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水质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特征和污染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水质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水质分析是通过对水样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性质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从而揭示水质的综合特征和污染状况。

水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和有机物等方面。

实验步骤:1.采集水样,在实验前,需准备好采样瓶和采样器具,到水源地点采集水样,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测定水样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pH值、浊度等指标的测定。

3.测定水样的化学成分,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磷等指标的测定。

4.测定水样的微生物和有机物,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叶绿素等指标的测定。

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将实验测定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水质的优劣和污染程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所采集的水样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磷等指标的浓度均超出了相关标准限值,说明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含量也较高,说明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水质分析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所采集的水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污染,主要表现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磷等指标超标。

2.水样中微生物和有机物含量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

3.水质的总体状况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改善。

实验建议:针对水质分析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污染。

2.加强水处理工艺,提高水质的净化和过滤效果。

3.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总结:水质分析实验是对水质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水质的基本特征和污染情况,并针对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环境保护和水质治理做出一定的贡献。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分析水样的水质指标,了解水质状况。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采用了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水质分析。

物理方法包括检测水样的温度、pH值和浊度;化学方法包括检测水样的溶解氧、氨氮、总磷和总氮。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水样,首先检测水样的温度。

使用温度计将温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2.检测水样的pH值。

使用pH计将pH值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检测水样的浊度。

使用浊度计将浊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4.检测水样的溶解氧。

使用溶解氧仪将溶解氧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5.检测水样的氨氮。

使用氨氮试剂盒将氨氮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6.检测水样的总磷。

使用总磷试剂盒将总磷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7.检测水样的总氮。

使用总氮试剂盒将总氮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所测得的数据,根据水质标准或相关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

根据水质评价结果,结合可能的原因,分析水样的水质状况,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通过对水样的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评价水样的水质状况。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改善水质。

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方法的准确性,避免误差;同时,实验前后要做田间调查,了解水样的来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可信。

同时,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水质的实验报告

水质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水质净化与检测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质净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水质检测的基本步骤和仪器;3. 了解水质指标的含义和检测方法;4. 分析水质净化效果,为我国水质治理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1. 水质净化原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或转化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

2. 水质检测原理:利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法,对水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pH计、电导率仪、浊度仪、滴定仪、水样采集器、玻璃仪器等。

2. 试剂:重铬酸钾、硫酸亚铁铵、硫酸银、纳氏试剂、钼酸铵、抗坏血酸、硫酸溶液、硝酸铋溶液、磷标准贮备溶液、磷标准使用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水质净化实验(1)准备实验材料:活性炭、絮凝剂、微生物菌剂等。

(2)取一定量的水样,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活性炭、絮凝剂、微生物菌剂等,搅拌均匀。

(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水质变化。

(4)取出上层清水,测定各项水质指标,如COD、SS、NH3-N、PO43-等。

2. 水质检测实验(1)COD检测: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

(2)SS检测:采用滤膜法测定水样中的悬浮物。

(3)NH3-N检测: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氨氮。

(4)PO43-检测: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总磷。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质净化效果分析(1)COD:实验组C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水质净化效果显著。

(2)SS:实验组S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水质净化效果显著。

(3)NH3-N:实验组NH3-N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水质净化效果显著。

(4)PO43-:实验组PO43-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水质净化效果显著。

2. 水质检测结果分析(1)COD:实验组COD值低于国家标准,水质达标。

(2)SS:实验组SS值低于国家标准,水质达标。

(3)NH3-N:实验组NH3-N值低于国家标准,水质达标。

(4)PO43-:实验组PO43-值低于国家标准,水质达标。

最新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分析当前水体样本的水质状况,检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并评估其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二、实验方法
1. 样品采集:在指定水域分不同深度采集水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2. 物理检测:测量水样的温度、pH值、电导率等基本物理参数。

3. 化学分析:通过分光光度法、滴定法等手段,检测水样中的化学需
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重金属含量、氮磷含量等指标。

4. 微生物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和PCR技术,分析水样中的细菌群落
结构及潜在病原微生物。

三、实验结果
1. 物理参数:水样温度为22℃,pH值为7.5,电导率为300μS/cm,
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化学指标:COD为30mg/L,BOD为5mg/L,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排
放标准,但氮、磷含量略高,表明可能存在农业面源污染。

3. 微生物分析:水样中细菌总数为每毫升100CFU,未检测到致病菌。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验结果,水体整体质量良好,但需关注氮、磷含量的上升趋势。

建议加强周边农业用水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建议开展更深入的污染源追
踪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

水质色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水质色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水质色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水质色度的概念及其在水质检测中的重要性;2.学习水质色度的测定方法;3.掌握使用比色皿和比色计进行水质色度测定的操作技巧;4.分析水质色度的变化原因及可能的危害。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比色皿、比色计;2.试剂:标准色度悬浮液、待测水样。

三、实验原理水质色度是指水中微小悬浮颗粒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从而呈现出的颜色深浅程度。

