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孙澜方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语言直接反映生活。
语言中折射出的对女性的歧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性别歧视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汉语的诸多方面都有表现,如上下结构“女”部字、“父”部字、“母”部字等方面。
分析漢字中所从侧面体现的性别歧视,并研究这种歧视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文化根源,并探究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同文字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汉字性别歧视根本原因性别歧视是一个从古至今就存在的现象。
性别歧视即指对男女性别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的一种歧视。
文字所展现出的性别歧视不是一开始就表示这种意思的,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识观念所引起的一种语言意义。
①在英国,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表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沉积的文化,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娱乐方式进行一个体现,展现人们对特定事物的崇拜情感和偏见的情绪。
”追溯到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管是观念上还是文字上都有比较深的性别歧视。
本文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对女字旁的汉字进行探究之前,我们来看看“女”这个字。
在甲骨文中是以象形文展现出来的。
在象形文字中体现出来的场景似乎是一个面向左边跪着的人,用双手捂住胸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是一个沉默寡言,不会多管闲事的谨慎的形象体现。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汉字是由男人创造出来的结果。
在这种前提下,创造汉字的人极大可能是以“男尊女卑”的偏见为基础创造“女”这个字的。
(一)贬义“女”旁字中的性别歧视很多在字面意思上体现对人不尊重的、表示道德贬义含义的词,譬如:妒、妄、嫉、奸、媚、妖、婪等的偏旁都是女字旁。
这些词的出现,很好地反映了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以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分析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所谓性别歧视,是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很多含贬义的女部字就是这种性别歧视的体现.在学术界中,对女部字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公认的看法一般是提到女部字就会想到性别歧视.但是时代在进步,新时期的女性越来越要求平等,她们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 因此,几乎一切与女性有关的话题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女部字到底是否真的象征着性别歧视? 又是如何体现的? 对女部字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意义认知十分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汉语中的女部字的贬义、褒义和中性义三类来探讨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进而探求它与中国文化中性别歧视的关系.首先看女. 在甲骨文的女下半部像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或像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由此可以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已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常跪着侍奉男性.因此,女这个字事实上已包含歧视之意.作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最庞大的部类之一,女部共收字238 个. 其中对女性描述性用字的有156 个左右;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美德的字共79 个,约占女部字的1/3;而表贬义的大约60 个,约占1/4.据相关学者统计,《辞海》中的女部字共257 个(含通假、异体、繁简、古今字) , 涉及褒贬义评价的100个, 其中含贬义的35 个, 褒义的47 个, 褒贬参半的18 个.据本文统计,由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简编》收集了310 个女部字(包括女). 