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G-002-ICG5.5系统参数的配置
网康ICG操作手册

⽹康ICG操作⼿册⽤户管理⽤户是互联⽹访问的标识主体(即谁在访问),是NS-ICG互联⽹访问管理的⽬标对象。
出⾝份认证信息外,⼀个完整的⽤户定义还包含其组织信息和访问策略。
每⼀个互联⽹访问都对应唯⼀的⽤户(或⽤户组),这是NS-ICG实现基于⽤户和⽤户组的访问控制的基础。
⽽建⽴完整和准确的⽤户信息更是保证NS-ICG进⾏有效互联⽹访问审计(监控、查询、报表等)的关键。
⽤户管理模块提供全⾯的⽤户管理功能,主要有如下⼏个功能模块:⽤户导⼊---------------可通过扫描当地局域⽹内的IP导⼊⽤户、导⼊LDAP ⽤户或者⾃定义导⼊⽤户。
组织管理---------------⼿动构建企业组织架构和⽤户信息。
认证管理---------------配置⽤户上⽹的识别和认证管理⽅式,可针对不同⽤户采⽤不同的识别认证⽅式,⽀持本地⼈证和多多种第三⽅认证;⽀持⽤户绑定设置。
⽤户导⼊⽤户导⼊主要⽀持三种⽅式:IP导⼊、LDAP导⼊和⽹康⾃定义导⼊。
IP 导⼊主要通过扫描设备IP来进⾏⽤户导⼊,LDAP导⼊时导⼊LDAP服务器上的⽤户,⽽⽹康⾃定义导⼊则是通过TXT或者CSV⽂件导⼊⽤户信息。
IP导⼊NS-ICG提供两种⽤户信息的建⽴⽅式。
其⼀,可以通过已存在的⽤户信息数据源,导⼊到NS-ICG系统中,如依据IP地址导⼊⽤户、从已建⽴的LDAP 服务器中导⼊⽤户、根据⽹康⾃定义格式导⼊⽤户;其⼆,可以通过管理界⾯⼿⼯管理。
第1步:通过【⽤户管理】--【⽤户导⼊】--【IP导⼊】进⼊如下图所⽰页⾯:第2步:点击“扫描”或者“浏览”本地⽂件后点击“导⼊”,进⼊“导⼊⽤户列表”画⾯,如下图:⽤户名:⼿动输⼊⽤户名;导⼊选项:导⼊IP与MAC:保存⽤户名、IP地址和MAC地址导⼊MAC:保存⽤户名、MAC地址导⼊IP:保存⽤户名、IP地址填充⽤户名:如果选择该项,ICG 会将相应的IP 地址作为⽤户名进⾏⾃动填充;选择导⼊位置:根据选择,导⼊到组织管理的指定位置(注:需提前配置好组织架构)第 3 步:管理员根据需要选择导⼊的数据和填充画⾯各项信息后,点击右上⾓的“导⼊”按钮,进⾏导⼊。
吲哚青绿(ICG)使用说明Tips for Administration

吲哚青绿(ICG)Tips for Administration吲哚青绿(ICG)1,ICG(吲哚青绿注射剂):是一种无菌、水溶性三碳菁染料,其在血浆或血液中的吸收光谱峰位于800-810 nm。
ICG含有不超过5.0%的碘化钠。
在患者接受成像检查的ICG注射之前,必须用注射用水将ICG配置成ICG注射液;2,临床药理:经静脉注射后,ICG会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主要是脂蛋白,还有结合得较少且不太稳定的白蛋白(占总数的2-30%)。
同时分析动脉血和静脉血后发现,肾脏、外周器官、肺和脑脊髓对ICG的吸收均可以忽略不计。
ICG 从血浆中几乎完全被肝实质细胞吸收,并完全被分泌到胆汁中。
ICG 不再进行明显的肝肠循环。
ICG 正常的生物半衰期为 2.5-3.0 分钟。
3,在血液中的光学特性:(在血液中)最大吸收在波长806 nm处,峰值发射光波长:830 nm,最强荧光的ICG浓度范围:4-10 μg/ml4,使用计量:一,说明书推荐计量整形,显微外科:推荐剂量为1 ml (5 mg) 浓度为5 mg/ml的ICG注射液,而对于经患者皮肤的成像检查,推荐剂量为2 ml (10 mg)。
胃肠外科手术:推荐计量1ml(5mg)心血管外科手术:推荐计量0.25-0.5ml(1.25-2.5mg)临床实际采用剂量由处方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判断决定,ICG注射总计量应低于2mg/kg。
二,技术支持ICG推荐计量整形,重建及显微外科手术:稀释25mgicg至10ml注射用水达成2.5mg/ml,或25mgicg至5ml注射用水达成5mg/ml注射方法:乳房重建 断肢再植 植皮外周静脉注射 外周静脉注射3ml ICG ,接着注射10ml 生理盐水 30秒-2分钟显影,持续3-4分钟,要第二次观察需要间隔10分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稀释25mg ICG 至10ml 的注射用水,达到2.5mg /ml 浓度注射方法:0.5ml ICG 中心静脉注射,接着注射10ml 生理盐水。