水中悬浮固体物质、有机物、微生物等都会影响水质的色度。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比色皿,并用柠檬酸溶液清洗比色计;将标准色度悬浮液充分摇匀;2.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水样,加入清洗干净的比色皿;3.将标准色度悬浮液分别加入不同的比色皿中,使其色度逐渐变化;4.使用比色计,将各个比色皿内的水样与标准色度悬浮液进行比较,找到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色度悬浮液;5.记录标准色度悬浮液的体积,以及对应的比色计读数;6.使用相同的方法,将待测水样与标准色度悬浮液进行比色,并记录比色计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可得到待测水样的比色计读数,并与标准色度悬浮液的读数进行对比。

如果待测水样的读数与某个标准色度悬浮液读数相近,则可判断待测水样的色度与该标准色度悬浮液的色度相近。

六、实验讨论1.色度值越高,说明水质中的悬浮颗粒或溶解物质越多,水质越差;2.水质色度过高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例如影响视觉效果、降低水质透明度等;3.水质色度可通过净水、过滤等处理方法进行改善。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比色测定,可以判断水质色度的深浅程度,从而评估水质的好坏。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与标准色度悬浮液进行对比来确定。

八、实验注意事项1.比色皿和比色计要保持干净,避免杂质对结果的影响;2.悬浮液要充分摇匀,以保证颜色的均匀性;3.待测水样要取一定体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仪器,恢复实验室的整洁。

水质碱度监测实验报告

水质碱度监测实验报告

水质碱度监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水样的碱度,通过监测水质的碱性,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

实验器材:1. pH计2. 酸度计3. 纯水4. 试管5. 试剂瓶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pH计和酸度计已校准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用试管取适量待测水样,约为100mL,注意避免污染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 将pH计的探头完全插入试管中,等待数秒以确保pH计读数稳定,记录水样的初始pH值。

4. 将酸度计的探头完全插入试管中,等待数秒以确保酸度计读数稳定,记录水样的初始酸度值。

5. 将试管中的水样倒掉,并用纯水洗净试管,确保不发生交叉污染。

6. 重复步骤2至步骤5两次,分别记录第二次和第三次的pH 值和酸度值。

7. 计算三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得到水样的平均pH值和酸度值。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中记录的pH值和酸度值,计算出水样的平均pH值和酸度值。

一般来说,水样的pH值在7左右视为中性,大于7视为碱性,小于7视为酸性。

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水样的碱度情况。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测得的水样平均pH值和酸度值,我们可以判断水质的碱度状况。

如果平均pH值较高,且酸度值较低,说明水质更偏碱性,对大部分生物而言可能更适宜。

相反,如果平均pH值较低,且酸度值较高,则可能表明水质更为酸性,这对某些特定的生物可能造成危害。

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水样的平均碱度,引发了对水质状况的讨论。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与改善水质。

水质检测实验报告

水质检测实验报告

水质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水质的检测,评估水体的质量,了解水质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1. pH值检测:pH值是反映水体酸碱性的指标,一般通过酸碱指示剂或pH计进行测试。

2. 溶解氧检测:溶解氧是衡量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指标,可以通过溶解氧检测仪进行测量。

3. 总氮检测:总氮是水体中各种态氮的总和,可以通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

4. 总磷检测:总磷是水体中各种态磷的总和,可以通过酸性高温消解和酶法测定总磷含量。

5. 氨氮检测:氨氮是水体中氨离子和氨基酸含量的指标,可以通过纳氏试剂法进行检测。

三、实验步骤1. 收集水样:从测试水体中取得适量的水样,并尽快进行检测以保证准确性。

2. pH值测定:将检测水样取出,加入适量的酸碱指示剂,或使用pH计进行测定,并记录结果。

3. 溶解氧测定:将水样倒入硝化瓶中,并按照仪器说明操作溶解氧检测仪,记录测得的溶解氧浓度。

4. 总氮测定:按照实验要求,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样中的总氮含量,并计算出溶液中氮的浓度。

5. 总磷测定:按照实验要求,使用酶法和酸性高温消解法测定水样中的总磷含量,并计算出溶液中磷的浓度。

6. 氨氮测定:按照实验要求,使用纳氏试剂法测定水样中的氨氮含量,并计算出溶液中氨氮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pH值:根据测定结果,水样的pH值为7.2,属于中性范围。

2. 溶解氧:测定结果显示水样中的溶解氧浓度为8.2 mg/L,处于较好的水质范围。

3. 总氮:实验测定结果显示水样中总氮含量为0.11 mg/L,符合水质标准。

4. 总磷:测定结果显示水样中总磷含量为0.02 mg/L,低于水质标准。

5. 氨氮:实验测定结果显示水样中氨氮含量为0.08 mg/L,符合水质标准。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水体的pH值、溶解氧、总氮、总磷和氨氮等指标均符合水质标准要求,水质达到了规定的合格水平。

水质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水质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水质环境监测实验报告水质环境监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水质环境的监测,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以及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为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水质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水样,对其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评估水体的质量和污染程度。

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pH值、浊度、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总磷等。

三、实验步骤1. 采样:选择不同水域进行采样,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水样,并尽量避免污染。

2. 测定溶解氧:使用溶解氧仪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以反映水体的氧气供应能力。