为了更简单明了,本文把女部字分类, 这些女部字可分为三类(如表一).从统计结果看,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凭什么女部字就代表着性别歧视?含贬义的女部字不仅少于含褒义的女部字, 而且是女部字中最少的. 但是,字面意义的褒贬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女部字的深层文化内涵, 其实这三类女部字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下文将分别论证.一、贬义根据汉语的组字规则,有女字旁的字均与女子有关. 但在较常用的七十个左右带有女字旁的字中,表示男女均可有的不健康情感或令人讨厌的行为的字有十几个,如嫉、妄、妖、奴、妨等. 甚至出卖的男性,也被称为,非要硬拽一女陪衬不可.最不合情理的是,所有与婚外不正当男女关系相关的字基本都是女字旁(如嫖、). 这些坏字眼的女部字的出现,从某一层面来说,是以当时社会的主宰者---男性眼光来判定的,以男性的审美需求为标准来判定女子是否具有美德. 因此,女性也就被强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一些表示贬义的、的字眼在造字之初就带上了偏见和歧视.下面以几个具体的含贬义的女部字为例来分析:首先看奴.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战争催生出了奴隶阶层,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因为负债, 必须将自己的女儿作为抵押品,卖给剥削阶级,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是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再看妾.妾的本意为女奴,甲骨文中,妾像一个面朝左跪着的、头顶上是一把平头铲刀的女人. 上古时期,人们把抓来的战俘当奴隶使用,并在头上刺字,这便是所谓的黥刑. 妾字头顶上的那把刀就是黥刑的体现. 女奴的地位自然非常低微,常被奴隶主占为己有,大概到了封建社会,又被迫成为富有男子的小老婆.诸如此类的字还如. 《说文》: ,私也. 从三女. 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或狡诈. 从其两部分各自的含义来看,意思是女人所干. 妄即指的女人. 可以延伸解释为,死了的女人即使有什么理想也只能是异想天开、只是枉然.此外,还可解释为, 女人即使有什么想法和望也只是枉然而已.还有妨字,意思是阻碍,意指在男权社会中, 女子较为碍事,会阻碍事情的发展不用多说,贬义这类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目了然.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对女性歧视现象一直延续了数千年. 直到今天,这种男权主义的影响仍然深刻地沉淀在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中.有人曾主张把这些从女的贬义字全部变为歹字旁,但语言和文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总结和约定而成,这样一换,就势必会造成语言交际的障碍了.二、褒义汉语中有不少女部字是褒义的,字面上看起来是传达好的意义字,但这却恰恰说明,好、孬都只与女性有关,因为女性只是被观赏物,是客体,而男人才是观赏者,是主体.作为客体只能被动地被主体评判.观赏者则无所谓好或孬,他们的功能只是对被观赏者进行褒贬、判断、评定.其他含褒义的女部字往往不是和封建礼教就是和姿色有关,是女人地位低下的另一种表现,女性的命运如草芥,被男人视为玩物、花瓶,供男人品头论足,任人践踏,卑弱而可怜.下面依旧以若干例子来分析:先看好字. 好本义含褒,仔细分析可看出它暗指女人生子(尤指男子)才好. 据甲骨文记载和学者研究,殷朝武丁王的妻子之一妇好,就因她生孩子多而得名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女性承担了繁衍后代的任务. 这对于补充劳动力非常重要,在当时环境中受到尊敬和崇拜.这表明女人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她的生育能力上,因此许多时候女人都被当做生儿育女的工具. 好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美也,从女、子,这时尚未发展为好坏之意,从字形结构上来分析,女和子共存便是美,这是人们心理上的感觉. 也许这个女子外貌并不美,但是字的结构或许能体现当时人们对自身生产的重视,女子有子就很美好,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再看婉字.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顺也. 郑风传曰. 婉然美也. 齐风传曰. 婉,好眉目也. 从女.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女子三从四德才是她们最大的本分.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男性统治者们打着所谓的女性美好德行的旗帜,堂而皇之地用这些伦理纲常来约束着女性,正是变相地用含褒义的女部字来传达男女不平等这一事实.《说文》:娱,乐也. 从女吴声. 娇字,娇,姿也.从女乔声.恰恰揭示了欢乐、愉悦离不开女,似乎无女不成欢,潜意识中把女性当成了愉悦的工具.