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摘要: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风貌,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语言,可以发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本文以汉字系统中的“重女轻男”、职业称谓以及习语中褒贬的不平衡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性别歧视。

关键词:汉字;职业称谓;性别歧视;产生原因

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出性别歧视的痕迹,被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从众多以女字为偏旁的汉字也可看出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歧视。本文仅就有关古代女性地位的部分汉字和熟语,来考察这一现象。

一、汉字系统所反映的性别歧视

女旁汉字以其形象性负载着早期人类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汉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变迁,而且形象地反映出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形成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汉字系统“重女轻男”,以“男”作偏旁构成的字只有“甥”“舅”“嬲”等几个。而以“女”为偏旁构成的字仅在《说

文》中就多达238个。下面我们就以感情色彩来分类,分析“女”旁汉字所传达出的的内涵。

(一)表褒义的字词

从“媒、妁、妍、姱、嬿、娈、妩媚、婆娑、妖娆、娉婷、婀娜”等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化中认为“女子之好”多为“相貌之美”或“姿态之好”。少量的含“女”的字词也提及了性格举止等方面的要求,如“姁姁、娖、娴、娓娓”等。但是这些性格举止方面的要求也基本上是以封建时代男性的审美要求为核心的,以男性的评价体系为标准。

(二)表贬义的字词

“女”部首的字也有许多表示不雅意思的字词,如“婪、奸、妄、娼、妓、妖、嫉、妒、姘”等。考察一下汉字的起源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是和封建社会女子低微的地位有关的。其中“妓、婊、娼”等以“女”部为偏旁,表示她们是女性中的一类,尚可理解。但“贪婪、嫉妒、邪恶”等并非女性的专利,却全嫁祸于女性,甚至将表示男性道德败坏的“嫖、奸、嬲”等字也强加于女性,足以见得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侮辱。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性处于美色的观赏地位,是主体,而女性则是被观赏者。因女性处于娱悦他人的地位,故有了一批赞美和贬抑的用词。

(三)表中性意义的字词:含“女”部件的中性字词又可分为以

下几类

1、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如:“奶、妈、娘、妻、姊、嫂、娣姒、姑嫜”等。表示称谓的词语有很多,这也许和女性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责任有关。甚至某些重男轻女的观念就直接体现在女孩的名字上,如“迎娣、招娣、换娣”不一而足,但是“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观念和愿望却是一致的。

2、与女性相关的活动,如:“媒、娶、婚、娩、婴、妊娠”等。封建时代的女子,其地位多和她从事的生育方面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如:嫡。从统治阶级到普通家庭,从军事到政治无不代表着高低迥异的社会地位和伦理观念。

有些描述女子活动的字明显地体现着对女性的贬低,如:嬔fàn:鸟类下蛋。它把“人”异化成与鸟兽无异,足以见得女性社会地位之低下。

3、指称姓氏、人名、水名、植物名和官名等,如:“妘、姚、姞、嬴”是专门的姓氏用字。“妫:水名,在河北”、“姒:古代称姐姐或丈夫的嫂子”、“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古代称妾,旧时称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姜:植物名”等,这些字除有以上的意思外,还可兼指一种姓氏,如上古八大姓:姜、姬、妨、似、赢、姑、姚、妘。

除这些指称姓氏的汉字之外,“姮娥、女娲”是传说中的的女神;“姜嫄”是传说中后稷的母亲;“嫘祖”是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这

些古代女子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名和姓,足以证明女子在远古时代是很受尊敬的。“嫔、嫱、婕妤”是宫中的女官或皇帝的嫔妃。这些字词或多或少被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4、表示国家、地区、剧种的字。如“有娀”为国家名,在今天山西运城;“婺江”是江西的一个水道名称;”婺州”指元代以前的浙江金华一带;“婺剧”是浙江地方戏;“婺绿”是江西婺源的一种绿茶。

二、职业和称谓的不对称体现的男尊女卑

中国社会从《周易》起,就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认为宇宙万物按照阴阳划分为两类,如:天―地、日―月、男—女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立概念,如:刚—柔、动—静、美—丑等。这种辩证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观念、行为等。在社会行业上也因性别差异而表现出职业称谓的男女不平衡现象,主要有两方面(一)代表受人尊敬、人们向往的职业或象征权力地位的,如:皇帝、将军、教授、博士。但如果是女性任职的话,则要在前面加“女”字以示区别,如:女皇帝、女将军、女教授、女博士。但却很少见在前面加“男”字来表示区别的说法。相反,一些地位卑微、受人轻视的职业却大多是女性从事的,如:妓女、舞女、招待、等。

某些职位、官衔和称号在社会生活中本是男女都从事的,可在人们意识中却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提到位高权重、受人尊崇的

的职业,就成了男性专属,而那些不光彩、地位低下的职业理所应当为女性所有。且在同行业但地位不同的职业中这种歧视更为明显,如:医生—护士,飞行员—空姐。前者地位高于后者,单说时前者默认为男性,后者则固化为女性。在漫长的男权社会,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普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虽然现在我们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那些受人尊崇的职业,在语言中也明显表现出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倾向,如在政治领域,国家的机要人员几乎全为男性。

(二)亲属称谓的不平衡

由于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卑微,因而汉民族更重视父系亲属的称谓。父系亲属称谓分类较细,如父辈中男性分“伯”、“叔”,女性则合称为“姑”。与母亲同辈的男性统称为“舅”,女性统称为“姨”。称呼女性方面的亲戚,一般会在前面加上“外”、“表”字。另外,在亲属称谓中,男称多是直接采用基本称谓,女称则在男称末尾补缀“女”字,如:“外甥女”;还有用男称兼指男女,如:“儿孙”泛指后代;长辈统称为“父辈”,以及“父老乡亲”等。

这些亲属称谓也体现着“先男后女”的原则,如男女、夫妻等。汉语中还有一些专门用于男性和女性的词语,如“休妻”、“贞节”、“烈女”、“节妇”。显然,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受重男轻女的思维定势影响的。

三、习语中的褒贬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