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_海藻酸钠微囊作为口服控释制剂载体的研究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与药物控释研究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与药物控释研究壳聚糖微胶囊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释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通常有几种常见的方式,包括化学交联法、物理固化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化学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将壳聚糖与交联剂进行混合,进而通过交联反应形成微胶囊。
该方法制备的壳聚糖微胶囊具有较高的交联度和稳定性,适用于长期控释的药物。
物理固化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通过冻干或喷射流化床干燥等步骤,将壳聚糖和药物共混形成微胶囊。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控释。
喷雾干燥法是一种通过气流将壳聚糖溶液的微粒喷雾到热风中干燥形成微胶囊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制备速度快的优点。
壳聚糖微胶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控释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可以实现药物缓慢释放或定时释放的效果。
这主要得益于壳聚糖微胶囊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壳聚糖微胶囊通常具有多孔结构,这可以增强药物的包裹性和控释性能,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同时,壳聚糖微胶囊在胃酸等特定环境下可逐渐溶解,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此外,壳聚糖微胶囊还可以通过改变壳聚糖的交联度、粒径和包裹量等参数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以满足不同药物的需求。
壳聚糖微胶囊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局部给药和靶向给药等方面。
口服给药是常见的药物给予方式,壳聚糖微胶囊在口服给药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缓慢释放的特点。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药物,壳聚糖微胶囊可以提供更好的控释效果。
局部给药主要用于皮肤、眼部和鼻腔等局部疾病的治疗,壳聚糖微胶囊在局部给药中具有较好的粘附性和黏附性,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在局部的停留时间和吸收率。
靶向给药是一种精准的治疗方式,壳聚糖微胶囊可通过修饰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等方式,增强微胶囊与靶标细胞的亲和性,从而减少药物对非靶标细胞的毒副作用并增强治疗效果。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安全性都符合作为药物载体的标准,药物包封于壳聚糖后其释放主要决定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控制药物释药的浓度和时间,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明显延长,对疾病治疗另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壳聚糖药物载体医学应用前言作为新型药物输送和控释载体,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特别是基于多糖的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细粒径、合理的体内分布和高效的药物利用率,近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微粒不仅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可有效地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和组织间隙到达病灶部位,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是包埋多肽、蛋白质、核酸、疫苗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理想载体[1]。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对生物黏膜较强的黏附性、无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微球可以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点;也可以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等。
因此,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1壳聚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随着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不断揭示,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现已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物控释载体,特别适用于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包埋和释放。
从技术角度来看,壳聚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可溶性和带正电性,这些特点使其在液态介质中可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甚至一些聚阴离子相互作用,由此发生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则可方便地用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从生物药剂角度来看,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附着在生物体粘膜表面的特性,这使得它尤其适用于粘膜药物的靶向输送。
黄小龙等[2]通过实验证明了壳聚糖纳米粒子能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的节点,使大分子药物更易越过上皮组织、增加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Luessen等[3]用壳聚糖纳米微粒包埋多肽类药物-布舍若林,发现药物在小鼠体内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达5.1%,而未被包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仅为0.1%。
壳聚糖药物控释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间。
0n a o
聚糖等) 。壳聚糖作为一 种资源丰 富的天然 高分子 化合 物 ,
因其不仅具有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生物黏附性 、 低毒性 、 易降 解吸收 , 而且还具有 消炎 、 菌 、 抗 止血 、 制癌细胞 转移[] 抑 等 大多数聚合物所 不具 有 的功能 , 为了药 物控 释剂 的新 热 成 点 , 用研究非常广泛 。本文就壳 聚糖作 为药物 的控 制释放 应 载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 究作简要综述 。
