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4月模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2题;共36分)1. (21.0分) (2020高二上·金山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孙道荣①工头指指身后的中人,对他说,经理,这是我们最好的水电师傅了,姓黄。

他一定能帮你修好。

②他看了一眼,没见过,见过也记不得,工地上成百上千的工人,他哪能都记得啊。

再说,工地上的工人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连工头有时候都分不清谁是谁。

他说,那好,黄师傅,我们走吧。

③岳父家的下水道又堵了,弄得家里水漫金山,臭气熏天。

接到电话后,他赶紧让工头找个水电工,去帮他处理下。

④他打开了车门。

黄师傅拎着一个皱巴巴的工具包,跟在他身后,犹疑地说,经理,我身上太脏,你告诉我地址,我还是自己骑车过去吧。

⑤没事,快上车,家里水管还在往外冒水呢,来不及了。

他说。

⑥黄师傅扭扭捏捏地上了车,欠着身坐下,两只腿,紧紧地蜷缩在一起。

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紧张的,黄师傅的脸上,全是汗水,黄师傅用手背一抹,本来又黑又灰的脸,变得更花了。

⑦他从后视镜上瞄了黄师傅一眼,一踩油门,向岳父家开去。

真是越急越乱,半路上,小车的后胎爆了。

他无奈地将车停靠在路边。

⑧只能打的了。

可是,这条路上几乎没什么出租车,偶尔经过一辆,还是有人的。

他焦急地四处张望,不远处有个公交站,他走过去一看,线路经过岳父家附近。

正在这时,一辆公交车,缓缓驶了过来。

⑨他和黄师傅,一起跳上了公交车。

乘客不多,还有几个空座位。

他找了一个双排的空位子坐下,正犹豫着要不要喊黄师傅过来坐,黄师傅已经在他前面的一个空位子上,坐了下来。

他松了一口气。

刚才在小车里,他就闻到了黄师傅身上很重的汗馊味。

⑩随着车子的颠簸,他微微打起了盹。

虽然不必像黄师傅们那样日晒雨淋,但他这个项目经理,其实也是蛮辛苦的。

车子里忽然嘈杂起来。

是一个大站,上车的乘客很多。

车厢里骤然挤了起来。

2020年4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4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摘编自人大新闻系 RUC 新闻坊《2286 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 材料三:
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 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 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 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 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 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 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 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B.RUC 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 “谁在新闻里发声”。 C.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 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D.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 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 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 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 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 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小学生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 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4.RUC 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 分) 5.“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你同 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上面相关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济南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后4月模拟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济南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后4月模拟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2020年4月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35分)(一)(19分)1.B2.A3.D4.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

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

③界定重要概念。

④注重数据分析。

⑤表述客观。

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

(每条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4分。

)5.答案一:同意。

①传统媒介素养过于偏重“认识”与“评判”,不能适应“传播者”的身份需求。

②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这是传统媒介素养缺失的。

③面对新的传播技术,作为使用者需要更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这些在传统媒介素养中是缺失的。

(每条2分,共6分)答案二:不认同。

①传统的媒介素养尚未完全普及,仍有存在的价值。

②新的传播技术降低传播者门槛,媒介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更需要“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传统媒介素养。

③传统的媒介素养是形成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使得新媒介使用者在利用媒介发声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持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客观的批判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

(每条2分,共6分)(二)(16分)6.C 7.B8.(1)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2)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3)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9.“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

(3分)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

(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

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

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3分)二、(35分)(一)(20分)10.C 11.A 12.B 13.(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2020年济南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济南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济南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

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

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

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

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

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

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

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

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

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先,地位优势。

济南市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I)卷

济南市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I)卷

济南市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1. (6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传统与小传统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

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做“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

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

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笸箩”,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

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

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

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济南市2020届高三年级统一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济南市2020届高三年级统一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济南市2020届高三年级统一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

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

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

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

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

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

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

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

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见到了很多口号、标语,比如“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徒,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还有“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等等;有些捐赠的防疫物资上则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些口号和标语各有特点。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阅读了以上这些口号和标语,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执语言之灯,驱瘟疫之暗新年伊始,却遭遇大疫临门。

在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病毒时,我们缺乏相应的药物和疫苗来阻断病毒的蔓延与传播。

那我们该如何面对防控疫情的艰难态势?万千声音道出了答案:语言。

高雅之言道出邻邦之谊。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不仅显示了接受唐文化熏陶的日本对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用同宗同源的历史来表达了对邻邦深厚的情谊。

危难当前,这一句句古诗格调高雅,意韵深远,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化先前干戈为玉帛的美好祝愿。

通俗之语阐清防疫道理。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看清:诗词的最高境界便是雅俗共赏。

通俗的言语与高雅的诗词并无高下之分而仅有适用与否。

面对一场全社会参与的人民战争,“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这样看似粗俗的标语,实则幽默风趣并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

相比一本正经的“官腔”,这样的语言显然也更让民众传诵与接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的语言都须合理与得当。

滥用语言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无疑会造成网络暴力与谣言散布,这些又更是加大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社会负担。

相比与无端地散布网络谣言,有时无言的彰动反而更显出力量。

俄罗斯政府在疫情初期便送了两批物资,虽没有诗词相赠,也没有媒体发声,但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雪中送炭,真正做到了“敏于行,讷于言”。

挪威作家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大船,每个人都是掌舵手”。

【精校】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精校】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