以阻断病毒的传播。

这不仅导致大量猪只死亡,还影响了与猪相关的产业链,如养殖、加工和销售。

在短时间内,猪肉的供应量可能会急剧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此外,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政府可能会实施一系列限制措施,如封锁地区、禁止猪肉出口等。

这些措施也会对经济和国际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减少其对猪产业和经济的影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尽早隔离病畜,避免病毒传播。

其次,加强饲料和饲养管理,避免采用受污染的饲料,并加强猪舍的卫生条件维护,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采用疫苗接种和灭蚊措施等方式来控制病毒传播。

在现代农业中,猪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非洲猪瘟的不断传播,猪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保护猪类免受病毒感染,各国农业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了科学研究和合作,以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ASFV只有1个血清型,是唯一一种节肢动物—以蜱作为传播媒介的核 酸为DNA的病毒。
蜱虫 蜱(拼音:pí,注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 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 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宿主包括哺 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 造成刺伤处的发炎。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 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 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 乳房,次为肩胛部。
2019/9/2
2019年1月15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通报:2018年8月份 大陆部分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开展疫情 处置,强化关键防控措施落实,统筹做好疫病防控、猪肉市场供应等 工作。
截至2019年1月14日,曾有24个省份发生过家猪和野猪疫情,累计扑 杀生猪91.6万头。已有21个省份的77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疫情处 于点状散发,没有流行蔓延。 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 万余头。2019年以来,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 5个月新发生疫情数均保持在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 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 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
2019/9/2
非洲猪瘟病毒及感染
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 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瘟在症状上与 ຫໍສະໝຸດ 性猪瘟相似。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格鲁吉 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洲猪瘟。 2018年8月3日—11月16日:我国ASF确诊66起。

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杨红霞/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25400摘 要: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猪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六个方面展开综述,为一线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猪瘟是猪感染猪瘟病毒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疾病,该病又称为烂肠瘟,临床上以稽留热、全身性出血、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对生猪养殖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于1925年首次出现有关猪瘟的报道。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猪瘟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但许多国家已经消灭了猪瘟。

近年来,猪瘟在我国的流行范围逐渐缩小,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需给予重视。

1 猪瘟的病原学猪瘟与非洲猪瘟具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原不一样。

猪瘟的病原为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5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又可以分为11个基因亚群;该病毒对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较敏感,可用来分离培养病毒;该病毒对物理因素有较强抵抗力,但对化学消毒剂敏感,常规的化学消毒剂即可将其灭活。

2 猪瘟的流行病学2.1 传染源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的排泄物如粪便、分泌物、尿液也可成为传染源;与病猪接触的人员、车辆、器具也可成为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猪瘟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

健康猪接触到病猪的眼鼻分泌物、粪便、尿液等可被感染;带毒母猪可通过胎盘屏障将病毒传播给仔猪造成垂直传播,人工授精也会传播猪瘟病毒。

2.3 易感动物 猪是猪瘟病毒最主要的易感动物,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加强流通环节非洲猪瘟检测监管,但多数还是采取察验检疫票证的监管办法,没有采取全面采样检测的监管措施,导致疫情传播。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猪的疾病 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 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3期(总第260期) 经验交流 75
检疫人员、防疫人员等人员的保护,配备防护服、口罩、帽子、护目镜、胶鞋、乳胶手套等,定期消毒,勤洗手,防止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感染。

(收稿日期:2019–01–08)
浅谈猪瘟与非洲猪瘟区别
弓学廷
(辽宁省建昌县黑山科动监所 125300)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3-0075-01 猪瘟对于很多人并不陌生,但非洲猪瘟以前却没有见过,1921年东非国家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1957年传入欧洲,1971年传入美洲,2007年首次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迅速传入俄罗斯,并在高加索地区定殖。

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

2017年向东长距离跨越式传播至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

目前,有必要对这两个病加以区分比较。

1 流行病学的不同
非洲猪瘟病毒是虫媒DNA 病毒,除了接触传播外,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而猪瘟不通过软蜱传播,它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猪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猪瘟的传播主要是以接触传播为主。

2 临床症状的区别
(1)猪瘟病毒的不同毒株毒力差异大,现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基因2.1亚型的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

典型的病例很少见。

非洲猪瘟的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4~10d 内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2)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是两个病最相似的地方。

典型非洲猪瘟,高烧,体温可达40~42℃,精神沉郁,厌食甚至废绝,耳、四肢和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

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

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

仔猪病死率较高。

病程5~30d 。

疾病流行初期,主要以典型的急性型为主。

(3)非洲猪瘟的剖检表现: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

胆囊、膀胱出血。

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

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有时出现边缘梗
死。

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

(4)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理与猪瘟病毒的致病机理相似,因此症状和病变整体相似性很高。

但是猪瘟病毒造成的发病现在主要以非典型病变为主,典型病变较少见,并且在脾脏肿大,肺脏水肿方面也与非洲猪瘟有所区别,单纯的猪瘟野毒感染,脾脏肿大不明显,边缘的梗死灶明显,肺脏病变主要以出血性病变为主。

而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往往表现脾脏肿大,梗死灶不多见,肺脏表现水肿。

3 免疫预防的区别
猪瘟的防控手段主要是以免疫活疫苗为主。

防控猪瘟病毒感染可以使用ST 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免疫后可以完全保护,不会再出现大面积的发病情况。

非洲猪瘟的防控手段目前主要是以扑杀为主。

感染后,各个阶段的猪只死亡率均高,病死猪的病变也比较典型,大面积的出血性病变,类似于典型的猪瘟病变。

但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控手段,灭活苗效果不佳,也没有研制出成功有效的活疫苗,发病后也没有治疗价值,出现病例后立即上报兽医主管部门,对发病猪群只有全群扑杀,无害化处理。

4 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生产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2)尽可能封闭饲养猪场,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和软蜱接触。

(3)严禁使用泔水和餐余垃圾喂猪。

多项研究表明,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泔水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4)了解疫情信息,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防死守,可以交替使用酸性、酚类、醛类等消毒药进行定期消毒,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的上报兽医主管部门,千万不要随意处理病死猪。

(收稿日期:2018–12–14)
仔猪白肌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卢青山 高付城
(山东省武城县畜牧兽医站 253300)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3-0075-02 笔者在技术服务过程中,遇到几例仔猪发病,同窝中先是膘情好的先发病,后驱麻痹,不能正常站立,体温一般正常,有的个别出现转圈神经症状,有的突然死亡,按风湿关节炎和缺钙治疗一周后,效果不明显,有人怀疑仔猪伪狂犬,经剖检与伪狂犬的症状相差甚远。

结合临床症状与剖检对比,综合分析认为是白肌病,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