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共和盆地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叶面积指数研究

合集下载

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Markov预测模型

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Markov预测模型

年份 图 1 共 和 盆 地 18 -2 0 9 5 0 5年 积 温 变 化
Fi . Gon heba i 9 g1 g sn 1 8S一 20 e r a c m u a e e p r t r 05 y a c u l td t m e a u e c a eda rm fc re h ng i g a o u v s
草 地年水 热因子对 平均 牧草 产量 预报 的离 散 随机 过 程
模 型E “ 。 从 图 1 图 2及通 过数值 计算 可得 , 和盆 地年 积 , 共
收 稿 日期 :20 —90 ;修 回 日期 : 0 71 —6 0 70 —6 2 0—02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气 象 局 新 技 术 推 广 项 目 (mag O 7 8 c t2 O m0 ) 资 助 作 者简 介 :郭连 云 ( 9 9)男 , 海 湟 源 人 , 士 , 程 师 , 16 一 , 青 学 工 从事气象管理工作 。
0 7℃ , . 年降水量 3 7 0 2 . 2 .  ̄4 3 0mm, 湿润度 0 4 ~ 年 。1
05 , 。 2 草原植被 类 型 为温 性 草 原 类 , 过 应 用 Mak v 通 r o 链 的相关 预测 的基 本 原理 与方 法 , 究 共 和 盆 地 天 然 研
5 . ∞ 0 4 n0 5
中图分 类号 :S8 2 3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0 95 0 ( 0 8 0 —0 10 1 0 —5 0 2 0 ) 30 7 —4
\赠
2 2 2 2 2 2 2 2 2
离 散随机过 程预测 模 型是建 立在 对历 史 数据 的分 析基础 之上 的 , 历史 数 据 越 多 , 息 越 充 分 , 算 也 越 信 计

青海柴达木盆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

青海柴达木盆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

青海柴达木盆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辛玉春;张继军;李晓明【摘要】草地资源是柴达木盆地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面积占盆地内土地资源的35.78%.柴达木盆地区的草地资源有以下特点:盆地内以荒漠类草地为主,四周山地草地类型又具有明显的高原地带性特征.受地下水位等影响,又具有隐域性的非地带性分布特征.盆地内天然草地类型呈现出向心形环状分布特点.盆地是全省荒漠类草地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集中分布区.由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区域内草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期刊名称】《青海草业》【年(卷),期】2016(025)00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柴达木地区;天然草地;分布特征【作者】辛玉春;张继军;李晓明【作者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西宁810008;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山东日照276800;青海海西州草原站,青海德令哈8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3调查研究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范围涉及青海省海西州的格尔木市(不含唐古拉山镇)、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3个行委工委地区。

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

地理坐标为北纬35°01′~39°19′,东经90°07′~99°46′之间,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延伸,东西长850km,南北宽350~450km,面积25.30×104km2,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36.32%。

柴达木盆地区是个封闭的高原构造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有冰川冻土地貌、干燥剥蚀山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湖积地貌等[4],不同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孕育了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柴达木盆地区的草地资源不同于青海高原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特征。

草地资源是柴达木盆地区牧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和分析该地区草地资源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共和盆地10种荒漠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青海共和盆地10种荒漠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青海共和盆地10种荒漠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在青海共和盆地的荒漠地区,有许多植物以适应干旱环境并存活。

其中一些植物具有特别的形态特征,例如植硅体,帮助它们在干燥的条件下生存。

以下是一些青海共和盆地常见的荒漠植物以及它们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1. 月见草:月见草的叶表面具有许多细小的硅质纤维,形成了一层硅胶膜,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2. 北方苔草:北方苔草的叶表面有许多短小的硅质凸起,形成一种硅胶覆盖,保护叶片不受日晒和干燥的伤害。

3. 苦菜:苦菜的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小的硅质毛细管,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并阻挡光线直接照射。

4. 沙拐枣:沙拐枣的叶片表皮上具有大量的硅质尖刺和乳头,形成了一层硅胶保护层,减少水分蒸发。

5. 柠条苣苔:柠条苣苔的叶片覆盖着许多细小的硅质须状突起,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和保护叶片免受干燥环境的伤害。

