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探寻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物种伊犁鼠兔濒临灭绝的信息及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伊犁鼠兔科普小文章

伊犁鼠兔科普小文章

伊犁鼠兔科普小文章
伊犁鼠兔是一种生活在新疆天山的神秘动物,属于兔形目,鼠兔科。

它的学名是Ochotona iliensis,而在英文中,它被称为"Ili Pika"。

伊犁鼠兔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其栖息地被分割在天山的各个山头,呈岛屿状分布。

它们多出没于有草甸、高寒垫状植被分布的的陡峭岩壁上,主要食物是岩缝中生长的各种高山植物。

与其他各种鼠兔不同,伊犁鼠兔在多在夜间活动较多,仅冬季会常在白天活动。

伊犁鼠兔比较喜欢独居,不善鸣叫,这点与其他鼠兔有很大区别。

伊犁鼠兔的分布其实不仅仅在伊犁的尼勒克县,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50公里处的山地都有发现。

1988年,李维东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在乌鲁木齐河源头一号冰川用了两天时间,成功捕获了一只伊犁鼠兔。

然而,由于严重的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影响,伊犁鼠兔的数量可能仅剩不到1000只,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分布地已经消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濒危(EN)。

目前关于这一神秘物种的深入研究依然在进行。

希望通过这些科普小知识,让大家更加了解和关注这一濒危物种,共同为保护它们贡献一份力量。

伊犁鼠兔,不说再见--中国气象报

伊犁鼠兔,不说再见--中国气象报
老 、残 留 的 兔 形 目 珍 稀 动 物 ,仅 分 布 于 我 国 天 山 高海拔裸岩区。国内外科学家已证实伊犁鼠兔 和很多同类一样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不断 升高的气温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为 了 寻 找 生 存 领 地 ,它 们 向 高 处 迁 徙 ,生 存 环 境 险 恶和高度片断化分布导致种群繁衍困难。
相 机 时 ,终 于 发 现 了 伊 犁 鼠 兔 。
数量下降了 2/3 以上,只剩不到 1000 只。
这一天对于李维东,甚至比 1983 年他
有 好 几 次,李 维 东 找 到 新 鲜 粪 便 和 雪
首 次 发 现 它 们、1986 年 正 式 为 其 命 名 为 伊 地 上 的 足 迹,他 都 以 为 一 定 会 看 到 伊 犁 鼠
伊 犁 鼠 兔 ,不 说 再 见
○本报记者 孙楠
1 每一次追随伊犁鼠兔的踪 迹 ,李 维 东 都 失 望 而 归 。 伊 犁 鼠兔的种群数量比 30 多年前首 次 发 现 它 们 时 减 少 2/3,已 处 于
它们在部分区域中还没有消失。 2002 年 时 ,李 维 东 在 最 早 发 现 伊 犁
鼠兔的新疆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已找 不 到 其 踪 迹 ,只 能 寻 找 到 一 些 陈 旧 的 粪 便 ,到 2006 年 再 去 时 ,连 陈 旧 的 粪 便 都 找
5
气 □ 值班编辑:孙楠
□ 美编:殷儒 □ 联系电话:(010)58995490

周 刊
每周五出版 5 版-8 版
生 态·生 活
2015 年 4 月 17 日 星期五
编者按: 长着一张“ 萌泰迪”脸,时隔 22 年才再次出现
的 伊 犁 鼠 兔 ,一 经 媒 体 报 道 ,就 红 遍 全 球 。 伊 犁 鼠 兔 是 一 种 外 形 美 丽 、发 现 很 晚 的 古

天山一号冰川: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

天山一号冰川: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

天山一号冰川: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
罗仰虎;侯淑红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1983年8月13日,一个新物种在新疆尼勒克县天山山区被发现;1986年12月,这个新物种被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让发现伊犁鼠兔的第一人李维东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只有20多厘米长的小动物,竟然会是一种震惊世界的新物种!正是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他从此成了一名动物专家。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罗仰虎;侯淑红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天山峭壁中寻找伊犁鼠兔——随新疆环境保护科学院副研究员李维东科考散记[J], 丁品
2.天山一号冰川地区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 [J], 沈琪;徐建华;王占永;王飞腾
3.新物种伊犁鼠兔以草药为食物的天山萌物 [J], 李维东(文/图);谢永平(图);郭东明(图);王丹(图);冬目(图)
4.天山一号冰川天字一号神秘宝地 [J], 周李杰
5.[动物学] 伊犁鼠兔时隔20年重现我国新疆天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对高原鼠兔密度变化的响应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对高原鼠兔密度变化的响应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对高原鼠兔密度变化的响应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其高寒草甸群落是该地区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