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兴趣所在及女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女性只是取悦男性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她们要依附于男人,让男人保护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本身为褒义的字却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地位仍旧低下.三、中性此类在女部字中的数量最多,虽说多为动词或称呼,但依旧不能掩盖这些字隐隐透出的性别歧视观念.先说娶. 娶在甲骨文中由女和取的象形组成. 取在甲骨文中由耳朵和手的象形组成,意为抢和捕获.古人抓获了奴隶和俘虏后,用手割去耳朵,这就是取的本义.因此,娶最初指抢女人为妻,反映了古代的婚制. 取、娶原本同字,后为区分取的本义和引申义,特为娶妻义造了一个娶字,意为将女人拿回家做老婆就像拿回一件普通日常用品一样. 女性就好比是男性的物品,不仅可买卖,而且可送人.别说一般的女人,即便是貌若天仙的美女,也难逃被当做物品买来送去的命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就是范蠡买来送给越王勾践的,还有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是吕不韦为了以后的权势送给秦庄襄王的.再说嫁.嫁、家本为同字,后人特为家的出嫁义造了嫁字.因此,在古人的眼中,女子终将属于他姓人家,只有出嫁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嫁字所暗含的性别歧视最具隐蔽性. 根据学者吴岱容的研究,嫁的另一个意思是卖,古汉语中常有通假字,嫁通贾,而贾的意思为买卖. 在古代中国,确实存在着买卖婚姻的事实.就算是今天,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山村,娶媳妇也需花钱去买,不同的是在古时这种买卖婚姻是合法的,一个男人在急需钱财时,可将自己的妻妾卖掉,而女人也只有认命.如此看来,今天的拐卖妇女现象如此严重,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再看妇字. 妇的繁体字写作妇,在甲骨文里像一个跪着的女人手握一把笤帚.因此, 妇即手拿笤帚扫地的人,本义指妇女就是嫁到别人家里从事打扫等家务活的女性. 从词源上看,妇与服和伏的上古发音很接近,是同源词. 许慎在《说文》中将妇解释为服.虽说这种解释有些牵强和不足为信, 但这毕竟也反映了妇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这也表明,女性的生活圈子就仅仅局限于家庭、亲戚之间. 从五代、宋朝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有女子从小就裹足的恶习, 而这样的用意就是不让女性出门,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四、结语总之,男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广大女性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就算汉字中女部含贬义的字数最少(如前表),在汉语的女部字中,无论本身是含贬义的,还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女部字都能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对妇女的歧视.但是要知道,尊崇也好,欺凌也罢,母爱的伟大、女性的细腻和柔美是永不可拒的. 通过这些女部字,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包蕴的华夏女性文化观念,也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汉字的魅力.参考文献[1] 赵爱武.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 王德周.近十年对《说文》体现的文化现象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

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汉语文字中的性别歧视---女性1.贬女现象许多称呼妇女的词都有贬义现象。
首先,汉字的写法就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的现象。
“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女”像一个妇女双臂反绑跪倒的形状。
从字形,可以想见古代妇女的奴隶地位。
许多带“女”字旁的字,也可分析出许多严重歧视、侮辱妇女的地方。
如“妒”、“嫉”、“嫌”、“嫩”、“奸”、“婪”、“妨”、“妾”、“妖”等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因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则有很多卑称。
如:贱内、拙荆、糟糠等。
在农村,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家里的、屋里的、我那口子等。
2.两性词序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对男女两性的词序大都遵循着男先女后的原则。
成语的结构也是男前女后。
如: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耕女织、善男信女、男婚女嫁、男女有别等。
