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第11章-曹均伟

合集下载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它涉及到经济学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验证等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加系统和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为经济现象的解释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观察、实证和理论分析来研究经济问题。

首先,观察是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步,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的过程,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其次,实证是经济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经济学家通过利用观察所得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证研究能够帮助经济学家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和联系,提供事实依据和证据。

此外,理论分析也是经济学方法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理论分析是指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假设,构建经济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经济问题。

经济学理论提供了解释经济现象和推导经济结论的框架和工具,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学方法论还强调经验验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才能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经济学家需要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通过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对比和验证,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此外,经济学方法论还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公共性。

经济学家应该通过准确的数据记录和清晰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结果可以被其他经济学家进行验证和重复。

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确保经济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经济学方法论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

它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实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经验验证的重要性,可重复性和公共性等特点。

经济学方法论的正确运用能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指导,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3. 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定义经济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演变经济学的分支和流派4. 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供需分析价格决定国民收入的测量与分析5.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识别假设和逻辑推理分析政策和经济现象提出独立见解和解决方案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阐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研究型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四、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方法论》2. 参考书籍:相关经济学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3. 网络资源:经济学相关网站、博客和新闻报道4. 软件工具: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器等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参与度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的独立研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六、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计划:课时1-4: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课时5-8: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课时9-12: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课时13-16: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时17-20: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课时21-24:案例分析与讨论课时25-28:小组项目研究七、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疑问和提供辅导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经济学的应用八、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经济研究机构,了解经济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 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前沿动态和实际经验3. 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竞赛或研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 组织学生进行经济学相关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需求2.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需求5. 不断自我提升,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 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成果,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 鼓励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在经济学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3. 展望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4.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 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重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了解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经济学定义、基本问题、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经济学研究方法,涵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经济学发展历程,涉及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演变、经济学的分支和流派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供需分析、价格决定、国民收入的测量与分析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包括识别假设和逻辑推理、分析政策和经济现象、提出独立见解和解决方案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阐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四、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方法论》参考书籍:相关经济学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经济学相关网站、博客和新闻报道软件工具: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器等五、教学评估: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评估学生的独立研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六、教学安排: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七、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疑问和提供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经济学的应用八、教学扩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经济研究机构,了解经济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前沿动态和实际经验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竞赛或研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经济学相关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九、教学反馈与改进: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需求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需求不断自我提升,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十、课程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成果,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在经济学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展望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方经济学第11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11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课后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投资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投资,即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一般所说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净投资是指使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即意味着原有资本存量的改变。

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即折旧,它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

净投资是指使资本总量发生变化的投资,即意味着原有资本存量的改变。

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得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算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

3.自发投资指的是利率为零时将会有的投资量,自发投资与利率无关。

自发投资受到货币供给量、市场容量、社会资源状况和产出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

引致投资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4. IS曲线(IS Curve)表示的是投资等于储蓄(I = S)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或者说,IS曲线上任何一点所代表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会使产品市场均衡。

5.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时点上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对货币的需求,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牺牲利息等收入而持有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需求是指由人们的交易动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量,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量。

投机需求人们为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有利时机而持有货币,一般投机需求与利率反相关。

6. 凯恩斯指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了,也就是说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下跌,因而会将持有的所有证券换成货币,更不会去购买证券。

这种利率极低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的情况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称“凯恩斯陷阱”。

7. LM曲线表示的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

组织管理的原则——简述泰勒主义在21世纪的应用与局限

组织管理的原则——简述泰勒主义在21世纪的应用与局限

现象个别抽象进行静态分析的适用性有限;(2)经济主体在信息掌握程度、知识构成等方面是不同的,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是选取代表性主体,解释力有限;(3)经济行为很大程度受非理性因素支配。

其优点在于:(1)抽象逻辑演绎可以极大简化复杂经济现象,研究工具严谨有效率;(2)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受人本主义影响,但基础是理性主义,但却经历了多各发展阶段,每一次都取得新的突破和做出贡献;(3)对博弈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反映了西方主流经济学自省到其理性假设前提的缺陷性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复杂性,弥补其传统方法论的不足。

所以,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新的方法论建立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好的方法论是适应主客观因素,认识到“回归古典作家所秉承的人文精神,重新关注人,从而将理性主义与人文关怀加以融合,是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方经济学界中对理性主义的批驳,不是要用人本主义方法论替代科学主义方法论,而是经济学方法论多元化,在争议中互相发现问题,互相弥补,激励该领域创新,共同促进经济学理论建构,把握好这一方向,才能得到发现与解决经济学问题的新角度。

