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

合集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摘要: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正文: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与国民党(简称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联盟。

这次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情绪日益高涨,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却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以解决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积极投身于工人、农民运动的领导,推动国家革命的发展。

然而,中共在当时力量尚弱,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盟友。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这次合作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开展军事斗争,推翻北洋政府;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政治;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劳动者权益等。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北洋政府被推翻,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觉醒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同时,中共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今后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国共两党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民族利益,应当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其次,坚持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立足于民众,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最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 1924年1月,广州。 ②主要内容:
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主张, 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 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被阐述为新三民主义, 不是两党合并,是党内合作。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③影响: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汪 精 卫
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教训:
①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党对革 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全国的统一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继续北伐。
实现统一: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 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 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宣告了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
国民党反动派在砍杀 共产党员(1927)
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在这次政变中,仅 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 袖,革命群众被杀 300多人, 被捕 1000 多人,失踪 5000 多 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李大钊就在这时英勇就义。 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 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统治下,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国内因素: 工人运动陷入低谷,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 共产党方面: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 立革命统一战线。 孙中山认识到,要完成革命,需要寻求 国民党方面: 新的革命力量的支持 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合作吗?请说明理由。 中共一大、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一大决议:

国共第一次合作_完整

国共第一次合作_完整
bunny出品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 党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 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bunny出品
共同的 经济纽带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艰难。
共产党:民主革命
共同的 政治基础
纲领
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纲 领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的基本 原则一致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1.增加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的 新含义。 2.表达了扶助农工的新思想。
bunny出品
新 三 民 主 义
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联俄

民权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盟
大 联共
扶助 农工
政 策
民生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bunny出品
1.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2.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 动开展。
客观上 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 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 验; 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 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unny出品 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 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 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 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第⼀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次合作,从1924年1⽉起⾄1927年7⽉⽌,历时三年半。

下⾯由店铺为你介绍第⼀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

第⼀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以后,集中⼒量领导⼯⼈运动,掀起了中国⼯⼈运动的第⼀次⾼潮。

从1922年1⽉⾄1923年2⽉,全国罢⼯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港海员⼤罢⼯和京汉铁路⼤罢⼯。

⾹港海员⼤罢⼯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罢⼯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七惨案”。

我党从“⼆七”⾎案中进⼀步认识到,没有强有⼒的同盟者,要战胜强⼤的敌⼈是不可能的。

国共合作原因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掀起⼤⾰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且孙中⼭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们的⼼中,有崇⾼的威望。

孙中⼭在多次⾰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命是不⾏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

1924年1⽉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

新三民主义是第⼀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实际上确⽴了联俄、联共、扶助农⼯三⼤政策,成为第⼀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式 孙中⼭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反帝反封建的⾰命统⼀战线,⾸先要同孙中⼭领导的国民党实⾏合作。

关于建⽴统⼀战线的⽅式,1922年7⽉党的⼆⼤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份加⼊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命阶级的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一、国共合作1、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条件:①必要性——中共在二七罢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

②可能性——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中共与其合作。

③重要外因——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

(2)方针:①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改组国民党。

②共产党:召开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方式——组织形式(中国国民党)——领导权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4)局限:没有提出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实现——国民党“一大”(1)时间:1924年初。

地点:广州(2)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3)内容: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毛泽东分析:第一,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新时期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第二,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第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

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担负的新责任;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则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效能。

第四,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新“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

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

国共第一次合作_完整参考资料

国共第一次合作_完整参考资料

失败
共产国际的推动
必须建立 革命联盟
共同的 合作诚意
中共三大决定党内合作,帮助国民党改
共产党: 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国民党: 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加入,帮助改组。
b
22
国共两党纲领有原则上的区别 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党仅是民主革命道路上的同路人,不是可
4、1925年3月和5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夺革命领导 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
b
39
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
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
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
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
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
国民党: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 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可能条件
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
作——重要外因
b
13
中共建立统一 战线,为什么 首先谋求与国 民党合作?
b
14
反清 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反袁 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反段 发动护法运动 反曹 第二次护法运动
b
15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
主观上
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
验;
以奋斗终生的同志。因此,中共必须保持自己的
独立性。
b
23
指导思想 不同 政党性 质不同
奋斗目 标不同
共产党
国民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
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完成新民主主义后, 还要建成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失败原因简析姓名:李江学号:201232010109年级:历史1201班第一次国共合作提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国共合作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不同利益需求国共合作分裂原因国共合作的原因简析要想得出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灭,我们首先还得从国共合作的原因出发。

明白了这两个不同的党派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找到了一个利益切合点走道儿一起,当现实的条件或者这种利益切合的力量不足以维系各自对利益的追求时,那么合作就只有走向破灭了。

国共合作的主体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牵线人是共产国际;所以我们就将从这三面来分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对于共产国际,长久以来我们提到他都会想到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的确,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是他的作为都是有他的显示的目的追求的。

苏联建立的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共产国际极力的促成国共合作,是他继承了列林关于殖民地的理论,列林认为:“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所以应该把东方各国的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通过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革命力量的共同行动实现与帝国主义的抗争。

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这样的国家是在苏联团结的范围之内的,当然他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

从自身的安全上讲,苏联当时支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半殖民地第国家,为的就是使我们成为他的一个战争缓冲地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日本大力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他需要支持中国。

既然苏联想支持中国,那么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最大,最有实力的一个政党是国民党。

