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常识

合集下载

如何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

如何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

慢性型



病猪体重下降 间歇热 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发生坏死、溃疡 、关节炎 呼吸道症状 耐过猪可长时间带毒,抗体与非洲猪瘟病毒 可同时存在于感染猪血液,大约持续6个月 ,有时病毒可存在数年
疾病的严重程度因ASFV的毒力而异
毒株类型
高毒力
临床特征
1. 引起最急性型(感染后1~4天死 亡)和急性型(感染后3~8天死亡) 2. 以发热和网状内皮组织出血 3. 妊娠母猪流产
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
如何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 2019-01-08
内容提要

非洲猪瘟的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
如何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

一、非洲猪瘟的基础知识

高度接触性、出血性、病毒性传染病 所有日龄的猪均易感 临床特征: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高病死率(可达100%) 潜伏期长:自然感染4-19天,实验感染2-5天 自然传播速度慢 感染后平均死亡时间2-10 天 临床症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
力;在血清中,5 ℃下病毒的感染性可保持6年

在猪的尸体、组织中以及在低温的条件下病毒 可存活6个月以上乃至数年

腌制的、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携带病毒

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含病毒的血液经60℃ 30分
钟(56 ℃ 70分钟)可灭活病毒;70℃ 30分钟 可将猪肉中的病毒灭活

一般的消毒剂均可以杀灭ASFV,去污剂、次氯 酸盐、碱类及戊二醛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发病猪体温达41~42℃ 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 皮肤充血变红或变紫色 呕吐、鼻腔出血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知识挂图

非洲猪瘟知识挂图

危 害
1.引起猪发病死亡。一旦发病,发病率和 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 影响。
2.非洲猪瘟不感染人。
流行病学
◆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 传播方式
可经卵垂直传播
蜱叮咬 直接接触
雌雄经交配传播
图片来源:provided by Dr Linda Dixon of IAH
可能传入我国的
游行客废李带及弃中的污的的猪染食带制的物毒品衣、蜱,物泔,等水
非法交易、走私 带毒猪及其产品
途径
港口、 集装箱 引入带毒蜱
引 胚胎、进精带液毒等猪及
胚胎
精液
非洲猪瘟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兽医局 编绘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临床症状
潜伏期5~19天。严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后2~10天死亡。
依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
型和慢性型。
超急性型:无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
肤有出血点、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
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步态僵直,呼吸
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
防控措施
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
头国废际弃机食场物、等码 边境交汇点
码集头装、箱港等口、
严格检疫
进口猪、野猪 猪肉及其制品
受猪精精卵液等、胚胎、
严禁进口
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
严禁从有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 进口猪及其产品的入境运输工具的监督、检查、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目录1. 非洲猪瘟概述 (2)1.1 疾病特点 (2)1.2 对养猪业的影响 (3)2. 防控措施 (4)2.1 生物安全措施 (5)2.1.1 严格出入管理 (7)2.1.2 隔离与消毒 (8)2.1.3 疫苗接种 (9)2.2 环境控制措施 (10)2.2.1 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 (11)2.2.2 加强通风与排风 (12)2.2.3 防止蚊虫滋生 (13)2.3 监测与报告制度 (14)2.3.1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 (15)2.3.2 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16)2.4 紧急应对措施 (17)2.4.1 疫点封锁与扑杀 (18)2.4.2 疫情处置与消毒 (18)3. 其他相关技术 (19)3.1 饲料营养与添加剂 (20)3.2 种猪选育与管理 (21)3.3 疫病防治药物研究与应用 (23)4. 中国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分享 (24)4.1 中国非洲猪瘟疫情概况 (25)4.2 中国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与措施 (26)5. 国际合作与交流 (27)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科动物,特别是非洲猪种。

自1970年代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风险。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疫苗研发、生物安全措施、疫情监测等。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要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养猪业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1.1 疾病特点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属于猪病毒科,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血细胞寄生病毒。

该病毒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性,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存活。

传播方式: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猪只和间接接触如饲料、水源、人员、交通工具等传播。

昆虫媒介如软蜱等也可能传播病毒。

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猪的年龄、品种和毒株而异。

典型症状包括高烧、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咳嗽、呕吐等。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非洲猪瘟的传入和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对于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

本文内容涉及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策略,供体系同行们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体现在:(1)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呈现高致死性,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造成养猪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

发生和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的种猪、公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

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3)非洲猪瘟病毒在组织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强,且目前尚无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

扑杀发病猪、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猪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控制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家猪、野猪以及钝缘蜱,不感染人。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道,随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和持续存在。

非洲的野猪和钝缘蜱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贮藏宿主。

20世纪中叶开始,非洲猪瘟相继传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和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已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发生于比利时、荷兰、海地和巴西的有限疫情也成功得到根除。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进而传入俄罗斯,并快速蔓延。

随后相继扩散到与之交界和接壤的多个地区和国家,造成大量家猪和野猪发病死亡,并因疫情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防控科普知识
原标题:非洲猪瘟科普知识
定义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危害
■引起猪发病死亡。

一旦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非洲猪瘟不感染人。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猪-野猪-蜱-猪间传播。

防控措施
因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

2.严禁从有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猪及其产品。

3.进口猪其产品的入境运输工具的监督、检验、登记和消毒,防止运输工具机械传播。

4.对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班、火车、航行船舶的废弃物和泔水等严格进行无家化处理。

5.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6.防止猪接触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肉制品、器械等
7.远离野猪,防止被蜱等吸血昆虫叮咬。

8.加强疫情监测,早期识别传染源。

9.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

10.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徐娜整理)
感谢您的阅读!。

非洲猪瘟常识

非洲猪瘟常识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动物疫情防控 工作,提供疫情线索,协助政府 和相关机构开展防控工作。
06
总结和建议
对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总结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蜱、蚊、蝇等吸血 昆虫和软蜱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 染动物的血液、粪便、尿液、唾液等 而传播。
非洲猪瘟的症状
非洲猪瘟病猪呈现发热、精神不振、 厌食、顽固性呕吐、口腔及眼、鼻有 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 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预防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 疫力。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消毒卫生工作,控 制人员进出,避免野猪与家猪接触等措施。如发现疑 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 ,防止疫情扩散。
04
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和影响
全球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
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传 播,特别是欧洲、美洲和 亚洲等地区。
传播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硬蜱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病猪 和带病毒的猪肉及其制品、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征和危害
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高度变异性。病毒可在 病猪的呕吐物、粪尿、唾液和鼻和眼分泌物中大量存在,甚至在病猪康复后数年 仍可排出病毒。
危害
疫情暴发频率增加
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的快 速发展,非洲猪瘟疫情暴 发频率增加。
传播途径多样化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 肉及其制品、泔水、猪饲 料等多种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影响和危害
大量生猪死亡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生猪出现急 性发热、贫血、呼吸困难和出 血等症状,导致大量生猪死亡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