参考文献:[1](英)马克布劳格,1990:《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法)西斯蒙第,1997:《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3](波兰)奥斯卡兰格,1987:《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戴维米勒,:《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5]宋承先,2005:《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901页.[6]王曙光,2002:《理性与信仰一一经济学反思札记》[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7]高鸿业,1996:《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8]黄少安,1994:“经济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J],《南京社会科学》,总第61期.[9]李增刚,2004:“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3期.[10]李增刚,2004:“溯因、归纳与演绎”[J],《山东经济》,第1期.[11]傅耀,2007:“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硬核及其当代意蕴——从理性主义的纬度透视”[J ],《经济评论》,第4期.[12]曹均伟,李凌,2007:“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大哲学论战”[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13]曹均伟,2010:“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14]汪浩瀚,2002:“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J ],《经济科学》,第2期.[15]梁利民,2007:“证实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D].[16]李雨燕,2005:“论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波普尔证伪主义”[D].作者简介:肖瑶(1987—),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金融学专业,河北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孙彤(1986—),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1经济学方法论课件

1经济学方法论课件
5、经济理论的重建—新的经济分析时代 (1) 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主要研究一些具体 的问题。 (2)经济学的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数理经济 学和计量分析的引入。
二、现代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
1.现代经济学的假设 一个行为假设指的是利己性假设,它是经
济学中一个最核心的假设,是整个经济学的根 基。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需对人的行为作出某 种假设,将人的行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性,实现激励相容,当每个人发家致富了,国家也就
强大了,经济水平就提高了。
声誉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做生意要都靠诚信,并不是说这样企业主本身很愿意 讲诚信,而是不得不讲诚信。因为诚信能节省经济成 本,降低交易成本。
(3)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一种既不需强 制,也不需激励的无欲无纲的制度安排,这是 最节省制度交易成本的方式。社会规范就是情 感激励,是一种文化、社会的东西,比如有时 通过关系、友情、感情会解决很大的问题。在 这种情况下,既不需要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也 不需要利诱性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最小,保 持时间更长,是无需前两种制度安排的完美情 况。
由于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当信息又不对称时,
就必须制定诱导性的激励机制,使得他们主观上为自
身、客观上为他人为社会努力工作。这包括市场机制、
奖惩制度激励,收入和工作努力程度或结果挂钩等等。
比如,市场制度就是这样,由于信息不对称且了
解信息的成本又比较大,那么具体的运行规则应该是
通过用市场等诱导性的激励机制来调动经济人的积极
7、王晓林:《重读波普尔-证伪之维》,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 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林毅夫,2001:《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 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第4期。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第十一章重点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第十一章重点

第11章公共物品和财政职能
一、知识点:公共物品的定义及融资与生产
1、公共物品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2、公共物品的特性
(1)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非竞争性(主要特征)是增加一个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强调的是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记忆:竞争收益)
(3)非排他性(派生特征)是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记忆:排他困难)
(4)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机制往往介于独裁和一致同意之间,称为多数决策规则。

常见的多数决策规则有: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计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

(有印象选择题会选即可)
3、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1)公共物品融资(公共物品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融资(强制融资)、私人融资(自愿融资)、联合融资。

(2)政府融资:由于公共物品存在非排他性,免费搭车的问题是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因此政府以强制税收的形式融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3)私人融资:非排他性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缺点是供给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4)联合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5)公共物品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两种典型的生产方式,公共物品供给方式还包括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

二、知识点: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1、市场系统的组成
三、知识点:财政三大职能。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