【网康进阶之ICG】-01-升级版本及恢复出厂设置

标题:升级版本及恢复出厂设置1.升级准备条件A、检查设备【升级授权】在有效期之内在【系统管理】-【系统配置】-【授权与更新】-【升级授权信息】中,保证剩余天数不为负数图1-升级授权有效B、ICG可以ping通升级服务器在【系统管理】-【系统配置】-【系统工具】-【网络工具】中,去ping一下升级地址是否可以通 对应的地址为211.100.26.38图2:ping的测试图3:ping的正确结果C、确认没有定制以及日志中心连接断开标准版本均没有定制,日志中心连接断开志的是逻辑上的断开,不是指的拔开网线,在【系统管理】-【日志中心】的界面,将启用日志中心前的勾去掉,保证为空,就是不启用了D、进行系统备份及手工截取网络配置部分在【系统管路】-【系统配置】-【备份与恢复】中,点击备份,选择【导出文件】,点确定这个时候会提示保存system.backup,只要文件不为0M,就应该是保存成功,注:网络配置部分不会进行备份,需要手工进行备份(截图或者笔记)2.升级ICG软件版本步骤一:正常登陆的时候,您使用的ip为https://192.168.1.234那么升级的时候,需要在这个IP后面输入https://192.168.1.234/liveupdate用户名和密码默认为ns25000/ns25000步骤二:点击登陆,出现当前的版本号和已经安装的补丁信息,步骤三:点击在线获取更新列表,会显示是否存在可以更新的补丁包;如果有显示,点击该补丁前的空格,然后确定步骤四:出现下载提示,显示新版本的一些新功能,点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文件损坏等,可以不用关注,直接点确定。
(日志量越大,安装时间越长)升级过程中,请不要中断连接,直到出现下面的绿色对勾,点返回或者确定为止步骤五:如果已经是最新版本,则提示无可用更新注:如果出现下面的报警,可能是点了升级以后,IE界面关闭了。
没有到出现绿色的对勾,导致升级进程没办法安装,这个时候只能单击‘红色’对话框中的那几个字,需要重新升级。
H3C ICG 2000 02-接口管理配置指导

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
利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手册内容有可能变更。H3C 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者提示的情况 下对本手册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H3C 尽全力在本手册中提供准确的信 息,但是 H3C 并不确保手册内容完全没有错误,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也不构成任何 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3. 各类标志 本书还采用各种醒目标志来表示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这些标志的意义如下:
该标志后的注释需给予格外关注,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对人身造成伤害。 提醒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设备损坏。 为确保设备配置成功或者正常工作而需要特别关注的操作或信息。 对操作内容的描述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配置、操作、或使用设备的技巧、小窍门。
内容介绍
帮助您详细了解设备硬件规格和安装方法,指导 您对设备进行安装 帮助您详细了解单板的硬件规格 帮助您掌握设备软件功能的配置方法及配置步骤 详细介绍设备的命令,相当于命令字典,方便您 查阅各个命令的功能 帮助您掌握通过Web界面配置设备的方法及配置 步骤
帮助您了解产品版本的相关信息(包括:版本配 套说明、兼容性说明、特性变更说明、技术支持 信息)及软件升级方法
资料意见反馈
如果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资料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E-mail:info@ 感谢您的反馈,让我们做得更好!
