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性别歧视到法语的性别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性别歧视如何在法语中体现

探究性别歧视如何在法语中体现摘要:性别歧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对性别歧视在中法语言中的相似之处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社会角色中的男女在不同文化中的期望值。
关键词:性别歧视;法语;汉语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5-01一、对比表现(一)词义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通常已经包含了女性,但与之相反,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
法语中的主语现象同样适用于汉语,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可以用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同时,汉语中的贬损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的词汇只要与女性发生联系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汇则为中性甚至是褒义词。
而法语更甚。
最能反映性别歧视的一词就是“homme”,该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femme”一词,仅指“女子”。
在主语的选择上,也是重男轻女“,她们”一词,只能表示所有的女子;但是当“她们”中只要出现一个“他”,则必须用“他们”。
还有一些词在形容女性时,明显的被贬义化了,如:fille(女孩,姑娘,少女),与之对应的词是 garcon(男孩,小伙子),只有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才不会产生歧义,而单独使用 fille 这个词时,就有可能会造成误解,因为它同时还可指“妓女”。
例如,要表达“我认识一个女孩”这个句子时,最好说“je connais une jeune fille”,即在 fille 前加上形容词 jeune(年轻的),否则直接表述“je connais une fille”的时候,就可能指其他意思了。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le sa-vant”这个词,指男性时意为“学者”,然而自从莫里哀的喜剧《femmes sa-vantes》(可笑的女才子)发表后,就没有哪位女士敢称自己是“une femmesavante”了。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来源:英语毕业论文一、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圣经记载,上帝在开天辟地时只造了一个男人,他就是人类的始祖!亚当。
当亚当在人世间感到无比寂寞时,上帝为了排遣他的忧愁,就从他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变成了一个女人,她就是在尘世间陪伴亚当的夏娃。
这说明在人类产生伊始,就决定了女人从属于男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性别歧视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对于这个神话色彩极浓的传说,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原因、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以及社会角色分配等方面来探讨语言使用中性别差异形成的根源。
1.历史原因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人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最初并没有在两性之间划分所谓的?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但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这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或歧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的性别差异通常是指语言形式上和使用中对女性的歧视。
人们逐渐意识到两性语言不是凭空而生的,是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在语言上的反映。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短暂辉煌后,很快进入了?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
传统分工中,地位高的职业几乎都是由男性占据,女性往往只做一些地位低下或没有地位的工作,如操持家务、哺育孩子等,而这也正是导致她们在语言上表现出从属于男性的原因。
英语国家的语言发展状况也不例外。
语言学家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它们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的偏见。
既然英语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是一个从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宗法社会中形成的,那么它的词汇和语法经常反映出排斥或贬低妇女的态度,对此人们是不应该感到诧异的[1]。
关于造成男女用语差别的原因,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假设。
比如由于当时连年征战,战胜的一方就会把当地的男人杀绝,然后将女子纳为自己的妻室。
这样他们的下一代中女孩儿就从其母讲母辈的语言,而男孩儿就从其父讲男性语言。
在一代代的不断灌输和语言学习及使用过程中,男性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男性语言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更具优势,而女性的劣势地位反映在语言上就更凸现出其受歧视的命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层面加以探究。
在语音上,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男性发音比女性含混,年轻女子的发音比男性更娇柔,男性发音的"元气"比女性更足;在用语上,女性颜色词语的掌握能力强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在交谈上,女性说话比男性含蓄,女性与男性相比不喜欢左右话题,女性的言辞比男性更温文尔雅,男女交谈的兴奋点不同;影响语言性差交际的因素主要有:男女双方对言语交际活动的态度、男女的心理差异、男女的特殊心理、交谈者的性别数量、交谈者的年龄、交谈者的角色关系;性度对性差交际会产生影响,父母自身的言语性度、兄弟姐妹中男女的数量对比、年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异性交际中的权威等都会影响言语性度。
男女的性别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生物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女在个性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心理差异;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角色差异。
传统语言学不研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到了社会语言学,才开始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但它只着眼于语言性别变异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性别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差异。
事实上,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确存在着性别差异。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足以使人消魂荡魄。
”女性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消魂荡魄的神奇魅力呢?这和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分为不开的。
据切里斯·克雷默研究,女性言语所具有的特点是:“絮絮闲聊、柔声轻语、急速流畅、礼貌友好、情意绵绵、唠叨不断、坦然无隐、多于细节、彬彬有礼、热情洋溢、词斟句酌,有时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
性别歧视在法语语言中的体现论文

性别歧视在法语语言中的体现论文性别歧视在法语语言中的体现论文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