《经济学方法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强调经济学方法论在决策和分析中的作用1.2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支解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讨论不同经济学派别的观点和理论1.3 经济学的应用和局限性探讨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企业决策和个人投资中的应用讨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原理2.1 理性人假设解释理性人假设的含义和前提条件探讨理性人假设在经济学模型中的应用和局限性2.2 供需原理解释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供需关系在不同市场结构中的表现和应用2.3 市场均衡和失衡分析市场均衡的条件和结果讨论市场失衡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策干预的可能性第三章: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3.1 实证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解释实证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探讨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3.2 规范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解释规范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探讨规范经济学在政策制定和伦理评价中的应用3.3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相互关系讨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强调两者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互补性第四章:经济学方法和模型构建4.1 经济学研究方法解释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探讨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4.2 模型构建和假设解释经济学模型的概念和作用探讨模型构建中的假设和简化的重要性4.3 模型分析和应用分析经济学模型的假设和逻辑结构讨论经济学模型在实际问题和政策分析中的应用第五章:经济学的伦理和社会责任5.1 经济学家的伦理和职业道德讨论经济学家的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强调经济学家长期合作和诚信的重要性5.2 经济学与公共利益探讨经济学研究和社会政策制定中对公共利益的考虑分析经济学家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和责任5.3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探讨经济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第六章: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设计6.1 数据收集和处理介绍实证经济学研究中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探讨不同类型的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强调数据清洗和处理的必要性6.2 计量经济学模型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概念和类型探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6.3 实证分析示例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步骤和结果讨论实证分析在经济学政策研究中的应用第七章: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和评估7.1 政策分析和制定的过程解释经济学在政策分析和制定中的作用探讨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7.2 经济学政策评估的方法介绍成本效益分析、福利分析和政策实验等方法讨论政策评估中的挑战和限制7.3 政策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政策案例分析经济学方法在政策中的应用和效果强调政策分析和评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第八章:经济学的国际化和全球问题8.1 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解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组织的概念探讨全球化对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8.2 全球经济问题的分析分析全球贫困、不平等、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讨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必要性8.3 经济学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强调经济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探讨国际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趋势和挑战第九章: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9.1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回顾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创新强调经济学家的贡献和影响9.2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经济学介绍行为经济学和心理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这些新兴领域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补充9.3 经济学的新兴领域和未来趋势讨论数字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等新兴领域探索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第十章:经济学写作和交流10.1 经济学写作技巧强调清晰、准确和逻辑性在经济学写作中的重要性介绍经济学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10.2 经济学学术交流探讨经济学研讨会、会议和期刊发表等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强调学术合作和知识分享的价值10.3 经济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分析经济学教育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讨论经济学家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一章引言中的课程概述和经济学分支补充说明:深入解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例如理性人假设,以及其对经济学理论构建的重要性。

试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1

试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1

论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曹均伟(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34)摘要:本文从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论述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之演变,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哲学基础;科学哲学收稿日期:2010-9-21作者简介:曹均伟(i953—),男,浙江上虞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方法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具备经济学的特性,又具备哲学的特性。

它深受近代哲学、科学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深深打上科学哲学的烙印,被称之为科学哲学。

所以,经济学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一、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渊源俗话说,只要谈哲学,“言必称希腊”。

这也成为经济学方法论哲学基础研究的信条。

在古希腊,方法论业已产生并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中在思想方法上对于后世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

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专门撰写了探讨方法论问题的专著《工具论》,开了方法论研究的先河。

他强调概念的辨析和把握,并将不同的概念综合为一套进一步分析的可靠的理论工具,创建了逻辑演绎推理体系。

与柏拉图着力于构建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注重对现实的分析,主张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第一原理,即大前提,因此,他同时也是一个提倡并娴熟运用归纳方法的大师。

熊彼特称赞亚氏的这套方法论,是“对后代的一个不可估量的贡献”。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源头。

在古希腊,经济学尚未形成,经济学方法论更未见端倪,但从其哲学渊源来说,古希腊哲学思想从本体论层面对以后的经济学及其方法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原子论:个体主义的源头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本质主义的最重要成就,先后经过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几代人的思索而逐步系统化。

