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鲍照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拟行路难》鲍照

全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怀才被抑的愤懑不平是《拟行路难》最核心的情感。 这诗强烈地表现了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 社会的不满。“不敢言”三字蕴藏无穷悲慨。愈是不敢 言说,愈见其感愤深切。“心非木石”而有感,却“不 敢言”,一纵一收,把诗人内心难抑的悲愤淋漓尽致地 表达出来了。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愁”
“愁”的表现是什么?诗人为何而愁?
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 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 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同时还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 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 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末尾两句,由宁静家庭生活的续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 迸发,表面上引古圣贤的贫贱来自解自嘲,实际上是将个 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层面——怀才不遇不是个 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圣贤也在所难免。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 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拟行路难.鲍照2016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鉴赏诗歌之领悟情感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拟 南 行 朝 路 宋 难 鲍 ( 照 其 四
·
解题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 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 多冠一“代”或“拟”字。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阮籍,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 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 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 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 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 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 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 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 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但内心是无 比郁闷的。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赏析1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题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 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 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 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1.知人
鉴赏诗歌之知人论世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 东海(今山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 有很大不同。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最有名的 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 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 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 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越来 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 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艺术成就
1、创造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 可以自由换韵。
2、模仿学习汉乐府和南朝民歌, 形成凌厉的气势和豪放的魅力。
2.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3/4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反问、反语,诗人巧妙运用 这两种手法,在质朴平淡的诗句 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这一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 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 会自我安慰,实际心中含有不平 之气。
第五、六句运用什么手法,塑造 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 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 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 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 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鉴赏诗歌之读懂大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 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 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 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 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 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再多说什么。
第七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 出了什么感情?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 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 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 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 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 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 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 志难酬。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 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 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 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本诗的感情基调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 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 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 愤慨不平之情。
鉴赏诗歌之赏析技巧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像往 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 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