3. 测定pH值:使用pH计测量水样的酸碱性,pH值越低表示酸性越强,越高表示碱性越强。

4. 测定浊度:使用浊度计测量水样的浑浊程度,浊度值越高表示水体中悬浮物质越多。

5. 测定COD: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

6. 测定氨氮、总氮和总磷: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分别反映水体中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水样的监测和测试,得到了以下结果:1. 溶解氧含量:在河流和湖泊水样中,溶解氧含量较高,说明水体中的氧气供应充足;而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可能受到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2. pH值:不同水域的pH值有所不同,河流水样的pH值接近中性,而湖泊水样的pH值稍高,可能受到藻类的影响。

地下水的pH值较稳定,接近中性。

3. 浊度:河流和湖泊水样的浊度较高,说明水体中存在较多的悬浮物质,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地下水的浊度较低,说明水质相对较清洁。

4. COD:河流和湖泊水样的COD值较高,说明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较多,可能受到污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COD值较低,说明水质较为清洁。

5. 氨氮、总氮和总磷:河流和湖泊水样中的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较高,可能受到农业和工业废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实验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环境概论实验报告时间
2016年10月31日上午9点
地点
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
采样点1:新月湖采样点2:邵逸夫图书馆对面的池塘
图1 采样点示意图(三角标志为采样点)
天气状况
天气:微雨风向:东风风速:微风温度:15-17℃湿度:89% 气压:1027hPa
实验一塞氏盘法测定水体透明度
【目的】
1.了解校园人工湖水质的基本情况。

2.掌握水体透明度测定的监测技能。

【原理】
塞氏盘法是一种现场测定透明度的方法,利用一个黑白相间圆盘沉入水中后,观察到不能看见它时的深度。

透明度盘(又称塞氏圆盘):以较厚的白铁片剪成直径200mm的圆板,在板的一面从中心平分为四个部分,以黑白漆相间涂布。

正中心开小孔,穿一铅丝,下面加一铅锤,上面系绳,在绳上每10cm处用有色丝线或漆做上一个标记即成。

【仪器】
透明度盘。

【步骤】
将盘在船的背光处平放入水中,逐渐下沉,至恰恰不能看见盘面的白色时,记取其尺度,就是透明度数。

观察时反复三次。

【数据处理】
计算平均透明度、标准差、相对标准偏差。

表1 采样点水质的透明度
2-----
注:2号采样点为小池塘,水深仅为米,直至水底仍能看到盘面。

因此未计算其
平均透明度、标准差及相对标准偏差。

在相对标准偏差为%的情况下,本组认为该实验数据可取,一号采样点的平均透明度为米,而二号采样点由于深度较浅,其透明度未能准确测得,但仍能反映出二号采样点的水质透明度远高于一号。

因二号样本的透明度较高,杂质较少,后续实验就略去了过滤这一步骤。

实验二校园人工湖水质监测——碘量法测定溶解氧
【目的】
1.掌握溶解氧样品的采集和固定技术;
2.掌握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方法;
3.了解校园内人工湖湖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状况。

【原理】
测定水中溶解氧常采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和膜电极法。

清洁水可直接采用碘量法测定。

其原理是: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

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释出游离碘。

Mn(OH)4+2H2SO4+2KI=MnSO4+I2+K2SO4+4H2O
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化硫酸钠滴定释出的碘,即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2Na2S2O3+I2=2NaI+Na2S4O6
【仪器】
1.250~300mL溶解氧瓶;
2.25mL滴定管;
3.250mL锥形瓶。

【步骤】
1.采集水样
先用水样冲洗溶解氧瓶,沿瓶壁直接注入水样或虹吸法将细管插入溶解氧瓶底部,注入水样至溢出瓶体积的1/3~1/2。

要注意水样曝气或有气泡残存在溶解氧瓶中。

2.溶解氧固定
用移液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锰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置。

一般在取样现场固定。

3.游离碘
打开瓶塞,立即用移液管插入液面下加入2mL硫酸。

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放于暗处静置5min。

4.测定
吸取1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1mL淀粉溶液,继续测定至蓝色刚好褪去,并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

5.计算
,mg/L)=C×V×8×1000/100
溶解氧含量(O
2
式中:C—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mL。

表2 采样点水质的溶解氧含量
B
2A
B
注:A、B分别表示两个同学的实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一号采样点(新月湖)的溶解氧小于二号采样点(小池塘),但都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达饱和状态。

一般在太阳出来后,水中溶氧量逐渐上升,至下午达最高值,此后,水中溶氧量逐渐下降至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达最低值,因此本组在早上9点且为阴雨天测得的数据应当是一天中溶解氧的较低值。

在面积较小的池塘中,风的影响较小,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的部分十分有限,而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本实验中的二号采样点处并未观察到较多的水生植物,因此本组推测二号采样点的溶解氧大于一号的原因可能与排水口有关,本组在采集水样时观察到二号点有两个注水口正在向内排放水,加快了水体的流速,从而增加了水体溶解氧的能力。

同时较高的透明度也会增加氧的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