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合集下载

国民党报刊

国民党报刊

董必武
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11年参加了 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 “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 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 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 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 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 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 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 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 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建国后,历 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 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 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 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对际政 于事治 反实周 革之报 命叙的 派述体 宣,裁 传只, 的有十 辩十分 论分之 。之九 一是 是实
的便以革向任我 发 责是打命他了们 刊 任《破派们,现 词 。政反宣反我在 治革传攻们不 周命反,要能 报宣攻向开再 毛 泽 》传,反始放 东 ’
扩展资料:
该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 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 人士的专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辟有 《反攻》专栏,刊发《向导》、 《新青年》等刊物,对国民党右派的反 革命言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政 治周报》在这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 争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先后由 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著名共产 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不仅有许多著 名共产党人为之撰稿,而且由于它是国 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刊物,它刊登国 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 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报告,同时还刊 登广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的 文章和报告,这就使它在北伐战争前夕 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 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 重要舆论阵地。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报刊对沙面罢工运动的舆论宣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报刊对沙面罢工运动的舆论宣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报刊对沙面罢工运动的舆论宣传谢海南 覃芳兵摘要:1924年广州爆发的沙面罢工运动是一场波及全国范围内的民族主义运动,报刊则成为其扩大规模的催化剂。

选取国民党在广州的机关报《广州民国日报》以及上海的《民国日报》,探讨广东革命政府如何利用国民党的党报对沙面罢工运动进行舆论宣传,从微观层面分析报刊与政治的互动。

研究发现,国民党党报在罢工运动前期做了充足的舆论准备,以“反对苛例”作为斗争口号,点燃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罢工运动期间通过以下方式为沙面罢工运动进行舆论宣传:第一,报道最新消息,驳斥谣言;第二,报纸刊载通电,声讨英帝国主义;第三,发表评论,阐发罢工运动主张。

深究国民党党报报道沙面罢工运动原因发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会组织,为沙面罢工运动做了组织准备;国民党通过加强对《广州民国日报》的管理,积极配合罢工运动的舆论宣传。

关键词:国民党党报;沙面罢工运动;舆论宣传;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G219.29;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24-05一、绪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1924年夏,广州爆发的沙面罢工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从二七大罢工后的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转折点”[1]。

此次罢工发生在沙面租界,该租界为英、法两国所控制,共有3000多工人参与罢工,自1924年7月15日开始,持续到8月19日,达一个多月之久。

此次罢工风潮不仅是工人运动,更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民族主义运动,而报刊则成为其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催化剂,被称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的上海《民国日报》对沙面罢工风潮作了较为详尽的报道。

选取国民党在广州的机关报《广州民国日报》以及上海的《民国日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比上海《申报》等的有关报道对沙面罢工运动的舆论宣传进行分析。

作为广州本地的报纸,《广州民国日报》对沙面罢工运动报道篇幅大,关注时间长,详细记载了沙面罢工运动的发展过程,报社更是派出记者前往实地考察,报道罢工运动的最新进展。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传播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报刊潮”

中国传播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报刊潮”

中国传播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报刊潮”毕耕 肖晓月 李永雪 纵观中国报刊出版史,通常是以刊布时政新闻、商业资讯和文娱信息等类型的报刊为主体,而涉农类的报刊则比较少见。

尽管早在清光绪年间,我国就出现了由上海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主编的《农学报》,由于专业性强和停刊较早,所以涉农报刊的知名度、普及性和影响力都很有限。

然而,从1926年年初到1927年上半年,随着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与北伐战争的爆发,在我国传播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形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景观,并在新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时代背景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正式开展”。

[1]在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共产党人彭湃的建议下,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运干部。

同时,在全国各地发动农民运动,组建各级农民协会,并开始创办农民报刊,进行政治动员和革命宣传。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全面爆发,国民革命军取得节节胜利,全国农民运动迅速高涨,第一次农民“报刊潮”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呈现出高潮迭起、汹涌澎湃之势。

它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又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当时的农民运动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特点农民“报刊潮”是大革命时期这一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也是当时农民“革命潮”中的一股巨流,经历了一个从初潮到高潮、再到落潮的曲折发展过程。

尽管兴衰迅猛和历时短暂,但仍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声势和农运特色而彪炳史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农民“报刊潮”主要有以下特点:1.创刊时间密集农民“报刊潮”的发轫,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与北伐战争的爆发,在我国传播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不仅在发展历程、宣传功能和出版形态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宣传革命思想、促进农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传播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新建设》杂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新建设》杂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新建设》杂志刘晓焕李强摘 要:笔者收藏的《新建设》杂志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进步刊物。

