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滑坡、 泥石流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合作探究】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 来哪些严重后果?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 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 程度。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 强度的自然灾害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 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 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 表径流量。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 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
“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 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 “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 灾不力、防灾无措。
2 、最敏感区域 —— 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 例如:人类进入,则“放大”灾情;人类迁出, 则“缩小”灾情。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如此大的变化?
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 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 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 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 小灾大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灾变,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巨变、生物 灭绝以及陨石撞击等。 2.人类历史时期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 风险区。 (2)具体影响: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放大”灾情,反之“缩小” 灾情。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正面影响 表 现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 举 例 环、 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 的发生 负面影响 超强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 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 频发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 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 导致地震或塌方等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 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示: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 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选修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大 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 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土地 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 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 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 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 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 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例: 修建水库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减少滑坡、 泥石流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印尼海啸的悲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8.7级强烈地震并 引发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大、波及 范围之广,是1964年以来所没有的。 在受灾严重的斯里兰卡,当听说出现了难得 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竟然纷纷涌入海滩观海潮。 几千名儿童也加入了大人的队伍,竞相观看那蔚 为壮观的、千载难逢的景色。第一波大海浪退去 以后,海滩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在拾鱼。 许多人还在等待更多的乐趣。接着第二波更高的 巨浪袭击而来,这些人再也不可能看到更壮观的 景色了。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不同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地的减 少,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为什么城市中易出现洪水? 原因: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 加地表径流量。
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活动对人员本身的影响
灾前的防范意识 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互救互助行为 都影响到 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加草 ,用 加地 随 重减 着 城少 城 市, 市 的直 用 洪接 地 水导 迅 灾致 速 害洪 扩 。水 大 径, 流耕 的地 增、 林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现在规模大的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 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 小行星撞击地球, 引起强烈爆炸,大 量沙土尘埃颗粒弥 漫地球大气,造成 恐龙销声匿迹。
恐龙时代的“灾变”
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水平由低到高; 灾害种类由少到多;减灾能力由弱到强。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破 坏生态环境
环 境 恶 化
环境 更不 稳定
自然灾 害频发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海水入侵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 和塌方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 海发生8.7级大地震并 引发强烈海啸,夺去了 二十多万人的生命。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 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
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 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4.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减灾能力 灾情 原始社会 人口、财产密 度低 抗灾能力极 弱 人员伤亡 农业社会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相对集中 抗灾能力不高 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 工业社会 人口、财产集中,资产密度大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 巨灾伤亡人口多,普通灾害伤 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2)人类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3)工程措施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改变: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也可用下图表示: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
2
3
4
5
1.能够增加滑坡灾害频度的人类活动是( A.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 B.在陡坡上堆放大量废渣 C.在缓坡上修筑梯田 D.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挖渠引水 答案:B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人教版 选修5):教案+学案+课件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教学准备】自制图片、示意图等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纲要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教学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P18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高房屋的 震级 危害 抗震强度
措施
减 轻 的抗旱性能 的易损程度 灾 习惯修建厚 7.6 一万多人 植树造林 墙泥砖房 情
当堂训练
•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 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 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暴雨 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 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 C • ②交通堵塞 •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④排水不畅 •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②③⑤
洪水水位抬高。
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
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 生物灭绝、陨石撞击等。
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图1.32)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 增多 扩大 。 _____;影响范围在____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A.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缩小”:经济基 础雄厚、政治稳定 地区,有财力和物 力防灾、灾时救援 迅速、灾后恢复生 产生活;
“缩小”
“放大”
“放大”:经济基 础弱、时局动荡、 人心不稳地区,减 灾不力、防灾无措 。
B.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瑞金三中高二地理备课组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作用。 4. 理解社会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树立用人类知识 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为什么说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 不尽相同?
【合作探究】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 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 程度。
问题1:描述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结 构的变化特点。
的导 大 问题2:20年来,该区域径流量变化较大、 洪 致 , 结 水洪 耕 较小的区域分布在哪儿? 灾水 地 论 害径 、 : 问题3:该区域径流量的变化与土地利用 。流 林 随 结构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的草着 增用城 加地市 ,减用 加少地 重,迅 城直速 市接扩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泌阳二高高二地理组
2013.04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 小”作用。 4.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 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破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减灾能力 抗灾能力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 恢复加快
灾情
人员伤亡
巨灾伤亡人口增多, 人员伤亡,财产 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 损失 少,财产损失巨大
【合作探究】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
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
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 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 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害程度
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 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 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 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 小灾大害。
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灾情四个方面,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孕灾环境、 受灾体的作用,“缩小”或“放大”灾情。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点提示
1、人类通过哪些活动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又通过哪些活动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2、为什么说人一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 活动是怎样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防灾减 灾工程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 3、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活动来“放大”或 “缩小”灾情的? 4、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灾情发生了什么 变化?
方法突破: 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 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 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 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 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
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 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
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 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 良好。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 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
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合作探究】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 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
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
思考 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面状况不等 同于地表环境。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 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 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地面状况 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 定的空间位置决定。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 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人自身的易损 害程度 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的易损程度
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影响因素:灾前的防灾意识、灾中的应急措 施、灾中的自救互救行为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地的减少, 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工程措施影响易 损程度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放 大 灾 情
减灾工程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例1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 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 果?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 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
修建水库:洪涝灾害减少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减少旱涝灾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
【合作探究】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或塌方
市地 的减 洪少 随 水, 着 灾直 城 害接 市 。导 用 致地 洪迅 水速 径扩 流大 的, 增耕 加地 ,、 加林 重草 城用
思考: 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提示】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城市化后,城市
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 道,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使地下水位下
【答案】
(1)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
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
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地质历史时期
主要灾变:
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灾害种类越来越多 减灾能力越来越强 灾情:财产损失越来越大
不同阶段的自然灾害:原始社会:
人类历史时期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方法突破: 如何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 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 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 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 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过量开采地下水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 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减少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
2、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恶 化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 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震或坍 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害程度
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 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 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这主要是因为:① 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 度。
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2.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
(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 利用易损性不同。 (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 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合作探究】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 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