高原鼠兔是高寒草甸群落的关键物种,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鼠兔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影响。

因此,在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科学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具体目的如下:1. 研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2. 探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

本研究将面对以下科学问题:1. 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影响的机制是什么?2. 高原鼠兔密度变化是否会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重要生态系统功能造成影响?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野外调查: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高寒草甸群落进行野外调查,记录高原鼠兔密度、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等生态学指标。

2. 实验设计:在不同高原鼠兔密度下设置土壤采样点,分别采集所需土壤指标样品,包括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养分循环等。

3. 实验分析: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采集的数据,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揭示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机制;2. 研究高原鼠兔密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建立高鼠密度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模型。

这些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李维东【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年(卷),期】2003(38)6【摘要】20 0 2年 6~ 9月 ,作者在天山山区对伊犁鼠兔以往各定位观测点开展了生存现状和栖息环境变化的调查 ,与 1 0年前的研究资料作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在曾有伊犁鼠兔分布的 6个定位观测区内 ,仅有1处保持原状 ,其它 3处种群呈现减少趋势 ,已有 2处定位观测区的鼠兔基本消失 ,其中包括伊犁鼠兔的模式标本产地。

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初步推算 ,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由过去的 2 90 0只降至 1 3 0 0只左右 ,成熟个体由 2 1 0 0只降至 93 0只左右 ,在近 1 0年间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 5 5 %以上。

目前 ,伊犁鼠兔是数量减少、种群持续衰退、栖息地被严重分割的受胁物种。

受IUCN SSC兔形目专家组的委托 ,按新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 1版 )重新评估 ,结果表明 ,伊犁鼠兔基本符合濒危物种A2abc和C2a(i)项标准 ,从两方面指标可归为濒危 (EN)级物种。

【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伊犁鼠兔;生存现状;濒危等级;对比研究【作者】李维东【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相关文献】1.针对中华伊犁鼠兔生存危机的保护及管理 [J], 刘嘉璐;黄子芸;杨嘉雯2.某医院十年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成年患者的生存状况与病原体研究 [J], 顾照华;张东俊;胡建国3.亲爱的伊犁鼠兔 [J], 周静;渝歌(绘)4.新物种伊犁鼠兔以草药为食物的天山萌物 [J], 李维东(文/图);谢永平(图);郭东明(图);王丹(图);冬目(图)5.小哺乳动物在高寒环境中的生存对策Ⅰ.高原鼠兔和根田鼠褐色脂肪组织(BAT)重量和显微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J], 王德华;王祖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上的鼠兔

天山上的鼠兔

天山上的鼠兔-旅游管理天山上的鼠兔文·图/米飞飞2015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地理》发布一组有关伊犁鼠兔的照片,因其形象呆萌可爱,长相酷似泰迪,立即引起众多人的关注。

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是中国新疆特有的一个物种,目前其生活领地正在面临威胁,数量也在急剧减少,现存不足1000只的伊犁鼠兔因比大熊猫还稀少,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天然呆萌夜行者比国宝还稀有的动物,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只要看过长得超像泰迪熊的伊犁鼠兔的人,都会被其天然呆萌的气质所吸引。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约20厘米长,长有大大的耳朵,一张萌萌的脸,灰色的皮毛上散落着些许棕色斑点。