在迎接中国共产 党诞生100周年的今天,回顾、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程及其成功经验或许不无裨益,而97年前出版发行的《新建设》当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新建设》杂志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 ( 2021 ) 01-0085-009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第一次是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功实现了两党的政治合作,极大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被迫与共产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即将到来的今天,回顾、 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历程及其成功经验, 或许不无裨益,而97年前出版发行的《新建设》当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期二ST 卷一第《新建设》第]卷第2期(封面)一、《新建设》杂志之简介笔者家中收藏《新建设》(第1卷第2期)1册,1923年12月20日出版,16开,铅印,152页。

编辑及发行均为《新建设》杂志社;社址: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186 号;总代售处:上海民国路上海书店。

封三还印有它设在上海、北京、天津、保 定、济南、长沙、太原、开封、云南、武昌及香港、巴黎等20多处代售处。

封面下方目录中铃有一红色方印“新经济学会之图记”,尺寸4x4厘米,显系当年曾为“新经济学 会”所收(购臟。

扉页还刊有孙文 孙中山"建设新基”题词(手迹)收稿日期:2020-12-31作者简介:刘晓焕,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强,原济南化纤厂工会宣传干部。

• 85•总第31期General No.31(孙中山)题词“建设新基”手迹。

其主要内容有:《“训政”说研究》(悻代英)、《国民党的特征》(韩觉民)、《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曾伯兴)、《革命与制宪》(靳经纬)、《革命与党》(张秋白)、《东方民族运动》(卜世畸)、《煤油与国际政治关系》(李伟森)、《国际共管下的奥国》(敬云)、《国民党改组》(彰明);“时事述评”刊有《外舰压迫粤海关事件》《赵恒惕陈炯明之北归》《德国革命运动之发展》,作者均为“中夏”。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报纸,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坎坷。

该报创刊于1904年,最初是由一些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创办的。

创刊初期,该报主要以介绍日本的新闻和文化为主,但很快就开始关注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

后来,该报成为中国国内改革派和左翼团体的代表性媒体,对中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中,申报积极支持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时期的代表性报纸。

但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下令清剿左派,申报遭到查封,编辑和记者被捕。

这一事件成为申报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申报的影响力也因此大幅下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申报被国有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喉舌。

虽然申报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力不如其早年,但对于中国媒体的发展和影响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体来看,申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媒体力量对中国社会和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媒体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 1 -。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Biblioteka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新闻事业
一、统一战线的报刊 毛泽东与《政治周报》
1925,广州,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宣传特点: 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提出“为了革命” 办报的理论与方法。 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中国工人》《中国农民》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军阀对报业的控制与大报动向 北洋军阀的控制: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 “青萍白水白日间” (一)民营大报的发展动向 1《商报》: 1921上海 主笔: 陈布雷 《商报》 首创《商业金融》栏,刊发商业金融的评论和阐述经 济思想的文章. 2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 世界晚报》 《世界晚报》 1924《世界日报》 1925《世界画报》 《世界日报》 《世界画报》 1925,这些被称为“世界报系”, 重报纸特色,内容 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兼有教育新闻,注重业务改革, 实行严格管理制度。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
第一节 中共报刊
一、《向导》周报 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蔡和森等主编 宣传内容:反帝反军阀 二、《中国青年》 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恽代英、萧楚女、李求 实先后任主编 三、《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等工人报刊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贯彻党性原则; 宣传马列,指导革命; 面向社会和民众,扩大影响。
二、“青萍白水白日间” 青萍白水白日间” 三 、中国通讯社事业的进展和广播事业的出现 通讯社:国闻通讯社,申时通讯社 广播: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年,上海,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电台 1926.10.1 我国政府自办第一座 广播电台 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进展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1.《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实际负责编辑工作的是李启汉。

《劳动周刊》公开宣称,它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同时号召工人们“都来维护这唯一的言论机关”。

《劳动周刊》的宣传围绕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中心任务进行。

根据任务规定,《劳动周刊》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作为刊物的宣传中心。

它反复强调工人们应当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

《劳动周刊》还广泛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经常总结斗争经验教训,用事实说明:工人斗争只有团结一致,严密组织,才能取得胜利。

《劳动周刊》的宣传队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1922年6月3日,因“言论过激”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禁。

2.《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1年7月,由北京的党组织用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

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工人周刊》便取代《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由邓中夏、罗章龙等负责编辑。

1924年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刊物。

该刊屡遭北洋军阀的破坏,多次停刊。

终刊时间不详。

3.《真报》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的迅速展开,促使工人报刊有了显著的发展。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出版的《真报》是这批报刊中影响最大的。

