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合集下载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原标题: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延安大礼堂上悬挂的国共两党党旗。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交流平台的建立,“国共合作”的话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恰逢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笔者由此谈谈有关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一些情况。

■第一次国共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

192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

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

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马林建议让革命意志坚定的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工作。

孙中山接受了这一建议,不久派出蒋介石及共产党人张太雷等赴苏联考察学习。

起初,中共中央不以马林的建议为然,认为与国民党还是通过“党外合作”,关系比较好处理,后来经过争论,才同意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案。

因为中共那时隶属于共产国际,是它的一个支部。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

这就等于批准了“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一大”上,中国共产党中有十人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一大”后,国民党在全国开展组党和设立党部的工作,中共于此出力甚多,这样不到三年,国民党党员就发展到号称百万的规模。

国共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苏联帮助下成立黄埔军官学校,创建党军。

黄埔学生军取得了东征胜利,巩固了广东根据地。

期间,中共还发挥其善于做民众和宣传工作的优势,接连发动五卅运动、省港工人大罢工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形成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高潮,使北伐顺利出师,节节胜利。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1)西湖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

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

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联合执政,被称为“国共合作”。

1926年10月,中共和国民党政府会谈一致,建立有中央政府的政治合作,对外联盟,合作实施社会主义改革,保护民族资产和民族文化,改变民族分社制度提出有力要求。

这一政策确定了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两大党派联合政治行动。

作为经验教训,国共合作下的历史经验有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合作的双方必须明确和定义各自的政治角色,完善合作机制,使双方的政策和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发挥双方的潜力,以期维持合作的开放性和长期发展;第三,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鼓励和促进政党精神的共同发展;最后,双方要遵守共同利益,为共同发展带来新的和持久的成功。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对于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从这种情况出发,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一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容许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国民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择的。

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取何种方式,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是实行“党外合作”。

尔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实行“党内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这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合作形式。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

经过反复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提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同国民党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也谈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的形成过程

也谈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的形成过程

人 即 在杭 州 召 开会 议 . 中共 西 湖 特 别 会议 ” 加 者有 陈 独 即“ 参 秀 、 大钊 、 和森 、 国焘 、 君 宇 、 太 雷 和 马林 共 七 人 马 李 蔡 张 高 张 林代 表 共 产 国际 传 达共 产 国际 的 指 示 . 决 主 张 中共 党 员 以 个 坚 人身 份 加入 国 民党 . 立 国共 合 作 的 统 一 战线 会 议 开 始 时 遭 建
理 论滞 后 于 实 际 , 利 于海 滨 休 闲 体 育 旅 游 的 发 展 因此 . 不 如 何 解 决 上 述 问题 已是 一个 刻不 容 缓 的任 务
海 滨休 闲体 育旅 游 的 需求 .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 游 的 开发 有 很 重 对
要 的 参 考 价 值 .但我 国对 海 滨 休 闲 体 育旅 游 者 行 为 的 研 究 较 少 。 必要 进 行 深人 的研 究 有
到多 数 人 的反 对 . 过 两 天 的激 烈 讨 论 . 后 接 受 了共 产 国 际 经 最 的指 示 和 马 林 的 建 议 . 确 定 了 只 要 国 民 党 能 够 按 照 民主 主 义 “
备 。 当然 , 会 受 马 林 和 陈 独 秀 的 影 响 . 有 提 出 工 人 阶 级 应 大 没
第 三 .对 海 滨 休 闲 体 育 旅 游 产 品 的 开发 虽 然 有 些 研究 成
前 人对 休 闲 体育 旅 游 的相 关研 究 有 诸 多 论 述 . 进 一 步 开 为
发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游 奠 定 了基 础 , 也 存 在 一些 问题 : 但 第 一 , 海 滨休 闲体 育 旅 游 者 行 为研 究 较 少 了解游 客 的 对
4西 湖 会 议 以后 . . 中共 中 央先 后 派 李 大 钊 、 独 秀 和林 伯 陈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2)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

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当时国民党是声势虽大但如一盘散沙。

孙中山革命数十年,成果被别人轻而易举占有。

屡战屡败的苦果,使孙中山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失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

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

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

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

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

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

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

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

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

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

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党宣言》,重申三民主义,强调“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1月,孙中山同苏俄政府副外长越飞会晤,苏俄政府表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对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表示欢迎苏俄政府的帮助,公开确立了国民党的联俄政策,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2月,孙中山在组织讨贼军打败陈炯明后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职。

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军事、政治与党务。

10月,中国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讨论改组计划。

孙中山指派廖仲恺、胡汉民、谭平山等9人为执行委员,汪精卫、李大钊等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办理改组事宜。

先后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完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各项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165人,有国民党党员廖仲恺、邓泽如、谭廷闿、孙科等人,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文件,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

大会通过的《宣言》,分析了中国之现状,重新解释了国民党之主义——三民主义,规定了国民党之政纲。

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的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

凡为国民者,皆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得为资产阶级所专有;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有民权。

新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使土地权不为少数人所操纵,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样,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2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邵元冲、邓家彦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林伯渠、瞿秋白等7人。

国民党“一大”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在组织上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在领导机构上有共产党员参加领导,这样,改组后的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促进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参考文献:
沙建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郑德荣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学启赵泉钧主编:《中国革命史专题讲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