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合集下载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汉书·食货志》 思考:西汉如何巩固的统治?
·CHAPTER ONE·
民心所向: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1.对比秦汉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汉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异同。
汉承秦制,为何要有所损益?
地方行政制度 统治思想 法律
— —《风俗通义》 【注释】❶向: 刘向。
1.结合史料,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史书关于汉文帝的评价?
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
1.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军事上
西汉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任用酷吏
改革货币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等 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 —《汉书·董仲舒传》 【注释】❶谊: 同 “义”。
1.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何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能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影响?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 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 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编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 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 处矣。
— —《盐铁论·水旱》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 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9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9张ppt)
➢ 材料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汉朝建立之后,接替了秦时的弊病
▲ 西汉驷马安车
➢ 汉初,实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和政治制度?
2、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秦统治思想——法家霸道 秦统治特征——残酷暴政 秦统治缺失——孤立而亡
思想:黄老无为
黄老是战国时出现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 和老子为创始人。其思想糅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并兼采阴阳、 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称“文景之治”。
3
3、郡国并行制产生的王国问题及初信、梁王彭越、淮南王 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因功封王
1 因亲封王
①分封异姓诸侯王: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 诸侯王逐渐剪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武帝(前156-前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 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1)政治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 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
特点: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 不客观。
中(内)外朝制
皇帝亲信组成, 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组成(汉承秦 制),执行机构
P21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刺 史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武帝将京徽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 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以“六 条问事”。汉代刺史秩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针对 对两干石以上的高官。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政治制度 1.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
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四、东汉衰亡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
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 思考:如何评价刘秀的“柔道治国”? 光武中兴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加强皇权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缓和阶级矛盾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的 巩 固
统 一 多


——
西汉的建立与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汉 初 稳 定 社 会 “文景之治” 秩序的措施
政治强化 经济垄断 思想统一 疆域拓展
汉武盛世
东汉的兴衰
短暂的“新”朝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史学、文学 两汉的文化 科技—数学、医学、造
纸术、天文学、农学
重现大一统 巩固大一统 延续大一统 回望大一统
四、两汉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分类
内容
影响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 ②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①《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豪强坐大
地方强势,威胁中央
元成哀平诸帝资 质平平
王莽篡汉(9-23A.D.)
鲜能力挽狂澜 问题继续累积
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1、王莽篡汉:
(2)概况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 :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 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 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 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 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 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
1、政治强化: (2)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 太 史 大
相夫 尉 九卿
二、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
1、政治强化:
(3)建立以“察举制”为 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
(4)增设“州刺史制度”, 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小 结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 力的不法行为。
时间轴
秦朝
楚汉 之争
221BC 14年 207BC 202BC
西汉
210年
王莽 新朝
9 23 25
东汉
220
195年
• 思考: 面对秦二世而亡的历史结局和秦所开创的政治新局面,西汉
采取了怎样的态度?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1、西汉的建立:
时 间:BC202 建立者:刘邦 王 朝:西汉 都 城:长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思想政策的异同。
• 秦汉都是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 秦朝思想专制的手段是焚书坑儒,汉武帝则是通过教育和选官的方式来提高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3)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破坏六国原有的社会基础,削弱其经济实力,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以达到巩固统治目的。
(4)统一两越,开通灵渠;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灵渠修建沟通了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道路修建利于与巴蜀人民交流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 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司马迁
班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目录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 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强盛
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
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 繁荣景象。
选贤 任能
四、两汉的文化:
类别
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 史学 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科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30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30张ppt)
但也形成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
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问题四:官吏贪污,地方豪强横行 ④全国划十三州,设刺史, ⑤用酷吏
(监察)
作用:抑制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 问题:私人铸币,盐铁经营权在地方
①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③均输平准—— 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 征收财产税
汉五铢钱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管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军事边防:问题:北边匈奴侵扰,南边治理难
解烦之措 ①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②通西域(丝绸之路); ③设西域都护府; ④更有效治理东南沿海和西 南民族地区;
作用: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罗马
长安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
罗马
丝绸之路
长安
一带一路
【总结归纳】
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鼎盛
(1)政治:
①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用酷吏,进一步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②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③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打 击私营工商业者等措施,中央掌控地方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 济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 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
天下,独见地洛方阳与残是破耳。”顾问御史
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 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 今见五千户。”
材料三: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与匈奴
共距汉。上……至楼烦,会大寒,士匈卒奴堕指为者患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
公元前 87年
西汉建立
汉文帝 、汉景帝
西汉大一统国 家的巩固
9年
王莽称皇帝, 改国号为"新"。
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3
壹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 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民,死生者凋过敝
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 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 车。”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 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 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 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 的学官。汉初,《易》、《书》、《诗》、 《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 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11
贰 西汉的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姓诸侯王 分封一批同姓诸侯王
汉景帝 削减诸侯国封地
影响
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 造成严重威胁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 了隐患
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
政治上:
汉承秦制:汉初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皇 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从军事上削弱了5诸侯。
02
西汉的强盛·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 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 代。”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领域 经济
民族 关系
措施
➢ “推恩令”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中外朝制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皇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策 机
侍构
外朝

行 机

御 史

构相
大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 察举制 注重品行
➢ 刺史
强化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
诸侯太强,威胁国家统一…… 相权太盛,威胁皇权……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钱不够花呀……愁啊…… 匈奴嚣张,威胁边疆安全……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领域 政治 文化
措施 “推恩令” 中外朝制
察举制 刺史 任用酷吏
领域
民族 关系
措施
平定匈奴,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的控制
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 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 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玉书、杨晓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载《管子学刊》2001年第3期)
材料三: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 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 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 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儒家最能代表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整 个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常态,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 理所当然。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四: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 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 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 “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 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它不仅直接推动着汉民族 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而且也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 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十:(主父偃)说上( 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 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 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
一一(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十《孝文本纪》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部分诸侯王“不听天子诏”对西汉王朝的影响。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五:(贾谊向文帝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 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 下。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
根据材料指出: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刘邦对个别同姓诸侯王还是心存顾虑的,如在封刘濞为吴王时, 曾轻拍其背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 慎无反!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削藩事业” ---从同姓王的兴衰看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开疆拓土” ---从汉匈、汉与西域关系看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构建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料,概括指出董仲舒对汉武帝时代的思想文化建设的看法。
1、思想文化上必须实行“大一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2、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不利于国家统治。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材料二: 一方面是黄老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露。长期的“清静无为” 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一些 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 还有匈奴的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 随着“挟书律”的废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思想活跃不利于 思想的统一,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加强。而要强化专制,首 先就要改革相对散漫、软弱、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样,虽不能争天下却 可以守成的儒家思想恰恰符合时代的需要。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载《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概括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的正统思想。 2、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3、加强了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一一以董仲舒思想为中心进行的考察》 (818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建议的原因。
“独尊儒术”
---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看汉代的“大一统”
根据课文指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 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一一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
材料八: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一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九: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一一(西汉)司马迁操:《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吴楚七国失败后,中央政权与诸侯王国力 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変化?景帝抓住时机,结合对诸侯王国的调整,大刀阔 斧地全面推行削藩。为此,诸候王失去了哪些权力?
一一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结合课文分析:刘邦的顾虑是多余的吗?请举例说明。
材料三: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 过其正矣。
一一(东汉)班固操:《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
材料四:准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 法令。
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贾谊提出了什么对策?
材料六:(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一一(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晁错提出的建议。 材料七:(吴王刘濞被杀后,景帝想以他的侄子刘通“续吴”。景帝的主张 遭到窦太后的反对,她说)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率七国, 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