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之第一次国共合作基础谈论

合集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历史2班张安黎 20111603122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发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妥协的后的产物。

这一场伟大的合作最终得以实现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社会所处的背景和国共两党自身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新认识去探究。

必要性:封建的大清王朝和袁世凯北洋政权相继覆灭后,帝国主义列强再也无法在中国找到一个统一的利益代理人,于是各自支持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各个地方军阀,这就间接导致中国大地上再一次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以及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反帝反封的革命团体,必然会暂时放下阶级的对立,联合在一起,形成最广大的统一战线,打击共同的敌人。

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应运而生。

可能性:(1)中国共产党自从“二七惨案”后深刻的认识到,中国革命不是单靠工人阶级就可以完成的。

于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联合其他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的革命路线,而国民党恰好是当时中国各革命团体中“较为革命之团体”,这就为国共的合作成为可能。

(2)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成立后屡屡受挫,尤其是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国民党内部组织复杂,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同时,早在1921年孙中山便开始接触苏联共产国际代表越飞以及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并于1923年在上海发表国俄双方互相支持的《孙文越飞宣言》,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孙中山逐渐产生了亲共的思想。

这就从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3)1922年西湖会议、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圆满落幕以及其确立的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的具体方针,也是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综上所述,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整个时代的需要。

这次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不光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还充分体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各阶级一致对外的决心。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第一次国共合作基础谈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第一次国共合作基础谈论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 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 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孙中山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 的趋同性,促使了后来国共两党政治观分 岐的日益缩小,促进了后来国共合作政治 基础的形成。因此,文化观的趋同性是国 共合作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 的文化基础。
• 政治基础:1924年1月中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 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 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 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 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 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 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这个新三民主主义的政纲同中 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文化基础 :包括传统文化观的趋同性和西方 文化观的趋同性两方面。孙中山与中国早 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 泽东等,对中西文化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于现代生 活的部分,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之,而对其 , , 中的精华,则应有所吸收,有所改造;对于西 方文化,他们认为,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容纳其 长处而避其短处,以期达到改造和充实中国 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个新三民主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化工一班
•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是各方面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文化基础 2.政治基础

近现代史纲要——马林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近现代史纲要——马林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其间共产国际起的作用————马林与国共第一次合作据现有的各种资料看来,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国共合作实现后,两党协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极大的打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势力,从此北洋军阀基本上在中国历史上失去了影响力。

这次伟大的合作在留给后人一连串的赞叹和对伟人的敬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历史问题。

比如说,在中共二大召开时中共还只有不到两百名党员,为什么国民党会选择同这个力量“弱小”的党进行合作?中共一大上曾有决议说中共“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甚至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为什么这时会同国民党建立这种关系,甚至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孙中山当时对中共的态度是什么?还有在这整件事情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在这篇文章中将就这位共产国际的代表在整件事情上起到的作用做一下梳理。

马林,荷兰人,1883年生于鹿特丹,原名亨德里克斯·斯内夫利特,又用马丁马灵马伦斯列夫利特等12个化名,还用孙铎为笔名,在中国的《向导》《前锋》等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

青年时代,他在荷兰铁路部门工作,从事铁路工人运动,在荷兰铁路工会任职员。

1913年,马林曾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从事社会主义运动,发起成立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后改称印尼共产党)。

他创造性地领导弱小的该联盟在保留自己身份的前提下,加入庞大而松散的民族革命组织——伊斯兰教联盟,共同开展反帝斗争。

1920年,他参加荷兰民主工党。

7月,他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

1921年6月3日,受列宁的委派,马林到上海,同孙中山的代表张继交谈,同中国国民党总部建立了联系。

1921年12月23日,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马林,在座的还有胡汉民、许崇智。

马林在桂林几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迪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迪

众所周知,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该党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政权统一,并一直统治大陆至1949年。

诞生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程,两党有过摩擦、敌对,也曾有握手、合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两党的两次握手合作都结出了胜利的果实。

