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地学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学中的环境工程地理学研究与应用

中国地理学中的环境工程地理学研究与应用

中国地理学中的环境工程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环境工程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环境工程为基础,通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和评估,也包括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改善。

首先,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和评估环境问题的成因、规模和影响。

例如,通过对某地区的水源污染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确定该污染问题的来源、扩散程度以及对周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程度。

其次,环境工程地理学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结合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和资源调查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和改善措施。

例如,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土地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中,环境工程地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等。

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存在差异。

因此,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需要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了政策和经济支持。

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环境工程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其次,环境工程地理学的应用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改善道路交通情况,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环境工程地理学的应用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地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地学

溶液中形成Cu-HED P复合物.在低表面负荷的情况下, HEDP对金属吸附的影响力很小甚至可以被忽略.实验结果表明,螯合剂和金属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被吸附.所有的实验结果均表明p H值的变化对磷酸盐的吸附无影响.实验中的表面参数由2-K恒电容模型来进行计算.图3表3参31(陈晓译)X132200703540芘在木炭上的竞争性吸附=Co mpetitive sorption o f py rene on w ood chars[刊,英]/Xilong Wang Environ.Sci.&Technol.. -2006,40(10).-3267~3272国图测定了未经处理和热处理过的木炭对芘的吸附等温线来研究其吸附性能.芘在单溶质系统中的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波拉尼的双域模型可以很好的与实验数据拟合,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各种水溶液浓度下,吸附成分决定了未经处理的木炭对芘的吸附作用.相反的,对于热处理过的木炭,吸附成分对总吸附量的贡献很小,只有在低浓度条件下才支配芘的吸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分配作用成为吸附总量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了四种共溶质:通过菲、苯并(a)蒽、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和苯酚对两种木炭吸附芘的竞争作用,了解内在竞争机制.竞争物的疏水性和分子大小在两种木炭对芘的吸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显示了对吸附位点的直接竞争和毛细孔封闭机制.竞争性吸附结果显示了疏水性有机化合物(例如芘)的迁移和归宿可以被共存的大分子高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强烈地影响,因此增强了这类化合物的活动性和可浸出性.图4表2参27(陈晓译)X132200703541乙炔炭黑膜修饰玻碳电极(GCE)对2-氯苯酚的电化学测定=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2-chlorophenol using an acetylene black film mo 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 de[刊,英]/ Don g Sun W ater Res..-2006,40(16).-3069~3074国图当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磷酸氢(D HP)时,非溶解性的乙炔炭黑(AB)在水中扩散,造成了一种均匀稳定性AB-D HP悬浮体.从而一种新的AB-D HP 复合膜涂敷玻碳电极通过涂敷技术被制造出来.还分别研究了空白玻碳电极、D HP修饰玻碳电极(G CE)和AB-D HP 修饰玻碳电极.与非修饰的并涂敷D HP的GCE相比,AB-D HP膜修饰的G CE大大增强了2-氯苯酚的氧化峰值电流,从而明显改善了测试的灵敏度,说明这种新的修饰电极具有测定2-氯苯酚痕量值的能力.研究了影响2-氯苯酚电化学反应的各种试验条件.开发一种测量范围为(2.0 10-7~4.010-5)mol/L的具有很好线性关系的灵敏简单的伏安法.2-氯苯酚测定极限值为(5.010-8)mol/L.这种电极已成功用于检测水样中的2-氯苯酚.图5表2参11(黎宏译)X335气态苯、甲苯、二甲苯和甲基叔丁基醚的生物过滤和交互抑制=Bio filtration and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of gaseous benzene, toluene,xylene,and methyl tert-bu tyl ether[刊,英]/Eun-Hwa Shim Environ.Sci.&Technol..-2006,40(9).-3089 ~3094国图环境地学X142200703543西藏拉萨市土壤气中氡、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周晓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7,28(3).-659~663环图X-5研究了拉萨市及其附近土壤气中的氡、汞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评价了其环境质量.1579个测点的测量结果表明,土壤气中氡、汞的背景值分别是7634.9 Bq/m3、41.5ng/m3,标准偏差分别为2.7Bq/m3、2.2ng/m3.土壤气氡环境质量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比较好,在中部从南向北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最高达到中度污染;氡的主要污染源是山间盆地沉积物中局部富集的放射性铀元素.从拉萨郊区向市中心,土壤气汞污染程度逐渐增加,最高达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废气中的汞、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汞以及含汞的垃圾和废水.图3表2参36X142200703544外源铅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任慧敏(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7,27(2).-235~240环图X-58通过培养试验,研究外源铅化合物在黑土、棕壤和草甸土中的转化.结果表明,Pb(NO3)2、PbO、Pb3(CO3)2(O H)2和Pb SO4处理的土壤溶解态Pb含量在试验开始时较高,随后迅速降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PbS处理下,溶解性变化异常可能与PbS氧化有关.不同铅化合物在黑土、棕壤和草甸土中的溶解性大小一致,Pb(NO3)2>PbO,Pb3(CO3)2(O H)2 >PbSO4>PbS,PbO和Pb3(CO3)2(O H)2处理下土壤溶解态Pb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土壤混合90d后,大部分PbSO4和PbS仍未溶解.p H值和PbS氧化是控制PbS溶解的主导因素.Pb(N O3)2、Pb O和Pb3(CO3)2(O H)2溶解性表现为棕壤>黑土>草甸土(P<0.01).Pb(NO3)2处理下Pb2+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Pb处理(P<0.01).与土壤混合90d 后,Pb(NO3)2和PbO处理下Pb2+所占比例可高达75.23%,这可能与土壤溶液pH值和D OC含量降低有关.图4表3参15X142200703545序贯高斯法模拟新沂、东海农业区土壤砷空间变异性/戴明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27(2).-221~225环图X-58环境气象学X6356#3#1220070421200704。