3.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
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
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
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
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
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22 语 的 不 对 称 性 .词
代 , 即使 是 男 少 女 多, 也是 如
此 。例 如 :
面朝 左 跪 着 的一 个 人 ,上 身 直 立 ,丽 臂 交 叉 放 于 胸 前 。小 篆
() 洪 常 青 和 娘 子 军 的女 战 3
和 无 标 志 (n re) 论 。 语 言 u makd ̄
汉语第 三人称代词 中 ,书面
上 能 够 区 分 性 别 的 是 “ ” 和 他
中的标志现象极 为普遍 ,任何 一 种语 言都有着不 同程度 ,不 同层 次 的标 志现象存在 。标 志现象既 是语言本 身所 固有 的特征 收录 了这个字 。其做法是将 “ ”的 他 人 字 偏旁 的 “ ” 改 为 “ ” 人 女 ,
构成他, ( , )的男女对称 。 她 人女 “ ” 字 在 造 字 之 初 就 表 现 了 对 女 女 性 的 歧 视 。 甲 骨 文 “ ” 字 像 女
“ ” 她 ,但 特指男性 的 ‘ ” 同时 他
具有兼指两性 的双重功能 。一般 情况下 ,在不 能确认性别时 ,人 们 习惯 用 “ ” 他 ,而 不用 表示 女
性的 “ ” 她 。如 : () 待 到伟 大 的人 物 成 为 1 化 石 ,人 们 都 称 他 伟 人 时 ,他 已 经 变 了傀 儡 。 ( 盖 集 续 ・ 花 华 无 的 蔷薇 ) () 牺 牲 为群 众 祈 福 ,祀 了 2
点不同 ,每一种语 言都深深地 打 上 了性 别 的烙 印。 ”人 是语 言 的 创造 者和使用者 ,在语 言的创造 和运用 过程 中充分体现 了人的 主 体 意识 。人 有 男性 、女 性之 分 , 语言也就不 可避免地带有性 别特 征 。语言之 中及 其背后蕴藏着 丰
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及婚 姻 家庭 方 面的 不 平 等 必 然反 映 到 语 言 中。 汉语 的 造 字 、 构词 、 文化 等 方 面 都存 在 性 别歧 视 现 象。
关键词 : 性 别 歧视 汉语 文化 贬化
语 言 忠实 反 映 了一 个 民族 的全 部 历 史 、文 化 . 忠 语 也 沿 用 这 种 语 序 . 如“ 男 不 男 女 不 女 ‘ 男盗女娼 ” 实 反 映 了 它 的各 种 游 戏 和娱 乐 . 信 仰 和偏 见 性 别 歧 就 连 与 动 物 有 关 的 词 语 也 沿 用 这 种语 序 .如 雄 雌 、 公 视 可 以 表 现 为男 性 对 女 性 的 歧视 . 也 可 以 表 现 为女 性 母 、 鸳鸯 、 龙 凤 呈祥 、 攀 龙 附凤 。这 种 先 后 顺 序 实 际 上 对 男 性 的歧 视 男 性 对 女性 的歧 视 . 较 明显 地 反 映在 就 是 一 种 尊卑 观 念 的体 现 汉语 中 , 主 要体 现在 几 个 方 面 语 言 以 男性 为规 范 由 于受 男 性 为 物 种 之 范这 种 观 点 的 影 响 汉语 把
地的样子。
许多带“ 女” 旁 的字带有贬义 , 根据《 新华词典》 , 汉字 中 “ 女” 旁 字共 2 4 7个 . 而 其 中涉 及 褒 贬 评 价 的 有 l O O个 . 其 中褒 义 的有 4 7个 . 贬 义 的有 3 5个 . 褒 贬
冠有 “ 子” , 如“ 小、 r 头片子 ” 、 “ 小女子” 、 “ 小媳妇” 等。
些 字 大 多是 从 男 性 的 观 赏 角 度 来 描 述 .男 人 才 是 主 体 而 带 “ 男” 旁 字 却 非 常 稀少 . 且 不 带 对男 性 的贬 义 . 比如 : 嬲。 汉 语 第 三人 称 代 词 中 . 能 够 区 分 出性 别 的 是 “ 他” “ 宋 庆 龄 先生 ” 、 “ 冰 心先 生 ” 在 汉 语 的成 语 、 谚 语 也存 在 性 别 歧 视 比 如 “ 嫁 出 的女 .泼 出 去 的水 ” 、 “ 女 子无才便是德 ” 、 “ 女 人 头 发 长, 见识短 ” 、 “ 女 为 悦 己者 容 ” 、 “ 养男不养女 , 养 女 要 受苦 ” 、 “ 红颜 祸 水 ” 。这 些 成 语 、 谚 语 的用 法 折 射 出 社 会对 女 性 的 压 迫 和歧 视 。 而 有 关 于男 性 的成 语 、 谚语 . 比如“ 大丈夫一 言既出 . 驷 马难 追 ” 、 “ 一夫 当关 . 万 人 莫开” 、 “ 浪 子 回头 , 金不换 ” 、 “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 不 表现 出社 会 对 男 性 的尊 重 和 宽 容 而 其他 的一 些 褒 义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浅谈汉语中的女部字与中国文化的性别歧视

文化 印记 本 文将 分 别从 汉语 中的 贬 义 、 褒 义 和 中性 的 女 部 字 出发 . 探 讨 这些 字 与 中 国文化 性 别歧 视 的 关 系 关 键 词:女部 字 贬 义 褒 义 中性 性 别 歧视 中
国 文化
、