《真报》于1922年10月10日在汉口出版。

主编林育南,许白昊、施洋等参加编辑工作。

《真报》全力支持工人的斗争,揭露军阀破坏和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在广大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共北方区委在京汉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了16个工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和进步报刊再次蓬勃发展。

首先,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空前活跃,到北伐前夕,分布全国14个省市的国民党报刊计有66家(北京和广东未计入),其中相当一批是用国民党机关报名义出版实际由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主持编务。

主要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广州),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出版的武汉《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从经理、总编辑至编辑工作人员全系共产党人;上海《新建设》,恽代英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与工作。

其次,工、农、学、兵、妇各界群众团体纷纷出版的报刊有:《中国工人》等工报刊10余种;《中国农民》等农民报刊30余种;《中国学生》等学生报刊50余种;《中国妇女》等妇女报刊18种。

此外,还出有进步文化刊物,如北京的《语丝》、《莽原》、《猛进》和上海的《洪水》等。

总计至少150种以上。

这些报刊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在宣传上结成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为推进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

(张之华)《创造》中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的毓机关刊物。

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初名《创造季刊》,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主办,泰东书局出版发行。

以刊发文学创作和译著为主,亦发表文艺评论。

1924年2月出版第三卷2期后停刊,共出6期。

1923年5月13日出版综合性文化刊物《创造周报》,刊登政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感和文学作品,主持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1924年5月中旬出版52期后停刊。

该刊初期发行3000份,很快增至6000份,并一再增印,深受欢迎。

1923年7月21日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出版文学副刊《创造日》,共出100期。

郭沫若执笔写《〈创造日〉停刊布告》称:"凤凰虽已化成灰,凤凰不曾死。

秋菊虽已凋残尽,花已成种子",坚信创造的精神永在。

1927年3月创造社将这百期编为《创造日汇刊》,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

1926年3月16日出版《创造月刊》,大32开本杂志,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创造周报复活宣言》,1929年1月10日出版第二卷6期后停刊,共出18期。

(张之华)《努力周报》中国现代政治评论刊物。

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

由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起创办。

胡适任主编,高一涵曾任代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陶孟和、罗家伦、张慰慈等。

胡适在创刊号和第4号撰写的《努力歌》、《后努力歌》,为刊物定下了鼓吹"好政府主义"的改良基调。

胡适牵头由16位学者名流联名签署发表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是自由派的纲领,倡导建立"好人政府",实行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

胡适写的《国际的中国》(载第22号)一文,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殖民政策辩护。

该刊的政治主张公开与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度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相对立,受到《向导》等革命报刊的批驳。

该刊对军阀的专制统治有一定揭露。

后期逐渐加重学术思想研究内容,曾开展"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1923年10月停刊,共出75期。

努力周报社另出版有《读书杂志》增刊,为综合性月刊,提倡整理国故,作者有梁启超、吴虞、顾颉刚等。

1922年9月创刊,1924年2月终刊,共出18期。

(张之华)《洪水》中国进步社团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是刊载政论与文艺作品的综合性杂志。

1924年8月20日创刊于上海,周全平、郁达夫先后负责编辑。

初为周刊,仅出一期停刊。

1925年9月复刊,改出半月刊。

1926年12月出版一册《洪水周年增刊》。

1927年12月终刊,共出36期。

编撰人大部分是创造社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蒋光慈、冯乃超等。

郭沫若发表了《资本主义与盲肠炎》、《文艺家的觉悟》、《新国家的创造》、《社会革命的时机》等多篇文章。

郁达夫撰写有《在方向转换的途中》等文。

该刊反映创造社成员文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发展变化,影响众多青年突破文艺的圈子走向革命道路。

(张之华)《醒狮周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即"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的主要机关报。

1924年10月10日创刊于上海。

曾琦、左舜生、陈启天等主办。

四开张政治时事评论性周报。

设有《时评》、《论说》、《纪事》、《演讲》、《评述》、《笔枪墨剑》等专栏,以发表政治评论为主,也刊登一些散文、小说、诗歌。

鼓吹"国家主义",以对马克思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受到《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报刊的批驳。

1927年11月由于和国民党发生矛盾,被上海治安当局查禁,一度短暂停刊。

1930年9月出至221期后终刊。

(张之华)《语丝》中国现代综合性文艺刊物,以批评社会和文化思想为主旨。

1924年11月17日创刊于北京。

初为16开本周刊,从81期起改为20开本,157期起改为半月刊。

孙伏园发起筹组,在鲁迅支持下创办。

在北京期间主要由周作人主持编务。

1927年10月被奉系军阀查禁。

同年12月迁上海出版。

从第四卷1期(总157期)起,由鲁迅接手主编。

第五卷1期起由柔石接编。

第五卷26期至终刊,李小峰编辑。

初期应邀的撰稿人有16人,固定作者有鲁讯、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刘半农、林语堂、冯文炳、顾颉刚等。