6. 纳木错草:纳木错草的叶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硅质凸起,形成了一层硅胶皮肤,减少水分蒸发并保护幼嫩的组织。

7. 栎麻:栎麻的叶片由许多形状规则的硅质毛细管组成,有助于增加叶片的强度和保持水分。

8. 刺柏:刺柏的叶片表面密布着许多硅质毛细管,能够增加水分保持能力并减少蒸发。

9. 复轮大戟:复轮大戟的叶片覆盖着众多的硅质颗粒和小毛细管,形成一层硅胶保护层,减少水分流失。

10. 芒刺柴胡:芒刺柴胡的叶片表皮上布满硅质突起和壳质结构,具有保护叶片不受干燥和光照伤害的作用。

这些荒漠植物的形态特征都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水分、抵御日晒和抵御干旱环境的侵害。

它们的植硅体在适应干燥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胡西武;廉恩慧
【期刊名称】《青藏高原论坛》
【年(卷),期】2022(10)1
【摘要】本文基于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土壤植被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结合实际构建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并测算价值量。

结果表明:(1)2020年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3973.0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量为3665.57亿元,占92.26%;产品供给服务量为148.29亿元,占3.73%;文化价值价值量为159.17亿元,占4.01%。

(2)调节服务价值中气候调节价值量为1281.54亿元,占34.95%;养分循环价值量为1021.79亿元,占27.88%;水流调节价值量为769.78亿元,占21.00%;土壤保持价值量为348.33亿元,占9.51%;空气净化价值量为157.55亿元,占4.30%;水质净化价值量为86.57亿元,占2.36%。

本文可以为青海省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胡西武;廉恩慧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
2.面向生态效益评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3.安徽省六安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
4.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广西向海经济"两山"转化通道研究
5.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清远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俞文政;曲福田;张和平;陶秉元
【期刊名称】《中国草地学报》
【年(卷),期】2007(29)3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导致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紊乱,草地第一性生产力严重下降,如何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气候生产潜力、宜牧土地生产潜力和潜力总量的估算,探讨影响草地资源生产潜力的驱动机制,寻求有效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草地资源对策,最终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俞文政;曲福田;张和平;陶秉元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8
【相关文献】
1.青海湖地区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J], 俞文政;常庆瑞;翟岁显;王锐
2.甘南州高寒草地退化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J], 马玉秀;吴世仁
3.我国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分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J], 刘黎明;张凤荣;赵英伟
4.南方山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分析 [J], 周海林
5.祁连山西段与酒泉盆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J], 苏建平;李麒麟;仵彦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共和盆地旱区草坪直播建植覆盖效果的影响

青海共和盆地旱区草坪直播建植覆盖效果的影响
席 覆 盖 良种 方法 。前 者优 点是 简便 易行 、 成本 低 , 但
收 稿 日期 :0 70 —8 2 0 —52
盖材 料 。
2 材 料 与 方 法
试验 地设 在青 海省 海南 州草 原站 试验 田 内。北
亡 率高 等 问题 。常见 的覆盖 措施 主要 轻耙 覆 土和 草 2 1 试验 区 自然概 况 .
通过覆砂 、 覆草席 、 土 、 覆 覆炉渣等 四种不 同处 理 , 对草坪建 植效果 进行 了研究 , 结果表 明 , 草坪覆砂
草 坪 建植 ; 出苗 率 ; 盖 物 种 类 ; 长 速 度 覆 生
对种子萌发 和生长 发育保 护和促 进作用较好 , 坪速度快 , 成 建植效果 明显优 于其 他几个处理 。
在 乳猪 、 猪 和生长 肥育 饲料 中, 般都 添加促 仔 一 生 长 药物 。这 些 药 物 在 促 生 长 的 同 时 都 有 抑 菌 作 用 , 防止 一些 疾病 的发 生 , 不要 误解 成猪 吃 了添 能 但
猪, 配出的生长猪全价饲料含粗蛋 白 1 , 6 育肥猪 含 粗蛋 白 1 。 4
数 2 73 4 h , 均 温 3 4 ℃ , 端 最 高 温 度 g r 。播前 将 1 4. 年 . 极 /r f 份种 子 与 1 份 细砂 混匀 , O 采用 撒播
分 3. 1 3℃ , 极端 最低 温 度 一 2 . 8 9℃ , 蒸 发 量 为 本 法 直播 。首 先在 整 好 的 苗床 上 用 木 板标 记 小 区 , 年 18 2 8mm, 降水 量 为 3 1 8 mm , 对 湿 度 三次均 匀撒播 已按 比例混 合好 的草种 。砂 、 、 0 . 年 1. 相 土 炉渣 5 , 霜 期 平 均 1 8d 0 无 1 。土 壤 栗 钙 土 , 力 中 过 4mm 丝筛 , 匀 筛 撒 于 种 子 上 , 盖 层 为 2 肥 均 覆 ~3

