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纳米凝胶药物载体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安全性都符合作为药物载体的标准,药物包封于壳聚糖后其释放主要决定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控制药物释药的浓度和时间,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明显延长,对疾病治疗另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壳聚糖药物载体医学应用前言作为新型药物输送和控释载体,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特别是基于多糖的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细粒径、合理的体内分布和高效的药物利用率,近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微粒不仅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可有效地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和组织间隙到达病灶部位,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是包埋多肽、蛋白质、核酸、疫苗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理想载体[1]。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对生物黏膜较强的黏附性、无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微球可以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点;也可以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等。
因此,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1壳聚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随着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不断揭示,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现已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物控释载体,特别适用于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包埋和释放。
从技术角度来看,壳聚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可溶性和带正电性,这些特点使其在液态介质中可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甚至一些聚阴离子相互作用,由此发生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则可方便地用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从生物药剂角度来看,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附着在生物体粘膜表面的特性,这使得它尤其适用于粘膜药物的靶向输送。
黄小龙等[2]通过实验证明了壳聚糖纳米粒子能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的节点,使大分子药物更易越过上皮组织、增加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Luessen等[3]用壳聚糖纳米微粒包埋多肽类药物-布舍若林,发现药物在小鼠体内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达5.1%,而未被包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仅为0.1%。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引言: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靶位点的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载体,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
一、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功能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一般有三种方法:离子凝胶法、乳化法和共沉淀法。
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和药物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相互结合,制备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保持药物的活性,但颗粒大小分布较宽。
乳化法是利用乳化剂将壳聚糖和药物悬浮于油相中,经过乳化、沉淀和去溶剂等步骤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能够控制颗粒大小,但药物的活性易受到乳化过程的影响。
共沉淀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壳聚糖溶解于溶液中,再加入药物后通过化学交联或沉淀使壳聚糖形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制备的颗粒大小均一,但药物的稳定性需考虑。
二、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其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通过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靶向配体,可以使药物精准地释放到肿瘤细胞内,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由于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内稳定循环,并逐渐降解释放药物,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注射给药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由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3. 控释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需求,设计成不同的控释系统。