环境地理学习计划

环境地理学习计划

环境地理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掌握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地表形态变化的规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

2. 了解环境地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未来从事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3. 提高环境地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环境地理学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基础环境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地表形态变化的规律等。

2. 环境地理学的前沿知识,如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地理学的应用,了解环境地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三、学习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和论文,系统学习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多观察、思考,实地考察和调查相关环境地理学问题,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 积极参与相关学术讨论和研究,与同行学者深入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4. 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地理问题。

四、学习安排1. 第一阶段:系统学习基础环境地理学理论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规律,时间为3个月。

2. 第二阶段:深入学习环境地理学的前沿知识,包括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等,时间为2个月。

3. 第三阶段:进行环境地理学的实践应用,了解环境地理学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时间为2个月。

五、学习评估1. 定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评估,找出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2. 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3. 参与相关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与同行学者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六、学习反馈1. 学习过程中积极向导师和同行学者请教和交流,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方向。

2. 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与同行学者深入交流,互相学习。

七、学习心得学习环境地理学是一项困难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在这个学习计划中,我将努力不懈地深入学习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

它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

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和人为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渗、滑坡、沙漠化和各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在人们眼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换言之,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广泛①区域地质环境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如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依据,提出减灾减灾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中有益有害元素和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从而将某些元素的自然富集或缺乏对人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利用地质环境中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指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条件、成因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预防措施。

⑤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问题大量的工程活动,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矿山、港口工程、电站建设等,往往会引起人为的地质作用,往往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退化。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五页,共113页,
一、环境 huánjìng 的概念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环境是 以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的生态环境 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 ,
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其环 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
第六页,共113页,
一、环境 huánjìng 的概念
什么是环境
广义环境的概念 系统科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 个中心 zhōngxīn 事物或研究主体而言的,
环境是相对的,没有边界的,
环境不是研究的主体,但与研究主体不可分,
系统
环境 系统
环境
滑坡地下水系统与环境; 斜坡地下水系统与环境; 流域地下水系统与环境,
第七页,共113页,
一、环境 huánjìng 的概念
局域地质环境系统具有明显的演化特征,
第二十一页,共113页,
地质环境 huánjìng 的性质
地质 dìzhì 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 地质重环属境性的自然属性
自然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二十二页,共113页,
地质环境 huánjìng 的性质
地质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 shuāngchóng 属性
等,
时间:不同时间的地质背景和人工活动,通常采矿结束后,矿
山地质环境仍然不断演化
第三十二页,共113页,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 jiégòu 和 功能
矿山地质 dìzhì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
矿山地质环境系统功能 采矿、矿物输出、视觉环境变化
降雨、矿区排水
当功能失调障碍时,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如何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第三十四页,共113页,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华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风地质体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质量的评定因素(1)自然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反作用。

