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题突破技巧 (3)
中考语文排序题的突破技巧(附例题)

中考语文排序题的突破技巧(附例题)中考语文排序题的突破技巧(附例题)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中考语文排序题的突破技巧(附例题),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各类排序题的连缀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一)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
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例题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②①⑤③⑥【简析】做题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
小学语文句子排列顺序实用技巧+专项练习题

小学语文句子排列顺序实用技巧+专项练习题1、排序题三字经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找顺序,时空间;标志词,抓关键;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2、句子排序的技巧将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这是一项综合训练能力,可以训练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其实这类题型并不难,很多题目都有十分明朗的线索或表明顺序的提示,只要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化难为易。
看到题目,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
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时间的顺序在有的题中,几个句子虽然被打乱了,但是可以明显找到关于时间的词语:如早上、中午、下午;几天前、昨天、今天、到了晚上等,这些词语就是明显告诉了我们句子排列的顺序,只要结合这几个时间词语便可以正确排列句子。
方位顺序如果是介绍一个地方、一个空间或者一个物件时,有时会出现上面、下面、左边、右边、中间等方位的词语,那么这些方位词就是我们排列句子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从里到外等顺序排列句子。
事情发展的顺序如果是写事的,就会有描写事情起因的词语,如开始、后来、最后等提示,也许会先介绍事情的起因,然后是事情是怎么发展的,最后的结果等,自然我们就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利来排列了。
参观的地点或转换的顺序如果是游记、参观之类的文章,就会有一个参观的顺序,先看到了什么,接着是什么,有时是过渡句中有意暗示我们,诸如“看完了某处,我们又来到了某处”之类的话语,这就是排列顺序的方法。
3、句子排列顺序技巧4、句子排序练习题1()碧溪河从村前流过。
()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水乡的小村庄。
英语排序题的解题技巧

英语排序题的解题技巧
英语排序题是英语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法、逻辑和语义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一些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理解题意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意。
通常情况下,排序题的题干会给出一组杂乱无章的句子或段落,要求考生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因此,考生需要认真读题,仔细理解每个句子或段落的含义和主旨,以便能够正确地排列。
2. 寻找线索
其次,需要寻找线索。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每个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时间、空间、条件、对比等。
这些线索可以帮助考生确定各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排序。
3. 排序方法
在进行排序时,考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将各个句子或段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而呈现出一个时间线。
(2)按照空间顺序排序:将各个句子或段落按照空间顺序排列,从而呈现出一个空间图。
(3)按照逻辑顺序排序:将各个句子或段落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从而呈现出一个逻辑链。
(4)按照主题排序:将各个句子或段落按照主题或主旨排列,从而呈现出一个主题链。
4. 注意细节
最后,需要注意细节。
在进行排序时,考生需要注意每个句子或段落的细节信息,例如特定的词语、数字、人物、地点等。
这些细节信息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确定各个句子或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排列。
总之,英语排序题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细节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上述技巧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英语排序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1.首尾句从首尾句入手是解答语句排序题的通常思路。
文段的首尾句具有以下两大特征:(1)文段首句一般不含指代词,以免指代不明。
据此可排除包含指代词的句子放段首的选项。
(2)文段首句常是引论型的内容,而尾句常是结论性的语句。
当句子内容是介绍背景时,可考虑此句为首句;当句子内容为得出结论时,可考虑此句为尾句。
2.关联词关联词语提示了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语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关联词语通常配对使用,且有固定的搭配习惯,据此可确定含有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的两个句子的前后顺序。
(2)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可通过句子意思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前后句子顺序。
3.指代词指代词是表示指示概念的代词,常用来代替前面已提到过的名词。
根据指代词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句子中的指代词一般跟在其指代的对象之后,故根据句子中的指代词可以确定其前句的内容。
(2)指代词有近指、远指之分,“这”表近指,常指代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那”表远指,常指代较远的人、物、事或想法。
4.逻辑顺序文段在表情达意时,都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
根据文段中的逻辑关系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时间顺序。
当几个句子中都出现时间词时,句子之间的排列应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以空间为序,通常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远到近的先后顺序。
(3)事物发展顺序。
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句子之间的排列不应违背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5.承启关系承启关系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上承下启,前后勾连的关系。
根据句子间的承启关系也可确定句子的顺序:(1)顶真手法的使用。
顶真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使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
当两个句子中出现某一句的宾语作另一句的主语的情形时,可考虑此处使用了顶真手法,此两句常相连。
(2)前后句内容相关。
当两个句子中出现后一句开头与前一句末尾内容相同或相关时,基于此两句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此两句常相连。
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