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

伊犁鼠兔为夜行草食性动物,爱吃景天、虎耳草、金莲花、雪莲等高山植物,平时就在高高的山岩上和人们玩捉迷藏,一直非常神秘。

由于这些植物多生长于高海拔的岩壁石缝间或小台地,伊犁鼠兔不得不常常饿肚子。

它们的天敌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种猛禽。

除冬季外,伊犁鼠兔多在夜间活动,如贮草、迁移等。

伊犁鼠兔具有良好的暗视野外活动能力,其垂直攀岩和跳跃能力都很强,黑暗中也能精确地定点跳跃。

研究人员推测,其夜行习性与其数量稀少、缺乏种群警戒行为、为躲避天敌攻击有关。

伊犁鼠兔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体,目前仅存于天山山脉。

在其自然栖息地现存不足1000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中。

因为喜欢高寒环境,在26°C的高温下生活两天就足以杀死它们了。

不幸的是,全球变暖继续加剧,适合伊犁鼠兔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近年来随着生活领地正在面临威胁,它们已处于濒危状态,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被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伊犁鼠兔由中国科学家李维东先生发现和命名。

对其发现,非常偶然。

1983年7月初,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山谷的峭壁间考察时,突然,有一只小动物从岩石缝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

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

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

生活Life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33年前的偶然一瞥,一只“萌脸”小家伙走进了李维东的视野。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萌物竟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余生都将为保护这一物种而坚守。

它正是因李维东发现而被确认的我国天山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

凭借这份坚守绿色理想的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行动,李维东获评“2014—201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是新疆环保人获得的第一份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大奖。

认准了就要坚持到底谈及发现伊犁鼠兔的过程,李维东至今印象深刻。

1983年7月,他和同事在野外工作中救助了一位牧民的孙女。

为表达谢意,那位牧民邀请李维东他们去家里做客。

牧民家后面有一座平顶山,饭后,众人攀爬到山顶,站在悬崖峭壁之巅,想看看天山深处的世界。

就在这时,岩石缝里突然冒出一只灰色的、带着斑点的小脑袋,与周边的岩石环境非常接近。

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李维东屏住呼吸耐心等待着,终于等到了那只又像兔子又像老鼠的小动物再次出现。

李维东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1号标本。

这一瞥,让李维东开始了艰辛的寻找伊犁鼠兔的工作。

在多次查寻伊犁鼠兔踪迹无果的情况下,李维东没有放弃。

他夏天在茫茫疆域上奔跑,冬季登上天山主峰,只为了再看到那个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小脑袋”。

老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李维东而立之年生日的前一天,他和伙伴们在天山的另一处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2号和3号标本。

经过研究和比对,确认这是兔形目的一个新种动物。

1986年,李维东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马勇一起把这个物种命名为“伊犁鼠兔”,这是中国人自主发现并命名的哺乳动物,在当今世界可谓非常难得。

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成就了李维东。

他原是一名医生,为了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而毅然放弃了医生职业。

他说,转行并不是不热爱原来的工作了,而是由于发现伊犁鼠兔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却马上濒临灭绝,使他不得不投身于保护工作。

随着涉足环保领域越来越绿色·李维东和伊犁鼠兔的故事百科·下一个“青蒿素”在哪·纸尿裤VS尿布情感·丁玲值得我用一生去爱健康·拔罐好处多 罐中有天地生活Life绿色赵娜本栏目编辑 / 钱敏 rmzkqm@2016年第19期人民新闻网081>080<深,李维东意识到,野骆驼、藏羚羊、蒙古野驴等许多野生动物都亟需保护,这让他更加义无反顾。

伊犁鼠兔阅读题

伊犁鼠兔阅读题

《伊犁鼠兔》阅读题及答案
伊犁鼠兔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外形与松鼠相似,但比松鼠略大,体长约20厘米,尾巴很短。

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天山山脉的高山草甸地区,以植物为食,尤其是高山植物。

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为了保护伊犁鼠兔,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伊犁鼠兔的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干扰;同时,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保护伊犁鼠兔的认识和意识。

1.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
答:伊犁鼠兔主要生活在天山山脉的高山草甸地区。

2.伊犁鼠兔是什么动物?
答:伊犁鼠兔是一种哺乳动物。

3.伊犁鼠兔有什么外形特征?
答:伊犁鼠兔的外形与松鼠相似,但比松鼠略大,体长约20厘米,尾巴很短。

4.伊犁鼠兔主要吃什么?
答:伊犁鼠兔以植物为食,尤其是高山植物。

5.伊犁鼠兔是几级保护动物?
答:伊犁鼠兔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6.为什么近年来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答: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探寻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物种伊犁鼠兔濒临灭绝的信息及保护对策申请主体:新疆关注西部环境民间促进会项目概述:1)项目内容简述:(200-300字)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大问题,但也是普通研究不易深入的领域。

