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五单元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案(2)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五单元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案(2)

第十五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讲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及由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建立。

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出彩表现,尤其是叶挺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二次北伐,随着东北易帜的发生,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标志着国共合作初步破裂,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大肆屠杀革命人士,大革命彻底失败。

二、学情分析对于这一课,孩子们普遍比较陌生,因为农村教育本来就有很多的局限性,孩子们能够接触的知识,没有城里的孩子多。

通过孩子们的预习,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有兴趣的。

大家对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不了解其原因;以及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国民革命却失败了也不能理解。

因此我们要慢慢引导,仔细分析。

三、教学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自学、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意识;度《北伐战争形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六、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陈绪武单元课时设计:共8课时第8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的的成立(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巴黎和会、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等知识;比较辨异:五四运动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共一大和二大对建党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初步掌握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他们关心民族前途,用于反帝反封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

五四精神值得一代代青年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教学要点】要点:五四运动重点:五四运动的经过和历史意义。

难点:课文内容有不少理论性概念和新名词。

如何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释,是个难点。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你知道为什么中国青年节定在5月4日?同学们将在本课中找到答案。

【新课探究】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相关资料:一战后结束后,战胜国为了制裁战败国,1918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

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如下要求:取消列强在华的特权,废除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归还一战期间日本掠去的此前德国在山东的各种侵略权益。

但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讨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被拒绝,说明了什么?说明列强损人利已,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2、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后来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青年节)3、口号与革命要求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优秀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优秀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历史史实: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二)中共三大的召开(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四)北伐战争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产生的结果: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1.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共合作的实现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北伐胜利进军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作业布置】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什么?3.影片《西安事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哪里?。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事件。

教材从国共合作的背景、合作的过程、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上,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深入理解国共合作的意义,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材料,为学生创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案,运用课件、教材等资料,呈现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清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情景导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 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立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由此,中国进入一个大革命的时代。
二、自主预习

革命者来
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①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②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4、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5、国民革命的失败: 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 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
标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吴佩孚像
军阀
孙传芳像
1927年1月武汉民众欢庆北伐胜利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时间 1927年4月28日 2、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7年4 月18日南京 “国民政府” 举行成立典 礼。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与工人群众。图 为被袭击的上海工人纠察队队部--商务印书 馆俱乐部。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1927年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 口号表明,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表明国共合作 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三、合作探究
1.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就先后消灭了吴佩 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军队,将国民革命从珠江流域 推进到长江流域。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 胜利进军的原因。 2.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 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国民 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 3.有人说,国民革命虽然打垮了旧军阀,但同时 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你同意这种说

01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01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体例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二、单元教材分析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

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可能会对各个阶段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加上这一时期的知识点较多,综合起来容易混淆。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及红军长征等重要事件,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和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学会正确评价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3.通过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事迹,知道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和感悟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培养优良作风。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国民革命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国民革命部分

第3、4学时:教学内容: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教学过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方面)背景: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国的工人运动暂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所以在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尽管这个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并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首先应当争取同国民党的合作。

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8月,杭州西湖,决议:……时间及地点:1923年6月广州决议:(见书68面)2.中国国民党“一大”(中国国民党方面)背景:孙中山于是1920年11月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驻地,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受到极大打击,陷入困境。

他对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深恶痛绝,也透彻地明了与中共的合作将有利于推动国民党的革新,使国民党跳出狭小的圈子,从而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中国国民党宣言》、《孙文越飞宣言》时间及地点:1924年1月广州决议: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见书68面)意义:这样就有了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产生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及其北伐战争。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九年级历史教案●一、【课标解读】课标:3-1-5 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

正当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之时,国共合作破裂。

●二、【教材简析】:教材首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讲述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下,国共开展双方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北伐的胜利。

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也隐藏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

理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说明: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共双方立场出发,思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这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教师应通过分析历史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

●五、【教学设计】:导入:中共二大以后加紧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工人进行了100多次罢工,其中最有影响力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罢工)。

但是这些罢工最后都失败了,中共从血的教训中明白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同盟军。

中共找到了谁呢?1.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1)国共合作的原因: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请同学阅读课文,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立场出发,思考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2.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灭的丰功伟绩。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新民主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黄埔军校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

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
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及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大家想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十分强大的。

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又怎样完成呢?请同学们稍作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有哪几个阶级起来革命,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原因
1.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材料二: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

……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明确:两党合作的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准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参会人员、内容、意义)
生:
师:(比较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了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的成果
1.请学生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生:①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②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③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电子白板展示三位人物介绍)④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展示材料,思考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 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

┄┄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较,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幕典礼上的讲话明确:孙中山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武装,以武力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挽救国家危亡。

这也是军校的办学宗旨。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孙中山逝世,归纳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国共两党的第一合作的实现。

随着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轰轰烈烈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揭开了序幕。

大革命的前途如何,请同学们关注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准备:中共三大、
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