贬 义 Βιβλιοθήκη 英 国语 言 学家 帕 默 尔 曾说 : “ 语 言 忠实 反 映 了一 个 根 据 汉 语 的 组 字规 则 . 有 女 字旁 的字 均 与 女 子 有 民族 的全 部 历史 、 文化 , 忠 实反 映 了它 的 各种 游 戏 和 娱 关 但 在 较 常 用 的 七 十个 左 右 带 有 女 字 旁 的 字 中 . 表 乐、 各 种信 仰 和偏 见 。” 因 此语 言 就 不可 避免 地 带 有 性 示 男 女 均 可 有 的不 健 康 情 感 或 令 人 讨 厌 的行 为 的字 别 歧 视色 彩 。 所 谓 性别 歧 视 . 是 指一 种性 别 成 员对 另 一 有 十几 个 , 如嫉 、 妄、 妖、 奴、 妨 等 。甚 至 出卖 色 相 的男 种 性 别成 员 的不 平 等对 待 尤 其 是男 性 对女 性 的 不 平 性 . 也被称为“ 男妓” , 非要硬拽一“ 女” 陪 衬 不 可 最 不 等 对 待 两 性 之 间的 不平 等 . 造成 社 会 的性 别 歧视 。 在 合情 理 的是 . 所有 与婚 外 不 正 当 男 女关 系相 关 的字 基 语言上 . “ 性别 歧 视 ” 通 常是 指语 言对 女性 的歧 视 . 很 多 本都 是 女 字 旁 ( 如嫖 、 奸) 。这 些 “ 坏字眼” 的女 部 字 的 含 贬 义 的女 部 字就 是这 种 性别 歧 视 的体 现 出现 . 从某 一层面来说 , 是 以 当 时社 会 的 主宰 者— — 在学术界 中 . 对女部字 的研究从未停 止过 。 公 认 男性 眼光 来 判 定 的 . 以男 性 的 审 美需 求 为标 准 来 判 定 的看 法 一 般 是 提 到女 部 字 就 会 想 到性 别 歧 视 但 是 时 女 子是 否 具 有 美 德 。 因 此 . 女 性 也 就被 强 加 上 了一 些 代在进 步 . 新 时期 的 女性 越 来 越 要 求 平 等 , 她 们 的 地 莫 须 有 的 罪 名 , 一些表示贬义 的、 邪 恶 的 字 眼 在 造 字 位 也 随 之 越 来 越 高 因此 . 几 乎 一 切 与 女 性 有 关 的 话 之初 就 带 上 了偏 见 和歧 视 题 成 为 社 会 研 究 和 关注 的焦 点 女 部字 到底 是 否 真 的 下 面 以几 个 具 体 的 含贬 义 的女 部 字 为 例 来 分 析 : 象 征 着 性 别 歧 视 ?又是 如 何 体 现 的 ? 对 女部 字 构 建 一 首先 看 “ 奴” 。 从词源上看, “ 女” 和“ 奴” 上古音近 , 个 完 整 的系 统 的 意 义认 知 十 分 必 要 在 前 人 研 究 的基 是 同 源词 。在 氏族 社 会 末期 。 部 落 战 争催 生 出 了奴 隶 础上. 本 文 将 从 汉语 中 的 “ 女” 部 字 的贬 义 、 褒 义 和 中 阶 层 . 加 速 了 掠 夺 和 私 有 财 产 的增 长 . 氏 族 内 部 产 生 形成 了剥 削 阶 级 和 被 剥 削 的贫 困 者 被 性 义 三 类来 探 讨 女 部 字 所 反 映 的古 代 社 会 生 活 和 文 了 阶 级分 化 . 剥 削 阶 级 常 因为 负 债 .必 须 将 自 己 的女 儿 作 为 抵 押 化状况 , 进 而探 求 它 与 中 国文 化 中性 别 歧 视 的 关 系 。 首先看 “ 女” 在 甲骨文的 “ 女” 下 半 部 像 双腿 跪 品 . 卖 给 剥 削 阶级 . 于 是 产生 了奴 隶 的另 一 种 形 式 。 这 下. 上 半部 “ 象 其掩 敛 自守 之 状 ” . 或像 “ 两 手 有 所 操 作 些 被 卖 的 妇 女 与 通 过 战 争 掠 夺 来 的 妇 女 是 当时 女 奴 之形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自远古 开 始 , 妇 女 所 从 事 的 劳 动 已局 限 于 家 务 或 室 内劳 动 并 常 跪 着侍 奉 男 性 因 此, “ 女” 这个 字 事 实 上 已包 含歧 视 之 意 。 作为《 说文 解 字 》 ( 以下 简称 《 说文》 ) 中最 庞 大 的 部 类之一 . 女 部共 收 字 2 3 8个 其 中对 女 性 描 述 性 用 字 的有 1 5 6个 左 右 : 描写女性 容貌 、 体态 、 美 德 的 字 共 7 9个 , 约 占女 部 字 的 1 / 3 ; 而表 贬义 的大约 6 0个 , 约 占1 / 4 。 据相关学者统计 , 《 辞海 》 中 的女 部 字 共 2 5 7个 f 含 通假 、 异体 、 繁简 、 古 今 字) , 涉及 褒贬 义评 价 的 1 0 0 个, 其 中含 贬 义 的 3 5个 , 褒义 的 4 7个 . 褒 贬 参 半 的
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王志强 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一个普通称谓语一旦用到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男”、“女”两个词本身是既相对立,又相平等的一对矛盾体,在性别的区分上也是平等的。
但汉语称谓语在使用过程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性别歧视现象。
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一简要概括:一、缺位现象有这样一组对比:男老师在讲台上可以大大咧咧的称其妻子为“你们师娘”,而女老师则只能不太大方地对学生称其丈夫为“我先生”,这里就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称谓中的缺位现象。
男老师当然也可以说“我妻子”,而女老师则不可能用“你们师爹”或“你们师爸”之类的称谓,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老师是女的,那学生就没有相应的称谓称呼老师的丈夫。
在川沙话中,中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都喊小男孩为“阿妹”,这比“阿弟”更显得疼爱,但对女孩却不用这种性别错位的方式来喊“阿弟”,表示疼爱,这和上例同样显示语言并不对称,有许多空格,缺环。