性病 , 内分 泌系统慢性疾病等医药领域 中的应 用研究作简要综述 。
关键 词 :壳聚糖; 控释剂; 剂型
Ap ia i n Pr g e s o pl to o r s fChio a - a e nt o l d-e e e Dr g c t s n- s d Co r le - l a u b r s
目前主要用高分 子材 料作 为控 释 剂 , 由于 生物 相容 性 差、 含毒性物质 、 以降解等 因素 , 难 合成 的高分子 ( 聚乳 酸 、 如 聚丙烯酸酯等) 的研究 不如天然 高分子 ( 明胶 、 维素 、 如 纤 壳
代丁二酸/ 己烷反相胶束 体系 中, 正 制得包 载蛋 白质药 物的
QUAN i a We— n,C n LI Si o g y AI Yig, — n d
( ol e f c n e Gu n d n ca i ri ,Z a a g 2 0 8 hn ) C l g i c , a g o gO enUn es y h Ni 5 4 8 ,C ia e oSe v t n
壳聚糖-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缓释性能研究

滴球体积和 壳聚糖分子量对微球的影响 , 并利 用紫外分光 光度计 测试 了载 药微 球在 P S溶 液 中 1 、h 1 、 d 5 、 B h 5 、 d 2 、d 1d时的药物释放 。结果表 明, 8 5 0 D 壳聚糖为原料 、 0 以 . ×1 a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浓度比为 12: 、 . 1 未添加 戊二醛 、
・
4 ・ 8
材料 导报 : 究篇 研
21 0 0年 1 2月( 第 2 第 1 下) 4卷 2期
壳 聚 糖 一 藻 酸 钠 载 药 微 球 的 缓 释 性 能 研 究 海
张 琳 琳 涂姜 磊 。徐 , , 静 程 莉 萍 张 志 斌 陈世 龙 。 , , ,
( 西南 交 通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都 6 0 3 ; 四川 大学 材 料 科 学 与工 程 学 院 , 都 6 0 6 ; 1 成 10 12 成 1 0 5 3 浙江凌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州 310) 杭 1 35 摘 要 采 用 滴 球 法 制 备 了壳 聚糖 一 藻 酸钠 载 四环 素微 球 , 察 了原 料 浓 度 配 比 、 海 考 四环 素投 药 量 、 加 戊 二 醛 、 添
壳聚糖纳米粒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纳米粒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马茜;范娟【摘要】Objective This articl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as drug and gene delivery carri‐er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Methods 27 Chinese and foreign articl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hitosan nanoparticles have many applications as drug and gene delivery carrier .Conclusion Chitosan nanoparticle carrier is a kind of promising non‐viral delivery carrier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目的:介绍壳聚糖纳米粒载体在药物、基因递送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为其在新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广泛查阅中外文有关文献,整理分析归纳了其中27篇文献内容。
结果壳聚糖纳米粒载体在药物和基因递送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应用。
结论壳聚糖纳米粒载体是一种有前途的非病毒递送载体,其特性和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213-215)【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药物和基因递送系统【作者】马茜;范娟【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泸州 646000;泸州医学院,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有效的药物和基因传递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保护药物或基因免受胃肠道的破坏,并促进细胞吸收,组织和细胞靶向性,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等。
壳聚糖_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第1期,2010年3月Journa l ofH ebeiNor m alUn i v ersity of Science &Techno logy Vo.l 24No .1M arch 2010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郑学芳,刘 纯,廉 琪,贾丹丹,田宏燕,王东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河北秦皇岛,066600)摘要:以戊二醛(GA )为交联剂,壳聚糖作为聚阳离子组分,海藻酸钠作为聚阴离子组分,制备了壳聚糖(CS)海藻酸钠(SA )水凝胶。
探讨了改变溶液的p H 值和交联剂用量等条件对两种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
交联剂含量、p H 对CS S A 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较大,且在酸性条件下的水凝胶的溶胀率远大于碱性条件下的溶胀率,包埋在此水凝胶中的牛血清蛋白(BSA )释放随载药介质的p H 值的变化而显著不同,p H 值为1.0条件下载药的水凝胶释药率大于p H 值为7.4,9.18条件下的释药率。
关键词:壳聚糖;海藻酸钠;牛血清蛋白;控制释放中图分类号:O 63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7983(2010)01 0008 04水凝胶对外界刺激如pH 值、溶剂、盐浓度、光等能产生相应的体积变化,广泛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固定化酶、物料萃取、生物材料培养、提纯、蛋白酶的活性控制等领域[2~4]。
壳聚糖(CS)作为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5]。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吸水保湿性能[6],作为水凝胶,在药物控制释放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海藻酸钠(SA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棕色海藻中的天然高分子,可与多价阳离子形成简单的凝胶,成胶条件温和,该类凝胶对机体无毒性,适合作为药物包埋材料。
笔者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壳聚糖作为聚阳离子组分,海藻酸钠作为聚阴离子组分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CS SA ),并通过改变溶液的pH 值和交联剂用量等因素来探讨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变化。