青海省共和县2005年草地产草量监测报告

青海省共和县2005年草地产草量监测报告


要 :通过对共和县天然草地产草量的监测,2 0 0 5年共和县天然草地饲草量达 7 1. 26 46 0万千克 ,理论载畜量为
1 1 8 05 0个羊单位 ,现有载畜量为 1 4 7 4 40 7个羊单位。经畜草平衡 分析表明 :全县草畜基本达到动 态平衡 ,但各 乡草 3
畜不平衡状 态仍很 突出,除廿地 乡超载率达到 2 .3 4 %以外,其余各乡饲草资源尚有盈余或有不 同程度的超载 。 5
草 地最 高 ,为 1171 g m ,其 余依 次 为温 性 草原 9 .1 / 2 k h 类 、高寒 草 原类 、温性 荒 漠草原类 、温 f荒漠类 ,单 生
位 面积 产 草量 分 别 为 9 0 1 gl 5 .0k /m 、 3 .8k /m 、8 82 g 1 1 l
责 任 编 辑
王 柱
共 和县 草原 站 于 2 0 0 5年 8月 1 ~ 0日对 共 和 县 62 草地进行 了监测 。参 加本 年度监 测工 作 的专业人 员 共
从 全 县 各 乡 饲 草 资 源 总 量 来 看 ,石 乃 亥 乡 为 1 3 .8万 千 克 , 占全 县 饲 草 资源 总量 的2 .0 , 6356 25 % 居 首 位 ;其 次 为 切 吉 乡 1 3.3万千 克 ,占全县饲 3 0 0 6
维普资讯
业 畜 28 4 第9 与 牧 0年 期总1 0第 4 期
CO M AYYX U EUU
调 查 报 眚
青 海 省 共 和 县 20 年 草 地 5 0 产 草 量 监 测 报 告
宋桂玲 ,崔
( 青海省草原总站 ,青海

西宁 800) 10 1
表 1 共 和 县草 地 资 源统 计 表

青海省“一谷两盆”地区互补发展SWOT分析

青海省“一谷两盆”地区互补发展SWOT分析

2021年2月第3期总第469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D EconomyFebruary 2021No. 3 Total No. 469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 化,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确提出要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 发展,中部崛起都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体现。

青 海省“一谷两盆”地区是指青海省河湟谷地、柴达木 盆地和共和盆地的统称。

作为青海省核心区域,呈 现出河湟谷地一支独大的局面,内部差距明显,促进 “一谷两盆”协调发展一直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S W O T 分析法是战略管理 中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包括内部的竞争优势、劣 势、外部的机遇、挑战4个方面,被广泛用于区域、产 业、企业等重大战略决策上。

90。

_ 东____________95。

_ 东____________100:东___________1 研究区概况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主体功能区 划中903的区域属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仅有 1〇3的区域属重点开发区域*1],且都分布在柴达木 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中(如图1所示$自然环境条件方面,“一谷两盆”在省内具有明显的相对优 势。

河湟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 带,自北向南依次为大通河、湟水、黄河,在纵向上形 成四山三谷地,横向上多串珠状盆地的地貌,为温带 季风性气候。