针对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我们将典型区域及代表性物种面临的现状作为实例,以伊犁鼠兔和冰川变化为研究对象,与国内外多方合作,分析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利用鼠兔这一指示动物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理论结合实际提供局部区域的基础数据和实例,从保护生物学方面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

通过动员更多的团体和人群,以实现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环境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诣为目标,实现合作共赢之路。

拟在天山一号冰川建立新疆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将人类经济活动对天山一号冰川区的影响降到最底,为伊犁鼠兔等濒危物种保留最后的一块生存空间。

2)项目地点: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沿天山以北的尼勒克、精河、乌苏、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和静等9个县市,以及天山以南的拜城、库车、轮台等3县,其中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所辖的一号冰川区。

3)项目执行周期:2002年3月5日至2008年11月20日,本项目是分阶段实施的:第一阶段: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是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英国野生动植物国际(FFI)和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的合作,对发现二十周年后伊犁鼠兔生存现状及濒危等级的评估;第二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2月,是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重点是伊犁鼠兔濒危原因及栖息地的保护;第三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1月,是在美国铝公司基金(Alcoa)资助下,与美国克雷格环境研究所(CERI) 的April Craighead博士和捷克南波希米亚大学的Vera Ricankova博士合作,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模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伊犁鼠兔、高山鼠兔及北美鼠兔等三种鼠兔的影响,并提出今后的保护方向。

4)项目合作方及角色:新疆关注西部环境民间促进会(绿色西域)是从事促进中国西部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的民间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主要汇聚新疆的优势人力资源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构建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本次的合作机构包括国内外环保NGO、国际组织、基金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大学、中学及学生社团,户外探险、越野车及业余无线电等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的环保志愿者,以及天山一号冰川范围内与拟建保护区利益相关的中科院冰川站、乌鲁木齐市一号冰川(大西沟)气象站、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及公路段望峰道班等部门。

本项目第一、二阶段皆为我们申请项目后组织各方力量来完成的,第三阶段是与国外专家共同申请的,由三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项目。

5)项目资金总额:20余万元资金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英国野生动植物国际(FFI)、香港中国探险学会(CERS)、美国铝公司基金(Alcoa)以及自筹资金和志愿者的捐助。

项目综述:1)项目背景(问题根源)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是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上世纪的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动物已开始转移其领地,为生存适应小气候避免灭绝,这些物种开始向高海拔区或向极地迁移。

据预测,到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6.4o C,气温每升高3o C,物种就有可能向高海拔区移动500米或向极地迁移250公里。

气候的变化,使高山物种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鼠兔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典型的高山物种,国内外科学家已将其作为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通过种群数量的变化证实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伊犁鼠兔是本项目负责人1983年在天山上发现的一个新种,属中国特有物种。

前期十年的研究证实,这是一种古老、残留、发现很晚的兔形目动物。

现作为濒危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之中。

1999年在“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本项目负责人根据该物种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濒危伊犁鼠兔灭绝机制假说”,提出为减少人类干扰而不建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20年后证实该物种数量在大幅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了55%,2002年起我们再次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该物种生存的影响,重新研究对其的保护对策。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周围分布着大小76条现代冰川。

这里是乌鲁木齐河的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极为敏感,也是伊犁鼠兔残存的分布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乌鲁木齐河中游的水泥、发电、电石等厂矿排放的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近40年来,大气温度平均升高0.8 o C,雪线上升,冰川面积缩小14%,冰川厚度减薄11米。

1993年一号冰川分裂为两条冰川,其后10年西支退缩近60米,东支退缩35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因素与温室效应相叠加,加剧了对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游客攀爬、踩踏、拍景,较长时间停留在冰川体上;游客踩踏草地,使土壤板结或流失,影响植被生长;旅游增加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不仅改变动物取食习惯,还污染了水源。