中国社会是一个注重伦理的社会,汉民族的伦理文化除了长幼尊卑观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有关男女伦理关系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许多文字材料暗示,是男人创造了世界和语言,男孩是传宗接代的命根子,而女孩子则是人家的人,是赔钱货,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称谓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缺位现象的产生便是一个例证。
“烈士”也“烈女”本来是相对的,一指男,一指女。
但在具体应用中,同一赞美之辞,对女子的赞美一般是他的性道德和殉夫精神。
特别应注意的是“烈士”可以指男的,有时也可以指女的,而“烈女”则绝对不能指男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女子有“贞节”,“贞操”问题,而男子则根本没有相应概念,女子可能“失节”或“失身”,而男子却不以“失去童贞”为耻,所谓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
在知识界中,对于德高望重的女教授学者为什么要用“先生”称呼而不用“女士”之类呢?而且女学者、女教授们也是乐意被称为“先生”不喜欢人们称呼她为“女士”,她们为什么不乐意在学术同行的面前特别标明自己的性别特征呢?但同样资格的男学者则毫不感觉“先生”有何不妥,也根本不会想,用“女士”称呼他的效果是如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
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
1.姓名
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
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
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
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由此可见,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几乎无处不在。
二、性别歧视的文化解析
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
其肇始于何时,恐怕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消亡、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可以说,从汉字造字开始,语言文字就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特征。
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的真实再现,其产生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
性别歧视有其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的不同
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由于其生理上的优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
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越来越低,最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母系氏族社会。
社会分工的格局从此固定下来。
(二)历史积淀的结果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格局下,男性中心社会逐渐形成并且持续几千年。
中国的封建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男性
的奋斗和发展史。
男性本身就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男性主宰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也支配着语言。
而女性几乎完全局限于家庭,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事迹的女性微乎其微。
(三)文化传统的蔓延
在先秦文化中,就已经表现出了男性中心主义。
《诗经》中有: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这首诗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几个世纪。
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尤其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更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出现了统治女性的总纲领——“三从四德”。
在对女性的审美取向上追求“细腰”、“小脚”。
夫妻关系极为不平等,丈夫可以随意“休妻”,有所谓的“七去(出)”。