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分别处于青藏 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盆地都被山地环绕,都为 高原山地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如图2所示$社会经济方面则举足轻重,“一谷两盆”地区历年都在青 海省生产总值中占有极高比重,以2018年为例,三 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7.99%,人口数量占比 80.34%,科技人力资源占比99.7%,耕地面积与主 粮产量99%来自本区,是主要工业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UDC 编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青海省共和盆地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叶面积指数研究李永华指导教师_罗天祥___研究员 _______________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 ____ 生态学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 2005年6月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________________答辩委员会主席青海省共和盆地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叶面积指数研究摘要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气候恶劣,风沙活动频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深入认识该区草地(当地主要植被类型)生长状况及结构特征可以为当地草场管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尤其可为人工草地的封育栽培和沙化地区的引种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及叶面积指数是评价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生态系统研究中最基础的部分。

2003-2004年在植物生长盛期(7、8月份),作者针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草地(包括无明显退化特征的自然草地、不同退化程度的自然草地及人工草地)沿沙珠玉至河卡山及贵南县城至国马营沿线设置典型样地(采集样方共49个),测定了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土壤碳和氮的含量及其贮量、根系最大分布深度、主要物种的叶氮含量及比叶面积等,据此系统分析了共和盆地草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其主要限制因子,基于生物量根茎比的变化特征及主要物种的叶性状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对高寒干旱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特征。

主要结果如下:Ⅰ. 共和盆地无明显退化自然草地类型生物量、地上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及LAI与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关系密切,但与土壤养分(土壤总氮、土壤有效氮)关系较弱或不明显。

Ⅱ. 海拔3400米以下地区地上最大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与草地退化程度密切相关。

与无明显退化特征自然草地类型比较,轻度退化草地地上最大生物量略有增加趋势,重度退化草地地上最大生物量则明显降低,而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LAI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Ⅲ.人工草地地上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与环境因子(土壤养分、温度、降水等)关系不明显,但与封育年限明显相关,其趋势表现为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逐年增加。

Ⅳ.无明显退化自然草地或人工草地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当LAI小于4时,随着LAI增加地上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基本呈线性增加趋势,而当LAI大于4时,随着LAI的继续增加地上生产力(地上最大生物量)增加速度明显减弱。

Ⅴ.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加(如温度降低,牧压增强)呈增加趋势;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物种更适合在荒漠地区生长和分布,反映了高寒干旱地区植被的生长适应特征。