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句子排序题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也是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解题技巧对于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句子排序题。
首先,阅读全文是解答句子排序题的第一步。
在阅读全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了解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后续的排序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先后顺序。
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连接词。
在句子排序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逻辑连接词,如“首先”、“然后”、“最后”等,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会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但是通过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排序句子。
另外,要注意句子的语法和语义。
在排序句子时,我们需要考虑句子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尤其是一些代词、连词、动词的使用,这些都是确定句子先后顺序的重要因素。
通过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含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排序逻辑。
此外,要善于利用上下文信息。
在解答句子排序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句子的先后顺序,比如通过上文提到的事实或者下文的逻辑推理来确定句子的排序。
因此,对于上下文信息的把握是解答句子排序题的关键。
最后,要进行多次练习。
句子排序题是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熟悉不同类型的句子排序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速度。
总的来说,解答句子排序题需要我们对文章整体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善于抓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运用逻辑连接词,理解句子的语法和语义,善于利用上下文信息,并进行多次练习。
希望通过这些解题技巧,大家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句子排序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排序题解题方法及练习

排序题解题技巧点拨及练习语句排序题既考查语句间的连贯,又考查对多个语言单位的排列组合,做题时必须找到体现语句顺序的那根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排序。
1.内容上要考虑三个问题(1)写什么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即要通过通读题目中所有语句了解大意。
这是基础。
其次,要抓中心,因为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纲。
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考生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确定首句或尾句。
(2)怎么写的从文体思路方面看,记叙文的语序常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文的语序一般是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通常是或是总分式,或是并列式,或是对照式,或是层进式;说明文与议论文相似,往往是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且材料内部往往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从逻辑思路方面看,“句与句之间”“句群各小层次之间”,往往会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3)统一与和谐排序题考查统一。
一段话中,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要统一,观点材料要统一,事物分类要统一。
排序题考查和谐。
答题时要注意语境因素。
因为,色彩有鲜明暗淡之别;气氛有热烈凄清之分;感情有悲喜之分,态度有褒贬之别。
这一切在同一文段中应保持和谐一致。
2.形式上要抓标志。
(1)暗示性词语:例如,“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置应在后;“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位置应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或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语句;“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或层递关系,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的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表示提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2)关联词语: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不同的句子关系,因此可以显示句子的位置,尤其是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更是对理顺句子的顺序有提示作用。
语文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

语文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摘要:1.了解句子排序题的考查重点2.解析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3.总结应对句子排序题的策略正文: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句子排序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要了解句子排序题的考查重点。
这类题目主要关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
因此,在解答句子排序题时,我们要着重分析这些方面,以便找出正确的顺序。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技巧。
1.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阅读题目中的句子,找出句子之间的因果、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2.寻找关键词和提示词关键词和提示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词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句子的顺序。
3.分析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分析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有助于我们确定句子在整体语境中的位置。
4.运用排除法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句子顺序,可以采用排除法。
将选项逐一分析,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应对句子排序题的策略:1.认真阅读题目,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境。
2.分析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和关键词、提示词。
3.运用排除法,逐步确定句子顺序。
4.检查答案,确保句子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通过以上解题技巧和策略,相信大家在遇到句子排序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国考行测句子排序题备考