4.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用: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盲目砍伐森林,过度放牧。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工堆积土。

人为塑造地质作用:土地、梯田;水库、运河、灌溉渠系;矿坑、陷落漏斗;人工湖、假山、道路路堤。

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地下水开采,大型水库,深井注水。

第三章1.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2水环境恶化:3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4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5土壤污染: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6湿地减少7耕地日趋减少第四章1.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环境环境的制约作用。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如何相互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保护地球环境的科学依据,还为我们解决许多环境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法。

首先,环境地质学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环境演化和变化的基础。

通过研究地球表层的岩石、土壤和地貌等特征,我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以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

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策略、预测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下水、矿产资源和土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分布、运移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这为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矿产资源以及土地提供了科学指导,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环境地质学的应用面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环境污染防治。

通过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规律,我们可以找到地质层析的方式来确定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污染扩散途径。

这能够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另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用于评估和修复受污染环境的可行性,并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环境地质学还应用于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通过对地质灾害(如地震、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前预测并制定预防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用于河流和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工作。

最后,环境地质学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评估城市土地可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土地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环境地质学还可以评估土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帮助我们在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总之,环境地质学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基础地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所发生的一些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2.喀斯特(karst)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液对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等可溶类岩石的溶蚀
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貌等现象总称。

3.产状三要素倾斜岩层的倾角、倾向、走向
4.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所形成的夹角
5.磁倾角由于磁针在地球不同地方所受的南北极磁场磁力不同,所引起的磁针倾斜与水
平面的夹角
6.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
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7.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时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
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也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8.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所出现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9.岩浆在地壳深处形成,具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并含有挥发成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10.石窝(风蚀壁龛)在陡峭的岩壁表面,经风沙吹蚀、磨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1.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12.风蚀垄槽(雅丹地形)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
称为风蚀垄槽
1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为主水蚀为辅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14.风蚀城堡(风城)在产状近似水平的基岩裸露的隆起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
理发育不均,在长期强劲的风蚀作用下,被分割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树立在平地,称风蚀城堡或风城
15.海蚀穴(洞)在海面与陆地接触处附近,波浪长期刻蚀基岩海岸而成海蚀穴(洞)。


度大于深度海蚀穴,反之称为海蚀洞
16.海蚀崖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是海蚀穴不断扩大、崩塌的结果
17.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方,称为河口
18.河谷是由河流长期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底部经常有水流动的线状延伸凹地
19.湖泊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他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
20.褶皱层状岩石的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构造。