关键词:青海共和盆地,生物生产力,叶面积指数,根茎比,叶氮含量,比叶面积,地理分布,适应特征STUDY ON PRODUCTIVITY AND LEAF AREA INDEX OF GRASSLANDS IN THE GONGHE BASIN, QINGHAI PROVINCEABSTRACTThe alpine ecosystems are naturally vulnerable because of the cold and arid climate and the highly frequent gales. Because of climate warming and overgrazing in recent decades, desertification has been a big problem to threaten pasturage sustainability and human livings in the Gonghe Basin, north Tebetan Plateau.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the most abundant and typical vegetation in the Gonghe Basin )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managing and utilizing their rangelands. In particular, it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elines and data for managing man-planted grasslands and revegetating desertified lands.Biomass, 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LAI (Leaf Area Index) are the main indices for evaluation on ecosystem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During July and August of 2003-2004, we set 49 field plots along altitudinal transects from Shazhuyu to Heka Mountain and from Guinan to Guomay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grasslands including un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s,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s and man-planted grasslands. We measured ANPP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underground biomass, LAI,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leaf N mass; leaf N area), SLA (specific leaf area),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 and their storage pools. Then we analyzed the biomass, ANPP and LAI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ir main limiting factors. We further explored the plant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and arid climate in the region. The main results were drawn as follows:(1) In the Gonghe basin, Biomass, ANPP (based on maximum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LAI had closely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ic variables but low correlations with soil N variables (e.g.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soil available nitrogen).(2) At elevations less than 3400 m, the biomass and LAI were highly correlatedwith the degraded degree for natural grasslands.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LAI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graded degree. Compared with the undegraded grasslands, the ANPP of the light-degraded grasslands were slightly higher, but that of the heavy-degraded grasslands were much lower.(3) For man-planted grasslands, the ANPP, belowground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LAI had non-robust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ic and soil variables (e.g. soil N content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but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enclosure times. The trends showed that the ANPP, belowground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LAI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nclosure times.(4) ANPP showed a close (positively) relationship with leaf area index in the Gonghe grasslands. When LAI was less than 4, ANPP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increasing LAI. However, when LAI reached 4 or more, the slope of the curve decreased and showed a plateau trend.(5) The root/shoot biomass ratios increased with ris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e.g. low temperature or overgrazing pressure) in the Gonghe grasslands. The species with higher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lower SLA were more adaptive to the arid climate.Keywords: The Gonghe Basin of Qinghai Province, Biological production, Leaf area index, Root-to-shoot ratio,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Specific leaf area, Geography distribution, Adaptation character.目录摘要---------------------------------------------------------------------I ABSTRACT-------------------------------------------------------------------III 引言----------------------------------------------------------------------1 第一章文献综述--------------------------------------------------------------3 第一节有关概念及测定方法----------------------------------------------------3 1.1.1 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3 1.1.2 叶面积指数-------------------------------------------------------------3 第二节影响生物量、生产力及LAI地理分异的主要生态因子------------------------4 1.2.1 气候因子---------------------------------------------------------------4 1.2.2 土壤因子---------------------------------------------------------------6 1.2.3 叶性因子---------------------------------------------------------------7 1.2.4 人为因子---------------------------------------------------------------9 第三节生产力与LAI的相互关系-----------------------------------------------10 第二章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2 第一节研究地区概况---------------------------------------------------------12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12 2.1.2 气候特征--------------------------------------------------------------12 2.1.3 土壤特征--------------------------------------------------------------13 2.1.4 植被特征--------------------------------------------------------------14 2.1.5 社会经济状况----------------------------------------------------------15 第二节研究方法-------------------------------------------------------------15 2.2.1 研究内容--------------------------------------------------------------15 2.2.2 样点选择及样品处理----------------------------------------------------16 第三章无明显退化特征的自然草地生物生产力格局-------------------------------19 第一节生物量,生产力及LAI地理格局-----------------------------------------19 3.1.1 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量、生产力及LAI的比较--------------------------------19 3.1.2 生物量,生产力及LAI的地理分布格局------------------------------------21 3.1.3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地理分布格局-----------------------------------------22 3.1.4 LAI与生物量、地上生产力相关关系-------------------------------------23 第二节影响草地生物量,生产力和LAI的因子-----------------------------------243.2.1 降水和温度-----------------------------------------------------------24 3.2.2 土壤养分-------------------------------------------------------------28 本章小结:------------------------------------------------------------------30 第四章:人工草地及不同退化程度自然草地生物生物量及LAI比较研究--------------31 第一节不同退化程度自然草地生物量及LAI比较研究-----------------------------314.1.1 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31 4.1.2 生物量及LAI比较研究--------------------------------------------------33 4.1.2.1 不同退化程度下生物量、LAI及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分布特征-------------33 4.1.2.2 不同退化程度下生物量及LAI对降水和温度的反应------------------------35 第二节人工草地的生物量、生产力及LAI比较研究-------------------------------36 4.2.1 人工草地的分布及群落结构----------------------------------------------36 4.2.2 影响人工草地生物量、生产力及LAI的因子--------------------------------37 4.2.2.1 封育年限对人工草地生物量、生产力及LAI的影响------------------------37 4.2.2.2 温度和降水对人工草地生物量、生产力及LAI的影响----------------------38 4.2.2.3 人工草地生物量、生产力与LAI的关系----------------------------------39 本章小结:------------------------------------------------------------------40 第五章共和盆地草地植被主要物种的生长适应特征-------------------------------41 第一节环境压力与根茎比-----------------------------------------------------415.1.1 无明显退化特征的自然草地根茎比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41 5.1.2 退化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变化格局-----------------------------------43 第二节干旱条件下叶性状与植物适应特征--------------------------------------43 5.2.1 不同植物种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变化特征--------------------------------44 5.2.2 干旱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策略------------------------------------46 本章小结:------------------------------------------------------------------47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48 第一节主要结论-------------------------------------------------------------48 第二节研究展望-------------------------------------------------------------48 参考文献--------------------------------------------------------------------50 致谢-------------------------------------------------------------------58引言荒漠化是全球,也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