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源于百年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是“四个自信”的实践源泉

改革开放是“四个自信”的实践源泉作者:刘光慧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8年第12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和最鲜明的旗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源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干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一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发展速度放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严重的困难。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党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使命,开始认真思考社会主义面临挑战、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开始探究如何才能克服这些桎梏和羁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党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积极探索,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那就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二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40年,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经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失败挫折,我们党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是运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赢得主动、抓住机遇的根本法宝。
谈谈对四个自信的理解2篇

谈谈对四个自信的理解2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党政干部论坛4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党的十九大后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又重申这一号召,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在全国宜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和培育新人的“精神之基”。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增强“四个自信”?我们怎样增强“四个自信”?这是全党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
一、“四个自信”的内涵、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者内涵、地位、功能、作用各有区分,但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四根支柱。
这四根支柱,奠立在两块基石上:一块基石是国际上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另一块基石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是这两块基石和四根支柱支撑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吸引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民的目光,得到了他们的期待和欢迎,使得我们在短短的40年改革开放中,走过了发达国家历经二三百年的现代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得当代中国共产党能够高高举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选择和方案。
基于“四个自信”的内涵与实践探究

67从“四个自信”的性质角度分析,“四个自信”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点问题,而且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从坚定“四个自信”的全面性角度上来说,现阶段,我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追捧的程度仍然比较高,实际上是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的自信心不够坚定的一种表现。
但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意义角度上来看,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方面,坚定“四个自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及在思想和心理上形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1]。
而要想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四个自信”的内容,就需要对其来源、内涵进行全面科学的了解,为科学实践提供依据。
一、“四个自信”的来源与基本内容1.“四个自信”的来源本文探讨的“四个自信”从其提出的前提和背景条件来看,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背景下提出的,四个自信的维度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四个自信的内容结构上来看,理论、发展道路、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种相互制约又不断提升和递进的关系。
从提出的具体历程上来看,“四个自信”概念的提出,是以“三个自信”为基础,而“三个自信”的首次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提出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四个自信”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具体分析“四个自信”的来源,其起源于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方面自信内容,而在我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三个自信的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融入,形成了“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2]。
2.基本内容“四个自信”主要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内容有哪些四个自信内容有哪些?下面独特网小编为你解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全党同志要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指()

党的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接下来看一下有关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
四个自信的内容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
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
坚持制度自信就是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的来源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阐述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阐述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四个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指的是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指的是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真理的。
这一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指的是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之有效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的是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融入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体来说,“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只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定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这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历史经验和人民意愿,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模式。
理论自信体现在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这一制度体系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信。
文化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
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自信源于百年探索与实践
作者:吴孟雄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四个自信。
本文论述了四个自信的意义来源与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四个自信;来源;探索;实践
一、道路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探索与实践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迷茫中找到了方向,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道路。
先后经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漫长艰难曲折的近百年探索,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初步形成,并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和定型。
这是一条历经一个半世纪苦苦求索的道路,是一条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道路,是一条被一百多年实践证明正确的伟大的前景光明的道路,是一条被中国人民广泛认可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的道路,是一条被世界各国关注瞩目和高度评价的道路,是一条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效仿的道路。
回想起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
我们感慨万千,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没有任何理由不自豪,没有任何理由不自信。
然而,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总喜欢自以为是,不但否定历史,同样出否定现实,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希望中国走资本评论道路,这完全违背了人类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中国重新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让这些霸权国家主宰中国,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长期以来,在经济上做空中国,在军事上包围中国,在文化上渗透中国,在思想上麻痹中国,在政治上钳制中国,在体制上瓦解中国。
只有坚持道路自信不动摇,才能粉碎西方霸权国家各种形式的政治阴谋,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才能让中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诞辰以来共产党人171年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171年来,中国人民一直用这个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适应性。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中,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广泛赞誉。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不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法论,而且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了中国革命及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世界革命和战争奇迹,同样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惊人奇迹,经济总量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跃居世界第二,不久即将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人民由低收入群体迈向中高收入群体。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中国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且相互之間具有反作用的指导下,我国推出六位一体的发展模
式,推出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推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概念,这些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百年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创新和实践的模式。
我们党以一大到十八大,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因任何困难所惧,不因任何压力所屈,不因任何曲折所惑,形成了稳定的持久的定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中央政治局多次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这是对理论自信有力回应,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各高校开设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教育和各级各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特别是一直以来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次党校,专门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纵观百年理论实践,放眼浩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将以不可替代不可逆转之势向更高台阶更高层次迈进。
三、制度自信源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人类社会从低价到高级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社会规律。
而中国为什么不经过资本主义这个社会阶段而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中国的资产阶段任务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成的,这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国情。
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本质特征是财富掌控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我国社会财富掌控在社会成员联盟手中,逐渐向大多数人控制的方向发展,这种财富结构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这种结构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这种结构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不会象资本主义财富控制在少数人手里那样,终究会导致社会崩溃。
这是我国独特的国情。
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其本质要求,符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文化自信源于中国五千年思想文化积淀
五千年来,我们积淀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包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智慧的核心,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
作者简介:
吴孟雄,男,1974年08月出生,1991年06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湘煤集团涟邵实业公司涟邵社区服务中心、湖南兴宁物业公司党委副书记,一级企业文化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