包括静态控释系统、动态控释系统和受刺激控释系统等。
这些控释系统能够根据体内环境的变化,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壳聚糖纳米粒

壳聚糖纳米粒
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基于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葡萄糖组成,可从甲壳类动物外壳、真菌和海藻等生物质中提取得到。
壳聚糖纳米粒是通过将壳聚糖分子控制在纳米级别制备而成。
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优点,例如高比表面积、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表面化学性质和良好的药物承载能力。
在药物传递领域,壳聚糖纳米粒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
由于其可调控的表面性质和多孔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载荷和控制释放。
此外,壳聚糖纳米粒还能通过靶向修饰,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除了药物传递,壳聚糖纳米粒还在其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食品工业中,它们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包埋和释放,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保鲜效果。
此外,壳聚糖纳米粒还可以应用于环境领域,例如作为吸附剂用于水处理,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总之,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多功能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药物传递、食品工业和环境领域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效 果 , 黏膜 吸收有 浓度依 赖性 , 鼻 在一 定质 量浓度 条 件 下 的吸收过 程符合 零级 动力 学 。徐 云龙 [等研 究 6 ] 了 由羧 甲基壳 聚糖修 饰 的 p 敏感 阿霉 素纳米 脂 质 H
体, 通过 调变羧 甲基壳 聚糖 的取代度 、 相对 分 子质量 和 质量分 数 均 可 实 现 纳米 脂 质 体 的 p 敏 智 能 控 H
释。
相容 性 、 可生 物 降解 性 、 毒性 和 易 成 膜性 , 聚 糖 无 壳
作 为一种新 型辅 料受 到 人 们 的广 泛 关 注 , 现将 统 , 其高 效 、
安全 、 源广泛 等优 点使 其 成 为 代替 病毒 输 送 基 因 来
肺 靶 向的要求 。此 外 , 可 以将 药 物 包覆 于壳 聚糖 还 的磁性 微粒 中 , 并外 加磁 场将药 物浓集 于病 灶靶 区 ,
使 药 物缓慢地 释放 而发 挥作用 。
壳 聚糖作凝 胶剂 、 膜剂 基质也 有缓控 释 的特性 。
糖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简述如下 。 1 靶 向药 物载体
壳聚糖作 为药 物载 体能够 起到肝 、 、 及结 肠 脾 肺
林 友文 [等研究 了壳 聚糖 / 油磷 酸 钠水 凝 胶 的温 7 ] 甘
敏 性及载 药凝胶 缓释 性能 , 该体 系 在 3 ℃有快 速 凝 7
关键词
壳 聚糖
药 物传递系统
应用
中 图分 类 号 : 9 3 文献 标 识 码 i 文 章 编 号 :0 17 8 (0 0 0 —3 40 R4 A 10 —55 2 1 ) 40 9 —2
壳聚糖 为 甲壳类 动 物 、 虫 和其 他 无 脊椎 动 物 昆
外壳 中 的甲壳质脱 乙酰 化而制 得 。具 有 良好 的生 物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葡萄糖-胺基葡萄糖构成,是生物体内结构的基础,因此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低毒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其中,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药物负载与控释药物负载是指将药物分子通过化学结合、吸附或物理混合等方式与载体结合,形成复合体,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而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可以把许多相对较小的分子、多肽、蛋白质等药物结合到其上方便其输送到目标部位,同时还可以将药物通过壳聚糖的结构进行控释,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成型技术目前,制备壳聚糖药物载体的技术主要有溶液混凝法、电喷雾法、共析法等。
溶液混凝法是一种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制备载体的方法,通过将壳聚糖在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形成凝胶进而形成载体。
电喷雾法与共析法是制备微型药物载体的主要方法,这些技术可以制备尺寸均匀的壳聚糖微球,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条件来实现不同尺寸、不同药物的负载情况。
三、靶向输送壳聚糖药物载体不仅可以通过药物的控释和负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利用壳聚糖自身的结构特点实现靶向输送。
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存在阳离子,可以与细胞负电性差异表现出的阴离子表面进行靶向治疗。
通过加入特定的靶向肽或是大分子,还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器官的靶向输送。
四、临床应用目前,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疗法、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及急救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药物疗法为例,壳聚糖可作为微球状、纳米粒子状、载体状药物制剂,通过道路中把药物输送到病患的需要部位。
此外,壳聚糖药物载体还可以在口腔、鼻腔、眼球、皮肤等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基于壳聚糖载体的蛋白质药物纳米颗粒制备研究

第3 4卷 第 9 期 2007年 9月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Vo . 4. . 13 No 9 S p.2 0 0 7 e
J un l f n n Unv r t ( t rl c n e ) o r a o a i s y Naua S i cs Hu ei e
