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诗歌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鲍照所作,此诗以其凄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探讨其内在的哲理和诗歌意义。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拟行路难”已经表明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
行路本就不易,要想行远路难更是倍加艰辛。
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行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物的行走之路,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人人在人生路上难以为继的艰难之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丰盛的酒席,美味珍馐,以及无法享受美好的事物,表达出人类大多数追求物质的渴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受阻,内心饱含着无奈和茫然。
而在接下来的的一段句式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许是鲍照最有名的名句了。
在生命的道路上,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利和物质的片刻享受,而是更为深远的心灵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观。
就像长风破浪的船只,在海上扬帆破浪,人们摆脱了人世间的繁杂和纠缠,寻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其中,旅途的艰辛也不能避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前四句所表述的无助。
在诗的主干部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抒发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来反映自己的诗歌观点。
诗人认为,青春时候所学习的知识和文化,最终要放在晚年去体现自己的生命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和不舍,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回忆和感悟自己的一生。
这种情感,可以为读者传达人生的参透和人生的经验,对于人们的一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鲍照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
生命的路程充满了未知和未来,不论是在人世,还是在人生路程上。
我们无法回避人生的艰辛,我们只能迎接它、拥抱它、超越它。
无论在路途上遭遇多少波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反抗生命的片段。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其引人入胜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十八首(鲍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十八首南北朝:鲍照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拟行路难》赏析

作品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不过,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使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所以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因为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不过,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水准。
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乐诗朗 诵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拟行路难(其四)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 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 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 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孟子· 万章下》
理不争不明
• 。
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 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 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 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 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 (以己度人???)
•
理不争不明
• • 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 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 选诗定诗缘起》中说:“夫我非古人, 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 见也几何矣。”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古 人,不可对既往诗歌妄加揣测,“以 己度人”,而是要切合诗歌本意去理 解诗人的真实想法。
名家诠释
• •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文德》 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 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 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 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 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 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以意逆志
•
《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 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 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 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 是“求”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 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 两种不同的观点。
小结:学生自行总结,师生 点评。
• 鲍照——论其世,处于南北朝时期,群雄 割据而社会动荡,以至于最后鲍照死于非 命; • 而论其时门阀制度森严,有士族寒门之分, 以至于鲍照诗名显赫被称为“元嘉三大 家”,却始终未能重用; • 谈其人,出身寒微却积极入世,执着追求, 汲汲于声名富贵,热衷于建功立业; • 品其性,却是人有傲骨,不甘平庸,不齿 燕雀,一生不改其性。
鲍照《拟行路难》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抒发表达的思想 情感,并初步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 的作用,并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 待命运。
【学习重点与难点】
• 1、论世以知人,了解当时门阀士族对寒 门书生的影响,而人物性格的不同,于命 运态度的不同,从而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 要正确把握。 • 2、从整体出发,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变 化,从而管窥诗人的创作意图,“以意逆 志”洞悉诗人的本意所指。 • 3、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拟行路难其四》的写作背景
•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 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 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 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 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 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 歌的独特风格。[1]——节选自《好搜百科 “拟行路难”词条》
例证
• : •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 “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 《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 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 样改合理吗?
“知人论世”赏诗法 ——作者生平故事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 1、诗人的话题: • 屈原:秦楚相争——论世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 • 李白:盛唐之时 •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子呼来不上 船” • 杜甫:安史之乱 • “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三、“以意逆志”品诗法 ——诗歌文本深层次解析
• 起: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链接——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
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 “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例证
• 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以鸟之求偶比之于人; • 又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之恋 恋不舍喻诸于人;
文本分析
• 承: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 • • 诗人所处的原初是:行叹坐愁,于不 经意间看到鞋地流水,而瞬间顿悟; 那么诗人的顿悟是什么?不应该叫苦 连天,不能够愁眉不展,那么也就是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失落而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 境地中。
文本分析
• 转: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怎么办呀?喝酒呀,“醉时不知伤心苦, 一觉醒来是天明”,一如陶渊明,“造饮辄 尽”,不满世事黑暗呀,最终他“不愿为五斗 米折腰”而归隐园田了; • 其实那时候人,很难过呀,正是像他们一样有 着诗酒精神的李白,便实实在在地写下了“举 杯浇愁愁更愁”内心感受,喝酒其实有时根本 就解不了愁。 • “断绝”什么意思呀?是借以倾吐心中悲愤 的《行路难》歌声来化解愁心,却因“举杯” 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鲍照其人其事
•
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 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 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 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 得到这一切。 在他向刘义庆献诗时, 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劝阻,他勃然 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 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 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 乎?”(《南史》本传)
• 再如《还珠格格》中引用的《上邪》“我欲与君 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连续用五种大自 然中极度少有甚至是不可能的现象来比兴男女恩 爱之情。
文本分析
• 思考:3、本诗中水与人命运之间 有什么关联呢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 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 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 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 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 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 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