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美丑好坏尽在其中。
东西方的哲学态度都表明了男女两性的不同评价和文化认同,男性代表正的一面,是统治、支配的象征,而女性则代表了负的一面是从属、依附的象征。
性别歧视现象中贬女现象大大多于贬男现象。
正如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歧视研究所反映出的那样,千百年来因受封建父权意识的影响,但凡涉及性别主题,各国的言语中都不难找出反映“男尊女卑”思潮的内容词条。
一、词汇(一)代词(1)‘Jai deux filles et un fils, ils vont tous à l’école.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都在上学。
(2)Mes parents sont à la retraite, ils ont le temps defaire une visite en Chine. 我父母退休了,他们有时间参观中国。
例句(1)中虽然是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用了“ils 他们”来指代。
例句(2)父母亲也用“ils 他们”替代。
在各种表述中,只要有一个男性,不论有多少女性,都得用代词“ils 他们”代替,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可见一斑。
(二)名词(1)homme 广义人、人类,包含女人,Le livre est''ami del'homme.书是人类的朋友。
狭义专指男人,Hier, j'ai rencon-tré un homme bizarre. 昨天我遇到一个奇怪的男人 . 而femme 只有女人的意思。
即便没有“femme 女人”这一词存在,“homme 男人”一词也完全能应对,男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2)法语中大量的名词阴阳性成对出现,许多阴性的形式是在阳性基础上加后缀而来的,acteur →actrice 演员,chanteur →chanteuse 歌手,ma觘tre→ ma觘tresse 老师,由此不难看出女性在法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这种构词法充分折射出在法国社会中对女性存在较大的偏见和轻视,表明了女性在地位上的从属性。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男士和女士使用的语言存在某些差异,某些词语女性使用会很正常,但是如果有男性说出来,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如女性常用的“讨厌”一词。
除个人因素外,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因素。
可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出社会规范,这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地位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我们称这种区别为sex。
但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中,这种差别又会受到文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分,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也就是gender。
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
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在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或是无法理解的状况。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
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
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和性别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
之后开始被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所重视,例如: Lakoff的“女性语言”( women' s language ) , Crosby &Nyquist的“女性语域”( the female register ), Kramer的“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Mulac et al.的“与性别相关的语言”( gender –related language)等。
法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和文化 认 同 , 男性 代表 正 的一 面 , 是 统治 、 支配 的象 征 , 而女 性 看 出女性在法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这种构词法充分折射出 则 代 表 了负 的一 面是从 属 、 依 附的 象征 。 性别歧 视 现象 中贬 女 在法国社会中对女性存在较大的偏见和轻视 ,表明了女性在 现象 大大 多 于贬男 现象 。正 如社 会语 言 学语 言 性别 歧视 研 究 地 位 上 的从属性 。 所 反 映 出的那样 , 千百 年来 因受 封 建父 权 意识 的影 响 , 但 凡 涉
J o u r n a l o f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高 教 科 研
法语语 言 中的性别歧视
朱 志 红
( 浙 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金华 3 2 1 0 1 2 )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语言必然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 , 性别歧视 不同程度地存在 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 在一向声称“ 人 生而平等” 的法国也不例 外。这一普遍 的社会现象, 自然会在语言 中得到 折射 。本文将从词汇、 人际关系、 谚语 、 语义、 性的配合等方面阐释法语语 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词 汇
( 一) 代 词 有 两个 女 儿 和一个 儿子 , 他 们 都在 上学 。
C h a r l o t t e D e l o n 。如此一来 , 离婚或者再婚女士一夜之间就需
多次 的女 性就 经常 发牢 骚说 : “ 换 姓让 我 觉得 自己 的生活 像是
从语义学视角探析法语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

从语义学视角探析法语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作者:彭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摘要: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法语的词形、词序、词义、称谓、描述等均能反映出法国社会中隐存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试从语义学角度分析法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性别歧视;阴性标志词;中性词;对等式称谓[中图分类号]:G62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28-01一、引言从《创世纪》中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出夏娃,到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再到倡导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从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到如今仍视女人为弱者,法国仍然未能改变对女性歧视的本质。
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西蒙(1908-1986)在其《第二性》(1949)中也曾提出:一个女人之为之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这深刻的反映出无论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还是经济上,女性处于处于劣势、从属的社会地位的社会现象。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忠实地反映了包括信仰、歧视、偏见在内的各种文化真相,因此,语言被认为是男人创造的。
无论是由male(男性)加缀转形派生暗示女性附属地位的female(女性),还是女人出生时要随父亲姓,结婚后又要从夫姓,等等现象,无不映射出法语中的性别歧视。
AnnePauwels在Non discriminatory Language一书中将语言性别歧视定义为“通过语言的使用对某一特定性别人群(基本上是女性)进行贬损或轻视,强化性别有尊卑,男女有主从的性别不平等观念,从而造成女性的地位降级和文化失语或隐形。
