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备考知识储备: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word解析版)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在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
第一,大会正式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具体办法;选举了第一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队伍,加快了革命步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政治上、组织上、政策上奠定了基础。
观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点评】辽宁大学的杨雪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中表述了她的学术见解。
文章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文化基础——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思想基础——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四个方面阐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共两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政治基础。
第三,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
第四,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因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共两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次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高三历史课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旧三民主义 民族 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 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 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这主要是由国共两党的情况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当时 的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 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人 运动,组织发动广大群众,使国民党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使真正改组成为四个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国共两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都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以其 党员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目的是为了将国民党改组为工 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以 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 略,两党只是合作,而不是组织上合并。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 •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一、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1、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必要性
2、国民党: 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拥有很大的实力 可能性
A
B
C
新三民主义 A
中共的民主 革命纲领 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反帝 反封 建、 民主 共和 等
彻底 实现 人民 权利 等
实现 社会 主义 和共 产主 义
A+B
中共的最高 革命纲领
C 阶级立场不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有 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一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课件

C、阶级立场不同
D、世界观不同
20世纪20年代,革命运动的中心在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中国现存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 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中共提出这一 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 A、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国民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D、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 封建斗争
孙 中 山 的 伟 大 转 变
“国民党正 在堕落中死亡, 因此要救活它, 需要新血液!”
共产党
1922年 苏联派越飞来到中国,与 孙中山会晤后发表《孙越宣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国际
二、国共合作的方针
中共“三大” (1923年,广州)
二、国共合作的方针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帮助国民党改组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 埔 军 校 的 主 要 领 导
孙中山说:“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 革命永远要失败。”“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 创造革命军 挽救中国的危亡 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 亡。”那么“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呢?……只 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目标相同的军队,才叫革命 军。” 1、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 创建革命的军队,挽救中国的危亡 2、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有何不同? 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 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黄埔一期陈庚
共产党
条
件
国民党 共产国际
方 针 实 现 成 果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表现》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孙中山的亲自主持下,达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一合作的
实现,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时展现出了许多重要的表现。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两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共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共同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合作基础,即以建立“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共
同致力于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这种理念上的共识为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两党在军事行动上的协同作战。
在合作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军队实现了协同作战,共同抵抗着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
双方在军事行动上的协同作战,有效地提高了两党的抗战能力,也为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还表现在两党在社会动员能力上的合作。
在合作期间,共产党和国民党通过各自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共同组织了许多抗日义勇军和工农群众组织,有效地动员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国共合作的实践中来。
这种社会动员能力的表现,为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表现在政治理念的共识、军事行动的协同作战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的合作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两党在当时合作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这次合作的实现不仅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两党未来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15课--北伐战争

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共产党员以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作了准备。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一带。
奉系军阀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其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基础过关】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C)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八大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国共两党历史上已有两次合作,你认为第 三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吗?理由是什么?
(2)怎样才能实现?
新 三 民 主 义
民族 民权
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三 大 政 策
建立
各革命阶级联盟
民生
耕者有其田 制定劳工法
三.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 埔 军 校 的 建 立
时间: 领导: 特点: 意义:
升 官 发 财 行 往 他 处
贪 生 怕 死 勿 入 斯 门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 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共产党: 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
共产国际: 帮助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中心议题: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意义: 缺陷:
?
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三大政策: 合作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意义:
1.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在哪里? 如何实现? 2.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 领的原则区别。
2. 新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区别在于 A. 是否反对民族压迫 B. 是否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C. 是否节制资本 D. 是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 A. 党内合作 B. 党外合作 C. 两党合作 D. 取缔共产党
4.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C.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D.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大力支持
民 权 主 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高一历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PPT课件

第121页阅读思考参考答案要点提示:
1.反映了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2 .(1)没有提出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 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没有提出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 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社会 的最高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中共“二七” 罢工后的认识; ②国民党的优点; ③孙中山的转变 可能性 必要性 孙中山改 组国民党
帮 助
共产 国际
指 示
(1923)
中共 帝国主义、封建主 召开三大 义势力强大.要战 确定了合 胜强大敌人,必须 作的方针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党内合作)
国 政治 ①通过《中 国国民党全 共 合作 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 宣言》②同 第 “一大” 意共产党员 一 (1924) 以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 次 合 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作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的 建立黄 实 军事 合作 埔军校 现
提问:新三民主义与三大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民生 政策的关系? 主义
新 三 新 民 主 义
三
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权为平民所有 民权 联俄
大
联共
建立各阶级联盟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扶助 农工
政 策Hale Waihona Puke 民生关注工农生活状况
设问: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相同: 新三民主义
民族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 反帝、反封建、 主义 实现真正民族独立。 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 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主共和 民权 彻底人民权力,八小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主义 时工作制,真正民主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共和国社会主义和共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 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力 产主义。 切自由及权利。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人教版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国共合作的条件、方针2.中共"三大"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5.黄埔军校的建立二、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及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加速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步伐,促进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
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区别,提高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正确评价不同时期孙中山为拯救中国的探索和得出的经验教训,增减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教学难点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教学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构思本节课,应首先向学生描述这一章内容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明确国民革命这一历史概念。
其次,应围绕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及形式进行理性化、专题性学习,而不太多地去强调其过程。
二、导入语二七大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三、新课学习[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1.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可能性条件和必要性条件。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二七惨案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广泛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形势所决定的。
可能性条件是:当时中国现存的各阶级,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首先考虑的合作对象。
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最早倡导国共合作的是共产国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心任务是
A.与国民党合作
B.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c.传播马克思主义D.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
7.中共建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8.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领导农民运动
9.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
A.中国总工会
B.中共中央总书记处
c.中国劳动书记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0.把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的是
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
B.北京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人大罢工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革命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是
A.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B.中国革命必须
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坚持掌握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D.单靠工人斗争是无法战胜敌人
12.中共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马林同孙中山会晤D.中共“三大”
1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
A.两党合并
B.党内合作c.党外合作D.联合革命阶级合作
14.中共“三大”的局限性是
A.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没有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D.没有明确党的组织独立性
1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中共最高纲领D.中共最低纲领
16.改组后的国民党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B.国共两党联合的政党
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17.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
A.蒋介石
B.廖仲恺c.周恩来D.戴季陶
18.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建议②孙中山接受中共帮助
③中共“二七”惨案的教训④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A.③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马林的建议
B.中共的帮助c.两次护法的失败D.辛亥革命的失败
20.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国共合作
B.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国民党的改组
21.下列对新三民主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制定的背景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3.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A.先进的武器装备
B.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指导D.聘请外国人担任军事教员
2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重要的国内条件是
A.陈独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统治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5.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一切政党都不同,表现在二
①阶级基础②指导思想③反帝反封建④奋斗目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D.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