目录
1 以太网接口配置 ································································································································· 1-1 1.1 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通用配置 ···········································································································1-1 1.1.1 Combo接口配置······················································································································1-1 1.1.2 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基本配置·································································································1-2 1.1.3 关闭以太网接口或子接口········································································································1-3 1.1.4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流量控制功能 ·····························································································1-4 1.1.5 配置以太网接口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1-4 1.1.6 配置以太网接口环回测试功能·································································································1-5 1.1.7 以太网接口二三层模式切换 ····································································································1-6 1.2 二层以太网接口配置··························································································································1-6 1.2.1 二层以太网接口配置任务简介·································································································1-6 1.2.2 配置端口组······························································································································1-7 1.2.3 配置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的风暴抑制比 ··················································································1-7 1.2.4 配置以太网接口统计信息的时间间隔······················································································1-8 1.2.5 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接口·································································································1-8 1.2.6 配置以太网接口进行环回监测·································································································1-9 1.2.7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MDI模式···································································································1-10 1.2.8 检测以太网接口的连接电缆 ··································································································1-11 1.3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 ·········································································································1-12 1.3.1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任务简介 ················································································1-12 1.3.2 配置以太网接口或子接口的MTU ··························································································1-12 1.3.3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混杂模式 ··································································································1-13 1.3.4 配置以太网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1-13 1.3.5 配置以太网接口令牌功能······································································································1-13 1.4 以太网接口显示和维护 ····················································································································1-14
网康ICG设备命令行配置