今天回顾8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仍然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迅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国民党方面,合作前,国民党的组织“止限于南方,尤限于广东”,只在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等少数地区存在;合作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国民党不仅健全了其中央机构,而且建立了省、市、区和分区的完备的组织体系。

到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时,国民党的党员人数从原来的10万人左右发展达30多万人,同年9月发展到54.46万人,有正式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

改组后的国民党,其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实际上已经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战斗力大大加强。

孙中山曾感叹说:改组后国民党一年多所做的工作,可以抵以前10倍时间所为。

共产党方面,中共“三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两年,还处在幼年时期,无论在党员数量上或是政治影响力上都很有限。

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人得以合法地在工农群众中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使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深入人心。

中共在帮助国民党改造和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

中共组织在“二大”时只有195人,“三大”时432人,规模小,活动面也不广。

国共合作建立后,许多人都走上了国民革命的第一线,成为中央或各地的领导人,这就为党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教训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教训

现代农业研究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教训(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37000)【摘要】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第一次合作。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人利用国民党的资源条件,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得到了有力的传播;同时,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也有效地配合国民革命的开展;通过第一次合作,还锻炼了共产党的骨干力量,扩大了党的队伍,使中国共产党从之前的秘密小党成为一个公开的有影响力的大党,因而,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助力国民革命胜利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成长壮大的平台。

但是,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

因此,1927年反革命力量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国共合作迅速瓦解,共产党人也付出了代价。

这给我党留下了历史教训: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党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和战略。

【关键词】国共合作;特点;教训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essons of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Yan Jin[Abstract]In 1924,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Kuomintang conducted the first cooperation.During the first time of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ommunists took advan⁃tage of the Kuomintang's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ly expanded their social influence,so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haracter and purpose were strongly spread;at the same time,the cooper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movement,and expanded the mass ba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t also effectively cooper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through the first cooperation,the key for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s also exercised,the Par⁃ty's team is expanded,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come an open and influential party from the previous secret party,and therefore,the first time of the State-to-State cooperation While help⁃ing to w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it has also become a platform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grow and grow openly.However,the Communist Party gave up its leadership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Therefore,when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forces launched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coup d'état in 1927,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collapsed rapidly,and the Communists also paid the price.This has left a historical lesson for our party:in the United front,we must adhere to the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party;to establish a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w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implement the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Unit⁃ed front.[Keywords]KMT-CPC cooperation;characteristics;lessons learned(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637000)严瑾为了尽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推翻阶级压迫的任务,不断扩大了无产阶级。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国民党三大政策
D.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
孙中山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克服了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和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它的政治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讲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讲解

中共“三大”
1、召开时间:1923年 2、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的内容: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同时规定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 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改组国民党, 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 政党。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一
三民主义
民 族 主 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州 的统治
可能性的分析。 2、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 解。
主 要 内 容一
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 合作的方针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3、中国“三大”
主 要 内 容二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国民党改组问题的确定 2、国民党“一大” 3、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 作的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
鱼鹰王子
学习内容
基础知识目标 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一二三 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 识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 标志。 比较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识记黄埔军校。
重点难点
重点一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24年初, 广州 2、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国 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重要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 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 式建立。
主 要 内 容三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时间:1924年5月 2、领导人:校长—蒋介石 党代表—廖仲恺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民 平均地权 生 主 义
新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请 思 考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新三 民主义,是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 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 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 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请你谈谈你对此材料的理解。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

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

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

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 的趋同性,促使了后来国共两党政治观分 岐的日益缩小,促进了后来国共合作政治 基础的形成。因此,文化观的趋同性是国 共合作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 的文化基础。
• 政治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 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 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 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化工一班
•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是各方面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文化基础 2.政治基础
• 文化基础 :包括传统文化观的趋同性和西方 文化观的趋同性两方面。孙中山与中国早 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 泽东等,对中西文化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于现代生 活的部分,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之,而对其 , , 中的精华,则应有所吸收,有所改造;对于西 方文化,他们认为,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容纳其 长处而避其短处,以期达到改造和充实中国 文化,使中国文化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 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 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 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这个新三民主主义的政纲同中 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 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 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