主要刊登杂感、散文,也有少量诗歌、小说、译文。

鲁迅先后撰发作品一百三四十篇,代表了该刊的特色;"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讯:《我和〈语丝〉的始终》)。

创刊号仅印2000份,因读者争购,增印7次,共计1.5万份,发行全国,成为鲁讯在北京期间抨击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批驳"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重要阵地。

在上海出版初期曾受国民党当局的警告,被浙江省党部查禁。

1928年12月,鲁迅和语丝社主持人在办刊思想上发生分歧,编辑责权受到干扰,愤而辞去主编职务。

1930年3月,出版第五卷52期后终刊,累计共出260期。

(张之华)《现代评论》中国现代政治、学术性周刊。

1924年12月13日创刊于北京。

主编陈源(西滢)。

主要编撰人有胡适、王世杰、高一涵、徐志摩、唐有壬等。

曾得到段祺瑞资助。

该刊以发表政论为主,同时刊登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提倡白话文。

标榜自由研究,实际上政治倾向明显,先是依附北洋政府,在对待国民会议问题上,在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一贯劫持当局。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转向投靠国民党政权。

由于它代表了与进步文化运动相对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思想倾向,被称为"现代评论派"。

鲁迅曾在《莽原》、《语丝》周刊和《京报副刊》上给以严厉的批判。

1927年7月第六卷138期起,迁到上海出版,1928年12月出至第九卷209期终刊。

(张之华)《世界日报》中国现代民营报纸。

1925年2月10日创刊于北京。

实际是与先后问世的《世界晚报》(1924年4月16日创刊)、《世界画报》(1925年10月1日创刊)第3报的总称。

创办人成舍我自任社长。

历任总编辑有龚德柏、张恨水、黄少谷、张友鸾等。

创刊初期日出一大张,4月起改为两大张。

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

重视言论,大多数社评由成舍我撰写。

出有多种副刊和专刊。

日报创刊时的副刊《明珠》和晚报副刊《夜光》为姊妹刊,由张恨水主编。

曾连载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金粉世家》等。

第五版为《世界日报副刊》,内容以讲科学与趣味并重,刘半农、张友鸾相继主编。

报纸由初期的四五千份很快增至两三万份。

言论主张在开创时曾同情支持反封建军阀斗争。

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报道谴责段祺瑞政府镇压民众的罪行。

同年8月成舍我被军阀张宗昌逮捕,经保释后报纸转向沉默保守。

1931年"九〃一八"后,宣传抗日,聘任张友渔为主笔、总主笔,主持撰写社论。

1937年8月9日,由于日军侵占北平而停刊。

1945年11月20日与晚报同时复刊,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

1949年2月5日停刊。

1945年5月1日至1949年7月25日,出版重庆版《世界日报》,成舍我、陈云阁先后任社长。

(张之华)《中国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

1925年2月20日在广州黄埔军校创刊,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支持出版。

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蒋先云、周逸群、李富春等,都是共产党员。

该刊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

初为半月刊,第6期起不定期出刊。

每期刊登10多篇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

经常结合实际总是组织读者讨论,如我们为什么当兵?当兵的与工人农民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解放自己?通过生动活泼的讨论,提高军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觉悟。

除在军校学生中发行外,还寄发各军,最高销数达2万多份。

1926年3月出版9期后停刊。

(张之华)《生活周刊》中国现代有影响的青年刊物。

1925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王志莘主编。

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

1926年10月从第二卷起,由邹韬奋主编,不断改革内容和形式,使刊物在青年中的影响和销路大增。

韬奋在办刊初期提出的方针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主张刊物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选材注重"有趣味有价值",编排力求新颖,提倡"明显畅快"的文风。

1929年第五卷起,转为以时事政治为中心,讨论社会问题,揭露黑暗现象。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东北抗昌部队捐款的活动。

1932年韬奋在《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崩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成立",大量发表宣传社会主义和介绍苏联民政部的文章。

销售量从初办的2000余份,增加到15万余份,打破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该刊重视评论和读者来信,辟有《小言论》、《读者信箱》等栏目。

国民党当局曾多次对该刊进行威胁,下令禁止邮寄。

1932年7月该刊在书报代办部的基础上成立生活书店,1933年7月8日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

同年7月14日韬奋被迫出国流亡,编辑工作由胡愈之、艾寒松接替。

同年12月16日,该刊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连增刊、特刊在内,共出版8卷418期。

(卫元理)《政治周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政治时事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