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二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本课包括《荷叶母亲》和《春水》两篇散文诗。

这两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

但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散文诗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对大自然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篇散文诗的作者和课文大意。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7* 散文诗二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课件、朗读MP3。

第1课时《金色花》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要把我带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慈祥地说:“放心吧,孩子,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你的降临,并且,她会用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位天使是谁呢?对,是母亲。

那么,孩子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就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2.生难字词匿.笑(nì)祷.告(dǎo)沐浴..(mù yù)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指导:(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交流点拨】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12.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得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散文诗的文体特点,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写作技巧。
3.培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4.增进文化理解:使学生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艺术魅力,拓宽文学视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增强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培养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散文诗的文体特点:通过分析《荷叶》和《母亲》,使学生掌握散文诗的举例:《荷叶》中“荷叶是荷花的母亲”,通过拟人手法将荷叶与母亲形象联系起来,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关联:指导学生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如从《荷叶》中的荷叶形象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敬仰。
-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提高表达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进行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散文诗的创作感到陌生。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创作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散文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诗的基本概念、文体特点以及母爱主题的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诗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对母爱等美好情感的感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散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散文诗两首》教案

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散文诗两首》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中第二首是泰戈尔的《金色花》。

根据课文的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泰戈尔的《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家庭亲情、伦理道德的可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家庭亲情、伦理道德的可贵,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思考“金色花”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内容。

2. 讲解:详细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深入解析泰戈尔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3. 演示: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一些相关场景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如模拟散步、小组讨论等,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亲情故事或者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鼓励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认识。

6. 点评: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点评和指导,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详细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深入解析泰戈尔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对话: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 演示: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一些相关场景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散文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散文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类永恒讴歌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赞美母爱的一首小诗《金色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嗅xiù匿nì祷dǎo 衍yǎn
(2)词语: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

(3)学生介绍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散文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散文诗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观察和表达的情况?”举例说明:比如,你们是否曾经被某个自然景象所打动,想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散文诗的奥秘。
3.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体会散文诗所表达的情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对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5.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6.学会如何将散文诗中的情感和意象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7.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对散文诗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5.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如《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散文诗的发展历程》等。
6.拓展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以上作品,深入理解散文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提高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7.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散文诗的创作技巧》、《散文诗的创作实践》等。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29—132页。

这两首诗体现了子女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热爱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2.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感受情与景进入新课。

2.整体感知。

2.整体感知。

3.体验反思。

3.体验反思。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整体感知(约分钟)三、体验反思(约分钟)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合作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3.体验反思。

3.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自己看法。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约分钟)二、组织学生讨论(约分钟)三、总结全诗,布置练习(约分钟)本课总结《金色花》这首诗,篇幅短小,意蕴却十分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以儿童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领悟诗歌的能力。

《纸船》写的是离家的游子对母亲日夜思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意义。

教学中,抓住这个关键,最后明确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略)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亲情,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游子吟》全体同学诵读。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

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生字新词注音释义匿笑( nì ) :匿笑,偷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沐浴( mù 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养。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qī)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 :爱怜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庇。

三、学习《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诗两首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29—132页。

这两首诗体现了子女与母亲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热爱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2.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突破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感受情与景进入新课。

2.整体感知。

2.整体感知。

3.体验反思。

3.体验反思。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整体感知(约分钟)
三、体验反思(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合作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3.体验反思。

3.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自己看法。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约分钟)
二、组织学生讨论(约分钟)
三、总结全诗,布置练习(约分钟)
本课总结
《金色花》这首诗,篇幅短小,意蕴却十分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以儿童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领悟诗歌的能力。

《纸船》写的是离家的游子对母亲日夜思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意义。

教学中,抓住这个关键,最后明确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很多学生并不太清楚,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关于金色花的常识,这样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学了《纸船》之后,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还可以仿照课文,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花瓣()匿笑()倘若()
祷告()沐浴()叠着()
2.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作家,诗人________,主要诗集有________。

(2)《纸船》的作者是________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1.略2.(1)印度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2)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个性练习设计
1.从《金色花》孩子对母亲的爱的背后,感悟到一种什么爱?
2.阅读《纸船》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结合后面叠纸船的行为,说说这句诗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诗人明明知道纸船无法漂到母亲身边,为什么仍“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3)第三节诗将作者思念母亲,热爱母亲的感情推向了高潮,透过“至爱”、“含着泪”、“求”几个词,我们看到了怎样一个场景?
答案与提示:1.感悟到母亲对孩子之爱,母爱的伟大。

正因为孩子从小领受到母爱,才有文中回报母爱的行为。

2.(1)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并非这一次出远门才有此举动。

(2)诗人远走他乡,叠纸船是他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3)我的眼前呈现出了一幅至爱母亲,悲戚难抑,边叠纸船边流泪的感人场景。

教学探讨与反思
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关键,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试着边朗读边背诵。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些短小的诗句,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补充资料
1.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

福建长乐人,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隆普营一海军军官家庭,其父谢葆璋曾任清朝海军巡洋舰副舰长。

1912年考取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读了3个学期,1913年随父母迁往北京,1914年进入贝满女中,1918年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成员。

1921年加入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与吴文藻(后为其夫)、许地山等赴美留学,在波士顿威尔斯利大学读书。

1926年夏,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

1936年吴文藻赴欧美讲学,冰心同往,七。

七事变时回国。

1937年9月举家迁居昆明,1940年到重庆,任《妇女文化》主编,1941—1947年担任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会议参政员。

1946年随丈夫赴日,1949年应邀在东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课程,羁居日本5年,1953年入中国作协,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

1958年续写《寄小读者》。

1970年到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

1980年《小桔灯》获第二次全国少儿文艺创作荣誉奖,《空巢》获优秀短篇小说奖。

创作涉及新诗、小说和散文等领域,且多有成就,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关于女人》等。

学习泰戈尔写的小诗体诗集《繁星》,《春水》,曾被公认为小诗的楷模。

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2.冰心眼中的泰戈尔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

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

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

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

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的气味。

他的人民热爱他所写的自然而真挚的诗歌。

当农夫、渔民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地方,和着自己的劳动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欢乐和忧愁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词是哪一位诗人写的。

我最初选择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

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

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

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

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

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上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国际学校。

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他本人。

1924年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侯,我还在美国求学。

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
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Any-thingleft?)?”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了(Nothingbutmyheart.)。

”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动我心的话。

多么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