中国礼教传承的糟粕之一就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主宰蔓延千年,并已构成文化传统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
(四)心理定势的自觉
由于妇女的从属地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处在社会阶层中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逐渐形成了自觉的认同感。
不管是男性看待女性,还是女性看待自身,都依从现存的
社会角色定位。
人们对身份的确认和归属已经形成了心理上的定势。
三、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歧视现象有了较大的改观。
反映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出现了良性变迁。
以下仍然以汉字、称谓词和俗语的变化来说明。
当然,由于汉字使用的稳定性,其变化相对较小。
在现当代,人们往往会忽略造字之初带有性别歧视之意的汉字的负面含义,极少产生性别联想。
又如,新造汉字“她”用来指称第三人称中的女性,与“他”在字形和字义上相对应。
从称谓词来看,现在不论男女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取名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拥有命名权。
男女都可以用代表平等的称谓词“我”指自己,“你”指对方。
夫妻可以直呼配偶的姓名而不会遭人非议。
夫妻间的互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特点是平等化。
近当代出现的俗语中,也有较多的句子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改变。
例如:“生儿是名,生女是福”、“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等等。
尤其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出现了“气(妻)管炎(严)”、“床头柜(跪)”、“模范丈夫”。
更有人将旧“三从四德”改写为新“三从四德”,在人们中广为流传。
“社会变化会导致语言发生变化;但愿这一变化也会影响男性对女性的态度”。
近年来,我们已经从语言片段中看到了这种良性的变迁。
四、语言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语言的本质反映在其社会性上。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呈现出萎缩的趋势,是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有密切关系的。
以下本文试从观念、经济和行为方面探究这种变迁的动因。
(一)观念动因——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性别观念是“男尊女卑”。
这种观念从王公贵族到平民莫不如此。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女性获得了恋爱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性在能力和社会贡献方面也被认为可以与男性平分秋色。
观念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观念变化会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得现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在性别上趋于平衡。
(二)经济动因——从经济依附到经济独立
由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和社会认同,妇女从社会、家庭的从属地位变成社会、家庭主体的一极。
大多数妇女有了经济独立能力,并从对男性的经济依附逐渐变为掌握家庭的经济支
配权,被戏称为“财政部长”。
甚至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和“AA制”等新的经济行为。
经济是男女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制约杠杆。
谁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谁具有承担家庭生活开支的经济能力,谁就能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
女性经济的独立以及其在家庭经济活动中一定的支付能力必然带来其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三)行为动因——从留守家庭到走向社会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纯粹的家庭留守人员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
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学校教育、谋求社会职业,从单纯的“家庭角色”这一单一角色演变为“社会——家庭双重角色”。
女性的视野随着其生活、教育环境的开拓而逐渐变得宽广。
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学校、单位和社会上的行为事实,逐渐为自己获得了趋于平等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