海藻酸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海藻酸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海藻酸钠是一种源于海藻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藻酸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涉及领域包括药物传递系统、生物材料、食品工业以及农业等。
下面将对海藻酸钠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
海藻酸钠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显著。
海藻酸钠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中。
研究发现,利用海藻酸钠可以制备出稳定的纳米粒子和胶束,用于包裹和控释药物,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海藻酸钠还具有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可以用于靶向药物传递,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海藻酸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海藻酸钠具有生物相容性、可调控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材料,如人工骨骼、人工血管、人工皮肤等。
研究表明,利用海藻酸钠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海藻酸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海藻酸钠具有增稠、稳定乳化、凝胶等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研究发现,利用海藻酸钠可以制备出稳定的食品乳液、凝胶和膳食纤维等,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海藻酸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海藻酸钠具有吸附性和保水性的特点,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作物生长的促进。
研究表明,利用海藻酸钠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海藻酸钠还具有激活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制药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的制备。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是通过将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两种生物大分子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的。
交联反应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学交联、生物交联和自组装交联等。
1.化学交联法。
化学交联法是将含有活性基团的交联剂与海藻酸钠及壳聚糖反应形成交联结构。
典型的交联剂有双酚A、多巴胺、低分子量多酚等。
2.生物交联法。
生物交联法是利用一些天然的交联酶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在生物体系中催化分子间交联反应,完成固定化载体的制备。
3.自组装交联法。
自组装交联法是以静电交互作用为基础,利用多元酸和多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
典型的多元酸有海藻酸等,多胺有聚丙烯胺等。
二、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细胞培养支架。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可以作为细胞培养支架,可支持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增强细胞与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细胞在载体上的生长和分化能力。
2.制药领域。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可用作药物输送系统的载体,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工业生产领域。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在工业生产领域中作为酶的载体,在反应中发挥催化作用,并能保持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反应效率和产量。
总之,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载体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制药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简报・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作为口服控释制剂载体的研究
石晓丽,徐 军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62)
摘 要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其粒径为1mm左右。
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其包封率达90%以上。
同时还研究了在不同p H条件下,干扰素的控制释放情况。
结果表明:微囊在模拟胃液(p H1.0)中3h的药物释率仅为≤5%,但在模拟肠液(p H7.4)中3h,80%~90%的药物被释放。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干扰素;包封率;控制释放
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4)05-0113-02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断被开发出来,由于该类药物口服时易在胃肠道内降解,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和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研制开发出缓控释制剂,使药物在结肠部位释放吸收,减少药物在胃肠道的损失,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了药物的临床疗效[1]。
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是具有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特点的天然多糖。
海藻酸钠与氯化钙接触,具有瞬时成囊的性质,壳聚糖作为一种阳离子聚电解质,由于壳聚糖分子链上有大量的伯氨基,海藻酸钠的分子链上有大量的羧基,所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可以通过正、负电荷吸引形成聚电解质膜。
从而提高微囊的稳定性和载药量,并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等[2,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重组人干扰素(IFNα2a)半成品(含1%白蛋白),本所生产;海藻酸钠(青岛第二水产养殖厂),药用规格;壳聚糖(浙江玉环),药用规格;氯化钙(北京化工厂),化学纯;柠檬酸钠(北京化工厂),化学纯。
1.2 方法
1.2.1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 将2%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1%氯化钙溶液中,反应完全后,将微囊用蒸馏水洗涤后过滤分离,将微囊分别加入到0.2%,0.4%,0.6%壳聚糖溶液中反应1h,将微囊用蒸馏水洗涤后过滤分离,真空干燥。