网康ICG设备命令行配置对于图形化的WEB界面配置,都可以通过友善的界面、简单的操作,实现设备的基本配置工作,但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通过图形界面完成配置时,我们就有必要学习如何在命令行模式下完成必要的操作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能进入设备的用户名及密码用户名:icgadmin,密码:netentec。
网康设备有着自己独特的命令行模式,在登陆成功后,系统会自动地出现所有相关的命令及注释。
可以通过输入help,查看所有的命令。
网康的命令行没有可以使用TAB键补全的功能。
查看系统配置的命令为:icg_tatu,如下图:设备现在是作为桥接模式串入网络的,而且只为单网桥模式。
网康设备视接口数量,可以每两个接口为一组,完成多线路的上网行为管理。
注:网康设备可设备管理口及管理IP,但用做管理口的接口就无法用于其他的用途,而且管理IP应该于该网络不在同一网段,以免影响网络通信的正常。
在命令行模式下,如何配置基本网络信息。
icg_network_cfg,进入配置网桥模式下的配置命令:DoyouwanttochangeMgr_portconfiguration(y|n)n(是否配置管理口:否)Doyouwanttochangenetworkconfiguration(y|n)y(是否更改设备的网络配置:是)Pleaechooenetworkmode[B]ridge/[G]ateway:b(请选择网络模式:桥接模式)PleaeinputStpmode[on|off]:off(是否启用STP模式:否)Pleaeinputthetotalnumberofbridge:1(输入桥接模式下的网桥数量:1)(输入该网桥的管理IP,掩码,外口接口号,内口接口号)PleaeinputdefaultgatewayIP:192.168.5.254(输入默认网关)如下图所示:当前网络配置网关模式下的配置命令:DoyouwanttochangeMgr_portconfiguration(y|n)n(是否配置管理口:否)Doyouwanttochangenetworkconfiguration(y|n)y(是否更改设备的网络配置:是)Pleaechooenetworkmode[B]ridge/[G]ateway:g(请选择网络模式:桥接模式)PleaeinputE某ternalip/netmak/ethout(eg:192.168.1.23/255.255.255.0/eth0)(输入外网口IP地址,掩码,接口号)PleaeinputInternalip/netmak/ethin(eg:192.168.1.23/255.255.25 5.0/eth1)(输入内网口IP地址,掩码,接口号)PleaeinputdefaultgatewayIP:192.168.5.254(输入默认网关)如下图所示:当前网络配置。
网康互联网控制网关ICG安装配置一指禅

网康互联网控制网关ICG安装配置一指禅1. 设备拆箱,上电运行,正常情况下开机3分钟后设备即可正常运转;2. ICG系统初次安装时的默认地址配置在桥1上(E0/E1),桥口的IP地址是192.168.1.23。
如图连接好设备(桥1的LAN口,即E1口)和计算机网口,将计算机的IP地址配置为192.168.1.xxx/24(与桥口的默认IP地址同网段)3. 在PC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https://192.168.1.23 访问ICG(注意是https而不是http),点击“继续浏览此网站(不推荐),输入默认用户名:ns25000,默认密码:ns25000;4.登录之后的WEB管理界面如下图所示;5. 通过【系统管理】-【网络配置】-【网络配置】进入网络配置界面,默认使用网桥模式管理设备。
根据学校网络实际情况,修改设备的网桥口IP地址,IP掩码,缺省网关,DNS 服务器。
(例如将默认的192.168.1.23改为192.168.196.53)6. 修改网络配置的时候设备网卡会重启,网络中断约30秒左右,此时将计算机的IP地址配置为x.x.x.xxx/24(与桥口新配置的IP地址同网段,例如192.168.196.100),使用PC 浏览器重新登录设备,确认可以通过新IP地址访问WEB管理页面;7. 将设备安装上机架并固定,以透明网桥的模式,串接在互联网出口设备(防火墙/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之间,WAN口(eth0)连接防火墙/路由器,LAN口(eth1)连接核心网交换机,如下图所示;8.确认设备串接后互联网访问恢复正常,若出现长时间断网情况,请及时进行回退,恢复原先网络连接,检查线路连接情况,判断故障原因,准备下次割接;9.确认设备正常串接且互联网访问恢复正常后,通过学校内网中任意一台计算机访问设备管理页面,通过图形化界面观察网络运行情况;10. 进入【系统管理】-【集中管理】页面,输入教育局集中管理平台的IP(10.20.1.141),如下图示例,以便于区教育局进行统一的设备管理和策略下发;11. 根据教育局等主管单位的相关规定,配置各项上网行为管理策略。
ICG配置简介

ICG配置简介登陆地址格式:https://xx.xx.xx.xx(地址根据实际环境提供,注意开头是https,设备默认地址:192.168.1.23)将电脑本机的IP地址改为与设备默认地址同段的任意地址,然后用网线与设备的E1口直连登陆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默认用户名和密码都是:ns25000)管理界面上架前配置步骤:步骤1、配置桥口地址:系统管理—网络配置—基础配置设备默认采用透明桥接模式,且默认启用一条链路,如实际环境有两条(或多条)出口链路,需点击添加链路(需要确认设备本身支持几条链路,即有几对桥口,一对桥口对应一条链路)根据实际环境,输入桥口IP地址、掩码和网关,确认输入无误后点击确定多链路情况下,只需在链路2(以及其他链路)IP地址处输入一个虚地址即可,因为链路1上已经存在了实际环境中的真实地址,没有必要再去配置真实地址,这样也可为用户环境节省资源。
配置完桥口地址后,将接入设备的电脑本机上的IP地址改为与桥口地址同段任意地址,然后重新登录设备即可访问,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设备的配置中,只有编辑桥口地址这一个动作会使设备有个重新识别的过程,即断网(哪怕什么都不改,就只单单点击确定),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设备上架前完成,如果上线后有需要改动桥口地址的话就要做好避免断网的准备。
步骤2、配置DNS:系统管理—网络配置—DNS配置根据用户实际环境输入主、备DNS地址即可步骤3、路由设置:系统管理—网络配置—路由配置同样也是根据实际环境来配置,如果用户是二层环境的话只需配置一个默认路由即可如是三层环境,需添加回执路由,确保能够访问到ICG设备步骤4、管理口配置(非必要):系统管理—网络配置—管理口配置点击启用管理口,输入IP和掩码管理口注意事项:1.启用管理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户实际环境中需要使用管理口(即设备需要接入三根网线),这时管理口上的地址就必须配置真实地址(同桥口地址配置),而桥口上的地址(无论几条链路)则配成虚地址即可,另一种情况是开启管理口来作为今后直连设备的途径,这时管理口上的地址只要设置为虚地址即可,然后将电脑本机的IP改为与管理口地址同段的任意地址,用网线接入管理口即可登录设备管理界面(这种情况多数是用来维护设备)2.如何确认管理口的接口数字看设备前端面板如图所示,从桥口E0开始往右到E3结束,然后回到mgt(mgt即管理口),mgt就是E4,所以端口选择就选Eth4访问限制选择不限制即可,最后点击确定3.如果实际环境需要使用管理口(即上述第一种情况),则在路由设置方面要注意选择接口为管理口(包括静态和默认)根据上述步骤1-3,完成并确认无误后,即可将ICG设备接入用户实际网络环境中,强烈建议先将设备通电,约2分钟后设备完全起来后再进行线路切换,确保将断网的影响减至最小(访问设备输入桥口地址,如启用管理口则输入管理口地址)桥接模式参考下图:验证设备(很重要):1.用ping设备管理地址来测试设备是否能与网络连通,确认路由配置是否正确2.登陆设备管理页面:系统管理—系统配置—网络工具输入任意外网地址或IP,测试设备本身是否能够连通外网根据结果显示,如果能够连通外网,则设备一切正常,如果连不通外网,需确认DNS和路由设置是否正确。