游客和牧民采挖天山雪莲、高山红景天,降低了高山带植被的覆盖度,加大水土流失,还影响到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觅食。

2)项目目标(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伊犁鼠兔的濒危程度,利用《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确定該物种的濒危等级,争取列入国际和国内濒危物种名录之中,确定其保护动物的地位,让人们认识伊犁鼠兔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国际合作和本地区的调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动物的影响,分析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利用鼠兔这一指示动物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理论结合实际提供局部区域的基础数据和实例,从保护生物学方面寻找更切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综合考察天山天格尔峰一带的一号冰川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提供本底资料;查清伊犁鼠兔的生存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天山一号冰川区生态环境和乌鲁木齐河上游水源地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变该区域无序的管理状态,动员当地牧民和驻地单位将伊犁鼠兔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形成社区共管的机制,共同保护好这里的自然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方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和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以一号冰川区的变化为实例,结合节能减排活动,宣传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项目活动(做了什么)●以伊犁鼠兔的前期十年的研究为基础,对早期在伊犁鼠兔分布区建立的6个定位观测区和14个观测点,2002年和2006年又做了两年度全面的野外调查,掌握近年来区域环境和伊犁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为国际评估、国际合作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物种动态变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及影像资料;●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兔形目专家组成员,利用《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对伊犁鼠兔做了全面的评估,成功地将该物种确定为中国物有种和世界级濒危物种,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区的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实例,组织大中学生、环保志愿者和新闻媒体参与到一号冰川和伊犁鼠兔的调查工作中来,分析探讨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因素与温室效应相叠加,造成一号冰川区的影响,并利用展版、讲座、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形式,并结合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从气候变暖影响生态环境角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编辑印刷了一套民汉文字的《中国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保护手册》,其中附带一份调查表格,通过专项调查和户外活动发送出去,更大范围地宣传了伊犁鼠兔的保护,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有关伊犁鼠兔的信息;●与一号冰川区所在地的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牧民、乡干部、公路段望峰道班的职工,以及中科院冰川站、乌鲁木齐市一号冰川(大西沟)气象站等单位合作,广泛征求意见,规划设计了《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研究方案》,提交给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乌鲁木齐市环保局及相关的部门,促进了新疆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步伐,以加强当地生态环境及伊犁鼠兔栖息地的保护;●与国外学者合作,利用Habitat suitability 模型和遥感技术,将伊犁鼠兔、北美鼠兔及高山鼠兔作为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典型代表,首次预测了这三种高山动物种的未来命运,并据些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4)项目成果指标(可量化的项目直接成果)●按《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最新判定标准,将该物种确定为中国物有种和世界濒危物种,2005年该评估结果已被引用到《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一书,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中红色目录之中(20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03、2004年在《动物学杂志》发表了“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和“伊犁鼠兔的发现和研究进展”论文,2005年在国际学术刊物《Oryx》发表“Dramatic Decline of the Threatened Ili Pika Ochotona iliensis(Lagomorpha: Ochotonidae)in Xinjiang, China”论文;●最新完成“Utilizing 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s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reeDifferent Species of Pika (Family Ochotonidae)”(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模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三种鼠兔的影响)的研究报告;●编制提交了“2006年新疆特有物种伊犁鼠兔生存状况与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建立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的可行性分析及社区共管方案”等专题报告;●编印发放了汉文和哈萨克文两种文字的《伊犁鼠兔保护宣传手册》2000册,,新疆电视台《青春有约》栏目第43期中学生考察片《我们的科考队》,在新疆卫视频道6次上星播出。

摄制《为了伊犁鼠兔最后的家园》录像片,在宣传和讲座中播放,先后组织大小讲座20余场,有6000余人参加;在《中国科学探险》、《大自然》、《新疆画报》、《新疆日报》、《乌鲁木齐都市晨报》、《乌鲁木齐晚报》,《伊犁日报》等杂志报纸上发表专题报道十余篇。

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生态、环境、社会影响)●主要是用新疆的一个实例通过动态变化,来分析和研究了因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山耐寒动物的影响。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保护生物学方面探讨更贴合实际的生态保护方法,通过局部工作影响更大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