Z NG igbn , E E H M n —i P NG iofn Ja — g e
( 、 tt yL b rtr fCh mo Bisn ig a dCh mo tis 1 S aeKe a o ao yo e / oe sn n e mer ,Hu a i,C a g h , n n 41 0 2,Chn ; c n nUnv h n s a Hu a 08 ia
文章编号 :0 02 7 (07 0 —0 1 3 10 —4 2 2 0 )90 7 — 0
基 于 壳 聚 糖 载 体 的 蛋 白 质 药 物 纳 米 颗 粒 制 备  ̄t i: J究
吴 萍 十何 晓晓 王柯敏 谭蔚 泓 郑 明彬 彭姣凤 ,, 2 , , , ,
(. 1 湖南大学 化学 生物 传感 与计 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湖南 长沙 2 湖南 中医药 大学 药学院 , . 湖南 长 沙 400 ) 128 408 ; 10 2
t r .Th n l e c ff r u a in c n iin n t esz ft e B A- S NP s i v s ia e .Re u t h we ue e i f n e o o m lt o d t so h i o h S C s wa n e t t d u o o e g s l so d s t a S C h tB A— S NPswi im ee fb l w 0 m r r p r d wh n t e p v le wa 0,t e ma s r t f t d a t ro eo 1 0 n we ep e a e e h H a u s5. h h s a i o o C O TPP wa S t s 4.t emo e u a i h so s4 Da n h A n a s lt n e f i n y wa r h n h l c lrweg t f CS wa 0 k ,a d t eBS e c p ua i fi e c smo et a o c 5 0% .Th s s se wa l p l d i h r p r t n o h t s n n n p r ils e c p u a e t m ma i y t m s a s a p i n t e p e a a i f c i a a o a tce n a s l td wi Ga o e o o h
壳聚糖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116-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21,25(4):116-160.壳聚糖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潘超,王晓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60000)摘要:壳聚糖纳米粒子因其便于修饰、生物相容性好、易于降解、来源广泛等特点,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壳聚糖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载体,相比于传统的纳米载体,其在改善药物稳定性、实现药物控释、提高药物细胞摄取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然而,临床应用壳聚糖纳米粒子前,还需预测和评估其潜在毒性与不良反应,明确壳聚糖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状况及生物相容性、毒性,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综述了壳聚糖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壳聚糖纳米粒子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相容性和毒性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相容性;毒性中图分类号:R945;R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0-2353(2201)04-116-00D0I:10.7616/jcmp.22221738Research progress on application of chitosannanoparticles io drug delivery systemPAN Chao,WANG Xiaofeag(Department of'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arbinMedic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60000)Abstrocl:Chitosaa naaouanicld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dtiou in biomedicai field in recedi yedra because of their nsy moUificatiou,gooU biocompatinility,dsy dedraCatiou ant widd sourcea.Chitosan naaouaniclda io a new typd of carCdc,hno siyniycaai effect in improvina drug stdCility ,achievina drug coutrolled reledsa ant imprvvinn drug cell uptaad campared with thd traaitiouaf nanu can:iec.Howevdc, before tid clinicaf aaplicatiou of caitosan nanouarticlvy,it io necessao to predid ant evaluaid its p。
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及特性的研究

9 .% (0 3 )8 . % (04 )7 . %( 05 ) 结论 67 1 :0 ,7 1 1 :0 ,4 6 1 :O 。 粒能有效地结合质粒 , 并保护其免受 D ae ns I的降解。 成 功制备了适 当粒径且 分布均匀 的壳聚糖纳米粒 。壳 聚糖 纳米
关键词 : 壳聚糖 ; 纳米粒 ; A EsR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 eei1 C — N G ns 一 质粒 ; 包埋率 ; D ae I h l n s
000 ; 30 1 通讯作者 , — a :axboh nx @s aem) E m i gni zogi i .o l a n n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 太原
摘要 : 目的 制备适 当粒径的壳聚糖纳米粒 , 连接上质粒 , 并 研究壳 聚糖 纳米粒对质粒 D A的结合 能力及保护作用。 方 N
M u Z A i i , IN Y nf ,G O Fn EJnha X A ha - i Dp ad l y Scn l i l d a A Y , H O Hu— n BA u — i A e ,H u —u , I O C uns ( et fC ri o ,eodCic i l pg e h o og n a Mec