”二、法语中的女性歧视(一)词形中的性别歧视英国语言学家Greenberg提出了词形标志理(exicalmarkedness),指出表示同一概念的男女对词中男性通常没有标志词,而女性往往有阴性标志词(femininemarker),女性词往往在男性词词根的基础上附加阴性标志词后缀派生而成, 反映出男性为主导女性为附缀的性别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言的性别歧视到法语的性别差异
作者:吕竺默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
摘要:性别歧视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门语言中,法语也不例外。
尽管法国人总是拥有“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然而事实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以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在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中。
法语中也总是存在“第二性”的说法,文章所要研究的就是法语中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性别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差异;社会因素
一、法语中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关系
提到当代性别歧视,很多人会认为是可笑的,认为那是只能在封建社会看到的文化缺失现象。
是的,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法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女性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这些因素都使得女性在当代社会中地位得以提高,并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文章主要探讨的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因为作为能够反映社会现状的语言是滞后的,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性别的歧视,即使是优雅绅士的法国人也不例外,法语中也有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语言性别歧视。
虽然,语言中保留了性别歧视的色彩,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开创了后期语言学家们关于“语言中因为性别造成的差异”的研究。
自从风格十九世纪起,国内外就掀起了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热潮,并产生了许多研究该问题的著作。
在性别语言差异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种是性别语言的歧视问题,当然这种歧视主要是体现在对女性的歧视上。
这是人类语言受到宗教、等级制度等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反映的是男性世界的本质问题。
第二种语言的性别差异体现在男性和女性运用语言时的策略不同。
比如说语音、词汇、句法和交际策略。
文章主要倾向前者的研究范围。
二、法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我们都知道,法语中存在阳性和阴性之分。
人们在划分有生命事物的阴阳性是根据其生理属性决定的,而对于没有生命的事物而言,它们的阴阳性是由约定俗成的方式决定的。
例如:un chanteur —— une chanteuse, un étudiant —— une étudiante, un acteur —— une actrice , un ordinateur, une chambre, etc. 在“职业”的法语表达法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有一些的职业性名词,只有阳性,没有阴性的形式,例如,professeur, docteur, juge, député,
ingénieur, écrivain, porte-parole, médecin, ambassateur, etc. 这些词都是阳性的,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涉及到的这些职业都是属于比较高端的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女性从事这样的职业,所以人们在这些名词前加上一个femme 来明确从事该职业者的性别。
但是女性并不领情,她们认为这样的强调性别,其实也是另外一
种形式的歧视。
所以比较中和的方法是现代法语中很多人都应用conductrice, ministresse的形式,女士们往往更愿意称自己为 madame la directrice这种更有重量感的称呼。
再例如,“la fille”这个词。
当我们把它和“le garɕon”放在一起使用时,是没有任何贬义和歧义的。
但如果单独使用,却有可能被理解为“prostituée”。
同样的还有“nana”这个词,本义是指“une jeune fille ”,有时却被认为是“poule”的意思,或者说人们在形容一个软弱无能的男人的时候,也会讥笑他为“nana”。
三、造成性别歧视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人类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发展: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主要被各种工作所占据。
在这个时期,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作分工是很明确的。
当时女性所从事的工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
之后,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尤其是体力上的原因,女性们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哺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在经济方面,男性占据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渐渐地,他们掌握了主动权。
相对来说,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变得越来越低下,她们越来越依附于男性。
最终,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
这种历史时代的变迁也体现在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男性在语言上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统治感,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自然而然地就要忍受语言上或多或少的歧视。
(二)社会原因
自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身处在某一种社会中。
例如,在对衣服的选择上,男孩儿和女孩儿也有不同的选择。
男孩儿常常选择蓝色、绿色等,女孩儿常常选择红色,粉色等。
虽然小孩子还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和辨别能力,但是大人们却仍旧根据社会的一般性规则来为自己的孩子挑选衣服颜色。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们具有自我意识和选择能力的时候,也不约而同选择了适合自己性别的颜色,从而形成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此外,大多数的社会都鼓励男孩子要更加独立,并且应该不断追寻成功。
而對于女孩子的要求则是处理家务事的能力。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宣传和培训机构都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培养男孩儿和女孩儿。
原来没有性别差异意识的小孩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慢慢地成长为了男人和女人,他们都按照天生的自然属性把自己划分为了男女两个阵营,固定了思维模式之后,就分别按照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要求自己。
所以在语言上,也体现出了性别上的差异。
三、结语
语言中的所谓性别歧视,是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曾有不少文章、专著都讨论过各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实里,女性总是处于一种被男性审视
和关照的地位,在男性居高临下的审视中,隐含着一种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利关系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性别歧视开启了现代学者研究性别语言差异这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