H3C ICG 系列信息通信网关 用户手册

目录第1章简介.............................................................................................................................1-11.1 本书简介.............................................................................................................................1-11.2 相关手册.............................................................................................................................1-11.3 分册简介.............................................................................................................................1-1第2章业务特性明晰..............................................................................................................2-12.1 概述....................................................................................................................................2-12.2 基础版特性功能索引..........................................................................................................2-12.3 标准版特性功能索引..........................................................................................................2-22.4 特性功能明晰.....................................................................................................................2-32.4.1 接入分册..................................................................................................................2-32.4.2 IP业务分册...............................................................................................................2-62.4.3 IP路由分册...............................................................................................................2-82.4.4 IP组播分册...............................................................................................................2-92.4.5 MPLS&VPN分册....................................................................................................2-112.4.6 QoS分册................................................................................................................2-122.4.7 安全分册................................................................................................................2-132.4.8 系统分册................................................................................................................2-152.4.9 IPX分册.................................................................................................................2-172.4.10 语音分册..............................................................................................................2-182.4.11 无线分册..............................................................................................................2-19第3章登录ICG系列信息通信网关..........................................................................................3-13.1 登录ICG系列信息通信网关方法简介..................................................................................3-13.1.1 通过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3-13.1.2 通过以太网端口利用Telnet进行远程登录................................................................3-23.2 用户界面简介.....................................................................................................................3-43.2.1 