1cr n mir s o e T e bn i g a i t n r tc ie ef c fp A e e e au t d b g r s e lcr p o e i a ay i , a d t e e t c o c p . h i d n bl y a d p o e t f to DN w r v l ae y a a o e g l ee t h r s n ss n h o i v e o s l c p u ai g r t a ee mi e y f o o p cr p o o t . a s lt ae w s d tr n d b u rs e t h tmer n l o y R s l C i s n n n p r ee a o n o b v ny dsr ue s e ut s ht a a o a t l s w s fu d t e e e l it b td a o i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壳聚糖简介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近年来在药物释放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因为其将凝胶与纳米粒子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强的应用性。
凝胶(Hydrogel)是一种高分子网络体系,性质柔软,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具有亲水性及高吸水性,多功能性,生物相容性。
凡是水溶性或亲水性的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交联或物理交联,都可以形成凝胶。
纳米粒子在药物制剂中具有很多优越性,延长药物在循环中的时间,具有靶向性。
可使大分子顺利通过上皮组织,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结合以上二者的优点,并且壳聚糖本身除了具备普通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稳定以及可接受消毒等相应处理的特性外,还能够在生物体内酶解成易被吸收、无毒副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并且不会残留在活体内。
因此壳聚糖制成的纳米凝胶粒子作为药物释放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制备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有很多方法,本文就其制备研究作一综述。
二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的制备1.共价交联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基于壳聚糖的纳米结构的最早研究主要是对其聚合物链段上的交联的研究。
Watzke与Dieschbourg通过四甲氧基硅烷(tetramethoxysilane,TMOS)与壳聚糖单体上的羟基反应制得了壳聚糖与二氧化硅的纳米复合物。
形成了具有互相贯穿的网络结构的微乳凝胶。
这种纳米复合物一个特别的性质就是:用液态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的时候,其网络结构会扩张。
TMOS的引进使之形成非透明的白色固体状物质。
电子扫描电镜显示,经临界点干燥的样品具有大孔结构,一定量时能够散射光。
另外,当反应时液相的pH不一样时,最终得到纳米复合物的结构也不一样。
这一研究虽然形成了聚合物网络结构,却并没有将其与有用的活性药物结合起来。
后来Ohya 等[6 ] 首次报道了采用共价交联法,制备内含5-氟尿嘧啶(5- Fu) 抗癌药物的壳聚糖纳米粒子。
即用戊二醛共价交联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制得壳聚糖凝胶纳米球,5-氟尿嘧啶药物固定在纳米球里。
因为5-氟尿嘧啶的化学式里同样含有一个氨基端基,因此戊二醛会像连接两条壳聚糖链一样,不加区别地将这种活性药物绑入聚合物。
这样药物就被固定化而不是被包裹。
这些研究证明了合成用于包埋和运输药物并且稳定可再生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 离子交联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壳聚糖的阳离子性很早就被利用于特殊药物释放系统。
壳聚糖除了能够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结合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能够与聚阴离子之间离子凝胶化。
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子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盐的离子凝胶化基础上改进了,更适用于药物包埋。
这种简单而具有前景的技术主要在于,将PH=7~9的包含了TPP的碱加入到PH=4~6包含了壳聚糖的酸中。
由于TPP磷酸盐与壳聚糖氨基基团产生了分子间和分子内的分子联动,在两相接触的瞬间就会产生纳米粒子。
Shu等用一种新方法,交联时间长,可以得到结构均一,并且力学强度大大提高的纳米粒子。
药物装载率高达90%。
还可表面涂覆多酸,比如海藻酸钠,形成一种聚电解质复合膜,增加药物装载率,延长药物释放时间。
如图1。
图1 扫描电镜图(A)TPP/壳聚糖粒子;(B)TPP/壳聚糖粒子的表面形貌;(C)粒子涂覆了海藻酸钠后的表面形貌;(D)粒子涂覆海藻酸钠后的横断面图Fig. 1. S.E.M. micrographs (A) TPP/chitosan beads; (B) surface morphology of TPP/chitosan beads; (C) surface morphology of sodium alginate coating TPP/chitosan beads; (D) the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of sodium alginate coating TPP/chitosan beads装载胰岛素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将胰岛素与TPP溶液混合,然后在恒定搅拌速率下将混合液加入壳聚糖溶液而得到。
这样得到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在300~400nm之间,表面正电荷在+54~+25mV。
利用这种方法胰岛素的装载率可以达到55%。
壳聚糖纳米粒子,相比于壳聚糖液态溶液,大大增强了胰岛素鼻粘膜吸收。
有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证明了用这种方法来装载多肽或者蛋白质,其口服生物利用率会提高。
同时壳聚糖纳米粒子的生物吸附性促进了药物在肠内的吸收。
Pan等利用壳聚糖与TPP阴离子的离子凝胶化制备了装载胰岛素的壳聚糖纳米粒子。