1.2.2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膨胀度的测定 取微囊适量,分别静置于37℃的模拟胃液(p H 1.0)、生理盐水、模拟肠液(p H7.4)中,不同时间取出一定数量的微囊测定微囊的直径,计算平均值。
与浸泡前微囊直径的平均值比较,测其膨胀度。
1.2.3 干扰素微囊的制备及包封率的测定 ①将2%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20mL(含干扰素200万单位),滴加到1%氯化钙溶液中,反应完全后,将微囊用蒸馏水洗涤后过滤分离,将微囊分别加入到0.4%壳聚糖溶液中反应1h,将微囊用蒸馏水洗涤后过滤分离。
②将微囊置于0.05 mol/L的柠檬酸钠溶液中,完全溶解后测定溶液中干扰素的蛋白含量,与干扰素原始加入量比较,即:包封率=微囊中干扰素的总蛋白量/加入的干扰素总蛋白量×100%。
计算包封率。
1.2.4 干扰素微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取本品(相当于干扰素100万单位),以模拟肠液磷酸盐缓冲液(p H7.4)100mL为溶剂,温度为37℃,3 h取样。
测定干扰素效价,采用wish2vsv检测系统测定,计算释放的百分含量。
2 结 果
2.1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
本实验采用的制备方法是使用注射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在滴加过程中,速度和距离是影响囊形的主要因素,在本实验条件下,速度为30滴/min 左右,5号针头距液面10cm左右,微囊为完整的球形。
洗涤干燥后微囊的平均直径用测微尺测量
收稿日期:2004-05-15
作者简介:石晓丽 女,副研究员。
现从事蛋白、多肽类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工作。
311
微生物学杂志2004年9月第24卷第5期 JOURNAL OF MICROBIOLO GY Sept.2004Vol.24No.5
在1mm左右。
2.2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膨胀度的测定结果
3种微囊在模拟胃液和生理盐水中浸泡3h 后,直径大小与浸泡前无明显变化。
3种微囊在模拟肠液中膨胀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壳聚糖浓度的提高,微囊的强度增加,开始膨胀的时间延长,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则无明显变化。
3h后微囊的膨胀度均可达到300%。
表1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膨胀度的测定结果
壳聚糖浓度开始膨胀时间3h后平均直径膨胀率/%
/min/mm
0.2103300
0.4203300
0.6203300
上述结果表明,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膨胀具有p H的敏感性,故可作为口服肠溶缓释制剂的载体。
2.3 干扰素微囊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表2)
表2 干扰素微囊中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干扰素加入量微囊中干扰素含量包封率/%
/(×106单位)/(×106单位)
1 2.0 1.890.0
2 2.0 1.995.0
3 2.0 1.995.0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干扰素的包封率达到90%以上。
2.4 干扰素微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
3次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干扰素微囊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微囊中干扰素含量3h后溶液中干扰素含量释放率/%
/(×106单位)/(×106单位)
1 1.08.585
2 1.08.282
3 1.09.090
干扰素微囊在模拟肠液磷酸盐缓冲液(p H 7.4)中,温度为37℃,3h释放量达到80%~90%。
3 讨 论
综上试验结果可见,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具有p H的敏感性,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调节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浓度,使其在不同p H值膨胀释放药物,即在不同的胃肠道部位进行药物释放,以达到药物的最佳吸收利用。
目前蛋白质、多肽等
生化药物的微囊化是一个正在发展而又非常有前景的缓控释给药的途径。
该载体制备条件温和,不需要有机溶剂,适合于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类药物,且其来源丰富,成本低廉,是很有前途的缓控释给药载体。
参 考 文 献
[1] 管清香.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
2000,20(3):159~162.
[2] 王康,何志敏.海藻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在药物控释中的研究
进展[J].化学工程,2002,30(1):48~53.
[3] G ombotz W R,Wee S F.Protein Release from alginate matrices
[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1998,31:267~285.
Study on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as Orally Controlled R elease V ector
SHI Xiaoli,XU J un
(Changchu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Jilin changchun130062,China)
Abstract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 were prepared through chitosan reacted with sodium alginate under the presence of calcium chloride to form microcapsules with a polyelectrolyte complex membrane.The microcapsules had a diameter of ap2 proximate1mm.When using IFN as a modal drug,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high than90%.The controlled release status of IFN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different p H valu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leased modal drug from the microcapsules in mimic gastric solution(p H1.0)for3h was less than5%,but that in mimic intestinal solution(p H7.4) for3h was as high as80%~90%.
K eyw ords chitosan/alginate microcapsules,IFN,encapsulation efficiency,controlled release.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411 微 生 物 学 杂 志 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