那么为什么苏联他不选择直接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国共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来支持中国,达到自己国家安全的目的呢。

当然这还得追溯的政党的性质上来,国民党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得彼此在纲领上有诸多的分歧。

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先建立的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党纲还是当的追求上都更合苏联的口味。

所以他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跳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也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孙中山却表示,尽管他对苏俄的革命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模仿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婉言拒绝了马林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

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尽管孙中山当时还没有改变对共产党弱小力量的轻视,却又被中共背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强大力量所吸引。

有的学者也认为,孙中山当时答应国共合作也有“限共”的目的。

孙中山坚持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行,把共产党全部融入国民党的队伍之中,对共产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约束。

于右任在回答张作霖关于孙中山接受国共合作的疑惑时的解释能够反映出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实现国共合作的这一出发点:/中山先生与你同一心理,但异其手段。

有人驱逐共产党,共产党便想法独立存在,中山先生把共产党转变为国民党,即共产党自然不存在。

当时的国民党经过多年的发展,党内组织涣散、、纪律松驰,多数党员无斗志而只想升官发财和贪图享乐。

孙中山也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一个机会来为国民党注入新鲜的血液。

从共产党方面来说,共产国际的建议以及自己当时的势力,自身的追求等都促使共产党统一国共合作。

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建立的,直接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领导者、政策的主要策划者。

既然共产国际指示当时年轻的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那么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多余的路可以选择了,只能够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办事。

此外,选择国共合作也是共产党出于当时自己实际情况的考虑。

中国共产党在192工年3月成立时仅有50余人,是个处于秘密状态的小党,而且被反动当局视为非法。

国共合作前,党员总数也仅有400余人。

这种状态和处境,限制了我们党的革命活动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力领导了工人运动。

在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遭到反动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惨案发生后,各地的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这就是共产党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

而选择和国共合作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国共两觉的纲领、.最终奋斗目标不同,要合作必须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

1924年工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共产党人帮助起草、孙中山审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育》。

该宣言对旧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即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而且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方面都是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因而也就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来不同性质的两个政党在苏联的协助下走向了合作。

当时的苏联则是希望通过帮助中国为自己的安全创造一个缓冲地带;国民党则是处于现实考虑,希望能够得到苏联在军事方面的支持;共产党则一方面是收到共产国际的指示,一方面也是为了革命的需要;既然各自都有了需要合作的目的,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共合作破灭原因简析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但是到1927年“七·一五”事件发生后,国共合作失败了。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也试着从共产国际,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予以分析。

正如上文所说,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国共合作,是出于自己的利益需求。

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的措施是立足于维护苏俄国家利益基础上,必然会产生革命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情况。

加上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存在,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通过上级决议的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接受,甚至越过中国共产党组织直接实施。

其次,共产国际夸大了国民党的革命性,对国民党不加深入仔细的分析而全盘肯定,片面夸大国民党的力量和作用,确立了一条-重国(重视国民党)轻共(轻视共产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忽视了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的力量。

马林甚至认为:“中国的劳动运动太软弱无力,实际上等于没有。

中国共产党是人为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产生得过早。

”因此在中国,“共产国际不应该面向共产党,……应该依靠国民党。

”“只要孙中山能接受反帝国主义的口号,什么东西都可以归给国民党。

”这样的政策就使得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以至于当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共产党无法及时组织有力的反击。

当时在国民党内部,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别。

左派以汪精卫为代表,最初他是不赞成反共的,至少在态度上不是那么明确的。

但是在1927年6月1日,第三国际发来的紧急指示就使得这一派人走向了排共。

指示要求:中共中央迅速实行土地革命,提拔新党国民党领袖,改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动员2万党员和组织5万人的军队,组织特别法庭惩治反革命。

当汪精卫得知这个指示以后,认为“是对本党的生命加以根本的危害”,并下定分工的决心。

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共产国际他是从苏联的利益出发,给共产党一些不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指示,这就给国共合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国民党方面,也如上文所说,他赞同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处于当时革命形势,自己的力量不够,迫切需要得到苏联在军事上的支持。

1923年,孙中山派蒋介石到苏联去访问。

在苏联,蒋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蒋公回国以后,仿照独立红军的政治体系,建立了国民党党代表制度,建立了黄埔军校,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但是蒋介石回国以后的感受是:苏维埃政治制度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不相容。

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当时的蒋介石就有了分工的想法了,这是处于国共两党的纲领,奋斗目标等的不同。

但是当时的条件并没有具备。

到了1927年的时候,北伐战争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此外,1927年3月,蒋介石到了上海,得到了列强和当地大资本家的支持,经济力量增强了。

但是当时的共产党正在这些地区组织工人搞暴动,直接影响到了资本家的利益,所以这些资本家希望蒋介石能够出面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

共产党要搞社会革命,而国民党为了得到资本家的支持,必然要抵制社会革命的发展,国共矛盾再一次加深了。

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性。

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也必须要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决议。

但是,如果中共少一些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性,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较成熟的斗争经验,在执行共产国际决议的具体过程中也可以赢得广阔的活动余地,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这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不成熟的表现。

综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共产党,共产国际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走向了国共合作;但是作者革命形式的发展,当这个利益的平衡点失去了之后,国共合作就必然走向失败,这只是一个时间的早晚问题。

但是国共合作的失败也使共产党不断的成熟起来,为以后的革命胜利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