ICG系列信息通信网关支持的用户界面....................................................................3-43.2.2 信息通信网关用户界面编号.....................................................................................3-4第4章信息通信网关的软件注册............................................................................................4-1第5章信息通信网关的软件维护............................................................................................5-15.1 简介....................................................................................................................................5-15.1.1 信息通信网关管理的文件.........................................................................................5-15.1.2 信息通信网关的软件维护的几种方法.......................................................................5-35.2 BootROM菜单....................................................................................................................5-45.2.1 BootROM主菜单......................................................................................................5-45.2.2 BootROM子菜单......................................................................................................5-6 5.3 通过串口升级BootROM.....................................................................................................5-95.3.1 串口参数的修改.......................................................................................................5-95.3.2 升级BootROM.......................................................................................................5-11 5.4 通过串口升级应用程序.....................................................................................................5-12 5.5 通过以太网口升级应用程序..............................................................................................5-135.5.1 以太网口参数配置..................................................................................................5-135.5.2 通过以太网口升级应用程序...................................................................................5-14 5.6 命令行模式维护应用程序及配置......................................................................................5-175.6.1 通过TFTP服务器对信息通信网关的维护...............................................................5-175.6.2 通过FTP服务器对信息通信网关的维护.................................................................5-18 5.7 应用程序以及配置文件的维护..........................................................................................5-21 5.8 口令丢失的处理................................................................................................................5-245.8.1 用户口令丢失.........................................................................................................5-245.8.2 BootROM口令丢失................................................................................................5-255.8.3 Super Password口令丢失.....................................................................................5-25 5.9 BootROM的备份和恢复...................................................................................................5-26第1章简介1.1 本书简介您可以通过以下条目了解到本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提纲
序号 培训要点 说明
销售 要掌握的部分
无 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HTTP引擎 WEB记录等级 透明模式 流量及连接信息设置 外部代理配置 DHCP配置 硬件Bypass设置 STP配置 URL过滤 SNMP配置 了解参数机制,掌握如何恰当的配置【技术】
功能说明:
Proxy服务器 端口8080
1)仅在ICG的引擎配置成串接模式时,此参数才有意义;
原理:ICG负责报文转发,DPI模块无法PC的SYN请求判断出报文属 于HTTP协议,HTTP引擎又需要收到此报文,因此需要此处填入 Proxy的端口,以标识出8080端口的报文属于HTTP报文。