国考行测句子排序题备考国考行测句子排序题备考(篇1)一、初学者先别急,瞄准方向再刷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只是埋头苦刷题,很可能是低水平劳动,起不到效果。
因此,初备考的小可爱们不要上来就刷题,你可以先做3~5套行测试题,认真分析每个模块的正确率,了解自己的优势模块和劣势模块。
二、科学制定刷题计划,提高刷题针对性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
任何事情都需要规划,公考行测刷题同样如此,要制定出每一个阶段的刷题目标,刷题计划。
如果自己整不明白,那就让明白人给你规划出明确的刷题路径。
结合每个模块题型特点,针对性刷题:(1)图形推理和类比推理重点考察图形规律和词项间关系,属于“见多而识广”的题目,因此可以通过大量刷题在较短的时间图形推理刷题时,需要重点总结特征图形可能考察的规律有哪些;类比推理刷题时,需要重点总结词项间关系,以及多个选项关系一致时进一步的比较角度。
(2)逻辑判断、资料分析、片段阅读考试分数占比较大,难度适中,是取得高分必须要拿下的三座堡垒,因此需要长期坚持刷题。
重点总结:逻辑公式、运算公式、常见行文等。
(3)常识判断、选词填空侧重学识的日积月累,较难通过短期刷题立竿见影。
因此建议每天适量刷题,保持做题状态,做好日常成语、常识积累即可。
(4)数量关系可以说是行测考试当中大多数考生的难点,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考生而言,做对数量关系还是相对轻松的,但是在较短时间内做对就有点难度了,因此在刷题时,这类考生应注意总结题型特征、解题步骤,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对于数学较差的考生而言,刷题时建议不要“全面撒网”,而要“重点捕鱼”。
数量关系中比如:计算问题、行程问题、概率问题、几何问题、函数图像等。
针对性刷题,针对性得分。
国考行测句子排序题备考(篇2)Step 1:通读各句,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句子排序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解题时需要我们首先熟悉各句内容,初步判断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基本内容倾向,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对文段内容整体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语句排序题突破技巧【考点探究】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题型探析】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各类排序题的连缀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一)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
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例题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②①⑤③⑥【简析】做题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
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
再初步分层归类。
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
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
然后连缀排列顺序。
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
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
D 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
(二)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
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1.直接设置语境类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
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1)内部连缀排序。
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
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察调整确定。
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
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例题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简析】首先对所提供的四个语句进行排序。
这几句话主要是描写行动的,人们的行动很迅速、很勇猛,为什么?是因为“听到了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因此,④句应放在首句的位置。
下面的几个语句应注意前后承接,通常思路为:①先不顾疲劳,再行动,这样,②句应放在行动性较强的①③句之前,结合四个选项,初步选定C,即④②③①。
然后分析整体语境。
整个语段要表达的是:野营队来到村里,然后抢收。
这样,来到村里——听到广播——不顾疲劳——扔下背包——投入战斗,自然连贯,语意贯通;①句自然作“投入战斗”的状语,排序基本确定为④②③①。
最后再审察调整。
经过语境分析,句间关系分析,确定无误。
2.间接设置语境类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
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例题3】根据表达需要,恰当排列下面语句的顺序。
A.离闹市很远B.这地方C.因为D.一直未被人注意E.保守的成分很多要求:①强调地处偏僻是造成一切的原因。
②强调此处比较保守。
③解释此处为什么不被注意。
④一般地陈述这地方为什么落后。
【简析】①②均要求强调一定的内容,因此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强调的问题。
一般说来,总要把强调的内容放在句首(定语后置表强调例外)。
①中要求强调的是“地处偏僻”这一原因,因此应当把C—A放在句首,其余项依据逻辑顺序则为B—E—D,那么第①题的答案就应该是C—A—B—E—D。
同理,第②题就应当是B—E—C—A—D。
第③题的要求是解释“不被注意”的原因,就应当把要解释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解释。
据此,其正确的排列顺序就应当是B—D—C—A—E。
至于第④项要求“一般地陈述落后的原因”,那么就该按照通常先因后果的顺序排列为B—C—A—E—D。
【例题4】根据题目要求,排列下面句子。
A.又有情韵B.与一般的通俗歌手完全不同C.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D.李娜的演唱高亢粗犷要求:①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②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
【简析】对上面四句的语序排列,要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
要“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应该排序为D—A—C—B;“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则应当排序为B—D—A—C。
【总结】这种间接设置语境类题的排序方法,应当是①弄清题目要求;②进行局部连缀;③根据要求最后排定次序。
【解题技巧】1.通读文字材料,细品语境。
大多题目都有语境,品味语境对确定解题思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语境一般能提及或指示话题,还能确定语段的表述对象,并暗示着下文语意的表达方向。
如:2008年全国卷Ⅰ的4题的前语境就表明了语段表述的话题。
2.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明确表达顺序。
题目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都是认识的对象,并由此判断所用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
记叙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时间顺序,这能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事物或情节变化的脉络。
时间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如果记叙事件的还要注意情节的先后,行踪的变化、动作行为的承接等。
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题目,从表达方式方面来说,语段运用了记叙和描写。
语段中“出现”、“城中”、“走出”三个词就表明了“主人公”行动先后的时间顺序。
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又特点到用途等等。
逻辑顺序常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这就要求对语段的表意和层次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关联词为标志。
说明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
在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大小、结构等时,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这样能够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对象的信息;在说明事物的功能、特点、关系、用途、程序等时,使用事理顺序,并要注意读者心理接受、感应的顺序。
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题目,所选的语段就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此语段围绕“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这一对象,说明其功能和特点,就是按照事理顺序来表述的。
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及事理顺序。
采用空间顺序时,首先应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使景物依次呈现;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细究此类问题,就能把握写景语段的脉络。
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4题,就选了描写性的语段。
此语段在写景时,虽然没有明显表示出空间的方位顺序,但是符合了描写的事理顺序。
3.句式结构要保持一致。
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句型的选择要一致,二是相关语句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的形式要保持一致,三是采用的修辞格要保持一致,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对偶这两种。
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4题,所给语段采用的句式很鲜明,且构成排比的辞格。
结构一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句子内部相应成分要有一致的形式,二是几个句子中相应的部分要和谐一致。
如2007年全国卷Ⅰ的4题,备选句①③⑤就属于这一方面。
4.巧抓备选句中的关键词。
第一类,代词。
代词在句中起复指作用。
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所在的句子与代词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紧密相承的。
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题目,其后语境使用第二人称;又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题目,备选句中的b和d 之间就有复指关系,其语意应是相承的。
第二类,连词,特别是关联词。
这些词语在句中明确表示了其间的逻辑关系,对判断句子衔接是否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关联词来说,可以根据习惯搭配,直接判断句子的衔接。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4题的④和①,关联词“看似”与“却”是固定搭配,表示转折关系,所以必须衔接起来。
又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4题中,①句中有“并”字,这就要考虑:谁能与它构成语意上的递进?这样就能解决此处的衔接问题。
第三类,具有关联性或指示性的词语。
这些词语是在意思上有关联,有照应的。
例如:时间上的照应、地点上的照应、方位上的照应、人物的关联、景物的关联等等。
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题目中,备选句中就有“到了”、“出现”、“城中”、“走出”这样在动作行为上有照应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