它是岩层受力后,发生塑性变形的
结果
21.三角洲河口处泥沙堆积呈扇形向海伸展,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
22.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块体运
动称为滑坡
23.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24.海蚀平台是向海微倾的平台基岩台地,它是海蚀崖在携带泥沙的海水长期磨蚀作用下
而不断后退的结果
25.水下沙坝在水深约2个波高处,波峰发生局部破碎,波能减小,部分泥沙因而堆积下
来,成为水下沙坝
26.离岸堤又称堡岛,水下沙坝形成以后,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高,增宽,并向陆
或向海移动
27.连岛坝在岛屿与海岸之间存在波影区,因波能减小而发生堆积,堆积物从大陆岸边向
岛屿延伸,最后与之相连并形成连岛坝
28.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不同
29.地热增温率常温层往下,没加深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
30.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及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2.矿物天然形成的,有一定化学组成和晶格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33.U谷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谷,因其横剖面是U行的,
故又称U谷或幽谷
二、晶格构造
1.白云母:连续层状构造, 2:1型二八面体, 晶体呈板状、片状, 薄片无色透明、有弹性, 极
完全解理,解理面呈珍珠光泽, 硬度2.5-3.0, 绝缘性能极好
2.滑石:单斜晶系,连续层状构造,2:1型矿物,三八面体结构,板状,片状,灰白色,
透明,无弹性,有滑感,极完全解理,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硬度为
1.0
3.黑云母:
三、矿物鉴定特征
摩氏硬度计十个等级: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斜长石: 板状片状,聚片双晶,浅灰色,硬度6~6.5,二组中等解理,86°~94°,基性斜长石(钙长石含量>60%)中性斜长石(钙长石含量30%~60%)酸性斜长石(钙长石含量<30%)
2.橄榄石: 孤立岛状,橄榄绿色,粒状集合体,玻璃光泽,透明,断口,硬度6~7,易风化
3.磁铁矿: (Fe3O4)半金属光泽,黑色,条痕是黑色,致密块状,硬度5.5~6.,无结晶,具有强磁性(尾矿污染特别严重)
4.方解石: (CaCO3)纯的方解石叫冰洲石,无色透明,很名贵,很稀少,菱形,极完全解理,无色透明(纯的),灰色(有杂质),硬度3.0,加稀盐酸有CO2产生,玻璃光泽5.正长石: 架状,有同晶类替代,晶体短柱状,卡氏双晶,玻璃光泽,肉红色,6~6.5,二组解理
6.角闪石: 双链构造,长柱状,二组完全解理,124°-56°,绿色,玻璃光泽,硬度5~6,横断面呈假六边形
7.石英: 架状,无同晶类替代(SiO2),六方柱,六方双锥,晶面玻璃光泽,断口,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7,纯的为无色透明,但多含杂质
8.普通辉石: 单链构造,短柱状,横断面呈八边形,二组中等解理,87°-93°,深绿色,玻璃光泽,硬度5.5~6
9.红柱石: 孤立岛状,长柱状,集合体是放射状,呈菊花状,俗称菊花石,白色,灰色,红色,弱玻璃光泽,柱面有解理清晰,横断面无解理,断口,硬度6.5~7.5
四、岩石鉴定特征:
1.花岗岩: SiO2>65% 酸性岩主-正长石2/3 石英1/3 次-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中性
斜长石、灰白色、块状构造、深成岩
2.页岩: 沉积岩-黏土岩层理构造-薄层理主-黏土、云母碎片少量-长石与石英页岩按颜
色分类-紫色页岩、黑色页岩
3.大理岩:
4.石英砂岩: 沉积岩沙状结构主要物质为石英石英碎屑含量>90% 表面都被磨圆抗风

5.长石砂岩: 沉积岩沙状结构圆状长石碎屑>25%、石英<75% 钙质、铁质
6.片麻岩:
7.闪长岩: SiO2 52%~65% 主要矿物成分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次要矿物黑云母和辉
石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深成岩
8.竹叶状石灰岩:
9.砾岩(角砾岩): 沉积岩砾状构造直径>2mm 圆状(棱角状)碎屑含量>50% 钙质、
铁质、泥质
10.玄武岩: SiO2 45%~52% 主要矿物基性斜长石、辉石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细粒、
隐晶质、玻璃纸气孔构造喷出岩
五、冰川地貌
在自身压力作用下,沿着山谷及斜坡流动看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雪线:年降雪量=年消融量的界限
成冰过程:新雪—砾雪—冰川冰
冰川的作用:(1)侵蚀作用—挖蚀作用和刨蚀作用(2)搬运与堆积作用
冰川的类型:(1)大陆冰川(2)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
冰川地貌:(一)冰蚀地貌:冰斗鳍脊、角峰冰蚀谷、悬谷冰蚀盆地与羊背石
(二)冰碛地貌:终碛堤鼓丘底碛丘陵侧碛堤和中碛堤
黄土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空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节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特点:成分以粉沙为主呈厚层连续分布厚度一般为数米至200米左右成因为风成
黄土侵蚀沟:河沟、冲沟、切沟、浅沟
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塬:是指在第四纪以前的山间盆地的基础上,被厚层黄土覆盖,面积较大,顶面平坦,侵蚀较弱,周围被沟谷切割的台地
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梁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近代流水灯作用形成的
黄土峁:是一种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孤立黄土丘
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
六、阶地(什么叫做河成阶地?类型?是如何形成的?)P194
阶地是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称中的产物。

七、地质年代表
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
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附:
地震戈壁滩河漫滩Bowen反应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