利用得了四氧嘧啶致糖尿病的小鼠,通过让其口服各种剂量的装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子,来控制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含量。
研究了壳聚糖纳米粒子促进胰岛素肠内吸收的能力与胰岛素的相对生物利用率。
带正电结构稳定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尺寸在250~400nm之间,胰岛素结合率高达80%。
与体内注射壳聚糖溶液比起来,壳聚糖纳米粒子极大促进了胰岛素在肠内的吸收。
通过加入21.1IU/kg 装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子,低血糖被延迟了超过15小时。
平均生物利用率相对比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高14.9%。
徐等研究了通过离子凝胶化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的不同配方。
TEM显示了球状粒径20~200nm之间。
3去溶剂化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用去溶剂化方法来合成壳聚糖纳米粒子,是起源于对于微囊包封的研究。
Berthold等最早提出用硫酸钠作为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的沉淀剂。
所用硫酸钠量取决于制备纳米粒子所用壳聚糖分子量。
他们分别选用了小分子量,中分子量,大分子量的壳聚糖来制备纳米粒子。
在搅拌与超声波作用下,逐滴地将硫酸钠滴入到壳聚糖与聚山梨醇酯(一种悬浮稳定剂)溶液中,壳聚糖粒子便形成了。
沉淀出的粒子处于纳米尺寸与微米尺寸的分界上(900±200nm)。
制备出的粒子用光相关光谱PCS及离心沉降来确定其尺寸大小,是处于纳米与微米分界上。
扫描电镜显示其为表面光滑的规则球形,并且所用壳聚糖分子量对粒子尺寸及表面形貌无影响。
粒子表面zeta电位对于悬浮粒子的稳定,带电荷药物与粒子间相互作用,以及药物释放系统在生物表面的黏附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测定纳米粒子的表面电荷也是确定其特征的重要一部分。
用微量电泳方法测得壳聚糖纳米粒子表面带正电荷。
虽然在制备过程中引入了硫酸钠,但是只中和了一部分氨基,剩下的氨基使纳米粒子表面带正电荷。
粒子表面带正电荷,可以吸附大量的阴离子激素在其表面(装载率可以达到30%),比如脱氢皮质甾醇,磷酸钠。
壳聚糖分子量对zeta电位无影响,低pH比高pH制得的粒子zeta电位高。
如图2。
图2 pH对壳聚糖粒子表面zata电位的影响:(●)低分子量壳聚糖;(■)中分子量壳聚糖;(▲)高分子量壳聚糖Fig. 2. Influence of pH on the zeta-potential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 medium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mean + SD; n = 5).这种技术经转变后来被应用于一种蛋白聚糖的控制释放,这种蛋白聚糖可以在免疫刺激中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利用戊二醛交联,可以得到分布于600~700nm稳定尺寸的纳米粒子。
但是,由于戊二醛的必要性,限制了其在治疗性活性大分子的释放上的应用。
利用复杂的凝聚作用可以制备出壳聚糖/DNA纳米粒子。
在氨基与磷酸盐基团的比率3~8,壳聚糖浓度100mcg/ml时,得到的纳米粒子尺寸在100~250nm之间窄分布。
壳聚糖/DNA纳米粒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被包裹的质粒DNA,使其不被核酸酶降解。
4乳液-微滴聚结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子Tokumitsu等介绍了乳液-微滴聚结方法,这种方法将乳液交联与沉淀的原理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方法中,壳聚糖微滴与氢氧化钠微滴是通过聚结引发沉淀,而不是通过稳定的微滴之间的交联。
首先在液态烷烃中得到一种稳定乳液,这种乳液含有壳聚糖溶液以及将被装载的药物。
同时,用相同的方法得到另一种稳定乳液,含有存在有氢氧化钠在其中的壳聚糖溶液。
最后,在高搅拌速率下,将两种乳液混合在一起。
每种乳液的小滴将会随机相撞而聚结,这样使壳聚糖微滴沉淀而得到小的固态粒子。
在该研究中,Tokumitsu等制备了装载有Gd-DTPA的壳聚糖纳米粒子。
利用这种方法,使用100%脱乙酰壳聚糖时,15%Gd-DTPA液态溶液时,将粒子在水中分散,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得粒子平均粒径452nm,药物装载率45%。
当使用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减小时,纳米粒子中装载的Gd-DTPA含量也减小,但是纳米粒子的尺寸会增大。
当壳聚糖溶液中Gd-DTPA浓度增大时,制得纳米粒子中装载的Gd-DTPA含量也增大,纳米粒子尺寸不变。
尽管Gd-DTPA具有很高的水溶性,当其被装载在纳米粒子里时,在PBS中,释放很缓慢,一星期还只是释放1.8%,但是在血浆中,24h就可以释放91%。
如图3。
图3 Gd从壳聚糖纳米粒子里的释放曲线:(●)在PBS溶液中;(○)在人体血浆中Fig.3.Release of Gd from Gd-nanoCPs:(●)In PBS solution (pH7.4);(○)In human plasma in vitro5 反相胶束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反相胶束是水,油,与表面活性剂的液态混合物。
其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
从微观上看,反相胶束有同质与各向同性结构,是由水溶液的微球分布于油相中而成。
微球被富集了表面活性剂的薄膜分隔开。
用传统的乳液聚合制备的纳米粒子不仅粒径大(>200nm),而且粒径分布也很广。
但是通过反相胶束的手段就可以得到比较窄分布的超细聚合纳米粒子。
反相胶束微滴中的水相核可以被用作“纳米反应器”来制备这种纳米粒子。
由于这种反相胶束微滴的粒径分布窄,单一分散,粒径通常分布在1~10nm间,因此在药物释放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胶束微滴在液态中介中处于布朗运动的状态,这些胶束微滴会不断地相互聚结然后又分开,时间间隔在毫秒与微秒之间。
这些微滴的粒径尺寸,多分散性,热力学稳定性,是通过快速的动力学平衡才得以在系统中维持。
在这种反相胶束的方法中,将表面活性剂溶于一种有机溶剂来制备反相胶束,然后将壳聚糖与药物的水溶液逐渐加入其中,要以恒定的振荡速率,以避免有混浊出现。
就这样调节水相,保持整个混合液处于光学透明的微乳液相。
可以通过添加一定量的水,得到大粒径的纳米粒子。
然后在短时间内,以恒定的搅拌速率向这种透明溶液中加入一种交联剂。
根据药物的不同,能够溶解于这种反相胶束的药物的最大剂量也不同,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透明分散的溶液变为半透明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