作为本体论的原子论从客观世界中高度抽象地提炼出“原子”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三个基本任务是给出制度安排, 通俗地说,亦就是游戏规则。现代经济学根据不同的经济 环境和行为假设,研究并给出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二人世 界的各种经济制度安排。依赖于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经 济制度安排可以是外生给定,也可以是内生决定的 。 • 标准的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制度安排,通常假定是外 生给定的。外生给定的好处是将问题单一化,以便将注意 力集中于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人们是如何作出取舍的。 • 对制度安排的外生性假设在许多情况下不尽合理。这样, 经济学家需要给出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安排。当研究 一个具体经济组织或单位的经济行为和选择问题时,经济 制度安排更应是内生决定的。将经济机制内生化的好处是, 由于经济环境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给定的,人们需要给出 相应的经济机制。
第二节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 方法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 出度量标尺,采用分析工具。 • 同时,要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以及 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一、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 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 系”,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 的优劣度量标尺。 • 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 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 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⑴简 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⑵建立评估理论 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⑶理论创新。
㈡参照系或基准点
• 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 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 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 这样一种参照系。K· 阿罗认为,一般均衡理论中至少有五个与现实不 符的假定,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 中假定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 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 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 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就可以知道一个经济 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的经济制 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 • 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之外,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 定理,宏观经济学中探讨财政和税收效应的李嘉图—巴罗等价,以及 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 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六、实例
• 关于纳什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分析框架包含五个组成 部份。 • 经济环境:由所有游戏参与者及其经济特征所组成,这里 每个游戏者的行动集、信息结构、收益函数等构成了他的 经济特征。行为假设:每个游戏参与者知道其他人的经济 特征,并将其他人的策略设为给定,决定自己的策略使之 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游戏规则:由支付函数或支付矩阵决 定,游戏的顺序是同时行动。均衡结果:所有游戏参与者 的最佳策略组成了均衡策略。评估比较:对纳什均衡解进 行评价,看是否达到某种社会最优或按某种标准剔除多余 的纳什均衡。 • 纳什在非常一般化的条件下,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 了纳什均衡的存在,为研究经济人的决策互动及其选择建 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
㈢度量标尺
• 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 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 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 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 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 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 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 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 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 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
㈠研究平台
•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 成,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类似 于物理学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核心。 •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 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 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个人选择 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平台或奠基石。 •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之上,属于 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 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而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则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 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 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 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 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惟一性。
五、评估比较的展开
•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五个基本任务是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 舍后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作出评估比较。当经济人作出 选择后,人们希望对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评价,与某种给定的标准 (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 较,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制度安排给出评价和作出优劣的价值判断—— 判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某些“最优” 结果;还要检验 理论结果是否与经验现实一致,能否给出正确预测,或具有现实指导 意义;最后,对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和规则作出优劣的结论,从而判断 是否能给出改进办法。 • 现代经济学通常所采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志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 否导致了效率。所谓“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 • 尽管现代经济学对平等结果注意较少,但并不意味着现代经济学的基 本分析框架不能用来研究如何导致平等资源配置。 • 评估一个经济制度安排好坏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激励相 容 。激励相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概念,在最近30年已成为现代 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是任何经济体制都需要具有的性质。此外, 还要看运行经济机制的代价,看是否是信息有效,有较小的制度成本 和经济交易成本等。
四、均衡结果的选择
•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四个基本任务是作出权衡取舍 的选择,找出最佳结果。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着多 种可行方案,这样人们需要作出选择。 • 在众多的可行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的结果,称之为 均衡结果。对利己的人来说,他将选择一个自认为是最有 利的结果;而对利他的人来说,他可能选定一个有利于他 人的结果。均衡结果往往随着经济环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而改变。 • 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可能是关于均衡的最严格也是最重要 的一种定义,它是指当给定其他参与人的行动,参与人没 有任何积极性选择除此以外的其他行动。
第一节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 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 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要解释的问题。 • 任何一个规范的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 部分或步骤组成:⑴界定经济环境;⑵设定行为假设,⑶ 给出制度安排;⑷ 选择均衡结果;⑸进行评估比较。 • 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 基本上都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分。而写经济学 方面的论文,就是对这些部分进行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填 空式写作。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等于掌握了现代经济 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就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 • 了。
二、分析工具
• 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以便充分开展定量分析,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 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 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 济行为和现象,界定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
• ㈠分析工具的典型例子
• 供需曲线图象模型,是一个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 横轴和纵轴的简单易操作且多样化的分析工具。 经济学家最初用它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 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分析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 效果,如市场扭曲问题、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 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
㈡分析工具的发展轨迹
• 第一阶段是1838年到1947年,这是经济学向数学借用“分析工具” 的历史时期,基本“分析工具”是微积分,尤其是导数、偏导数、全 微分和拉格朗日法。边际分析法的广泛普及确立了边际效用学派的正 统地位。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当时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新情况,边际 分析法的普适性受到质疑,此时,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开始作为新的 “分析工具”,以数学分析、凸分析和拓扑学、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 等替代了微积分,以此建立的经济理论放宽了对函数“光滑性”的限 定条件,因而具有更广泛和一般的用途。 • 1961年之后,公理化经济学的创立,使得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间的对 话变得更加频繁,出现了象冯· 诺伊曼和约翰· 纳什那样的一流数学家 潜心研究经济学问题的例子。同时,经济学也开始影响数学,典型的 例子就是角谷定理、集值映射的积分理论、近似不动点计算的算法以 及方程组的近似解的算法。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经济学 也在不断地为自己铸造新的“分析工具”,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汇集一 堂,这就是第三阶段的大汇合时期。这一时期一些主要的研究课题有: 不确定性与信息、对偶理论、总需求函数、社会选择理论、不完全资 产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非标准经济学以及非线性动态经济学 等,其中经济计量学和博弈论是两个最犀利的 “分析工具”。
第十一章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 唐· 埃思里奇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经济学中 研究的一般途径的研究;而经济学方法论则是对经济学推 理的一般途径的研究。当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基础(推 理)相联系时,它主要侧重于推理和证实过程;研究的方 法论则注重于信息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既提供应用知识, 也是对专业基础的新的理解。” • 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经济学的逻辑推理是追寻经济学知识过程的一部分;而经 济学知识和概念的构建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这两种方法 论是共生共荣的。 • 本章首先论述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接着,阐述 了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经济研究和论文撰 写的基本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