HTTP引擎串联时, 需要填入8080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26
SNMP配置
功能说明:
1)默认状态是“关闭SNMP服务”; 2)“开启SNMP服务器”可通过网管软件查看ICG的部分网络状态信息,如网络接口、流量状态、IP地址、数据 包等信息; 3)SNMP的团体名是“Public”;
Page 27
结束!
Page 28
提示:
1)“启用硬件Bypass”后, (Web管理界面右上方),说明该设备支持Bypass功能;
2)如果从管理口登陆,上图的按钮会变成绿色可用状态,点击该按钮将触发Bypass; 3)如果上图的按钮呈红色,表示正处于Bypass状态;
Page 25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常见问题:
ICG配置成引擎串接模式,此时如果将ICG的外网口连接到防火墙或防病毒网关,那么可能会有异常发生,甚
至断网。 原因:举例 A主机的HTTP数据包经过ICG,MAC地址改变,在防火墙上记录(IP_A , MAC_ICG), A主机的其他数据包经过ICG,MAC地址不变,会在防火墙上记录(IP_A,MAC_X),导致被识
2)引擎旁路时,此参数可以忽略不做配置;
原理:ICG不做报文转发,无需在连接建立时就识别出报文类型,可 以通过DPI模块在连接建立后做出判断。 3)升级ICG的代理服务器的配置页面在【系统管理】-【系统配置 】-【升级代理配置】
Page 11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 2)此功能影响到对非网页浏览的内容(如软件通过HTTP方式升级,例如360,norton的升级等)是否 进行记录、统计,体现在: 【系统监控】-【网站访问】 【查询统计】-【查询】【统计】-【网站访问】 【查询统计】-【报告】-【用户活动摘要】【用户行为统计】 开启此选项非网页浏览的内容将不被记录到用户的网站访问行为记录中。 3)此功能默认关闭;
Page 2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3
HTTP引擎
ICG的核心部件,策略是否生效 都是由引擎来控制
功能说明:
1)启动过滤:系统默认状态,所有的网络应用将根据设置的策略进行过滤; 2)停止过滤:停用所有的策略,相当于启动软件Bypass,但不是硬件bypass。可用于定位网络问题是否由 策略或设备导致; 3)重新载入配置文件:相当于立即生效,重新载入并生效的配置包括:策略、管理员信息、和引擎运行所需 要的一些基本配置;
Page 8
透明模式
数据包源IP、MAC地址变化对照表:
引擎串接 开启 透明模式 HTTP数据包 其他数据包 关闭 透明模式 HTTP数据包 其他数据包 IP: 不变 MAC:ICG的 IP: 不变 MAC: 不变 IP: ICG的 MAC: ICG的 IP: 不变 MAC: 不变 引擎旁路 HTTP数据包 其他数据包 无此配置 IP: 不变 MAC: 不变 IP: 不变 MAC: 不变
提示:
1)切换引擎工作方式可能引起网络暂时中断; 2)设备出厂的默认工作方式是网桥-引擎旁路模式; 3)HTTP引擎停止过滤将停用所有的策略,包括应用、流量、网页、审计策略,相当于启动软件Bypass; 4)网关接入时,也可以使用串接模式或旁路模式;
Page 6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Page 23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24
硬件Bypass设置
硬件Bypass 就是 内置电口Bypass。 当ICG串联在网络中,发生断电、关机时,内、外两
个网口物理导通,相当于一根直通网线,从而达到保
全部访问信息:记录web访问的所有信息,包括图片、广告、
脚本等等。
测试分别使用两个选项,访问不同的记录效果
“优化访问记录” 如下图: “全部访问记录”如下图:
Page 16
Web记录等级
是否记录完整的URL 开启:将记录完整的web URL地址,包括?后的所有内容;
HTTP引擎-高级配置
高级配置功能说明:
1)串接模式:引擎接管HTTP数据包(非HTTP报文不关注)进行拆解-封包-转发,因此审计完备性好,但 在大吞吐量环境下,产生较大的性能压力较高; 2)旁路模式:引擎不接管报文,仅通过旁观的方式抓包进行分析,系统处理效率高,适合大吞吐量的环境; 3)旁路模式的局限性:大吞吐量环境下审计完备性降低;只能用默认的违规提示页面,不支持个性化定制;
Page 4
HTTP引擎-工作机理
HTTP引擎在网桥、网关接入时有两种工作模式可选,分别的工作机理如下图: 引擎串接模式
入网口
HTTP报文 协议识别 非HTTP报文
HTTP引擎 (代理转发)
出网口
应用控制审计
引擎旁路模式
HTTP报文
入网口
HTTP引擎 (旁路监控)
出网口
协议识别
非HTTP报文 应用控制审计
Page 13
流量及连接信息设置
功能说明:
“记录应用明细” 默认关闭,影响到每条应用连接的信息是否被记录,体现在: 1)【查询统计】-【查询】-【应用明细】 开启此选项,以上流量监控及查询统计页面才有数据记录。注:本选项主要为了短时间定位问 题使用,因为对性能影响较大,硬盘空间占用较快,建议不要长时间开启
Page 17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18
DHCP配置
功能说明:
1)ICG做网关接入时,可向内网主机提供DHCP服务,此功能 的默认状态是“关闭”;
2)DHCP地址池需要和ICG内网IP在同一网段;
关闭:只记Web URL地址从开始到第一个问号?为止的部
分url,以保护用户隐私。
测试分别使用两个选项,访问/f?kz=698395576不同的记录效果
“开启” 如下图: “关闭”如下图:
提示:
1)使用“全部访问信息”会使Web访问记录的可读性降低,且更多的消耗系统性能,不建议开启; 2)关闭记录完整的URL,可以不记录URL地址?后的内容,有保护用户隐私的作用;
3)DHCP服务器会把ICG配置DNS地址一起下发给内网主机;
常见问题:
内网主机获得地址不属于DHCP地址池 在该主机上运行 ipconfig /all ,查看其DHCP Server。
Page 19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Page 14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15
Web记录等级
Web访问记录的开关
无记录:不记录web访问日志。 优化访问记录:只记录实际访问的web URL地址,而不记录 图片、脚本等信息。
别成异常行为,将数据包阻断。
有两个解决办法:1)关闭透明模式;2)改变拓扑,让用户的流量先经过防火墙,再通过ICG
Page 9
ICG产品系统参数
“系统管理” ->“系统配置” ->“系统参数”,集合了ICG产品功能特性的 开关
1
4
2
5
3 6
7 10
8
9
Page 10
外部代理配置
填入内网Proxy服务器的端口(HTTP引擎串联时)
障网络畅通的目的。 功能说明:
启用硬件Bypass:ICG断电、关机后,将自动触发硬件Bypass功能;
禁用硬件Bypass: ICG断电、关机后,不会自动启动硬件Bypass功能;
重启后Bypass:OFF:重新启动ICG后,内、外两个网口不再物理导通,硬件Bypass状态关闭; 重启后Bypass:ON:重新启动ICG后,内、网两个网口物理导通,硬件Bypass状态开启;
1
4
2
5
3 6
7 10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